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美!貴州省5個“中國特色小鎮”有這些特色

2016年10月14日,貴陽市花溪區青巖鎮、六盤水市六枝特區郎岱鎮、遵義市仁懷市茅臺鎮、安順市西秀區舊州鎮、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鎮被列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

花溪區青巖鎮

青巖鎮位於貴陽市花溪區南郊,是花溪區南郊中心集散地、中國特色小鎮,擁有貴州四大古鎮之一的青巖古鎮。青巖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中華詩詞之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青巖古鎮,城內3平方公里範圍,文物景點近百處,始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已有六百多年曆史。明初,設屯堡。天啟年間,布依族土司班麟貴建青岩土城,領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青巖古鎮作為軍事要塞和所佔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後數百年,經多次修築擴建,土城垣改為石砌城牆,街巷用石鋪砌。四周城牆用巨石築於懸崖上,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佈,寺廟、樓閣畫棟雕樑、飛角重簷相間。青巖古鎮祠宇林立,建有九寺、八廟、八牌坊、五閣、三洞、二祠、一院、一宮、一府等建築,城門內外原有8座牌坊,現存3座。還有一世界珍稀樹木“青巖冷杉”和三疊系的古生物化石山。青巖古鎮中除了眾多的寺廟,竟然還保留著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多種宗教和諧共處,形成其獨特風格。

鎮人文薈萃,有歷史名人周漁璜、清末狀元趙以炯。鎮內有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巖教案遺址、趙狀元府第、平剛先生故居、紅軍長征作戰指揮部等歷史文物。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等革命前輩及其家屬均在青巖秘密居住過。青巖古鎮還是抗戰期間浙江大學的西遷辦學點之一。

主要景點狀元府、趙公專祠、石牌坊、文昌閣、青巖萬壽宮、北城門、定廣門、名人故居等等。

六枝特區郎岱鎮

六枝特區郎岱鎮位於六盤水市東部,因牂牁江的狼山(即老王山)和城中的岱山而得名,總面積98.42平方公里,總人口4萬餘人,一直是周邊鄉鎮的商貿服務文化中心。郎岱鎮交通便利,境內有晴新線、郎灑線、郎中線、郎關線以及建成通車的水黃高等級公路,有六枝特區南部“交通樞紐”之稱。

郎岱鎮被市、特區定位為六枝第二中心城區,是貴州省重點小城鎮、歷史文化名鎮、萬畝商品蔬菜基地和六盤水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特色養殖示範基地,是大連市政府對口幫扶六盤水市建設的中國涼都原生態農產品科技扶貧加工示範園區。

郎岱鎮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石英礦、石灰石、鐵、砷等,其中煤蘊藏量10億噸,石英礦7000萬噸,石灰石分佈遍及全鎮。農業產業化穩定發展,郎岱農業產業園引進企業22家,種植蔬菜8000餘畝、種植經果林1.4萬畝,茶葉和獼猴桃基地正在育苗;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全區原煤完成115.46萬噸,水泥完成25.77萬噸;建成萬畝商品蔬菜基地、十萬頭商品豬基地、萬畝優質經果林基地、特色養殖基地四大基地。

郎岱古城始建於明朝初年,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尤其是打鐵關,不僅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而且還是滇黔古驛道的必經之地,相傳古夜郎國王曾多次在這裡巡查、督戰,故有兵家必爭之說。郎岱古城風貌和空間格局基本完整,古鎮中廟宇16座,先保存完好的尚有觀音閣、財神廟、龍宮祠等。古城中的木城址碑、古城牆、民居、兵役局、觀音閣、江西會館及文筆塔等具有較高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其雙坡重簷,二架招梁,縷空柱礎,木石精雕為全省少見,高低起伏的重簷封火牆,雙坡青瓦屋面,青磚粉牆及漸進的小天井和後花園更使古城引人入勝。

郎岱鎮有夜郎文化旅遊園和牂牁江風景名勝區,還有郎岱八景(東山朝霞、南嶽飛仙、西陵晚渡、北驛文峰、雲盤古樹、月朗平橋、巖疆鎖鑰、隴箐連雲)。

仁懷市茅臺鎮

茅臺鎮位於赤水河畔,是貴州省仁懷市下轄鎮,也是全國小城鎮重點建設集鎮、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全國財政體制改革試點鎮、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等稱號。古代濮獠部落世居於茅臺古地,此後逐步開發,歷代濮獠人在街後築土臺,立燈杆祭祀祖先,對先人開荒破草表示崇敬,慣稱“茅臺”,茅臺從此有了名稱。

茅臺鎮,是川黔水陸交通的咽喉要地。赤水河航運貫穿全境,仁藺、茅丹、茅習、遵茅公路匯聚於此,是連接川黔的重要樞紐和連接遵義和赤水的通道。由於水陸暢通,八方商賈雲集,運鹽馬幫和舟楫絡繹不絕,市場繁榮,成為“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家惟儲酒賣,船隻載鹽多”的繁華集鎮,是黔北物資的主要集散地。

茅臺鎮集古鹽文化、長征文化和酒文化於一體,被譽為“中國第一酒鎮”。茅臺鎮歷來是黔北名鎮,古有“川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的寫照,清朝乾隆年間貴州總督張廣泗奏請開鑿赤水河道,始通舟楫。四川食鹽經赤水河道運入,至茅臺起岸,成為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清末民初,茅臺鎮是黔北重要交通口岸,貴州省三分之二的食鹽由此起運各地,茅臺鎮因此名聲在外,隨著鹽業的發展,酒業也興盛起來。茅臺酒隨鹽一道被馬幫運往外地,並逐漸名聲大振,漸漸聲望勝過了鹽業。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茅臺四渡赤水。在鬱鬱蔥蔥的河濱地帶,建有“紅軍烈士陵園”和“紅軍渡河紀念碑”。

茅臺鎮境內資源獨特,微生物體系奇異,具有得天獨厚的釀造環境,以盛產美酒而聞名海內外,被譽為中國第一酒鎮、世界醬香型白酒主產區、中國酒都核心區,是中國醬酒聖地,出產的貴州茅臺酒是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齊名的三大蒸餾名酒之一,是大麴醬香型白酒的鼻祖,擁有悠久的歷史。域內白酒業興盛,1915年茅臺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年產醬香型白酒已達3萬噸,酒類品牌近千個,從業人員上萬人。

茅臺鎮有國酒門、天下第一瓶、國酒文化城、紅軍烈士陵園、紅軍渡河紀念碑等景點。

西秀區舊州鎮

舊州鎮是安順市西秀區所轄的一個鎮,位於安順市東南面,鎮域面積11695公頃,總人口40729人。2006年獲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稱號,2008年成功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獲批准授牌。

舊州鎮境內礦產資源儲量大、質量好,可開採度大的有原煤、硅酸鹽石、頁岩石和高鈣石灰石。

舊州鎮是典型的傳統農業大鎮。由於傳入江南較為先進的農墾生產技術,境內田疇平坦,水源充足的地理優勢得以開發利用,培育了舊州“珍珠米”品牌,形成了優質米、優質山藥、優質折耳根種植基地,有安順“米糧倉”、“小江南”的美譽。

舊州鎮境內手工業歷史悠久,明初就出現桑蠶種養業,清代時中等以上的家庭婦女皆從事紡織業。境內工業企業最早是出現於晚清同治年間的鞭炮製造業,100多年來維持2000餘人就業的分散民營企業,次之為發電業,因舊州鎮人口上千戶,1959年就出現過發電業,再次為舊州農具廠,該廠始建於1957年,到1974年發展成擁有114人,分成銀器、炸藥、爆竹、水泥車間,成為擁有專門辦公生產用房的綜合性生產企業,最高峰為1977年,成為安順縣最大的器具生產基地之一,1978年,因其炸藥車間火藥爆炸事故而倒閉。舊州水泥廠原建於1958年,到2002年達到年產水泥10000噸,擁有職工110人。

舊州,古云“安順州”,是安順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其東門外有碑記“今雲黔地,古云梁州”。古集鎮始建於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原名安順州。歷史記載:舊州原是安順州所所在地,順帝十一年,置安順州,成化吵徙安順州於普定衛,從此安順州才遷入今日的安順城。古舊州城內有鐘鼓樓、清元宮、萬壽宮、城隍廟、胡廣廟等古建築,同時私學和官學眾多。

雷山縣西江鎮

西江鎮水能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利用水資源建小水電站8座,裝機1695千瓦。目前探明的礦點有開覺和白水河硅礦各1個,主要含砷、鉛、鋅等。開覺礦點可供開採50年以上。其他自然資源有森林資源和水資源頗為豐富,境內森林覆蓋率85.15%。

西江鎮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資源優勢,使其名聲響應國內外。其中“千戶苗寨”西江村是全鎮乃至全縣目前最大的行政村,被稱為國家級露天博物館,先後獲得了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特色村、中國鄉村旅遊 “飛燕獎”最佳民俗文化獎及最佳景觀村落等榮譽稱號,獲得了“多彩貴州”十大品牌和百強品牌殊榮。

千戶苗寨由八個自然村寨組成,分別坐落在白河河畔的平川和河兩岸的高山峻嶺之上。西江千戶苗寨是世界最大的苗寨,這裡曾是苗族第五次大遷徙的主要聚集地。根據西江“子聯父名制”推演,如今在這裡的人們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苗族史祖蚩尤的子孫。至今,已發展為1000多戶人家,約5000餘人,苗族佔到全寨總人口的90%以上。因此,西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苗族歷史文化中民居建築、宗教禮儀、信仰禁忌、飲食著裝、文化藝術的集大成者。素有苗都之稱,被譽為“苗族民族文化藝術館”,是研究苗族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村寨依山傍水南而建,吊腳樓層層疊疊,呈金字塔形,為山區坡地房屋建築的典範,被建築界贊為“民族建築之瑰寶”。西江有遠迎聞名的銀匠村,銀飾製作巧奪天工,銀飾工藝精湛馳譽全國。苗族刺繡創作誇張,色彩鮮豔,繡制的珍禽走獸,奇花異草栩栩如生,被稱為穿在身上的“史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中的奇葩。

這裡是蘆笙的故鄉,“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是雷山少數民族同胞生活習俗的體現,而西江又是節日最多、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日常飲食以酸、辣、甜等食品為主,按季節備有酸菜、糟辣子、醃魚、醃肉、醃筍子、醃蕨菜等。

全鎮共有農家樂接待戶123戶,民族商品店498戶,直接從事旅遊服務行業的人員達1500餘人。2012年前來西江鎮觀光旅遊的的遊客突破250萬人次,創旅遊綜合收入3.1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