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清代至今,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都有谁?为什么这些人比较有代表性?

小善盟I


什么是魏碑行书?

以北碑笔法入行,将魏碑正书和行书合为一体,写得较为放纵雄肆的书体。

清代至今,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呢?

一,赵之谦,他的魏碑行书凝练质朴,气势宏博。他的字属斜画紧结类型。重心居中。(见图1一3)。

二,康有为,结字基于魏碑,大气磅礴,个性强烈,有很浓北碑笔意,不斤斤计较点画。他的字属平画宽结类型。重心偏上。(见图4一6)。

三,于右任,结字基于魏碑,属斜画紧结类型,稳重凝练,拙巧相生,刚柔互济。字的重心偏下。(见图6一9)。

沙孟海在他的《略论两晋北朝隋代的书法》文中指出:"北碑结体大致可分斜画紧结与平画宽结两个类型。″北朝早期作品斜画紧结,北朝晚期作品平画宽结。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神韵轩书法


清代以来,魏碑行书的代表人物有赵之谦、金农、康有为、于右任、潘主兰、欧阳中石等。

著名书法家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学书时间长,临习范围广,尤其是深入临摹魏晋以前的碑帖,能使其书法独具风骨,入木三分,充满金石气,并形成强烈个性,结构线条耐看。

上述提到的书法家,其行书字体古风,力透纸背,碑味十足,并且他们的作品多,流传广,影响大,一直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所喜爱。他们的书风都有一定的开创性,并与馆阁体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帽山书法



石千石519


题主这两个问题提的好!但如果改为‘’碑帖结合代表人物都有谁‘’则更为准确。因为有清至民国,是碑帖结合运动的发盟,倡导,兴起,成熟,产生代表人物的过程,但这些代表人物的取法,不限于魏碑,金文,汉隶,六朝碑版都是他们取法的重要法源。

就我的学习,理解,对题主之问,回答如下:

一,弄清楚什么是碑,才能明确碑帖结合的概念,而不仅以魏碑之偏概碑学之全。

从书法角度来说,碑是古代刻石的总名称。细加分项,直立中央四面无傍的叫碑,安在门上的叫阙,埋入坟墓的叫墓志,在土中或植于地表者叫碣,刻于悬崖峭壁的叫摩崖,所有这些在石上刋刻的书法作品统称为碑。

先秦的金文(即大篆),汉隶也是碑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碑于帖的技法区别

碑与帖相比较,在点画上,帖表现两头,回环往复,牵丝映带,中段则一掠而过;碑表现中段,提按起伏,浑厚苍劲,两头的表现则没有约束,舒展放逸;在结体上,帖表现纵势,强调上下连绵;碑表现横势,强调左右开张;在风格上,帖强调韵味,精致娴雅;碑强调气势,沉雄豪放。

这两种书法形式,在历史上,首先是帖学的发达,一千多年后的淸晚期到民国,碑学才崛起。

碑学兴起的根源

帖学自东晋二王以来,经历了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几个高度发展阶段,到元明,清早期,一方面帖学的各种不同风格,各种表现形式都被前人挖掘,表现罄尽,一方面赵孟頫,董其昌的温婉风格,由于几代帝王的推崇和学人的好尚,追求模仿成风,形成千人一面的局面,帖学到此已成山穷水尽之势。

清初的书法家就已经认识到帖学的危机和困境,于是汉碑和唐碑成为另一座宝藏,被开始挖掘,随后,魏晋南北朝的造像,也成了重要的取法之源。

二,碑学的发展和成熟

笔法的突破

碑与帖的结体不同,用笔方法也完全不同。唐宋元明的书家用帖的方法写碑,当然行不通,因此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都没有篆隶,也就是碑学名家。

帖的用笔主要是顺拖,只注意笔画两头的提按顿挫和回环往复,中段一掠而过,笔画的中部显得直白空怯。

邓石如是晚清杰出的篆刻家,书法家。他从刻印时刀锋顶着石面向前运动的道理,证悟碑学用笔方法。将笔管朝运动的相反方向倾斜,使笔头顶着纸面逆行。其结果是笔的辅毫自然逸出,使写出的笔画两边起伏毛糙,表现出摩崖石刻上风雨剥蚀的效果,产生了苍茫浑厚的气象。

这种用笔方法,打破赵孟頫的‘’千古不易‘’之说,继承和开启了二王以后绝迹一千多年的碑版书风,堪称划时代的突破。

邓石如迥异历代的新的用笔方法一面世,立即产生巨大影响。时人惊呼:‘’千数百年无此作矣‘’!

后继者,郑簠,翁方纲,桂馥,孙星衍,金农,郑板桥,丁敬,黄易,王鸿绪,刘石庵,奚冈,何绍基,包世臣,康有为,民国时期的于右任,徐生翁,沈曾植都进行更深的挖掘和探索,创作形式的多样化,风格的多样化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理论的创新

在理论上,包世臣的《艺舟双辑》全面总结邓石如的用笔方法,对碑学发展影响深远。

在碑版书法兴起后,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等著作相继问世。这两个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的风云人物的介入和宣教,壮大了碑学声势,扩大了碑学影响。

三,碑帖结合的历程及其代表人物

碑帖结合的历程

碑帖结合的基本路径和历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一,顺治到乾隆时期为发盟期,取法以汉隶为主,兼学秦篆唐楷,在风格上受帖学影响较大,以工秀为主;

二,乾隆到嘉庆为发展期,在笔法问题解决后,开始寻求结体形式的突破,篆隶之外,取法范围扩大至金文和南北朝碑版,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作品不断出现。

三,道光至民国为成熟期,篆,隶,魏楷与帖学融合,碑帖结合后的行书重,拙,阔,浑然一体,风格多样,千姿百态,完成了从帖学到碑学,到碑帖结合的历史性的重大转化。

碑帖结合的代表人物

邓石如,(1743年-1805年)安徽怀宁(今安徽安庆)人。名琰,字顽伯,号完白山人、完白、故浣子、游笈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晚清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画家、文字学家。

(邓石如书法对联)

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

晚清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

(何绍基书法中堂)

赵之谦(1829年-1884年),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晚清著名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

(赵之谦书法对联)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睡翁、东轩支离叟等。晚清著名的学者,书法家。

(沈曾植书法中堂)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广东南海县人,故人称康南海。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清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康有为书法对联)

于右任(1879-1964 年),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国民党元老之一。为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者。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徐生翁徐生翁(1875~1964),浙江绍兴人。早年姓李,名徐,号生翁。中年以李生翁书署,晚年始复姓徐,仍号生翁。近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

(徐生翁书法条幅)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快乐书法营


碑学于清代转盛,名以载道,书家众多。

清初专以碑铭名世的书家主要有郑簠、朱彝尊等。

郑簠(1622——1694)字汝器,号谷口,南京人,以行医为业。

朱彝尊(161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人。郑、朱二人有开启碑学之功,不昧帖学,对后世书家多有影响。

清代中期书坛呈碑学与帖学的对峙阶段,碑学日益强大,帖学也不可避免受到碑学的影响。影响较大的书家是:李觯、金农、郑燮、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翁方纲等。

清代晚期渐呈现碑派兴盛与帖派衰微的局面。碑学的主要代表书家是: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杨守敬、康有为等。

其由包世臣书论《艺舟双楫》流布甚广,是碑学的重要论著。

赵之谦的书法艺术实践,具有清后期书法的典型写照,其成功地将碑帖融合,为清末书法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航道。

康有为为清末杰出书论家和书法家。其书法论著《广艺舟双楫》是碑学的重要论著,对后世影响重大。





曹大农学画工


魏碑行书主要代表人…赵之谦,开创了清代篆刻艺术和国画新的流派,创造了魏碑行书。

张裕钊,晚清著名书法家,创造出一种内圆外方疏密相间的独特魏碑书法。

康殷,中国古文学古玺印专家,创造了大康魏碑书法。

当代孙伯翔。,天津市书协副主席,潜心翰墨至今60余年。曾习唐楷,后转世北魏石刻。被书法界称为当代被魏碑第一人。等………


李现梅682


清代利用魏碑笔法写行书,面目最突出的是赵之谦。他是篆刻家,画家,篆书,魏碑,汉隶,都写的有个人面目。他的篆刻边款,是从魏碑方笔《始平公造像记》得来的。赵是诗书画印方面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中举以前,他写的是颜体字,中举后,来京师,眼界大开,受晚清书风影响,写魏碑很快上手。其魏碑作品如《抱朴子逸文》等是他魏碑体的代表。但也不死守规矩,而是有自己的创举。就是写行书,也没有走模仿二王的老路。把篆意,隶书味道,魏碑味道,结合了进去,却突出魏碑的特点。这就是,字形拉宽,强调大疏大密,对比强烈,重心奇险却安排妥当。有的排列平行却不死板,如州字。有的旋转强烈如旋风,如草树树字的末笔。有人认为其魏行是“颜字底,魏字面”是有道理的。整幅字呈现的是磅礴大气,给人新鲜而猛烈的视觉冲击力!可以以《书龚定庵诗》为代表。

清代写魏行的另一个杰出人物是道州何子贞,其楷书学鲁公,个人风格很突出。他写汉隶相当多,一本《张黑女墓志》伴随多年,书写几乎成为绝响。他的魏碑行书笔法,就是《张玄》与颜行的结合体,这点无人可比。

现代人写魏碑极其魏行书,可以孙伯翔先生为代表。个人愚见,孙先生严谨有余,活泼稍逊,把碑和帖结合起来,还真不容易!

当今可以说写魏碑行书的人不少,各地都有,可以预见将来魏行会大行天下!











卜甲院人


清代赵之谦魏碑行楷代表书体,他不仅开创篆刻艺术和国画新流派,还创造了魏碑行书。

早年他潜心研究颜体,30岁左右精力转移到魏碑方面,同时他不墨守陈规一改行书的老路,大胆创新,开创了魏碑体式笔法作行书途径。

还有一位康有为,这是一位狂人,在政坛,艺坛都有较高成就,其书法造诣只取先贤魏碑笔法,并大势宣扬魏碑的美,他的字很狂,无论他的行书,草书,楷书都是以魏碑作基础。

在魏碑行书取得成就的人或是在其他书体取得成就的人,都必须是对喜欢兴趣的一种痴迷,专研,坚持才会取得成功并得到认可…



雨农听雨斋


魏碑行书,是清代杰出的金石书画家赵之谦的代表书体,赵之谦1829年8月8日-1884年11月18日,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先学颜真卿,邓石如。后刻苦勤谨,学习魏碑,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为魏碑行书,他还精通篆书,其金石篆刻亦被称为大家。赵之谦善画花卉,并自成一家,其风格接近现代西方的花卉静物,设色比较淡雅,书、印入画所开创的画面布局风格,被称为金石画风,是清末杰出的艺术家。他的篆刻,尤其是朱文,气象万千,或流畅,或笔画断续而气韵相连,布局往往出人意料,追求金石味道。

他精通书法,其篆、隶、楷、行、草均有研究,提倡向古代碑拓学习书法,是清末全面学碑的典范,尤其是他的魏碑行书,虽然受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影响,但风格上已经自成一家,没有了魏碑的厚实沉重,没有了郑板桥的狂傲和张扬的个性,有的只是他个人的柔美流畅,这可能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关吧。

他是“海上画派”的先驱人物,他主张师法古代碑拓,是清代碑学理论的最有力实践者,他的魏碑体书风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体系进一步趋向完善。他的理念与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同时也对中国艺术的创新机制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制约。











马新民版画艺术


清代至今魏碑行书代表人物很多

,邓石如、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张裕钊、沈曾植、陶浚宣、李文田、李瑞清、曾熙、张伯英等,这些书法家都在传统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创新和发扬,却又兼具自己的风格。

清代赵之谦创造了魏碑行书,其特点横画舒展转折跌宕字体形态妩媚多姿风格独特个性鲜明,作品大气磅礴引人入胜,现代魏碑高手应数天津的孙伯翔先生,他功力深厚风格多样朴拙险峻,舒畅流利乃当代碑书第一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