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電視劇《安家》戳中了中國人的哪些“房情結”?

遊俠愛剪輯


買房子,賣房子,它不只是商品,而是家。

從《安家》裡表現出來的是當代家庭的複雜關係,還有人們不同的需求。

房子,只是一件商品,但是當賦予它家的概念後,一切就不一樣了。

拼命賺錢,只為有個落腳的地方

很多人,或者說絕大多數人,都在拼命掙錢。

而掙錢最主要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生活,更多的是是為了房子,為了有個落腳的地方。

租房子終究不是辦法,何況在房東如果需要使用,可能會隨時面臨搬家的問題。

電視劇裡也好,現實生活中也罷,這也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情況了。

為了房子,很多家庭拼盡全力,還得揹負很多債務才能買一個小小房子。

儘管日子艱苦,但是大家都願意。因為,有家!

為了孩子更好的學習環境,拼盡全力

孟母三遷的故事,至今為後人所學習。

而父母們,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也會盡一切可能去買學區房。

房子本來就貴,學區房就更貴了。

可是,為了孩子,父母願意省吃儉用,願意努力努力再努力,也要買上學區房。

電視《安家》中,宮蓓蓓一家為了孩子,買6萬多一平的學區房。

為了孩子轉學搬家的那位媽媽,何嘗不是為了孩子操勞?!

現實中,也有不少父母為了子女上學的問題,費盡心思。

看到劇中人物為了孩子上學的問題時,更是深有感觸。

高房價讓多少人忘了生活原本該有的樣子

《安家》裡來來往往的購房客戶,最戳人心的,應該是我們看見的高房價。

高房價,讓多少人忘記了夢想,忘記了自己,忘了該怎麼生活。

似乎一切努力都理所應當,所有可以不花的錢絕對不花,再喜歡的東西也想等到打折再買……。

沒有鮮花,沒有驚喜,沒有大餐,沒有禮物,沒有浪漫……。

有的是加班,加班,拼命加班!節約節約再節約!

忙,忙,忙,曾經想要的生活的樣子,早忘了。

是真的心甘情願,還是沒有辦法?!

所以說,房子,承載了多少家庭中的感情,複雜的關係。

整部劇的演員們,演技還是在線的。


無心浪味仙


《安家》六六導演的十年磨一劍

2009年《蝸居》

這部以第一代房奴為主線的劇,在當時引發了全民大探討,後來由於太過現實而被禁播。對漂泊在大城市的70、80後來說,電視劇《蝸居》一針見血的劇情,堪稱是窺探他們生活的現實文學。

“每一個在寫字樓中擁有1平方米隔間、月月還房貸、出門坐公交、中午吃盒飯的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10年前,正是基於這樣的時代側寫,編劇六六交出了都市報告《蝸居》。

10年後,除了出門公交改地鐵,新一代年輕人的表面生存現狀似乎無甚改變。

而再一次以房為核心展開,《安家》便成了六六導演為期十年的彙報總結。

2020《安家》

這部由孫儷和羅晉主演,改編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的新劇前兩天開播,開播即成熱劇。在憑藉《辣媽正傳》拿下白玉蘭獎的六年後,孫儷再次出演現代劇。

毫無疑問,娘娘和六六的攜手是奠定高收視的保證。但另一方面,這部劇的口碑卻並不是很理想。

覺得它好的人會極力誇,認為它落地現實,貼近生活;

覺得它差的人又極力踩,因為它不切實際,懸浮假大空。

同一部劇,能出現兩種截然不同至此的聲音,實屬少見。然而事實上,細品之下你會發現兩邊都各有道理。今天,就讓我們來說一說這部觀感“詭異”的熱劇。

靠自己打工買房實在太難

在另一個扎心的片段中,兩個博士在上海拼搏了七八年,連一套像樣的兩居室都買不起,一家五口人只能窩在一房一廳的小房子裡,老公只能睡客廳地板,兩個老人家和孩子擠在一張床上,身懷六甲的老婆躲在廁所裡,坐在馬桶上敲著鍵盤加班。

夫妻二人都是高知識分子,名校出身,老婆還是醫學專家。這樣的組合都買不起房子,那低學歷的呢?在這個社會上,物價不斷的上漲,開銷的東西越來越多,可是工資上漲幅度卻是低的嚇人。這也就能說明,為什麼現在每個人手裡都起碼有一兩張信用卡了吧。

我們身邊有太多的年輕人,因為沒有房子而結不成婚。也有太多的家庭,掏空了6個錢包才勉強湊上房子的首付。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在這個城市有立足之地,哪怕這個房子不用很大,但是至少每天工作忙碌完了之後,有一個是屬於自己的地方、有一個家。

買房

背景統一設定在大城市——上海,是《安家》與《蝸居》的共同點。

回顧《蝸居》的臺詞,你能感受到已經載入史冊的房價業態。

十年前,那時的上海房價38萬一套,口號還是“3,2,1”。

十年後,320萬隻能買到一套60平米的偏僻老闆房;單價近6萬隻能在好一點的小區買開發商尾盤的奇葩戶型。

可見即便是偏遠郊區的房價,如今也已遠超當年市中心的平均值。數字翻番再翻番的背後,關於房子的故事也跟《蝸居》有了新的區別,出現了新的問題。

在《安家》前5集裡,就已經出現很多社會爭議的話題。看一套房子折射出的中國家庭現狀、個人命運和生活沉浮。這正是觀眾稱讚《安家》刺向現實、引發共鳴的點。

房子要不要寫媳婦的名字

老兩口辛苦給兒子買的房子,房產證上該不該加上媳婦名字?劇裡的老嚴夫婦就遇到了這個難題。

在劇情的片段中,一對老夫妻把一生的積蓄都拿出來,帶著自己的兒子和兒媳來中介公司簽署房產合同。但兒子臨時提出要將自己老婆的名字加上,老兩口覺得有點為難。兒媳婦見狀便趁機說自己已經懷孕了,雖然是不是真的懷上了尚未可知,但盼了孫子很久的老兩口,聽到消息非常開心,覺得既然都已經懷上了孫子,那麼加上名字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個劇情在網絡上引起了非常強烈的反響,很多人表示這個兒媳並沒有出錢,為什麼要加上她的名字,更何況這是老兩口一生的積蓄,年輕人不能理解一下嗎?房產證該加誰的名字,不該加誰的名字,一直都是每個買房人都要面臨的問題,出錢了當然會加名字,那麼沒出錢是不是就不該加名字呢?

為了買多套房躲避政策辦離婚

劇情中有一段讓觀眾為此焦慮的,就是一對想買兩套房的小夫妻。

在當時限購令之下,一對夫妻只能買一套房,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了躲避限購政策他們辦了離婚,但仍住在一起。

這邊我想問一下,如果是你們,你們會同意這樣的解決方式嗎?

於是這種前提之下,某天丈夫徐文昌上班時間回家,發現“前妻”和年輕弟弟搞在一起。捉姦在床後徐文昌不能接受,認為這場染了綠色的離婚是蓄謀已久。但妻子解釋這是“激情犯錯”。

“我只是犯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不然你也在外面找一個好了。”

這種魔幻的電視劇情節,在現實中同樣不少見。曾有人統計過一個數據:

2016年,南京限購政策施行首日,便有340對夫妻離婚。這個數據是去年同期的3倍。而上海在這一年也曾傳出“9月1日將開始限購”的謠言。消息一出,趕去離婚的人就絡繹不絕。

以上舉的例子皆是鮮明無比,直擊人心,六六導演正是以這種超現實的表現手法,將《安家》 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現實只因太過現實,而讓現實不敢面對現實


影視領域劉胖胖


  當下最火的電視劇毫無疑問非《安家》莫屬。起初聽這部電視劇的名字還以為是個中介廣告,看了這部劇的前幾集後發現雖然不是個中介廣告,但是確實講述的是房產中介和房子的故事。

  終於有一部國劇,透過那光鮮亮麗的現實濾鏡,戳中世俗生活的瑣碎和磨人心智,狠狠戳中國人的心房了,和屢屢被搬上熒幕的職業相比,房產中介對觀眾而言,有點模糊。但萬變不離其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很明顯,圍繞著一家房產中介的故事背後,暗含的是二胎家庭、職場女人、置換房、夫妻關係與財產問題等一系列現實問題,還有業主立規矩刁難中介等當代職場潛規則現實。故事背後,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各有各的苦衷。但仔細想想,其實也都不是那麼扯不清說不明的大事,買房故事的雞毛蒜皮、喜怒哀樂背後,還是廣大買房者質樸又充滿現實的人生。

  但最令我對安家刮目相看的,還是最關鍵的一點現實題材劇,永遠需要尋找和觀眾現實中的共鳴。《安家》最大的共鳴點在哪?當然是中國人最大的焦慮——買房。還有什麼比買房,更貼近中國國情,更有廣泛共鳴感的,更像我們自己的故事。

  在中國,很多家庭要舉全家之力,花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積蓄去換一套房子,而買對買錯一套房,兩個平行線上的家庭家底能拉開兩個檔次。

  房,關乎結婚+養老,傾注著給孩子好教育好未來的希望,承載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

  所以《安家》拍的是房產中介,卻又不僅僅是房產中介。而是古往今來,中國人最深的執念之一:房子。所以為什麼劇集最後改名《安家》?因為賣房子的人不僅是賣房子,而是幫買房的人們——安家。

  買房,買的從來不止是房,是家。賣方不僅是賣房,他們是現實記錄者!

  孫儷用房子戳中我的心,扎心了老鐵!


AI風


你出軌,我淨身出戶。

這部劇還是以房產中介為主線,房子和感情穿插其中。之前是和安吉拉大寶貝演了一個房產中介的劇,讓我開始對房產中介有所改觀。

相比之下,《安家》可能更現實一些,闞先生出軌,給小三買了一套1000萬(預算)的房子;徐姑姑為了買房,和老婆假離婚,結果老婆出軌了。

兩個例子

分析一下,兩個劇情在道德法律上很有東西。

闞先生婚內出軌,給小三知否小姐買了一套1000萬的房子,讓我瞬間有一種郎教授的感覺,出手闊綽,愛你的時候送車送房。

劇中闞先生的老婆大鬧中介公司,大概是劇情需要,這在現實中不多見。

多數是原配大鬧小三,或者鬧老公。

郎教授的案例大家都清楚,當年郎教授花錢給小三買了兩套房,分手了起訴小三撤銷贈與,最終法院以贈與已經完成判郎教授敗訴。

郎教授不愧經濟學家,一計不成又心生一計,讓原配以郎教授擅自處置婚內財產為由起訴小三返還購房款,法院判決勝訴。

這事兒明瞭,闞先生給小三買房子,其實本質上是贈與小三1000萬購房款,這1000萬屬於闞先生與原配的夫妻共同財產。

回到劇中,如果闞先生的老婆直接去起訴離婚,想要在離婚官司中分割這1000萬是行不通的。

闞先生的老婆先要打一個要求小三返還1000萬購房款的官司,拿回這1000萬之後再去起訴離婚分割。

在離婚訴訟中,還可以以闞先生惡意轉移財產、出軌等因素主張闞先生不分或者少分這1000萬,方顯完美。

所以說,果然電視劇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徐姑姑(男主)是中介公司的店長,對房子肯定是極為敏銳的,尤其是在上海這種二手房交易極為頻繁的城市,很容易遇到性價比極高的房子,有錢的話肯定是自己吃下來。

因為想二套房更優惠,徐姑姑為了買房子,和老婆假離婚,把第一套房子過戶給了老婆。

假離婚,現實中的假離婚實際上是真離婚,去民政局辦理真正的離婚手續,只不過兩人後續會再復婚,屬於情感上的假離婚,法律上的真離婚。

假離婚後,老婆竟然真出軌了,頭上泛綠的徐姑姑肯定不能忍了。

關於假離婚後不再復婚的財產分割,通常是以離婚協議為主,未在離婚協議中分割的財產可以另行起訴分割。

也就是說,假離婚時的離婚協議非常重要,如果你只是隨便籤字,到時候如果沒有復婚你可能會陷入被動。

劇中未公開徐姑姑的離婚協議,但是房子已經在老婆名下。有兩種可能,

  • 先過戶,後離婚
  • 先離婚,後過戶

區別在於,如果是先過戶,後離婚,離婚協議中未分割第一套房產,徐姑姑還可以繼續起訴分割該房產。

如果是先離婚,後過戶,離婚協議中明確第一套房產歸老婆,那麼意味著徐姑姑淨身出戶。

這麼看來,徐姑姑確是有點綠中帶慘,很現實。

其實關於出軌這件事,最後離婚的時候未必是出軌方吃虧,除了徐姑姑這種常見的案例,再說一個。

小陳嫁給富二代小王,從此衣食無憂,開著豪車,住著豪宅。

結婚後,公婆還給他們買了三套房子,小陳的閨蜜們羨慕的不行,小陳心裡自然也是樂開了花。

可後來小陳發現小王在外面包養了好幾個小三,忍無可忍提出離婚,想著三套房子至少可以分到一套半,這個婚離的值。

但後來法院審理後才確認,公婆出自購房,僅登記在小王一個人名下,不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屬於公婆對小王個人的贈與。

出軌的一方,離婚的時候未必就吃虧。

相反,會出軌的這類人很是工於心計,能提前設計好很多坑,讓忠誠的一方往裡跳。

關於房產是否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判斷辦法。有三個要素:

  • 出資和你有關係
  • 房產登記有你名字
  • 協議約定了房產有你份額

夫妻關係存續期間,只要以上三個要素中有一個要素能滿足(三個更好),那麼房子就會有你的份額。


是風清揚不是清揚


大家好,我是影視領域作者,阿諾影視庫

首先,我覺得您提的這個問題非常好

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社會是有階層的,並且非常明顯。

劇中反映的問題,不僅顯示,而且會引起很多人的道德綁架

第一,捨棄生活質量,背上房貸到底值不值得

一切都是心理預期和未來預期

劇中房似錦跟宮醫生說的那句話現在還回蕩在腦海

“如果像你們這麼優秀的人在這個城市都買不起房,那其他人還有什麼希望”

每個人在買房的時候都會考慮房貸是否要背的問題

房似錦給出的理由也很現實也很常見

房貸應該成為人們努力工作,想辦法賺更多的錢的一種壓力和激勵

而不應該成為一種消極的揹負。

所以還有很多人是這樣,想著每個月還房貸就不敢或者不願意買房

於是幾年間房價已經漲到了買不起的階段。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你有機會能購買的基礎上

也就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所以與其討論房貸到底值不值得揹負,更不如討論如果還年富力強的話

讓房貸成為一種努力開心工作的激勵。

第二,不同的階層買房的訴求不同,一切取決於經濟基礎

《安家》中很明顯也很快的就告訴了我們很現實的幾種狀態

剛需:包子鋪的大叔大媽,所有的積蓄320萬

一切都是為了兒子,為了媳婦兒

甚至孫子

不願意自己背房貸,更不願自己的孩子背房貸

看似驕縱了孩子,但這不正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簡單縮影嗎

初級中產:宮醫生兩夫婦,更多的能上升到在這個一線城市

苛刻的考慮孩子上學的學區,醫院的遠近

小區的環境,工作的遠近。雖然他們也覺得貴,也不想揹負房貸

但是更多的為了更加高級的生活質量和對下一代的影響

就像宮醫生說的:我多麼想有一個安靜的小書房

中產及精英:

這些更多是在心理價位層面,住什麼小區能彰顯社會地位

能更加符合自己的心理爽的閾值

多半不在乎那一套半套的房

很多人說那那位買兇宅的人呢,仔細想想還是心理作用

迷信也好,風水也好,沒文化只有錢也好

這是常態和屬性,不論錢多錢少,是否夠有學識,都會有一些心裡上的附加值。

好比包子鋪大叔也看中宮醫生家裡都是博士,人丁興旺。

唯一不變的,只有經濟基礎。

所以買房這個事情,看的簡單點。如果你需要一個家,那就至少買一套房子。

第三,關於生活質量的問題。

說老實話,這個問題我也糾結過。

但經過這次疫情

我發現,還有有太多太多沒有必要去花錢的地方

如果生活質量是加上那些實在沒有必要的開銷的話

那你先客觀的面對這些,然後減掉,然後再評估自己買房之後是否會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

書本我推薦《斷舍離》

買重複的東西是很多人的老毛病。

再一個就是回到第一條,如果現在的生活質量並沒有讓你變的更加優秀和收入提高

那可不可以認為是一種消耗呢

年紀慢慢大了之後呢。

以上個人意見。


阿諾影視庫


熱播劇《安家》,看到這個電視劇名字就有點感慨,一個是安,一個是家,顧名思義,安定的家。

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買個房子住呢?這件事是從我們的祖先開始,有一個房子住才算真正的有家了。買房是中國老百姓的頭等大事。然而這些對許多的中國家庭來說太難了。

以前人只有發了財,才把錢拿出來買房買地,當財主,才覺得是最大的成功;現在的有錢人喜歡把錢拿去炒房,只有把錢變成了房子才覺得錢保值了也增值了,所以出現了富人買不完房,窮人買不起房的情況。隨著近年來房價的上漲,一些小縣城的房價都能過萬,一直上漲的房價給老百姓的壓力更大。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的婚喪嫁娶費用和條件也越來越高。不買房子孩子娶不上媳婦,如果買了房子,房價實在太高,一套房子能要半條命,準備買房子時發現房子價格一直上漲。老百姓辛苦一年到頭來也存不了多少錢,賺錢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所謂安居樂業,要安於家才有好的生活。自古以來,中國人都非常重視一個“家”字,人,一定要成家,一定要有房子,有家有房才能叫安家,這大概就是中國人的房情結吧,畢竟有了房子,一家人能夠安穩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魚之樂


剛剛寫了一篇回答被自己不小心刪掉了🤣

《蝸居》我看過的,《安家》最近太忙還沒來的急看,但我從事房產經紀多年,以下,我來淺談一下吧!僅代表個人看法哦!

安家,先說戳中的第一個痛點,租房。拿一個滬飄來說,租房是絕大多數人必須邁過的檻。這裡說的不僅是上海,但拿上海來舉例。租房的痛點是什麼?在這快節奏的都市你要百忙之餘找中介看房子,當折騰那麼好幾天甚至更長時間把房子找好搬家,但價格、地段、交通、商業配套、小區品質、房子本身,可能都是你最終勉強接受的,但不久的某一天,業主可能就通知你,他準備賣房子了,叫你準備一下,下月搬家,然後你又得這麼折騰一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上海房產的屬性幾乎等同於金融,隨時要變現的。一個人搬家倒還好,一家人就實屬不易了。所以居不安,何以樂業呢?這也就是為何擠破頭都要買房子的原因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5e62fc1ba39f41848474e78391d6db23\

上海豪宅房產經理人


大家好,我是鑫宇娛樂號,影視領域創作者,很榮幸能受邀回答這個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我發表一下個人的一些感想,各位小夥伴也可以一起討論。

其實對於買房這件事情,中國人一直都有著非常深的執念,認為有了房,就有了家,才算得上安穩。所以在現在的社會中,成家就得有房的理念越來越深,而面對高額的房價,以及生活的壓力,使得其中的故事和衝突就不斷地加深加重。劇中人們對房子的渴望,對買房的焦慮,他們面臨的處境和心情,幾乎能讓每個有著類似經歷的人得到共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應最真實的現實世界。

一、博士夫婦買房

劇中的海清郝平飾演的博士學歷的夫婦,在外有著體面且待遇不低的工作,對內卻是一樣買不起一套像樣的房子宮蓓蓓還是著名的婦產科專家,卻買不起一套像樣的房子。劇中為了不影響家人休息,只能躲進狹小的衛生間,坐在馬桶上打字。抬頭看到衛生間上晾曬的各種衣物的瞬間,將漂泊的所有辛酸和無奈演繹額淋漓盡致,從她那一瞬間的淚目,同時也表達了她心中的不甘以及對更好的生活的向外和執著。也是很多現實中人們內心的心酸執著。


二、房本上加不加兒媳名字

劇中的嚴叔夫婦是一家包子鋪的老闆,打算買套一居室給兒子做婚房。夫婦二人善良樸實,起早貪黑地忙碌了幾十年,他們操勞了大半生,就是想在上海這個城市紮下根,成為“上海孩子的爺爺奶奶”,擺脫外來人來大城市的蟻族生活。但在嚴叔夫婦帶著兒子、準兒媳,和宮蓓蓓夫妻兩家人坐在門店裡要籤合同時,兒子突然提議要在房產證上加上女朋友的名字,準兒媳這時也自稱已經懷了孕。嚴叔夫婦本來猶豫了一下,但想到自己買房本來也是為了方便兒子娶妻生子,如今孫子既已懷上了,那加上名字也沒什麼了。

從嚴叔夫婦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中國式”父母的影子,他們寧願自己受苦也不願苦了兒女,耗費了自己半生的心血也沒關係,只要兒孫過得好就滿足了。


三、為了買房“假離婚”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為了能夠另一套房子選擇“假離婚”,編劇把這一社會現象也搬到了熒幕上,劇中的徐文昌和張乘乘為了買房到民政局“假離婚”,最後卻發現老婆出軌了,房子也不是他的了,可以說是很慘了。而現實中這種事情卻是發生了很多,很多人為了買房,假離婚後出現種種問題,最後演變成了真離婚可以說也是現實生活中的縮影,牽動許許多多人的心緒。

電視劇《安家》,用一個又一個故事,映射出一個個現實中的現象,無論是辛苦工作奮鬥為買房的年經人,還是為還是後輩買房付出一生積蓄的老人,亦或是假離婚變真離婚的投機者,都是生活中可以見到甚至是常見的事情,在平時容易被人們忽視,當這些事出現在屏幕上時,就算是平時的自欺欺人,也沒辦法掩飾,在電視劇中對號入座,感慨甚深。


鑫宇娛樂號


非常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其實,你的心理活動,可能是萬千國人的同頻共振,至少我就是和你一樣,從極其相似的角度思考過這個問題。

首先,說一下我們這代“房奴人”趕上的時代背景。我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生人。正是從我這一代(可以延續到80後)開始,在生活中出現了房產這一特殊的需求。我的祖輩父輩,房子都是公家分的(當然,我指的是和我一樣的城鎮人口。農村的朋友比我們幸福)。正是從我們這代開始,開門立戶、結婚生子、嫁女娶媳,都得有上“自己的房子”,甚至給子女準備好的房子。再往後看,我想我們的兒女這一代,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會給他們留下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房產。今後的國人,不太會像我們這一代,對房產的需求這麼“飢渴”了吧。

第二,簡單說說《安家》這部劇為何會觸動你的心神。其實,以前我們沒把家和房產聯繫得如此瓷實。以前我們不是常說嗎,愛人在哪裡,哪裡就是家。現在啊,光有愛還真不行,沒有用來“安”的房子,哪裡會有“家”呢?在《安家》中,最先出場的買房人,正是在電視劇《蝸居》中的海清和郝平。11年前的電視劇裡,他們是為了買房而疲於奔命的苦命夫婦。如今呢,他們是為了改善生活想換大房子的白領夫妻。即使時代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財富狀況,但是房產,依然是座山,不是輕易能扛動的。只不過啊,在《安家》這部劇裡,距離當下更近,所以現在的觀眾看著會更有感覺。形形色色的買房者,有的精挑細選為的是生活品質,有的咬牙購房只是期盼能夠闔家團圓。劇中給不給兒媳婦在房產證上加名字的“小細節”,這也是在現實中同樣讓人很糾結的“大問題”啊。而且,從房地產商和推銷員的角度進行展示,也讓這部電視劇有了更加全面,甚至更加“刮骨見肉”的透視感。我想,觸動的不僅僅是你一個人吧。

第三,既然我們這代人攤上了“房時代”,就繞不開“房情節”。但是,我們要當“房主”,絕不當“房奴”。1,合理預設自己買房的“初心”。如果是剛需,自己的生活需要,包括安排子女的生活需要,實在要買房的,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當買則買。而且,適當貸款購房,在長遠的經濟角度來看,是可以承受甚至是符合家庭財富分配趨利取向的。2,在當前形勢下,決不可再用炒房暴富的心態來投資房產。最好的階段已經過去,從炒房無風險到風險與機遇持平在到現在說不準是機遇大還是風險多,沒有實際需求外的炒房已經不再是最有選擇。3、學會充分利用自己、子女等的財富資源,最大限度地支撐起購房需求和生活水平的平衡。從你的提問可以看出,你在思考,是拿出畢生積蓄,能在幾線城市購房。想說幾句,一是,房產的價值和城市的水準還是正相關的,一二線城市比三四線城市,雖然房產價格高,但是貶值風險低。請合理考慮自己的情況慎重選擇。二是,通過這次肺炎疫情,家裡一定要留有應對意外衝擊的資金,切不可真的全部投入房產,而使全家喪失了抵禦突發風險的能力。

第四,簡單點說,電視劇是電視劇,生活是生活,電視劇只能是生活的參考。看了《安家》,可以思考,千萬別沮喪。房子,是用來安放我們的身體,家,才是用來安放我們的心靈!


燃哥侃電影


對於家庭觀念很重的中國人來說,有自己的房子就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有一個心靈的棲息之地。國人對房子有種依賴感,把房子看成“安身立命”、“落葉歸根”的場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