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电视剧《安家》戳中了中国人的哪些“房情结”?

游侠爱剪辑


买房子,卖房子,它不只是商品,而是家。

从《安家》里表现出来的是当代家庭的复杂关系,还有人们不同的需求。

房子,只是一件商品,但是当赋予它家的概念后,一切就不一样了。

拼命赚钱,只为有个落脚的地方

很多人,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在拼命挣钱。

而挣钱最主要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生活,更多的是是为了房子,为了有个落脚的地方。

租房子终究不是办法,何况在房东如果需要使用,可能会随时面临搬家的问题。

电视剧里也好,现实生活中也罢,这也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情况了。

为了房子,很多家庭拼尽全力,还得背负很多债务才能买一个小小房子。

尽管日子艰苦,但是大家都愿意。因为,有家!

为了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拼尽全力

孟母三迁的故事,至今为后人所学习。

而父母们,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也会尽一切可能去买学区房。

房子本来就贵,学区房就更贵了。

可是,为了孩子,父母愿意省吃俭用,愿意努力努力再努力,也要买上学区房。

电视《安家》中,宫蓓蓓一家为了孩子,买6万多一平的学区房。

为了孩子转学搬家的那位妈妈,何尝不是为了孩子操劳?!

现实中,也有不少父母为了子女上学的问题,费尽心思。

看到剧中人物为了孩子上学的问题时,更是深有感触。

高房价让多少人忘了生活原本该有的样子

《安家》里来来往往的购房客户,最戳人心的,应该是我们看见的高房价。

高房价,让多少人忘记了梦想,忘记了自己,忘了该怎么生活。

似乎一切努力都理所应当,所有可以不花的钱绝对不花,再喜欢的东西也想等到打折再买……。

没有鲜花,没有惊喜,没有大餐,没有礼物,没有浪漫……。

有的是加班,加班,拼命加班!节约节约再节约!

忙,忙,忙,曾经想要的生活的样子,早忘了。

是真的心甘情愿,还是没有办法?!

所以说,房子,承载了多少家庭中的感情,复杂的关系。

整部剧的演员们,演技还是在线的。


无心浪味仙


《安家》六六导演的十年磨一剑

2009年《蜗居》

这部以第一代房奴为主线的剧,在当时引发了全民大探讨,后来由于太过现实而被禁播。对漂泊在大城市的70、80后来说,电视剧《蜗居》一针见血的剧情,堪称是窥探他们生活的现实文学。

“每一个在写字楼中拥有1平方米隔间、月月还房贷、出门坐公交、中午吃盒饭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10年前,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侧写,编剧六六交出了都市报告《蜗居》。

10年后,除了出门公交改地铁,新一代年轻人的表面生存现状似乎无甚改变。

而再一次以房为核心展开,《安家》便成了六六导演为期十年的汇报总结。

2020《安家》

这部由孙俪和罗晋主演,改编自日剧《卖房子的女人》的新剧前两天开播,开播即成热剧。在凭借《辣妈正传》拿下白玉兰奖的六年后,孙俪再次出演现代剧。

毫无疑问,娘娘和六六的携手是奠定高收视的保证。但另一方面,这部剧的口碑却并不是很理想。

觉得它好的人会极力夸,认为它落地现实,贴近生活;

觉得它差的人又极力踩,因为它不切实际,悬浮假大空。

同一部剧,能出现两种截然不同至此的声音,实属少见。然而事实上,细品之下你会发现两边都各有道理。今天,就让我们来说一说这部观感“诡异”的热剧。

靠自己打工买房实在太难

在另一个扎心的片段中,两个博士在上海拼搏了七八年,连一套像样的两居室都买不起,一家五口人只能窝在一房一厅的小房子里,老公只能睡客厅地板,两个老人家和孩子挤在一张床上,身怀六甲的老婆躲在厕所里,坐在马桶上敲着键盘加班。

夫妻二人都是高知识分子,名校出身,老婆还是医学专家。这样的组合都买不起房子,那低学历的呢?在这个社会上,物价不断的上涨,开销的东西越来越多,可是工资上涨幅度却是低的吓人。这也就能说明,为什么现在每个人手里都起码有一两张信用卡了吧。

我们身边有太多的年轻人,因为没有房子而结不成婚。也有太多的家庭,掏空了6个钱包才勉强凑上房子的首付。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在这个城市有立足之地,哪怕这个房子不用很大,但是至少每天工作忙碌完了之后,有一个是属于自己的地方、有一个家。

买房

背景统一设定在大城市——上海,是《安家》与《蜗居》的共同点。

回顾《蜗居》的台词,你能感受到已经载入史册的房价业态。

十年前,那时的上海房价38万一套,口号还是“3,2,1”。

十年后,320万只能买到一套60平米的偏僻老板房;单价近6万只能在好一点的小区买开发商尾盘的奇葩户型。

可见即便是偏远郊区的房价,如今也已远超当年市中心的平均值。数字翻番再翻番的背后,关于房子的故事也跟《蜗居》有了新的区别,出现了新的问题。

在《安家》前5集里,就已经出现很多社会争议的话题。看一套房子折射出的中国家庭现状、个人命运和生活沉浮。这正是观众称赞《安家》刺向现实、引发共鸣的点。

房子要不要写媳妇的名字

老两口辛苦给儿子买的房子,房产证上该不该加上媳妇名字?剧里的老严夫妇就遇到了这个难题。

在剧情的片段中,一对老夫妻把一生的积蓄都拿出来,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儿媳来中介公司签署房产合同。但儿子临时提出要将自己老婆的名字加上,老两口觉得有点为难。儿媳妇见状便趁机说自己已经怀孕了,虽然是不是真的怀上了尚未可知,但盼了孙子很久的老两口,听到消息非常开心,觉得既然都已经怀上了孙子,那么加上名字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个剧情在网络上引起了非常强烈的反响,很多人表示这个儿媳并没有出钱,为什么要加上她的名字,更何况这是老两口一生的积蓄,年轻人不能理解一下吗?房产证该加谁的名字,不该加谁的名字,一直都是每个买房人都要面临的问题,出钱了当然会加名字,那么没出钱是不是就不该加名字呢?

为了买多套房躲避政策办离婚

剧情中有一段让观众为此焦虑的,就是一对想买两套房的小夫妻。

在当时限购令之下,一对夫妻只能买一套房,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躲避限购政策他们办了离婚,但仍住在一起。

这边我想问一下,如果是你们,你们会同意这样的解决方式吗?

于是这种前提之下,某天丈夫徐文昌上班时间回家,发现“前妻”和年轻弟弟搞在一起。捉奸在床后徐文昌不能接受,认为这场染了绿色的离婚是蓄谋已久。但妻子解释这是“激情犯错”。

“我只是犯全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不然你也在外面找一个好了。”

这种魔幻的电视剧情节,在现实中同样不少见。曾有人统计过一个数据:

2016年,南京限购政策施行首日,便有340对夫妻离婚。这个数据是去年同期的3倍。而上海在这一年也曾传出“9月1日将开始限购”的谣言。消息一出,赶去离婚的人就络绎不绝。

以上举的例子皆是鲜明无比,直击人心,六六导演正是以这种超现实的表现手法,将《安家》 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现实只因太过现实,而让现实不敢面对现实


影视领域刘胖胖


  当下最火的电视剧毫无疑问非《安家》莫属。起初听这部电视剧的名字还以为是个中介广告,看了这部剧的前几集后发现虽然不是个中介广告,但是确实讲述的是房产中介和房子的故事。

  终于有一部国剧,透过那光鲜亮丽的现实滤镜,戳中世俗生活的琐碎和磨人心智,狠狠戳中国人的心房了,和屡屡被搬上荧幕的职业相比,房产中介对观众而言,有点模糊。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很明显,围绕着一家房产中介的故事背后,暗含的是二胎家庭、职场女人、置换房、夫妻关系与财产问题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还有业主立规矩刁难中介等当代职场潜规则现实。故事背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有各的苦衷。但仔细想想,其实也都不是那么扯不清说不明的大事,买房故事的鸡毛蒜皮、喜怒哀乐背后,还是广大买房者质朴又充满现实的人生。

  但最令我对安家刮目相看的,还是最关键的一点现实题材剧,永远需要寻找和观众现实中的共鸣。《安家》最大的共鸣点在哪?当然是中国人最大的焦虑——买房。还有什么比买房,更贴近中国国情,更有广泛共鸣感的,更像我们自己的故事。

  在中国,很多家庭要举全家之力,花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蓄去换一套房子,而买对买错一套房,两个平行线上的家庭家底能拉开两个档次。

  房,关乎结婚+养老,倾注着给孩子好教育好未来的希望,承载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所以《安家》拍的是房产中介,却又不仅仅是房产中介。而是古往今来,中国人最深的执念之一:房子。所以为什么剧集最后改名《安家》?因为卖房子的人不仅是卖房子,而是帮买房的人们——安家。

  买房,买的从来不止是房,是家。卖方不仅是卖房,他们是现实记录者!

  孙俪用房子戳中我的心,扎心了老铁!


AI风


你出轨,我净身出户。

这部剧还是以房产中介为主线,房子和感情穿插其中。之前是和安吉拉大宝贝演了一个房产中介的剧,让我开始对房产中介有所改观。

相比之下,《安家》可能更现实一些,阚先生出轨,给小三买了一套1000万(预算)的房子;徐姑姑为了买房,和老婆假离婚,结果老婆出轨了。

两个例子

分析一下,两个剧情在道德法律上很有东西。

阚先生婚内出轨,给小三知否小姐买了一套1000万的房子,让我瞬间有一种郎教授的感觉,出手阔绰,爱你的时候送车送房。

剧中阚先生的老婆大闹中介公司,大概是剧情需要,这在现实中不多见。

多数是原配大闹小三,或者闹老公。

郎教授的案例大家都清楚,当年郎教授花钱给小三买了两套房,分手了起诉小三撤销赠与,最终法院以赠与已经完成判郎教授败诉。

郎教授不愧经济学家,一计不成又心生一计,让原配以郎教授擅自处置婚内财产为由起诉小三返还购房款,法院判决胜诉。

这事儿明了,阚先生给小三买房子,其实本质上是赠与小三1000万购房款,这1000万属于阚先生与原配的夫妻共同财产。

回到剧中,如果阚先生的老婆直接去起诉离婚,想要在离婚官司中分割这1000万是行不通的。

阚先生的老婆先要打一个要求小三返还1000万购房款的官司,拿回这1000万之后再去起诉离婚分割。

在离婚诉讼中,还可以以阚先生恶意转移财产、出轨等因素主张阚先生不分或者少分这1000万,方显完美。

所以说,果然电视剧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徐姑姑(男主)是中介公司的店长,对房子肯定是极为敏锐的,尤其是在上海这种二手房交易极为频繁的城市,很容易遇到性价比极高的房子,有钱的话肯定是自己吃下来。

因为想二套房更优惠,徐姑姑为了买房子,和老婆假离婚,把第一套房子过户给了老婆。

假离婚,现实中的假离婚实际上是真离婚,去民政局办理真正的离婚手续,只不过两人后续会再复婚,属于情感上的假离婚,法律上的真离婚。

假离婚后,老婆竟然真出轨了,头上泛绿的徐姑姑肯定不能忍了。

关于假离婚后不再复婚的财产分割,通常是以离婚协议为主,未在离婚协议中分割的财产可以另行起诉分割。

也就是说,假离婚时的离婚协议非常重要,如果你只是随便签字,到时候如果没有复婚你可能会陷入被动。

剧中未公开徐姑姑的离婚协议,但是房子已经在老婆名下。有两种可能,

  • 先过户,后离婚
  • 先离婚,后过户

区别在于,如果是先过户,后离婚,离婚协议中未分割第一套房产,徐姑姑还可以继续起诉分割该房产。

如果是先离婚,后过户,离婚协议中明确第一套房产归老婆,那么意味着徐姑姑净身出户。

这么看来,徐姑姑确是有点绿中带惨,很现实。

其实关于出轨这件事,最后离婚的时候未必是出轨方吃亏,除了徐姑姑这种常见的案例,再说一个。

小陈嫁给富二代小王,从此衣食无忧,开着豪车,住着豪宅。

结婚后,公婆还给他们买了三套房子,小陈的闺蜜们羡慕的不行,小陈心里自然也是乐开了花。

可后来小陈发现小王在外面包养了好几个小三,忍无可忍提出离婚,想着三套房子至少可以分到一套半,这个婚离的值。

但后来法院审理后才确认,公婆出自购房,仅登记在小王一个人名下,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属于公婆对小王个人的赠与。

出轨的一方,离婚的时候未必就吃亏。

相反,会出轨的这类人很是工于心计,能提前设计好很多坑,让忠诚的一方往里跳。

关于房产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判断办法。有三个要素:

  • 出资和你有关系
  • 房产登记有你名字
  • 协议约定了房产有你份额

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只要以上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能满足(三个更好),那么房子就会有你的份额。


是风清扬不是清扬


大家好,我是影视领域作者,阿诺影视库

首先,我觉得您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

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社会是有阶层的,并且非常明显。

剧中反映的问题,不仅显示,而且会引起很多人的道德绑架

第一,舍弃生活质量,背上房贷到底值不值得

一切都是心理预期和未来预期

剧中房似锦跟宫医生说的那句话现在还回荡在脑海

“如果像你们这么优秀的人在这个城市都买不起房,那其他人还有什么希望”

每个人在买房的时候都会考虑房贷是否要背的问题

房似锦给出的理由也很现实也很常见

房贷应该成为人们努力工作,想办法赚更多的钱的一种压力和激励

而不应该成为一种消极的背负。

所以还有很多人是这样,想着每个月还房贷就不敢或者不愿意买房

于是几年间房价已经涨到了买不起的阶段。

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你有机会能购买的基础上

也就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

所以与其讨论房贷到底值不值得背负,更不如讨论如果还年富力强的话

让房贷成为一种努力开心工作的激励。

第二,不同的阶层买房的诉求不同,一切取决于经济基础

《安家》中很明显也很快的就告诉了我们很现实的几种状态

刚需:包子铺的大叔大妈,所有的积蓄320万

一切都是为了儿子,为了媳妇儿

甚至孙子

不愿意自己背房贷,更不愿自己的孩子背房贷

看似骄纵了孩子,但这不正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简单缩影吗

初级中产:宫医生两夫妇,更多的能上升到在这个一线城市

苛刻的考虑孩子上学的学区,医院的远近

小区的环境,工作的远近。虽然他们也觉得贵,也不想背负房贷

但是更多的为了更加高级的生活质量和对下一代的影响

就像宫医生说的:我多么想有一个安静的小书房

中产及精英:

这些更多是在心理价位层面,住什么小区能彰显社会地位

能更加符合自己的心理爽的阈值

多半不在乎那一套半套的房

很多人说那那位买凶宅的人呢,仔细想想还是心理作用

迷信也好,风水也好,没文化只有钱也好

这是常态和属性,不论钱多钱少,是否够有学识,都会有一些心里上的附加值。

好比包子铺大叔也看中宫医生家里都是博士,人丁兴旺。

唯一不变的,只有经济基础。

所以买房这个事情,看的简单点。如果你需要一个家,那就至少买一套房子。

第三,关于生活质量的问题。

说老实话,这个问题我也纠结过。

但经过这次疫情

我发现,还有有太多太多没有必要去花钱的地方

如果生活质量是加上那些实在没有必要的开销的话

那你先客观的面对这些,然后减掉,然后再评估自己买房之后是否会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书本我推荐《断舍离》

买重复的东西是很多人的老毛病。

再一个就是回到第一条,如果现在的生活质量并没有让你变的更加优秀和收入提高

那可不可以认为是一种消耗呢

年纪慢慢大了之后呢。

以上个人意见。


阿诺影视库


热播剧《安家》,看到这个电视剧名字就有点感慨,一个是安,一个是家,顾名思义,安定的家。

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买个房子住呢?这件事是从我们的祖先开始,有一个房子住才算真正的有家了。买房是中国老百姓的头等大事。然而这些对许多的中国家庭来说太难了。

以前人只有发了财,才把钱拿出来买房买地,当财主,才觉得是最大的成功;现在的有钱人喜欢把钱拿去炒房,只有把钱变成了房子才觉得钱保值了也增值了,所以出现了富人买不完房,穷人买不起房的情况。随着近年来房价的上涨,一些小县城的房价都能过万,一直上涨的房价给老百姓的压力更大。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婚丧嫁娶费用和条件也越来越高。不买房子孩子娶不上媳妇,如果买了房子,房价实在太高,一套房子能要半条命,准备买房子时发现房子价格一直上涨。老百姓辛苦一年到头来也存不了多少钱,赚钱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所谓安居乐业,要安于家才有好的生活。自古以来,中国人都非常重视一个“家”字,人,一定要成家,一定要有房子,有家有房才能叫安家,这大概就是中国人的房情结吧,毕竟有了房子,一家人能够安稳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鱼之乐


刚刚写了一篇回答被自己不小心删掉了🤣

《蜗居》我看过的,《安家》最近太忙还没来的急看,但我从事房产经纪多年,以下,我来浅谈一下吧!仅代表个人看法哦!

安家,先说戳中的第一个痛点,租房。拿一个沪飘来说,租房是绝大多数人必须迈过的槛。这里说的不仅是上海,但拿上海来举例。租房的痛点是什么?在这快节奏的都市你要百忙之余找中介看房子,当折腾那么好几天甚至更长时间把房子找好搬家,但价格、地段、交通、商业配套、小区品质、房子本身,可能都是你最终勉强接受的,但不久的某一天,业主可能就通知你,他准备卖房子了,叫你准备一下,下月搬家,然后你又得这么折腾一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上海房产的属性几乎等同于金融,随时要变现的。一个人搬家倒还好,一家人就实属不易了。所以居不安,何以乐业呢?这也就是为何挤破头都要买房子的原因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5e62fc1ba39f41848474e78391d6db23\

上海豪宅房产经理人


大家好,我是鑫宇娱乐号,影视领域创作者,很荣幸能受邀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发表一下个人的一些感想,各位小伙伴也可以一起讨论。

其实对于买房这件事情,中国人一直都有着非常深的执念,认为有了房,就有了家,才算得上安稳。所以在现在的社会中,成家就得有房的理念越来越深,而面对高额的房价,以及生活的压力,使得其中的故事和冲突就不断地加深加重。剧中人们对房子的渴望,对买房的焦虑,他们面临的处境和心情,几乎能让每个有着类似经历的人得到共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最真实的现实世界。

一、博士夫妇买房

剧中的海清郝平饰演的博士学历的夫妇,在外有着体面且待遇不低的工作,对内却是一样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宫蓓蓓还是著名的妇产科专家,却买不起一套像样的房子。剧中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只能躲进狭小的卫生间,坐在马桶上打字。抬头看到卫生间上晾晒的各种衣物的瞬间,将漂泊的所有辛酸和无奈演绎额淋漓尽致,从她那一瞬间的泪目,同时也表达了她心中的不甘以及对更好的生活的向外和执着。也是很多现实中人们内心的心酸执着。


二、房本上加不加儿媳名字

剧中的严叔夫妇是一家包子铺的老板,打算买套一居室给儿子做婚房。夫妇二人善良朴实,起早贪黑地忙碌了几十年,他们操劳了大半生,就是想在上海这个城市扎下根,成为“上海孩子的爷爷奶奶”,摆脱外来人来大城市的蚁族生活。但在严叔夫妇带着儿子、准儿媳,和宫蓓蓓夫妻两家人坐在门店里要签合同时,儿子突然提议要在房产证上加上女朋友的名字,准儿媳这时也自称已经怀了孕。严叔夫妇本来犹豫了一下,但想到自己买房本来也是为了方便儿子娶妻生子,如今孙子既已怀上了,那加上名字也没什么了。

从严叔夫妇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式”父母的影子,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苦了儿女,耗费了自己半生的心血也没关系,只要儿孙过得好就满足了。


三、为了买房“假离婚”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为了能够另一套房子选择“假离婚”,编剧把这一社会现象也搬到了荧幕上,剧中的徐文昌和张乘乘为了买房到民政局“假离婚”,最后却发现老婆出轨了,房子也不是他的了,可以说是很惨了。而现实中这种事情却是发生了很多,很多人为了买房,假离婚后出现种种问题,最后演变成了真离婚可以说也是现实生活中的缩影,牵动许许多多人的心绪。

电视剧《安家》,用一个又一个故事,映射出一个个现实中的现象,无论是辛苦工作奋斗为买房的年经人,还是为还是后辈买房付出一生积蓄的老人,亦或是假离婚变真离婚的投机者,都是生活中可以见到甚至是常见的事情,在平时容易被人们忽视,当这些事出现在屏幕上时,就算是平时的自欺欺人,也没办法掩饰,在电视剧中对号入座,感慨甚深。


鑫宇娱乐号


非常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其实,你的心理活动,可能是万千国人的同频共振,至少我就是和你一样,从极其相似的角度思考过这个问题。

首先,说一下我们这代“房奴人”赶上的时代背景。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正是从我这一代(可以延续到80后)开始,在生活中出现了房产这一特殊的需求。我的祖辈父辈,房子都是公家分的(当然,我指的是和我一样的城镇人口。农村的朋友比我们幸福)。正是从我们这代开始,开门立户、结婚生子、嫁女娶媳,都得有上“自己的房子”,甚至给子女准备好的房子。再往后看,我想我们的儿女这一代,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会给他们留下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房产。今后的国人,不太会像我们这一代,对房产的需求这么“饥渴”了吧。

第二,简单说说《安家》这部剧为何会触动你的心神。其实,以前我们没把家和房产联系得如此瓷实。以前我们不是常说吗,爱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现在啊,光有爱还真不行,没有用来“安”的房子,哪里会有“家”呢?在《安家》中,最先出场的买房人,正是在电视剧《蜗居》中的海清和郝平。11年前的电视剧里,他们是为了买房而疲于奔命的苦命夫妇。如今呢,他们是为了改善生活想换大房子的白领夫妻。即使时代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财富状况,但是房产,依然是座山,不是轻易能扛动的。只不过啊,在《安家》这部剧里,距离当下更近,所以现在的观众看着会更有感觉。形形色色的买房者,有的精挑细选为的是生活品质,有的咬牙购房只是期盼能够阖家团圆。剧中给不给儿媳妇在房产证上加名字的“小细节”,这也是在现实中同样让人很纠结的“大问题”啊。而且,从房地产商和推销员的角度进行展示,也让这部电视剧有了更加全面,甚至更加“刮骨见肉”的透视感。我想,触动的不仅仅是你一个人吧。

第三,既然我们这代人摊上了“房时代”,就绕不开“房情节”。但是,我们要当“房主”,绝不当“房奴”。1,合理预设自己买房的“初心”。如果是刚需,自己的生活需要,包括安排子女的生活需要,实在要买房的,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当买则买。而且,适当贷款购房,在长远的经济角度来看,是可以承受甚至是符合家庭财富分配趋利取向的。2,在当前形势下,决不可再用炒房暴富的心态来投资房产。最好的阶段已经过去,从炒房无风险到风险与机遇持平在到现在说不准是机遇大还是风险多,没有实际需求外的炒房已经不再是最有选择。3、学会充分利用自己、子女等的财富资源,最大限度地支撑起购房需求和生活水平的平衡。从你的提问可以看出,你在思考,是拿出毕生积蓄,能在几线城市购房。想说几句,一是,房产的价值和城市的水准还是正相关的,一二线城市比三四线城市,虽然房产价格高,但是贬值风险低。请合理考虑自己的情况慎重选择。二是,通过这次肺炎疫情,家里一定要留有应对意外冲击的资金,切不可真的全部投入房产,而使全家丧失了抵御突发风险的能力。

第四,简单点说,电视剧是电视剧,生活是生活,电视剧只能是生活的参考。看了《安家》,可以思考,千万别沮丧。房子,是用来安放我们的身体,家,才是用来安放我们的心灵!


燃哥侃电影


对于家庭观念很重的中国人来说,有自己的房子就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有一个心灵的栖息之地。国人对房子有种依赖感,把房子看成“安身立命”、“落叶归根”的场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