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李白為阿倍仲麻呂寫了首悼亡詩,結果發現人家沒死

盛唐時,日本派遣了很多遣唐使過來,虛心學習大唐文化,日本詩人阿倍仲麻呂就是其中之一。

李白為阿倍仲麻呂寫了首悼亡詩,結果發現人家沒死

初入長安

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呂,生於奈良附近的一個貴族家庭,天資聰敏,自幼勤奮好學,尤其酷愛漢文學。

公元716年,日本派遣由557人組成的第八次遣唐船來唐交流,十九歲的仲麻呂被舉為遣唐留學生。一到大唐,便被盛世的繁華所驚豔,傾慕中國之風不肯離去,改姓名為晁衡。

晁衡不僅學識淵博,才華過人,而且感情豐富,性格豪爽,是一位天才詩人。

後參加科舉高中進士,開始了他長安居很容易的詩酒生涯,和王維、李白、儲光羲,趙曄、包佶等人詩酒唱和,結下了真摯的友誼。晁衡曾經送給李白一件日本裘,使李白深受感動。

儲光羲對他十分讚賞,曾寫詩《洛中貽朝校書衡,朝即日本人也》相贈:

萬國朝天中,東隅道最長。

吾生美無度,高駕仕春坊。

出入蓬山裡,逍遙伊水傍。

伯鸞遊太學,中夜一相望。

落日懸高殿,秋風入洞房。

屢言相去遠,不覺生朝光。

思鄉情切

公元753年,晁衡已入唐三十七年,五十六歲的他思鄉心切,請求歸國,唐玄宗感念他仕唐幾十年,功勳卓著,任命他為唐朝回聘日本使節。任命一個外國人為中國使節,可見是朝廷對晁衡的器重和信任。

六月,晁衡隨藤原清河大使一行辭別長安,往揚州延光寺邀請鑑真和尚東渡。素與晁衡交好的詩友們,懷著惜別的激情,揮筆作詩贈別。

王維揮筆寫下《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萬里若乘空。

向國唯看日,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這首詩充分表達了他們兩人的深厚友誼。並在序文中熱情歌頌中日友好的歷史以及仲麻呂的過人才華和高尚品德。說他:“海東日該國為大,服聖人之訓,有君子之風。”

詩人包佶也贈了首《送日本國聘賀使晁巨卿東歸》,詩境深遠,親切感人。

上才生下國,東海是西鄰。

九譯蕃君使,千年聖主臣。

野情偏得禮,木性本含真。

錦帆乘風轉,金裝照地新。

孤城開蜃閣,曉日上朱輪。

早識來朝歲,塗山玉帛均。

望著依依惜別的詩友良朋,晁衡也以十分激動的心情寫下了《銜命還國作》贈答友人:

銜命將辭國,非才忝侍臣。

天中戀明主,海外憶慈親。

伏奏違金闕,騑驂去玉津。

蓬萊鄉路遠,若木故園林。

西望懷恩日,東歸感義辰。

平生一寶劍,留贈結交人。

晁衡在詩中抒發了他留戀中國,惜別故人和對唐玄宗的感戴之情,歌頌了中日兩國人民傳統友誼。《銜命還國作》曾被收錄在宋代《文苑英華》裡,成為《文苑英華》中唯一的外國人作品。

噩耗驚聞

十月十五日,晁衡從蘇州起航回國。晁衡仰視海天,惜別中國,嚮往故鄉,遂詠成和歌一首:

翹首望長天,神馳奈良邊。

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圓。

不幸的是在歸國途中遇到了風暴,藤原清河大使和晁衡所乘的第一船觸礁,與其他三船失掉聯繫。

聽聞他在海上遇難,李白十分悲痛,揮淚寫下了這首《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我的朋友晁衡呀,

至今我仍記得你歸回家鄉辭別長安時的情景,

望著飄過蓬萊方壺得一片風帆一路向東直至沒了影蹤。

可誰知這一別就是一去不歸,像明月沉入了碧海,

連那天上的白雲也彷彿帶著哀愁籠罩著青山。

李白為阿倍仲麻呂寫了首悼亡詩,結果發現人家沒死

在詩中,詩人把晁卿比作潔白的明月,把他的死,比作明月沉入碧海。萬里長空的白雲,也變得灰暗陰沉,一片愁色籠罩著天地人間。字裡行間浸透著詩人對逝者那深切的哀思與悲痛,深刻表達了兩人的誠摯友誼。

終老長安

天佑福星,失事的行船被風暴吹到越南的驩州海岸。雖然大多數被害,但晁卿歷盡艱險,在公元755年終於又到了長安。好友們見到晁卿脫險歸來,不勝為之驚喜。

晁卿看到李白為他寫的詩,百感交集,當即寫下了著名詩篇《望鄉》:

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

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

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

我更為君哭,不得長安住。

李白為阿倍仲麻呂寫了首悼亡詩,結果發現人家沒死

大曆五年,晁卿在長安終老,時年七十二歲。雖然生在日本,但他在唐生活了五十四年,歷經了玄宗、肅宗和代宗三朝,為中日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代宗為了表彰仲麻呂的功績,追贈從二品潞州大都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