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世間再無張居正——人亡政息的哀嘆緣起何處?

張居正是明代最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被時人稱為"救時宰相"、被後人稱為"大明脊樑"。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劃時代的人物卻在死後被自己的學生萬曆皇帝奪爵抄家,差一點就慘遭掘墳鞭屍。

世間再無張居正——人亡政息的哀嘆緣起何處?

隆慶六年(1572),明穆宗病逝,年僅十歲的朱翊鈞登極,改年號為萬曆(1573— 1620)。同年,內閣首輔高拱在與太監馮保的鬥爭失敗,張居正榮升內閣首輔。在此後十年間,張居正在首輔的位置上推行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改革,實現其"以平治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

據《明神宗實錄》卷125記載,經過張居正改革,"十年內海寓(內)肅清,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冏寺積金錢至四百餘萬",原本奄奄一息的大明王朝,重新振興,史稱"萬曆中興"。而在張居正死後只一年卻人亡政息,自己也身敗名裂,還禍及家人。

據《明史·張居正傳》記載:

"詔奪上柱國、太師,再奪諡。居正諸所引用者,斥削殆盡。"……"詔盡削居正官秩,奪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謂當剖棺戮死而姑免之。"

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整個時代的悲劇。

1、 個人性格的缺陷

張居正獨斷專行、鐵面無私、務實的性格,既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他的改革,最終又斷送了他的改革,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釀成一出性格悲劇。

張居正始終認為"謀在於眾,斷在於獨",這是推行改革,廓清不良風氣的一種必備的性格特徵。

改革中許多方針能夠貫徹、 措施能夠實行全在於張居正的獨斷專行的性格和雷厲風行的氣魄。

然而這種專斷的性格把握不好,在政治上就是專權。《明史.選舉志》有如下記載:

"神宗初,張居正當國。 二年甲戌,其子禮闈下第,居正不悅,遂不選庶吉士"

"萬曆時,張居正當國,遂核減天下生員。督學官奉行太過,童生入學,有一州縣僅錄一人者,其科舉減殺可推而知也"

從中可見他獨斷專性的性格,但同時又會嚴重影響改革的公正性和公平性,這未免不是一種缺陷。

萬曆新政的許多措施都涉及到很多達官貴族甚至皇親國戚的利益,張居正基本上都能夠做到鐵面無私。在實行一條鞭法、清丈土地時,朝廷明確下令各地巡按:"丈地均糧,但有執違阻撓,不分宗室、官宦、軍民,據法奏來重處"。這既是對以往特權的一種抗爭,又是對制度破壞勢力的一種抗爭。

世間再無張居正——人亡政息的哀嘆緣起何處?

而對皇帝都鐵面無私,他確實做得超越君臣之份。號召節儉,甚至皇上都不能多添幾件衣服;對於皇帝犯錯,也要替其擬詔認錯。這種鐵面無私的性格使張居正和神宗之間的關係隔膜加厚,也是神宗在其死後不顧恩情、迅速變臉的一個重要因素。

務實也是張居正性格方面的一個重要表現,《陳六事疏》的第一條便是"省議論"。 他認為"慮之貴詳,行之貴力"、"多指亂事,多言亂聽"、"掃無用之虛詞,求躬行之實效"。張居正建立層層制約、隨時監督的考成制度,就是在保證這項制度能夠落實下去。

張居正這種務實的性格既體現張居正對推諉拖延的官僚行為的不滿和抗爭,又體現對承辦新政官員的監督和警示。然而這種務實的性格卻又影響到他的用人方略,即重用循吏、慎用清流。

張居正常說:"芝蘭當道,不得不除"。 建立在務實性格基礎上的用人方略令張居正和言官的關係緊張。

世間再無張居正——人亡政息的哀嘆緣起何處?

張居正這種獨斷專行、鐵面無私、務實的性格,是促成他開創和貫徹萬曆新政,深化改革的重要條件,是造就萬曆前十年輝煌的動力源泉,是抗爭一切阻礙勢力的利劍。

但也正由於這些性格特徵,使改革反對勢力壯大、改革群體不易壯大、君臣關係疏遠,以至於出現身後之禍。張居正的性格使他抗爭一切困難和壓力 卻最終因無法抗爭性格本身的侷限性

而導致悲劇產生,演繹一場性格悲劇。

2、 權力鐵三角的破裂

明朝自朱元璋廢除宰相後,皇權高度集中。而皇權又是其他國家權力的源泉,所以要進行政治活動,必須取得皇權的支持。萬曆皇帝在隆慶六年登基時只有十歲。在萬曆皇帝長大以前,皇權的實際代表者是其母親李太后。

而在李太后作為一個小商賈的女兒,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她必須尋找自己在外廷的代言人。經過一系列政治鬥爭張居正獲得了代言人的資格。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在雙方中擔任聯絡員的角色,深居後宮的太后與張居正的接觸是受到一定的限制的,需要靠自己的死忠傳遞信息,。

因此,李太后—馮保—張居正之間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鐵三角"權力關係。其中李太后是馮保和張居正的權力源泉,張居正代表皇權的公權力,而馮保則代表它的私權力。

世間再無張居正——人亡政息的哀嘆緣起何處?

在這張權力網中,與張李關係相比,張馮關係是比較簡單的,張馮之間主要是一種利益同盟的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在張居正把持朝政十年裡,內閣與宦官之間從未發生過沖突。張居正對馮保多有遷就,自己的親隨遊七與馮保的親信徐爵結為兄弟,以顯親絡。

然而正是由於張居正與馮保過於親密,馮保被抄家後,張居正也引起了萬曆皇帝懷疑,未免於難。

《明史·張居正傳》對此就有記載:

"謫保奉御居南京,盡籍其家金銀珠寶鉅萬計。帝疑居正多蓄,益心豔之。"

至於張—李關係就更復雜了。李太后是一個端莊賢淑、深明大義的年輕太后,她希望張居正即做一位有治國才能而又忠心耿耿的大管家,同時擔任小皇帝的好老師,甚至在情感上承擔著一定程度的父親角色。此外,作為女人,她對張居正還有一些男女情感意義上的欣賞。因此,張居正必須很有分寸地處理雙方之間的關係。

世間再無張居正——人亡政息的哀嘆緣起何處?

雖然張居正在孝定李太后的支持下大力改革,但是李太后的父親李偉使雙方的關係出現了裂縫。

由於女兒上位做了太后,李偉晉升為武清伯。李偉雖貴為伯爵,但十分貪財,他從三邊總督王崇古手中接下一樁生意,給前線軍士趕製二十萬套棉衣。在此事中李偉趁機大撈了一筆,做了劣質軍服,北方棉服裡頭根本沒有棉花,全是一些敗絮和草絮。

這年冬天,天氣寒冷,鎮守三邊的大明名將戚繼光部下士兵被凍死十九人,罪魁禍首就是李偉督造的軍服。消息傳到京師,注重邊防的張居正大為震怒,把這件事如實稟告給李太后,李太后無可奈何,訓斥了父親李偉,讓他在雪地裡罰跪。

李偉臉面丟盡,對張居正恨之入骨。李太后雖然斥責了父親,但是內心無疑也是非常難堪的,這就為為以後的悲劇埋下了嚴重的隱患。張居正死後遭萬曆皇帝奪爵抄家,有人請李太后說情,李太后居然一言不發,只說了一句"當初我爹站在大雪裡,誰又為他說情來著?"任由神宗皇帝胡作非為。

這個三角形在前期時比較穩固的,然而隨著萬曆皇帝慢慢長大,三角形逐漸變形為四邊形,所有權力也漸漸集中到萬曆皇帝手中。

3、 皇帝教育的操切

萬曆皇帝即位時只有十歲,作為首輔的張居正自然而然地承擔了教育萬曆的責任。張居正教育萬曆皇帝可謂是盡心盡力,努力培養他成為千古明君。除了例行的經筵和日講之外,隆慶六年十二月,居正進《歷代帝鑑圖說》。這是一本繪圖立說的故事書,選取了一百一十七個歷史事件,善者八十一,不肖者三十六,並且都配有插圖,相當於現在的連環畫。這對只有十歲的孩子極富有吸引力和教育意義。

世間再無張居正——人亡政息的哀嘆緣起何處?

隆慶六年起,萬曆的必修課有三門:儒家經典課、書法課、歷史課。掛名老師是內閣首輔張居正。和所有的老師一樣,張居正也相信"嚴師出高徒"。所以,這位首輔處理政務一樣雷厲風行地處理小萬曆的學習。每天上午,萬曆東宮讀講;中午,在文華殿進餐;下午,則複習功課、練習書法。

但是,這樣的學習充滿了壓力。

張首輔隔天就要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檢查的辦法是背書,如果背得流利,張老師會表揚;如果背得不流利,張老師則會當眾質問。

對自己學生的心理負擔、內心世界是什麼樣的,張老師根本不管,而且他也從不關心自己的學生喜歡什麼樣的授課方式。背書也好,練字也罷,都在政治化的程序中進行,作為學生的萬曆根本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體會到的只是老師的指責。

世間再無張居正——人亡政息的哀嘆緣起何處?

一次萬曆在講筵中讀《論語》,將"色勃如也"的"勃"讀為"背"的音,張老師當即大喝:當讀作"勃"!老師的吼聲把萬曆嚇得一下子跳了起來。從臣子角度看,張居正的行為頗有些大逆不道。

作為嚴師,也許這是對的,但張居正畢竟是一名政客,這就積累了萬曆對他的不滿。以後的歷史事實說明,除了嚴師給萬曆造成的心理陰影外,他們之間根本不存在師生之情。

《明史·張居正傳》有一段記載:

"帝初即位,馮保朝夕視起居,擁護提抱有力,小捍格,即以聞慈聖。慈聖訓帝嚴,每切責之,且曰:'使張先生聞,奈何!'於是帝甚憚居正。及帝漸長,心厭之。"

萬曆小時候犯錯時,馮保就嚇唬他說"你再這樣,我就告訴你媽!"一旦犯了大錯被李太后知道了,李太后就嚇唬小萬曆說:"你再這樣,這就告訴你張老師!" 這句話對萬曆很管用,很明顯,張先生的威懾力十分強大。

世間再無張居正——人亡政息的哀嘆緣起何處?

據心理學家分析,男孩子到了青春期時逆反心理往往表現得最為強烈。父母如果強行管教,不僅不會起到預期的效果,還會讓孩子產生強烈的牴觸心理。

單親家庭中的小萬曆遇上操切的張老師,十一到十三歲的時候我們還看不到他的逆反表現,可到了十六歲之後,這種表現一下子就強烈起來了。這跟張居正望帝成龍的操切有很大的關係,帝國的權力還是掌控在小皇帝手中,張老師很明顯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張居正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但他確實一個失敗的教育者。因為他的教育對象比較特殊,所以失敗的教育要為成功的政治買單。

結語:身後事與名

萬曆十年(1583年),張居正積勞成疾,長辭於世,贈諡"文忠"。在張居正去世前九天,獲得了"太師"的封號。大明朝,"太師"一般是朝廷大員去世後追封的。張居正成了大明朝不多的活著的時候得到了"太師"官銜的人!由此看來,萬曆對自己的張老師不薄啊!

世間再無張居正——人亡政息的哀嘆緣起何處?

但僅僅過了九個月,張居正便被詔奪上柱國、太師,再奪諡。第二年五月,又被萬曆皇帝抄家籍沒,子弟充軍,長子張敬修被逼自殺。萬曆年間沒有人敢在皇帝面前提張居正。

張家家破人亡,這還只是一家一戶的悲劇,張居正一手策劃的萬曆新政也被徹底否定掉,這才是一個國家、一個王朝悲劇的開始。

令他想象不到的是自己教導的好學生成為了皇帝中的笑柄:三十年不出宮,二十年不上朝,不見朝臣,不批公文,吃喝玩樂,號稱"無為而治",為明朝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世間再無張居正"

世間再無張居正——人亡政息的哀嘆緣起何處?

參考文獻:《明史》、《明神宗實錄》、朱東潤《張居正大傳》、酈波《風雨張居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