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杨振宁与李政道到底谁的贡献大?

从来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个真不一定。要看他俩闹掰之后的成就,就知道谁撒谎了。举个例子:俩人单独赛跑,甲乙都说自己是第一,但没人证明。但之后的几年甲无论参加什么比赛都是第一,乙没有名次。那之前谁撒谎一目了然。你应该看看杨震宁在美国都干了什么。中美关系最僵的时候到中国,一会儿说钓鱼岛是中国的,一会儿又说冲绳是中国的,还要求美国承认新中国当然会受到歧视了。而且杨振宁对科学界最大的贡献还不是宇称不守恒定律,而是他的杨米尔斯理论,这一贡献才是最大的。别问为什么杨米尔斯理论为啥没获诺奖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没获诺奖。

杨的学术水平和对科学界贡献要比李政道高;而如果论对自己母国(祖国中国)的贡献,那李与杨无法比,李对中国几乎没有什么贡献,而杨为了中国的物理学科奔走,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科学巨匠!李政道首先发现宇称不守恒毫无异议。杨振宁比李政道大五岁,他贬低李政道没有洞察力和数学能力,那他为什么还和李政道合作,他有提携后生的高风亮节吗?如果有,就没有决裂了。说明宇称不守恒是李政道发现的。杨振宁接受他他爸爸的数学基因,做了数学计算上的工作。杨振宁说是他首先发现宇称不守恒,太阳从西方升起时,我能相信一半

李政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至今为止年龄最轻的诺奖得主(57年得奖时,李31岁,杨35岁),当年颁发诺奖时李是第一得奖人,杨则是第二得奖人,当年曾听李的弟弟李学道讲过,他的哥哥极其聪明,是个超级神童,求学时小学跳级,中学跳级,大学就跳得更厉害了!而杨振宁的数学很厉害,杨在上中学时就己经掌握数学中高深的群论知识了,李政道论文贡献大,杨振宁不仅岁数大,而且圆滑老道,获奖杨振宁要求名字靠前,李政道名字靠后,这种现象的后果是李振道与杨振宁后六十年不相往来,实人唏嘘不已。

杨振宁老谋深算:一、取杜津明的女儿。二、与老婆合谋嫖取李政道博士执笔论文的第一署名权。三、被美国报废后于80多岁高龄移民中国沽名钓誉,成功"入户"并获招工成为中国院士(入户的条件是什么?中国劳动法有招82岁的老人为公务员的条款吗?)。四、抱得美人归。取比自己小54岁的翁凡,亦老婆亦保姆(不用子女照顾)乐哉,颠哉。自私自利的老谋深算,一路大获成功,即死也颠笑着。

这个只有他们两个人自己清楚,但是他们自己也许已经无法给别人说清楚了,因为当时合作时不会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没有留下能说清的依据,这个情况和牛顿与莱布尼兹的纠纷还不一样,如果让物理界评判,肯定会偏向杨振宁,因为杨比李的成就要大的多,比霍金牛的四个在世的物理学家,安德森,温伯格,杨振宁,爱德威腾,以杨振宁的成就最高。是不是有这种可能,李确实在这个理论上付出更多,但始终差了一些关键点的计算,杨可能天份更高,数学上的造诣更深,只用了很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完成了关键点的计算,李觉得不太公平。但值得肯定的是,两位都是我等仰望的大家。

一篇文章的主要思想发明者,肯定只是一个人,第二个人是加上去的。我判断李政道是发明者,杨振宁熟悉论文的发表过程,帮助发表了论文,所以名字写在前面 李政道曾经把它分析研究假设发现这条规律的过程,给大家讲的清清楚楚。反面得很彻底,二三十年前被人安排坐在一起的照片,相互都侧面不说话,两个人肯定有一个伪君子坏蛋,心中无数吗?表演真好,其中一人肯定是大坏蛋?!蛛丝马迹,李大一些。

一个合作项目,通常都是有主次负责人的,杨多次要求调整排名,而李开始没有强烈反对,这说明杨应该是事实上的主要负责人,这样,李比喻两小孩追打嬉戏是不恰当的。 杨争取排名在前,这没有什么不妥,中国的传统就是这样,贡献大或资历老的排在前面,如十大元帅的排名一样有先后。 杨对我国的贡献是很大的,他的国际人脉圈更广,对我国帮助更多。 至于婚姻,是他们俩的事情,外人不便插嘴,幸福就行。

李政道后来发表过重量级的论文了吗?好像没有。他一直在忙着争功,忙着诋毁杨振宁,从各方面丑化杨,其实李政道才不地道呢!他游走于大陆和台湾两地,周总理希望他能为新中国的物理贡献力量,结果他跑到台湾去了,因为台湾给了他一个科学院院长当,他不像一个科学家,到倒更像一个政治投机分子。倒是杨振宁为大陆的核物理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于私生活方面大家无权干涉,更无权丑化,相比之下,爱因斯坦私生活则更加糟糕,希望大家不要这个事情当作贬低的依据。

我个人认为:李政道说的是真实的。杨振宁比李政道大五岁,他说李政道缺乏数学能力和洞察力。印证了杨振宁参与了计算工作。既然李政道缺那两样能力,为什么还和李政道合作呢。都是强强联合呀。如果是为了提携李政道,就不会那样发生分歧了。杨的格局太差了。钱学森推荐郭永怀说:如果说我顶五个师,那么郭永怀顶十个师。有人说规范场理论就推导出了宇称不守恒的发现。那是胡扯。据说他们发表规范场理论时,泡利提出了质疑,由于解释不了,泡利起身就中途退场了。至于后来发现规范场的重要性。那是以后的事情。规范场理论可能比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我更重要。单就这个事情而论,杨振宁欠理,格局与钱学森比,至少差十万八千里。

尽管各说各的,没问题,那就着他们俩的历史长河吧,自得诺奖后,他们俩人各在做什么研究,成果如何,把这段历程列出来,看谁贡献大,大者即为主要得主,因为一个有造诣,真有学问的科学家,他一生的科学研究是不会仃止的,贡献的大小也说明他们能力的大小。这就八九不離十的确定他们那一位为主了。


历史深度揭秘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站在诺贝尔奖的领奖台上。杨振宁和李政道一起合作发表过多篇论文,使他们获得诺贝尔奖的宇称不守恒是分量最重的一篇。遗憾的是,在获得诺贝尔奖5年之后他们关系破裂了,破裂的原因在于两人对谁发现宇称不守恒贡献大有争执。

两人决裂后,只是偶尔还会在外界泛起一点争论声,绝大多数时间还是比较平静。2004年开始,情况突然有了大变。这一年杨振宁和翁帆订婚、结婚的消息传出后,各式各样的屎盆子纷纷扣到了杨振宁的头上。他和李政道的争执也被一群喷子直接“判决”为是杨振宁剽窃李政道的。

关于宇称不守恒的争论已经不会有具体结果,也没有继续讨论的必要了。如果真的要比较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科学贡献,毫无疑问会是杨振宁的大。杨振宁和米尔斯合作的杨-米尔斯理论价值要高于宇称不守恒,李政道在谈到这个理论时也肯定这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另外,杨振宁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以及对超导体的研究也是诺贝尔奖级别的。而李政道的最重要科学贡献就是和杨振宁合作的宇称不守恒。

除了在科学上的成就,杨振宁和李政道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付出了很多心血。杨振宁在上世纪70年代初率先访华,他是海外杰出华人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之后李政道也回国进行了访问。李政道曾连续数月在中国为中国的学者们授课。在杨振宁定居中国前,他俩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付出的心血难分伯仲。

2004杨振宁开始定居中国,并将全身心都投在了中国。15年里,他出席过不计其数的学术活动,依靠个人影响力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来到中国工作。这些年来杨振宁为中国的付出几乎到达了个人的极限,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难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


刁博


李政道比杨振宁贡献要大。

首先李政道比杨振宁小四岁,但是却是宇称不守恒定律论文的第一作者;

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一起,因发现弱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也是美国获得诺贝尔奖最年轻的科学家,31岁就获奖了。

其次,虽然李政道比杨振宁小四岁,却比他早四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也就是1961年就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而杨振宁是1965年才当选的。这些说明李政道的学术贡献更早获得美国学术界广泛认可。

李政道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

李政道1964年与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销问题,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李政道1984年升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最高等级教授,相当于大学首席大教授,地位崇高,而杨振宁一直是不怎么有名的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普通教授,还不受重视。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常春藤名校,在常春藤名校中仅次于哈佛、耶鲁,在全球能排到前六名。杨振宁的学校根据QS世界大学排名,排名全球第380名,排名远低于我国的北大清华,根据US News排名在美国排到100名左右。在美国社会地位上李政道远高于杨振宁。

李政道披露是他首先写了宇称不守恒论文的,在二人合作之前就写好了,杨振宁因此不高兴,因为这个披露让他好像变成了傍学术大款的,只管签名的。但是李政道确实有论文原稿作证。两人因此反目,不再合作。

在对中国的贡献上,李政道也是贡献更大,李政道提议建设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并且最后成功建成,填补了我国空白。而杨振宁一直反对中国建设任何对撞机。

李政道比杨振宁还要红色很多,因为邓小平都亲自会见了李政道十几次。

李政道提议用美国的资金赞助留学生去美国留学,最后大多数留学生都学成回国了。李政道是北京现代物理研究所主任,也是上海李政道研究所所长,还是北大、浙大特聘教授,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物理人才。

李政道为中国做了大量实质性的贡献,在他盛年时代,倡议建设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创立了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以及各个大学的现代物理研究所。

而杨振宁盛年时候坚决拒绝回国,甚至老父亲多次请他回国他也不肯,一直到82岁退休五年后才回国享受我国免费养老和清华的大师别墅。

国内有人把杨振宁提出的杨-米尔斯方程组吹到天上了,认为贡献可以和牛顿、爱因斯坦并列,但是实际上这个方程组已经被证明无解,错误的,也就毫无价值。为什么杨-米尔斯方程无解呢?因为该方程推导出传递强作用力的粒子没有质量,与事实不符合,这个理论就是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

2007年诺贝尔奖委员会举行获奖五十周年庆典,只邀请了李政道,却没邀请杨振宁,这也证明了在诺贝尔奖委员会心目中,杨振宁可有可无。

总的来说,李政道成名更早,研究成果更多很多,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更高。而杨振宁从事社会活动更多,并且由于82岁娶了28岁老婆而大大出名。


董董_69904


丁肇中:“中国人在国际科学坛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

授予杨振宁“鲍威尔科学成就奖”的美国权威机构富兰克林研究所称赞其成果“对20世纪下半叶基础科学研究的广大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人类对宇宙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规律提供了理解”,认为杨-米尔斯理论“深远地重新规划最近40年物理学和现代几何学的发展。已经排列在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之行列,并必将对未来几代有类似的影响”。

弗里曼·戴森认为杨振宁对数学的热爱使得杨振宁“正如使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一样,对自然的神秘能够比别人看得更远一点[41]。”戴森还说“在杨振宁的工作中最最重要的是规范场,已经证明这比他和李政道关于宇称的工作要重要得多[64]。”弗里曼·戴森还称杨振宁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20世纪物理学卓越的设计师”[14]。

曾受杨振宁影响[14][37]的超导体物理学者朱经武说,人们常将物理学家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天到晚听人家讲而自己不讲,然后拿回去做得更快更好;另一种是不停地讲话,让人家知道自己多么伟大;杨振宁是第三种,他会认真听别人讲,还给别人提意见[118]。朱经武还说“杨先生对物理的热爱、热忱是没有人可以理解的。有人说他是富有罗曼蒂克的物理学家,他对物理有一种很多人看来是爱情的东西.”

中国核物理学者邓稼先曾对夫人许鹿希表示,如果不是诺贝尔奖规定每个人只能在同一个领域获一次奖的话,杨振宁应该再获一次诺贝尔奖[119]。邓稼先赞誉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媲美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120],不但影响当代,他的前瞻性是将以世纪来论的。

清华大学教授聂华桐评价杨振宁的物理学地位时说:“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物理学家的名字,像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量子力学初建时的海森堡、薛定谔以及狄拉克。现在再要往下排的话,我想杨先生的名字就要算在里面了。”

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家兼数学系教授郑洪表述物理学界有一个通俗的说法,诺贝尔奖分为三等,第三等的贡献是第二等的1%,第二等的贡献是第一等的1%,60年前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相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得的诺贝尔奖是其中的头等——爱因斯坦是唯一的例外,特奖。

其它评价

中国作家莫言曾为杨振宁题写了一幅对联“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37]。”杨振宁也在别的采访中提到过莫言的书,表示可能是自己看得不仔细的原因,没看出哪些地方出彩.

杨振宁在20世纪70年代中苏交恶期间,积极为中美合作牵线搭桥。当时的一份苏联报纸指控他是“北京在美国的第五纵队”。当时另有台湾媒体评论他是在瞎操心政治。

中国央视网作者署名为原野的一篇评论里称“杨振宁在物理学上造诣和成就有目共睹,他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超过了大多数科学家,他对于人类的贡献也超过了大多数人。我们不能因为他之前加入了美国国籍和娶了一个年轻的妻子就将之完全否定,这是不讲道理的。

物理学者朱邦芬曾撰文说“杨振宁2003年归根,绝不是一些不了解真相的人所想象的,是回来‘养老’和‘享福’。‘80后’的杨先生开始新的事业和新的寻索,做出了许多新的贡献。从80岁至95岁的15年间,他所做的事情远比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做的要多,更重要。《自然》评选了人类过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全人类总共只有20多人上榜,杨振宁在这个评选中名列18位!


鍾正觀先生


可笑至极!

在中国,由一大批网络喷子,自己没念过多少书,在那个智商不超过30分的题主的忽悠下,一起议论全球最顶级科学家的贡献,还有比这更滑稽的游戏吗?


南山牧羊人404


对科学的贡献,两人同样大,一篇论文两人同时署名发表,无论先后。

但人品情怀,给李登辉贴金的李政道,给杨振宁提鞋也不配!


安平144796971


新闻头条是不是没事干了,有多少科学家不宣传,说杨振宁这个老东西干嘛在祖国最需要的困难时期不回国,老了回国养老,他永远木有资格跟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比,他不够格


释然276932411


提这样的问题没意思、他们的贡献大部国人不一定全知道、不知情的情况下无法评论。


手机用户高青人


谁在国难当头效力谁有功,没有国那有家,个人只不过是大海一滴水,苍山一粒土


豪杰博众


这种提法不妥!更不能进行比较。就算在国外只能分早回国和晚回国。只要后来觉悟了也不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