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冯国璋攻下汉阳后,刚被拜将的黄兴险些被杀,仅仅因为兵败吗?

敢退必斩

武昌起义后,冯国璋率北洋军一举攻下汉阳,革命党溃不成军。事后,黄兴主张放弃武昌、退走南京,引起了湖北革命党人的极大不满。

是时,张振武以佩刀砍地,眦裂发指:“武昌为兵事重地,倘不死守,则东南摇动,望风披靡,大敌当前,有敢言弃武昌者,斩!”

数日后,黄兴不告而别,离武昌后赴南京。

冯国璋攻下汉阳后,刚被拜将的黄兴险些被杀,仅仅因为兵败吗?


很不体面

邹容在《革命军》中大骂慈禧太后“卖淫妇那拉氏”,并辱及满人:

“吾同胞小便后,满洲人为我吸余尿;吾同胞大便后,满洲人为我舐余粪,犹不足以报我豢养深恩于万一……”此等小儿之骂,用词十分不体面。

小马将军

中山在日本成立兴中会支部时,十四岁的冯自由随父冯镜如一同入会,自称“马前一小童”,后成为首批同盟会会员。

冯自由首创了“三民主义”简称,并有《革命逸史》六集传世。

无独有偶,十八岁的邹容撰《革命军》时亦自称“革命之马前卒”,后因“《苏报》案”而瘐死狱中,革命胜利后被封为“大将军”。

冯国璋攻下汉阳后,刚被拜将的黄兴险些被杀,仅仅因为兵败吗?


不择手段

为鼓动革命,革命党人不惜造谣谎报。章士钊曾回忆说:

“《苏报》登载清廷严拿留学生密谕,清廷知之,曾谴责《苏报》捏造上谕,《苏报》却坚称密谕是真,从江督署借钞得来。

要之,当日凡可以挑拨满汉感情,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此一迹象,可从《苏报案纪事》字里行间看出。”

野鸡大王

蒋梦麟在回忆录中说,他在南洋公学就读时,常去福州路奇芳茶馆吃茶,茶馆里有一位叫“野鸡大王”的,每日在那里兜售新书,并专门贩卖革命书刊给学生,其货色中还包括一本叫《性学新论》的小册子,任何革命书刊都可以从他那里买得到。

海上时迁

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中对这位“野鸡大王”做了专门记载:

“‘大王’徐姓,号敬吾,广东香山县人,上海《苏报》案前后最摇旗呐喊之革命宣传家也。尝手撰《野鸡花榜》揭载小报,时人遂以‘野鸡大王’称之。

‘大王’专以出售革命书报为业,章太炎尝戏以《水浒传》人物作《上海志士梁山泊点将录》,号敬吾为‘鼓上蚤时迁’”。《苏报》案后,徐敬吾竟不知所终。

冯国璋攻下汉阳后,刚被拜将的黄兴险些被杀,仅仅因为兵败吗?


树旗之争

清末革命时期,中山曾因采取何种旗帜而与黄兴发生激烈争执,孙主张沿用当年兴中会的青天白日旗,而黄兴主张用华兴会的井字旗,并认为青天白日旗有效仿日本旗之嫌疑,应予毁弃。

孙听后勃然大怒:“我当年在南洋闹革命时,几万人托命于此旗下,你要想毁弃的话,就先把我给毁弃了先!”

黄兴也被激怒,并当场发誓要“脱同盟会籍”。宋教仁则在当天日记中认为:

黄兴不快的原因,“盖孙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怀坦诚以待人,做事近乎专横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今既如是,则两者感情万难调和,且无益也,遂不劝止之。

……将来之不能有所为,或亦意中事。不如另外早自为计,以免‘烧炭党人’之讥。”所谓“烧炭党人”,即太平军“粤匪”之讥也。

时过境迁

1912年革命成功后,同盟会高干开会讨论政府组织大纲,宋教仁主张责任内阁制,中山则说:

值此非常时期,“吾人不能不对惟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

用白话说就是:既然你们信任我,推为我当领袖,怎又搞出个制度来限制我呢?如果我听了你们的意见,当个“神圣赘疣”,岂不是误了革命的大计!

但《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后,孙又说:

“总统制度为总统担负责任,不但有皇帝性质,其权力且在英、德诸立宪国帝皇之上……现就中国情形论之,以内阁制为佳。我的国民,莫不主张政党内阁”。

其前后态度,可谓因人因时而异。

(节选自金满楼:《漏网之鱼:1840-1949中国小历史》(未登稿)


冯国璋攻下汉阳后,刚被拜将的黄兴险些被杀,仅仅因为兵败吗?

更多精彩,请参考笔者民国专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