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阿里、騰訊的“價值錨”

紅週刊 林偉萍 李健

時隔7年後,阿里巴巴“迴歸”港股市場。阿里巴巴將於11月26日開始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交易,上市完成後,港交所上市股份與紐交所上市的美國存托股將可互相轉換,每一份美國存托股代表八股普通股。每股176港元的新股申購價獲得市場認同,超額認購情形在港股市場上演。阿里巴巴“搶佔”了最近一週的媒體頭條。

在這邊火熱認購的時候,那邊的騰訊股價出現小幅上漲。阿里的“迴歸”,讓許多看港股只看騰訊的投資者多了一個對標對象。

那麼,這兩家中國最頂尖的互聯網公司,誰將在未來走向更加強大?

《紅週刊》採訪的職業投資人表示,這兩家公司都是中國互聯網企業標杆,阿里在“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路上越走越遠,騰訊在科技公司道路上紮實推進,它們所創造的價值也是真實可見。

如果從業績成長性、競爭狀態、新能力拓展、當前估值測算等幾個維度分別審視,阿里和騰訊變強變大的趨勢沒變,估值狀態卻相對較低。儘管方向和發展節奏不同,但三年時間,這兩家公司都將進入“萬億美元市值俱樂部”。

阿里、騰訊的“價值錨”

阿里和騰訊未來三年

依然會是中國前兩大市值科技公司



騰訊當前的市值約為4000億美元、阿里約為4900億美元,直接對比看,阿里似乎領先一步。但從三年後的角度看,兩家公司都會是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

《紅週刊》:您認為阿里和騰訊何時邁入“萬億美元市值俱樂部”?

餘曉光(澤誠資本合夥人):三年時間,這兩家企業市值(編輯注:當前騰訊約為4000億美元、阿里約為4900億美元)都會是一萬億美元的公司。

《紅週刊》:市場常將騰訊和阿里的模式簡化為“企業賦能”和“全面並表”兩種,您是否認同?哪種模式有利於估值提升?

甘歐陽(百創投資研究員):實際上,阿里和騰訊都在做“企業賦能”,兩者區別在於,騰訊賦能是改進性的,而阿里賦能是變革和重塑。

其中,騰訊的投資資產從2013年的360億左右,佔總資產34%,增長到了2018年年底的3630億左右,約佔總資產50%。如果把如此規模的投資所帶來的收益看作“不務正業”或者僅看作“投資收益”,是有失偏頗的。騰訊牢牢掌控著社交、遊戲、支付等關鍵業務,將自身缺乏優勢的業務交給合作伙伴,並分享合作伙伴的成長。騰訊的用戶流量能夠讓合作伙伴在互聯網任何一個細分領域做到行業前三,合作伙伴則擴充了騰訊的業務邊界,進一步鞏固了騰訊的護城河。

如果我們運用VC的思維,參考紅杉資本15%的平均年回報率,騰訊3630億資產在未來8年能產生7500億左右的淨收益,相當於每年937億的投資收益,若把這塊收益加到未來的淨利潤上,騰訊目前的估值僅有20倍左右。長期來看,隨著互聯網行業的持續演進和不斷成長,隨著越來越多的被投資產IPO,騰訊以成本法計量所隱藏的公允價值將呈現出越來越高的價值。

杜可君(格雷資產副總經理、合夥人):如果單看財報數據的話,並表確實能帶來利潤水平的提升,在這方面騰訊稍微有點吃虧。對估值方面的影響,其實市場已經在此給出了溢價,為什麼很長時間之內,騰訊的估值高於Facebook,就是因為騰訊的對外投資帶來了估值提振,如果沒有這些投資,我認為騰訊的合理估值可能會在20倍左右。

《紅週刊》:對阿里,您會不會有是在港股交易還是在美股交易的困惑?

雪球大V@Ricky(職業投資人):我覺得選擇港股或美股投資區別不大,只是投資渠道的差異。在估值角度,美股和港股市場之間的差異不會太大,如果出現價差就會有人在中間做套利,最終還是會彌補這個價差。所以,投資哪個市場不重要,最終看的還是企業基本面,股票的價格最終取決於公司基本面價值。

陳灝(安捷證券CEO):我會選擇港股,因為阿里巴巴(包括騰訊)在港股是最優秀以及最核心的公司,而在美股還有Facebook、Google、微軟、亞馬遜等一大批同樣優秀的公司。特別是在中美貿易摩擦的背景下,很多華爾街的對沖基金會長倉亞馬遜,短倉阿里做對沖套利。而且在港股上市的阿里巴巴不排除在一定時期內可以進入深港通、滬港通以及恆生各種指數里面(包括明年也有機會進入藍籌指數,而且佔比會比較大)。

未來港股的阿里和ADR會聯動,因為可以互相轉換,所以折扣不一定會太大。短期我認為港股的阿里還是會跟著ADR走,因為ADR的流通量比阿里的港股大很多,中長期因為能進到南下滬港通深港通得到國內資金追捧,以及或許阿里會用一些方法,例如把重大消息放在港股中午休市時公佈等讓港股的阿里率先反應,港股股價或帶著ADR走。

張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總經理):如果能以折價購得阿里的股票,是“撿了便宜”的。參與阿里港股打新,對港股投資者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紅週刊》:騰訊和阿里的“二馬”領袖,都有獨特的性格,也因此創造了不同的企業文化,您怎麼看這兩家公司文化上的差異?

餘曉光(澤誠資本合夥人):文化的差異還是跟商業模式本身掛鉤的,騰訊可以做得比較“佛系”,是因為商業模式的壁壘足夠深,對員工,對合作夥伴都可以留有很多的“餘地”。阿里的狼性文化是競爭激烈的產物。兩者沒有優劣,要看哪一種更適應當前的商業環境。

楊培文(和府資產董事長):騰訊必須依靠產品的持續強大,以供養所有的業務可能,所以產品文化更為突出;阿里則依靠團隊的創造,來實現多點開花的格局以組成整體力量,團隊的創造力和執行力必須很強,所以也必須“因為相信、所以看見”。

阿里:核心業務保持高增長 當前估值低估

阿里5年後GMV達到10萬億元難度不大,按此測算,阿里淨利增長會在一倍以上。從阿里電商業務來看,還處於一條好的賽道上,而且競爭對手還構不成嚴重威脅。對阿里各項業務進行分總加和測算,阿里當前的估值表現為低估。

若實現10萬億元GMV目標,淨利潤將翻倍增長

《紅週刊》:2019財年阿里GMV(成交總額)5.727萬億元,非公認會計准則淨利潤1043億元。阿里下一個五年目標之一是,實現超過10萬億元GMV。阿里能實現嗎?業績上會有怎樣的表現?

雪球大V@Ricky(職業投資人):阿里的行業地位不受影響的話,按照目前的增長態勢,5年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很高。GMV5.727萬億元是它2019財年(截至2019年3月31日前的12個月)的數據,2020財年預計回達到6.5萬億,接下來五年,中國GDP保持5%~6%的增長,消費增速保持6%~8%增長,阿里GMV保持10%的複合增長,五年後阿里超10萬億GMV不難。

利潤貢獻方面,我認為GMV整體翻倍,其貢獻的利潤或也將翻倍甚至更多,因為規模效應可能會提升淨利率。

陳灝(安捷證券CEO):我們沒有正式覆蓋阿里巴巴,所以數字上不可以細說。不過以目前電商格局以及阿里目前的地位、組織架構和執行力來看,達成目標10萬億的GMV目標應該不難。如果超過的話,肯定利潤不會按同比例增加,因為有經營性槓桿(operating leverage),利潤增速越到後來肯定比收入或者GMV增速要快。

核心業務“雪道”還很長

《紅週刊》:分業務來看,阿里的核心業務電商業務,是否會因國內電商行業滲透率接近30%的情況而遇到困難,電商業務未來利潤的增長點將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總經理):僅看電商一塊,阿里的雪道還很長,雪道上的積雪也還很厚。

當前阿里電商在中國市場佔有率達到70%,每天有23%的人口會登錄阿里旗下平臺。對比來看,美國沃爾瑪每天的流量不到10%,中國的人口還是美國的四倍。而通過精準算法推薦,提供個性服務,有望提高客均消費。

另一方面,阿里的扣點率還有提升的空間,最新財報數據顯示,阿里的平均扣點率在3.6%,京東和亞馬遜平均扣點率則分別為5%和12%。

陳灝(安捷證券CEO):在線上購物成為一種最流行的消費習慣的大背景下,阿里電商增長空間還是很大。這從最新雙11數據就能看出來(還有接近30%的增速)。未來利潤增長點我也認同在扣點率以及貨幣化率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間。

雪球大V@Ricky(職業投資人):和以上的看法不同,我認為阿里的貨幣化率不會提高太多了,因為過去貨幣化率的提升,和大數據的深度使用有關,大數據通過對用戶需求的分析,精準地將產品和用戶需求做出匹配。但到目前為止,互聯網電商已經基本走過了最初的紅利期,未來繼續提升的空間不大。

拼多多、京東威脅有限

《紅週刊》:在電商領域,京東和拼多多都奮力追趕阿里,那麼誰對阿里的威脅最大?您看好誰?

雪球大V@Ricky(職業投資人):從商業模式來看,拼多多的商業模式更值得阿里重視和警惕。因為,京東此前一直被認為會顛覆阿里,但實際上,京東和淘寶+天貓的差距並沒有縮小,而且,阿里的用戶的增長速度一直超越京東。阿里相對京東的優勢還在於商品更豐富、分層更完善(淘寶和天貓的分層),所以在過去和京東的競爭中,阿里是很舒服的。

但拼多多不一樣,拼多多在過去兩年中獲得了電商業務的增量市場,獲得了阿里之前沒獲得的用戶,這些用戶體量不小,也有一定的黏性。而且拼多多的商業模式更輕,它採用信息流模式,藉助騰訊跑得更快。如果按照商業模式的輕重將三家公司進行排序的話,京東重於阿里,重於拼多多;如果按照月活躍戶量進行排序,三季報數據顯示,阿里接近7億,拼多多5億,京東3億。所以我認為拼多多更值得阿里重視。

不過,以往經驗來看,阿里在很多競爭中總會找到辦法獲勝,所以我也還很看好阿里這艘大船作戰的實力。

張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總經理):

在阿里崛起的過程中,騰訊系的拍拍、京東、唯品會和拼多多,無一能夠撼動阿里的地位。有人認為拼多多崛起的勢頭很快,但我認為,拼多多就如同阿里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所說的,只是在幫助阿里教育和挖掘最後一批底層客戶,拼多多的精準定位和生態服務根本無法與阿里相提並論,這些客戶得到教育後,還是會被轉化為阿里的客戶。真正對阿里形成過威脅的恐怕是京東。但在阿里2017年祭出了“二選一”的殺器之後,勝負已分。

陳灝(安捷證券CEO):我認為兩個都是阿里比較大的競爭對手。京東有根基,拼多多增數猛,但是兩者並不能給阿里帶來很大的麻煩,因為它們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生態圈。而未來的商戰是生態圈的商戰,阿里上個季度的業績對此也有所反映。從過去兩個季度來看,阿里也在迅速下沉到市場爭奪份額當中。

阿里雲難估值

《紅週刊》:在核心電商業務之外,阿里雲被認為是阿里業績增長的“第二極”所在,但業績上還沒實現由虧轉盈。您如何看待阿里雲的表現?

餘曉光(澤誠資本合夥人):阿里的雲服務還是要獨立去看待,不能簡單地按收入和利潤(虧損)去衡量。一個互聯網巨頭雲服務是否對現有業務有質的提升,並且反映在利潤上,是雲業務能否給一個好估值的先決條件。

像亞馬遜的雲服務是依託於其龐大商業帝國之上的,尤其是從獲利能力上是遠超它的商業零售業務。而微軟雲改變了其傳統的軟件零售商業模式,和客戶的關係變得更長尾,商業模式的黏性更強了。

而像阿里雲的獲利能力目前看是很難跟廣告業務的毛利率相比較的,阿里把雲計算的空間自己去變現的價值高於賣給客戶的價值。但云服務於對加強自身的生態會否在某個時間點顯示出來,以及對輔助核心電商有很大的正面影響還需要更多耐心。

張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總經理):阿里雲過去四年年化營收增長率達到50%,將騰訊的20%遠遠甩在後面。而自從2018年11月起,阿里雲事業群已經升級成了阿里雲智能事業群,CTO張建峰直接向張勇彙報,可以說雲服務市場在中國真的才是剛剛開始(市場滲透率只有美國的15%)。

本地生活服務需從長遠來審視

《紅週刊》:阿里回港募集的資金將用於新零售、大文娛和物流板塊。就新零售業務而言,阿里升級了本地生活戰略,這是否能有效搶奪被美團擠壓的市場?

楊培文(和府資產董事長):阿里本地生活升級到“新服務”的目的在於:第一,始終成為所有線下商家的選擇之一,而不是一家壟斷;第二,狙擊美團的成長步伐,贏得經濟體統籌力量的時機。

陳灝(安捷證券CEO):本地生活領域是阿里非常看重的領域,餓了麼也是排在美團後面中國外賣第二大巨頭,兩家的市場份額佔比分別是60%和30%。我認為這兩大巨頭未來將很長一段時間引領中國的外賣市場。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兩個季度雙方補貼力度有所減弱,從財報數據來看,美團的利潤也在擴大。

《紅週刊》:優酷土豆、音樂、遊戲、影業等大文娛板塊被很多投資者視為阿里業績的“拖油瓶”,您是如何看待阿里大文娛板塊的?

雪球大V@Ricky(職業投資人):目前來看,阿里的大文娛業務並不那麼令投資人滿意,但這是阿里整個商業板塊裡面不得不做的領域,因為阿里是一個流量黑洞。同時也是一個“流量變現機器”,變現效率比遊戲還高,但它需要流量、對流量很渴求,所以它收購高德、優酷、UC等企業,它需要各種各樣的流量。雖然截至目前這些業務並沒有體現出貢獻流量的功能,但長遠來看,阿里或許認為這是它所需要的一部分。

分總加和測算,阿里表現為低估

《紅週刊》:作為一家航母級平臺公司,您是如何給阿里進行估值測算的?

張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總經理):我個人認為阿里當前180多美元的股價是低估的,合理股價區間約在240~250美元,這也分別對應兩種估值模式。

如對阿里的各個分支採用分總加和法,預計阿里的每股估值在240美元左右。具體來看,按照現在阿里的市值(約4900億美元),剔除螞蟻金服33%權益的500億估值和阿里雲的500億估值。假設所有其他子公司(盒馬、淘鮮達、大文娛、菜鳥、餓了麼等等)全部白送,然後調整現金和負債,按照阿里核心業務即電商2020年預期的370億美元利潤來看,阿里估值只有10倍左右。

而從每股自由現金流角度來看,過去五年年化收益 32%,而阿里如果停止對其他燒錢業務的投資,則維護性自由現金流的收益會更高,因此筆者認為3%的自由現流收益應對應其合理股價。而2019財年阿里每股產生了7.5美元的自由現金流,如果給予3%的自由現金流收益,那麼阿里每股的價格應該在250美元。

陳海濤(大灣匯投資人、私募基金經理):騰訊大部分業務都是盈利的,分類估值也相差不大。阿里除了淘寶、天貓B2B和螞蟻金服業務,其他幾乎都是虧損的,所以分類估值,把盈利業務按PE算,虧損業務按一級市場估值算,估值往往會高一大截。

我認為如果按照分總加和方法估算,需要把虧損的引流業務都算進盈利的電商業務裡面,包括跨境電商和新零售業都應該放進來,對應的PE要下降。而螞蟻金服、阿里雲可以單獨算估值。在這樣的分總加和之下,阿里目前的估值是合理偏高一點。

杜可君(格雷資產副總經理、合夥人):我認為阿里的估值是合適的,是可以配置的,但不是超配的時候。

《紅週刊》:阿里最近在公司願景中加了一個“好”字,即“成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您認為阿里是值得投資的“好公司”嗎?

陳灝(安捷證券CEO):好公司有很多個維度。從投資人角度出發,我認為能長期為股東帶來優秀回報的就是好公司。阿里巴巴從創立以來給投資人創造上了數以萬倍的回報,短期來看,2014年阿里赴美IPO價格為68美元/股,截至美股21日收盤ADR價格為184.86美元/股,5年回報170%。作為港股目前最優秀的公司之一,我認為投資者可以予以特別關注。

張景舒(多夫曼基金董事總經理):我也認為阿里是家值得投資的好公司。作為土生土長的杭州人,對阿里這家企業多少有一些偶像崇拜。我也一直持有阿里的股票。

阿里過去幾年,從一個傳統電商逐漸轉變成了一個以數據為中心的集團公司。它依靠其龐大的電商平臺、金融服務,與物流生意產生的天量交易數據轉戰雲計算、大文娛及其他O2O服務。具有進化能力的團隊,以客戶為核心的經營理念,疊加獨一無二的網絡效應,這些讓阿里巴巴的觸角延伸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騰訊:“剋制性格”預留髮展空間

千億級業務持續放量

騰訊三季報沒有反映其遞延收入,該收入規模為545億港元。從遊戲、網絡廣告等核心業務來看,騰訊業績釋放的可持續性是能夠預期的。其中,遊戲、廣告和金融科技都具備營收千億的能力。在估值方面,因為各種因素騰訊部分業務業績難以釋放,進而導致公司估值難以走高,但恰恰如此才給了當前騰訊一個較為“安全”的價格。

熱門新品和海外市場爆發將保證騰訊遊戲業績表現

《紅週刊》:騰訊三季報顯示,公司營收同比增長為21%,其四大核心業務——網絡遊戲、社交網絡、網絡廣告,以及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中,有三大業務存在增速放緩的現象。先看網絡遊戲業務,從2011年至2017年平均40.1%的增速到今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11%,國內網遊市場份額下滑到31.1%。您對此是怎麼看的?

杜可君(格雷資產副總經理、合夥人):今年三季度,騰訊的遞延收入為545億港元,這部分收入沒有反映到三季報中,所以手機遊戲財報顯示的增速為25%,但真實增長我認為可以達到30%。

騰訊遊戲明年的收入或進一步加快,因為收購的Super Cell可以並表了。

雪球大V@Ricky(職業投資人):我對騰訊遊戲的業績也比較樂觀,我預期四季度到明年上半年就應該會表現不錯。因為三季度騰訊遊戲的預收款出現增加,說明很多用戶已經開始充值,這些收入到四季度會得到確認。而且從今年三季度開始,騰訊的很多遊戲,如《和平精英》《龍之谷》等也都開始進入變現階段,考慮到手遊的壽命在1年左右,明年二季度之前,騰訊的遊戲業務都將有比較好的表現。

葉樺(雲一資產總經理):就騰訊而言,旗下的多款遊戲正處於新老交替的生命週期中,《龍與地下城》《穿越火線》等很多端遊進入運營末期,手遊方面,《王者榮耀》的收入增速也在逐步放緩。但受政策因素影響,騰訊新遊戲的收入並沒有跟上,特別是被視為重要增長來源的《PUBG:刺激戰場》,在長達近一年的免費運營後,最終通過改名《和平精英》等一系列手段,才終於2019年的5月開始正式收費。雖然《和平精英》為三季度手遊收入貢獻了24.6%的增長,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騰訊前三季度在遊戲板塊的整體收入。

騰訊遊戲的未來發展需要多個方向的拓展與轉型。如對於國外市場的大力拓展,目前,隨著《PUBG Mobile》及《Arena of Valor》(王者榮耀海外版)在海外的推廣,以及騰訊對於全球化賽事的運營,遊戲海外收入接近30億元,已佔到整體收入10%,而四季度伴隨著Supercell的並表,海外收入佔比將進一步提升。伴隨著政策環境的整體轉暖,以及騰訊超級IP下新手遊產品的上市預期,騰訊在網絡遊戲市場的地位仍將處於不可撼動的地位。

頭條廣告爆發,但騰訊廣告業務空間更大

《紅週刊》:再看網絡廣告業務,騰訊網絡廣告過去十多年都保持在年均50%左右的增速,但今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為13%。這是哪些原因導致的?難道是業務見頂?

葉樺(雲一資產總經理):首先,從宏觀上看,隨著經濟形勢的下滑,整個廣告行業的增速都出現了放緩。

從渠道上看,騰訊佔有絕對領先優勢的社交廣告領域依然保持快速增長,微信朋友圈的廣告收入隨著廣告庫存及曝光量增加而上升。簡化廣告格式及推出更多視頻廣告的庫存,令移動廣告聯盟收入上升。受惠於日活躍賬戶數及廣告曝光量的增長,以及新的插屏廣告及視頻貼片廣告,微信小程序廣告收入亦有所增加。但受到排播等因素影響,騰訊廣告收入另一大來源媒體廣告同比下滑28%。

從策略上看,短視頻以及移動新聞成為了網絡廣告收入的前沿增長點,而這兩個領域恰好是字節跳動(今日頭條及抖音)的強勢領域,騰訊也多次表示要發力短視頻領域,並大力對於微視進行了推廣,雖然效果不甚明確,但騰訊發力短視頻的方向不會動搖,未來將結合其在社交網絡方面的優勢繼續加碼。

雪球大V@Ricky(職業投資人):微信廣告作為騰訊效果廣告最大的“陣地”,未來釋放利潤的空間還很大,從投放的精準度、產品的創新度、廣告位數量、客單價等都有優化的空間,所以現在“言頂”有點早了。

杜可君(格雷資產副總經理、合夥人):廣告是經濟的晴雨表,騰訊廣告收入可能反映了宏觀經濟的“底”在哪裡,只要預期經濟穩中向好,那麼其廣告收入未來大概率只升不降。

《紅週刊》:有消息稱今日頭條今年前十個月的廣告收入接近1000億元,這超過了騰訊481.77億元的網絡廣告收入。可以說頭條在“侵蝕”騰訊廣告的市場嗎?

雪球大V@Ricky(職業投資人):“侵蝕”談不上。對於今年的騰訊,即使再給它500億的廣告額它也消化不了,因為微信目前提供不了那麼多廣告位。微信在廣告投放上很剋制,不會貿然增加廣告的投放數量,所以短期內超過今日頭條的可能性不大,但未來空間是很高的。

騰訊雲與阿里雲“聯合”開拓新賽道

《紅週刊》:騰訊三季報的亮點在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這塊業務在2015年以前佔比不到5%,今年前9個月佔比提高到26.3%。該項業務未來幾年的增速會否有進一步的提高?

杜可君(格雷資產副總經理、合夥人):金融科技未來會成為騰訊的重要看點,2018年騰訊的備付金收入超過30億元,2018年四季度備付金收入下降為15億元左右,今年一季度備付金收入清零,二季度、三季度也沒有備付金收入。

相比之下,去年金融科技板塊的收入很高,騰訊雲在此基礎上三季度依然增長了29.6%是很難得的。如果把去年備付金帶來的收入減掉,今年前三季度騰訊雲的收入增長大約在60%左右。

葉樺(雲一資產總經理):從金融科技領域來講,未來有更大想象空間的領域在於財富管理,因為金融永遠是裂變的生意,更多用戶資金流轉和沉澱,促使平臺金融科技服務增長。尤其是在財富管理方面,理財通用戶數同比翻倍,將驅動總客戶資產的增長,也帶來公司收入的增長。

《紅週刊》:騰訊雲計算業務也保持了高速增長,雖然規模上遜於阿里,但增速上超過了阿里。您怎麼看阿里和騰訊在雲計算方面的競爭情況?

陳海濤(大灣匯投資人、私募基金經理):雲計算至關重要,是產業互聯網的抓手,而且客戶的遷移成本很高,所以都採用了虧損擴大市場份額的策略,這也讓第三名及以後的玩家虧損,例如金山雲虧損嚴重。

雲計算可以細分為硬件層/IaaS、軟件層/PaaS和應用服務/SaaS。阿里和騰訊在硬件層都很強。軟件層方面主要在於做好開源系統,這也是做好雲計算的前提。而在開源方面阿里國內第一,騰訊去年才開始重視,其他雲計算玩家就相差太遠。應用服務層面則主要比拼的是平時的業務能力。騰訊線上擅長遊戲、視頻和微信賬號入口;線下有小程序切入各種場景,為用戶提供便利的同時,方便第三方吸引用戶。因此,很多創業者和中小互聯網公司會傾向於選用騰訊雲。而阿里則擅長電商、批發零售、跨境電商、金融和新零售領域,比較受政府和大型企業的青睞。

總體上看,騰訊阿里的雲計算在應用場景方面都很強大,未來預計將呈現兩強格局。

葉樺(雲一資產總經理):騰訊擁有中國最大規模的互聯網用戶,在C端有眾多觸達用戶的場景,從垂直行業入手,其雲業務重點佈局在遊戲、視頻、直播、電商、生活服務等泛互聯網領域,更加傾向場景化為用戶提供服務。

阿里作為國內雲服務的領導者,其To B端的優勢也十分明顯,而且其底層技術與硬件架構相比騰訊更加成熟。同時,由於其在芯片領域的佈局,未來類似於“含光800”(阿里巴巴研發的高性能的AI推理芯片)此類其自研的特定領域的ASIC芯片,將為其在垂直領域帶來性能上的優勢以及壁壘。

雪球大V@Ricky(職業投資人):和騰訊雲對比的話,阿里目前從佈局、服務能力、團隊能力、產品等都是市面上最領先的,整體比騰訊強很多。騰訊的優勢在於有強大的小程序佈局,企業所用的雲計算服務器可能會慢慢轉移到騰訊上面。但騰訊僅僅憑藉小程序想要趕超阿里可能性不太大,因為佈局、基礎建設、服務能力等是比小程序更關鍵的因素。

騰訊當前股價“安全墊”較高

《紅週刊》:騰訊近十年來的市盈率大體上在40~50倍之間波動,當前在33倍左右。這樣的估值情況和騰訊的盈利水平是否匹配?騰訊現在值不值得買?

杜可君(格雷資產副總經理、合夥人):騰訊營收同比增長率在20%左右,我認為市盈率33倍是合適的。

餘曉光(澤誠資本合夥人):騰訊本質是一個流量公司,5G時代流量會變大幾十倍,騰訊也將優先享受此波紅利。尤其是現在這個轉折點上,5G還未清晰,而現有業務顯示出有很好的支撐並持續向好的趨勢下,現在的價格起碼是比較“安全”的。

而無論是騰訊還是阿里,在經濟發展科技的發展過程中,都屬於衝浪型企業。在騰訊發展的歷史過程中,經歷過比現在更困難的時刻,對頭部的科技公司,投資者一定要給予耐心。

陳海濤(大灣匯投資人、私募基金經理):對於2.83萬億人民幣市值的騰訊而言,估值還是要看利潤和市盈率的。當前,對於成長股估值也要看未來幾年的增速和PEG。個人預計,2019年騰訊淨利潤約1000億人民幣,動態PE28倍,相較於未來產業互聯網突破之前預估的20%左右營收和利潤增速、PEG1.4>1,估值還是偏高。

但對超長線投資者來說,當前略高的估值對其投資影響可能並不大,優秀的公司或許有驚喜,應該適度有溢價,這主要取決於每個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偏好。

《紅週刊》:從業務空間來看,您認為騰訊旗下哪些細分業務有望發展為千億規模的業務?

杜可君(格雷資產副總經理、合夥人):我認為遊戲、廣告和金融科技可以,其他方面比如音樂、視頻、文學、體育等領域成為千億級別的可能性不大。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騰訊未來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遊戲公司,包括遊戲的開發、運營、周邊。

《紅週刊》:在財報之外,騰訊在11月初傳遞出“用戶為本、科技向善”的新願景,還將公司在AI、機器人、量子計算、5G、邊緣計算、IoT物聯網等領域的設想和佈局公之於眾。您怎麼評價騰訊的科技向善以及前沿佈局?

葉樺(雲一資產總經理):伴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5G網絡的大範圍應用,無論是數據信息的採集點以及數據信息發佈點都將以幾何級數大幅地提升,而線下這一系列的採集點及發佈點,就對應了我們說的IOT終端等大量硬件設備。因此,無論是阿里成立平頭哥、百度Allin自動駕駛人工智能,都是希望在未來信息化程度更高的時代從信息的最終端開始取得自身的競爭優勢。騰訊過去已經通過大量的投資在各個科技前沿領域進行了佈局,已經進行了大量資金的投入,目前的設想與佈局並不是突發奇想,後續公佈後將進行的是對資源的整合與優化。

杜可君(格雷資產副總經理、合夥人):“科技向善”一直是騰訊堅持的原則,雖然網絡內容很容易讓人上癮,但騰訊並沒有根據用戶的喜好投其所好,而是希望更客觀、更理性地幫助用戶認識世界。例如遊戲領域,騰訊啟動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在廣告上的投入也沒有采取殺雞取卵的方式;在視頻推送方面,騰訊不會因為用戶喜歡“貓咪”的視頻就一直推送相關內容,而是希望用科技將人們引導到更有質量的生活上去,用科技提升社會的效率。 微信添加小韭菜好友, ID:hzkxmt 獲取更多行業研究研報及市場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