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当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士相遇,欧洲人从此记住了什么叫“迂回战略”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文化及旅游话题

十三世纪时,成吉思汗与其子孙们曾远驰万里征服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今日的中东(伊拉克、伊朗等地)、俄罗斯(基辅、莫斯科等十多个城市)、波兰、匈牙利等许多欧洲国家与地区都曾屈服在蒙古的铁骑之下,甚至沦为了蒙古汗国的一部分。

当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士相遇,欧洲人从此记住了什么叫“迂回战略”

成吉思汗独创的“大迂回”战略思想

蒙古军队西征前后分为三次,第一次征服中东地区的战争,就是成吉思汗本人带领的;第二次西征的影响最为巨大,为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术赤之子)所率领,第三次为旭烈兀(托雷之子)所率,这哥两所建立的“钦察汗国“及”伊利汗国“跟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一样,都在政权所在地区有过八九十年的统治历史。

中世纪时的欧洲为若干封建王国所割据,有点像我们的战国时期;这些王国相互对立,有必要时也会相互扶持,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正是此意。当时的欧洲同样名将辈出,只不过他们懂的只是“战术”而非“战略”,所以才会如此崇拜亚历山大、才会在遭遇蒙古骑兵时一败涂地。

蒙古所采用的“大迂回战略”与《孙子兵法》中的诡道思想异曲同工

当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士相遇,欧洲人从此记住了什么叫“迂回战略”

强兵坚铠结合迂回战略,蒙古骑兵无往不利

成吉思汗本为军事天才,其军事思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非常先进的,而且没证据显示他曾学习过什么兵法。成吉思汗的战略思想称为“大迂回”,是他从蒙古族的围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城堡就是蒙古军眼中的困兽、必须以超级隐蔽的方式悄然接近猎物,在对方不知不觉之间将其严密包围。

与此同时,成吉思汗还在围猎过程中领悟到了与《孙子兵法》异曲同工的诡道思想,比如“以迂为直、避实击虚、围师必阙”等。

当他的这套思想再结合上蒙古骑兵特有的速度,蒙古军队在战场上就所向披靡了!要知道,蒙古与南宋战争了数十年,最后也是通过绕往西南的“大迂回”战略成功灭的宋朝。

欧洲人不懂什么“战略”,在蒙古骑兵面前,难怪到最后只剩“一惊一乍”,意思无非都是“怎么可能、我的天呀”之类,我英语不好,就不必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惊诧了。

当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士相遇,欧洲人从此记住了什么叫“迂回战略”

战争就是围猎,战场就是猎场

在迂回战略中成功包围敌人后,成吉思汗的这套战略同样留有灵活的余地,比如会根据现场的地理布局,结合“围师必阙”给对方留个逃跑的口子,从而让对方再次进入下一个包围圈。到最后唯有哭喊“我不玩了”的份。

匈牙利之战:以迂为直、围师必阙

1241年,拔都与蒙古名将速不台分率两支军队,自北向南越过喀尔巴阡重重山岭扑向东欧,计划于匈牙利平原上会师。在行军路线上,蒙古军队采取了“以迂为直”策略:速不台率领三个骑兵纵队(约三千人)走在前面,拔都的主力部队约六万人在后迂回前进,同时另外派了两支三万人队在进军路线南北两路的波兰、东普鲁士、西里西亚等地沿途横向扫掠。

当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士相遇,欧洲人从此记住了什么叫“迂回战略”

迂回进军,悄然抵达佩斯城下

如此一来,当时的欧洲各国就摸不清蒙古军队的主力在哪了,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在面对强敌压境时更是一头雾水。

速不台抵达佩斯城下后,继续掩饰自己的队伍人数,只是利用抛石机、火箭等向城中发起猛烈进攻;强大的攻势让没见过“东方战场世面”的匈牙利士兵一下子懵圈了,贝拉因此断定:这波军队绝对就是主力无疑!于是贝拉迅速组织起自己的主力约十万兵马追击至赛约河(今蒂萨河),并在河西岸组建兵营,准备全面迎击蒙古“主力”。

他不知道的是,当时拔都的真正主力已从赛约河南段悄然结筏西渡、绕到了贝拉兵营的后方。在贝拉前进追击时,速不台也在主动退却,目的就是引诱敌军抵达赛约河岸,好配合他与拔都的下一步战略攻势。

当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士相遇,欧洲人从此记住了什么叫“迂回战略”

围师必阙,再次扑杀敌人的剩余力量

当拔都的主力部队从佩斯后面完成合围发起进攻时,速不台也祭出了自己的“大杀器”,巨石、火箭、燃油等密集地扑向贝拉军中,匈牙利军队很快就崩溃了。

这时候,速不台又利用“围师必阙”之策,在三面合围中给地方留了个缺口;趁对方逃窜之时,利用蒙古骑兵“高速度强耐力”的特性对逃兵展开穷追扑杀,一如狩猎场上“围猎”后的追猎一般。

此战里面,匈牙利遭到了重创,总共损失十万人以上,要知道从前的欧洲,总共才有多少人呀!贝拉战败后逃往了奥地利,佩斯终告城破!

波兰之战:分兵合击,合而歼之

先分后合、合而歼之,这也是蒙古军队的迂回策略之一。

当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士相遇,欧洲人从此记住了什么叫“迂回战略”

多路驻军,迷惑敌方的战略判断

话分两头,话说拔都与速不台兵进匈牙利的时候,为迷惑匈牙利,拔都同时派了两支三万人队迂回于北路与南路,这两支部队分别由拜答儿与合丹两位王子率领。

那时候,匈牙利周边的欧洲军力就超过十五万,如果让他们与匈牙利联合起来,这仗就不好打了。拜答儿与合丹的任务,就是要迷惑和打击匈牙利周边的波兰人、日耳曼人及奥地利人,使他们无法相互协调、干预到匈牙利的战局。

面对敌方的十五万兵力,由于拜答儿与合丹兵分两路,只能以各自的三万人进行牵制,于是拜答儿采取了“分兵合击,合而歼之”之策,充分发挥蒙古骑兵的机动能力。

由于有合丹在南部牵制住西里西亚,拜答儿干脆就在北部大胆直接扑向波兰首都克拉科夫,打个转又退了出去。

当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士相遇,欧洲人从此记住了什么叫“迂回战略”

长途奔袭侵扰,也是蒙古骑兵的特有强项

波兰人以为这就是常见的游牧民族侵扰方式而已,于是出兵穷追,这下子就正中拜答儿之计了!拜答儿一边“逃跑”一边不断放出沿途掠劫来的俘虏,四散奔逃的俘虏们造成了蒙古军队溃败的假象,一直将波兰人引进了事先设好的埋伏圈。

等波兰人完全进套,早已准备妥当的蒙古弓箭手就万箭齐发,拜答儿再与弓箭队一道“合而歼之”,追出来的波兰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没了军队,克拉科夫就是个空城了,拜答儿大摇大摆进了城并放火付诸一炬......不得不说,当时蒙古军队的此举确实很野蛮,但在兵力悬殊的战争角度上,也只有这么做才能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了。

摩拉维亚之战:先发制人,化整为零

解决掉波兰之后,拜答儿原计划与合丹会师与西里西亚的首都布雷斯劳,意外得悉西里西亚国王亨利正在列格尼卡集结了一支2.5万人的军队,与此同时,波西米亚的五万日耳曼大军也正向此地进发。

当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士相遇,欧洲人从此记住了什么叫“迂回战略”

行动笨拙的欧洲骑士完全不是蒙古骑兵的对手

面对数量远大于己的敌方攻势,拜答儿决定先发制人,与合丹迅速合兵列格尼卡后,出其不意地以二比一的兵力优势歼灭了这支由欧洲各国骑士组成的部队。

这些欧洲骑士铠甲厚重且行动迟缓,在迅如闪电的蒙古骑兵面前简直就是不堪一击,列格尼卡一战,西里西亚国王亨利败得毫无悬念,他自己也因此挂掉了。

得益于出其不意的“先发制人”(对方凭借自己有概念上的“7.5万大军”,料定蒙古军队不敢贸然进攻),那五万日耳曼军队获悉战况后也吓得退守回本土,蒙古军队再次凭这些“神操作”一一化解了各种战争危机。

当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士相遇,欧洲人从此记住了什么叫“迂回战略”

化整为零,单个骑兵纵队的灵活性大大增强

波西米亚国王文西斯劳斯率军退守本土后,拜答儿首先从波西米亚西北部发动佯攻,当日耳曼大军出兵迎战后,马上就将自己的部队化整为零(以多个百人小队、千人的骑兵纵队为单位),使文西斯劳斯无处触及。

化整为零后的蒙古小纵队就好比牙尖齿利的蚂蚁,以极高的机动能力反复游弋在波西米亚后方的摩拉维亚平原上,文西斯劳斯的日耳曼军队根本就无法拥有蒙古骑兵那样灵活机动的给养,简直拿他们没辙了。

在反复的拉网式游弋扫荡中,蒙古骑兵一点点地将摩拉维亚咬噬殆尽,影响匈牙利战局的周边威胁自此彻底被清除干净!

当蒙古骑兵与欧洲骑士相遇,欧洲人从此记住了什么叫“迂回战略”

一系列神操作,终于化解了来自欧洲周围的威胁

最后呢,拜答儿与合丹当然是转头往南与速不台汇合去了!他们以区区六万人的军队,彻底拖垮了来自波兰、西里西亚、波西米亚的多国联军,为拔都与速不台攻陷匈牙利提供了经典的牵制歼灭战支持,期间一系列的战略“神操作”,今日的欧洲人谈及后无不拜地叹服。

在整个欧洲战争史上,除了亚历山大,就只有蒙古西征大军懂得充分运用大局性的“战事谋略”了,战场对他们来说,就是摆在地图之上的一盘棋,缺乏适当的战略思想,单凭一己之力的话,再强大的蒙古骑兵又哪能征服了整个欧洲?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