01.14 探析|马拉松全国纪录创造者朱树春“冬训”训练理念


探析|马拉松全国纪录创造者朱树春“冬训”训练理念


朱树春,山东临朐人,马拉松国际级运动健将,前马拉松全国纪录保持者,我国著名马拉松运动员,全马PB:2小时13分15秒(创造于:1986年北京国际马拉松),山东中长跑教练;98跑创始团队恩师。

运动生涯:多次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伦敦马拉松赛、东京马拉松赛、香港马拉松赛等国际比赛。其中,1986年在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以2小时13分15秒的优异成绩创造男子马拉松全国纪录。

执教生涯:所带弟子于兴波、孙振雷、周加兵、程庆涛、魏鹏等人多次获得男子1500米、5000米、10000米、马拉松全国冠军。


探析|马拉松全国纪录创造者朱树春“冬训”训练理念

朱指导和爱徒孙振雷

2016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5000米(13:54:20)冠军


主要成绩:

1982年,六运会马拉松男子全程季军

1984年,香港国际马拉松男子全程亚军

1985年,香港国际马拉松男子全程亚军

1986年,香港国际马拉松男子全程冠军

1986年,北京国际马拉松男子全程国内冠军,创造新的全国纪录(2小时13分15秒)

1988年,获得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男子全程冠军

1989年,获得全国马拉松锦标赛男子全程冠军

1984、1985、1986年连续三次被特邀参加伦敦马拉松赛(中国第一人)

在业余跑友看来,“专业圈”总是一个神秘的圈子,许多业余跑友对专业运动员的训练也无比好奇。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朱树春指导在山东省队冬训期间的周训练计划:

朱树春指导冬训(4/6周)训练计划

探析|马拉松全国纪录创造者朱树春“冬训”训练理念



分析与点评:


01 周期安排特点


上述周训练计划的最大特点:运动量大。大多数业余跑友看到第一反应是“震惊”,如此大的运动量,跑友也许会问:专业马拉松运动员是不是每周都这么跑呢?显然不是。专业马拉松运动员的训练讲究阶段性。相对而言,冬训期间训练量是一年中最大的。

通常,系统的、连贯的周期性训练(大约每年7-9个月以上)是专业马拉松运动员的重要训练原则。在一个训练周期中,运动强度和训练质量逐渐提高,总体上呈以下变化:

1、刚开始,运动负荷中等,运动强度中等偏下;

2、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跑量;

3、保持中等偏上的运动强度,运动量增加到顶峰;

4、运动量适当下降,运动强度达到顶峰;

5、在完成6~8周后,进行1~2周的调整(慢跑为主)。

上述周训练计划安排在整个周期的第4周,主要是因为通常运动员竞技状态在第3、4周处在最佳,对运动量和强度的承受能力最强,可以保证重点课次顺利实施。

02 课与课之间密度大、衔接性强


为什么专业马拉松运动员可以承受一天两练的训练频次?这主要是由运动水平和身体的恢复能力决定的。

一般来说,运动水平越高,训练后的恢复就越快。一方面是由于高水平运动员身体机能较好、代谢与恢复能力强;另一方面是技术动作经济、合理,在同样运动中的能量消耗与微细结构损伤较少,疲劳深度也比较小,恢复就更快;

另外,专业队的训练条件保障(更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按摩和理疗等恢复手段),也加快了训练后的恢复。

恢复得快,每一次训练效果也必然消退得快。如果训练后间隔太长,超量恢复效果已经消退,再进行下一次刺激,水平提高程度就会减小。所以,专业运动员一般都是每天训练两次(除非在比赛期或赛后恢复期,偶尔每天会安排一次训练)。

除了训练频次高,各种形式的训练也是有序安排的,并不是胡乱堆砌。低强度、中等训练量的有氧训练疲劳最浅,恢复也最快,常常作为长距离或高强度训练后的“恢复性训练”,既保证了运动总负荷,又保证了恢复的时间。

例如:周一、三、五下午都是安排了低强度越野跑(注意:都是路面较平坦的越野,非大爬升越野),这些训练对身体刺激不大,在恢复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角色。

探析|马拉松全国纪录创造者朱树春“冬训”训练理念


03 注重有氧耐力训练


注重有氧耐力训练一定是马拉松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法宝”。像已经具备高水平的专业马拉松运动员,在这一周总共13次训练中,有氧训练占了10次。

首先,马拉松本身是一项有氧供能为主(90%以上)的运动。而且,没有有氧能力的支撑(有氧训练造就良好的心肺功能、肌肉摄氧能力、乳酸消除能力等),无氧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就不能顺利进行。所以,无论专业还是业余马拉松训练,都要打好有氧基础,特别在冬训时期。

冬训注重有氧耐力训练并不是马拉松运动员的专利,像800米、1500米的中距离运动员也在冬训“主攻”长距离的有氧耐力,到了赛季前再强化专项训练。

同时,由于冬天气候比较寒冷,进行加大运动量相比夏天更容易。另外,冬季天气太冷,肌肉弹性下降,速度表现会有所下降,如果频繁上大强度,很容易造成受伤。

04 大运动量、中等强度


运动训练中,通常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呈反相关。训练强度达到最高时,训练量通常会有所降低;训练量达到最大时,强度通常只能中等。所以,无论专业还是业余训练,在增加训练量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控制训练强度(配速)。

上述计划中,有氧训练平均强度基本控制在70%左右,运动员不会产生过度疲劳;实现了冬训以“大运动量、中等强度”为主的训练目的,专项配速控制在80~90%,留有上升余地。

以上冬训训练理念,其实同样适用于业余跑友。业余训练除了训练次数、跑量没有专业运动员那么多,但是强调周期训练安排、注重有氧训练等马拉松训练理念是相通的。

马拉松这个项目,专业和业余本质上并没有“秘诀”的差异,也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没有捷径。专业训练,无非是运动员有更好的运动天赋,更好的训练条件(场地、教练、后勤保障)、更能够遵循科学训练的规律(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所谓的科学训练“秘诀”,就是踏踏实实做好每一堂训练课,将周期训练拉的长一些,养成“多训练,少比赛”的跑步习惯,打好基本功。

探析|马拉松全国纪录创造者朱树春“冬训”训练理念


朱指导给业余跑友的训练建议


山东队训练模式适合业余跑友


山东马拉松队的训练模式比较注重基础训练,以有氧训练、混氧训练为主,强度不是很大,这样的训练方法本身就是根据马拉松项目特点制定的,而且多练有氧、混氧耐力对业余爱好者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有氧决定马拉松运动水平


对于业余选手来说,有氧决定马拉松运动水平,因为只有把耐力水平提升上去,你的专项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后期才能激活你的无氧能力和速度能力。

不然,到了一定的运动水平后不会再有提高,而且业余跑友的训练时间本身就很短,更应该抓住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练。

探析|马拉松全国纪录创造者朱树春“冬训”训练理念


不要盲目改技术,适合自己就行


马拉松的技术应当是轻松、自然为主,步幅不宜过大,步频相对要快一些,落地脚要有弹性,重心保持平衡。当然,技术要因人而异,没有特别的要求,形成自己的风格就可以,其实我自己的技术观赏性也不是很好,身体重点不稳,但是效率还不错。

另外,改变跑步技术是一项较难的事情,特别是成年人,一旦技术成型,改变是很难的。如果遇到很明显的技术错误,就要下定决心去改。总之,改技术是熟能生巧的事情,要花功夫,但也不能过于强求。

马拉松的速度训练不同于短跑


速度训练对提高专业马拉松运动员运动成绩是非常关键的。但是,马拉松的速度训练有别于短跑,马拉松更强调速度耐力。所以在训练中,我们可以增加一些400米、600米中短距离的速度间歇训练,强度中等,但是间歇时间要短。

探析|马拉松全国纪录创造者朱树春“冬训”训练理念


最好的核心训练是轻越野


关于核心训练,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如果没有伤病,不太需要进行专门的核心训练,持续性慢跑就是最好的核心训练。

我在山东省队的时候专门的核心训练练得不多,但是每周会跑2~3次山地越野或土路,山地的路面不平,对下肢、脚踝以及身体平衡要求比较高,我觉得这种动态的力量素质训练效果比单纯的核心训练更好一些。

要合理进行间歇训练


对于业余跑友来说,如果有氧基础不够,过分地进行间歇训练来提高运动成绩是不可取的。其实,即使专业的马拉松运动员,在初级训练时也很少进行间歇训练。

只有马拉松运动员的综合能力提升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间歇训练才能达到实际的效果。间歇训练应该是马拉松运动员后期训练的内容,对于刚开始跑步的跑友来说,间歇训练不能练得太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