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秦末,隋末,元末天下崩溃后为什么能快速统一,而不是长期分裂?

心无止境ghyo


秦,隋,元以前都经历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秦以前是春秋战国的分裂割据,隋以前是南北朝几百年的对峙。元以前中国是中原地区的两宋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政权并存的局面。

虽然统一的王朝寿命较短,但是统一的历史周期律的必然性决定了很快会迎来长时间的统一。

汉代接替秦朝,中国经历了长时间的统一局面。唐代接替隋朝,建立了三百年的盛世景象。明代代替元代,中国经历又经历了长时间的统一局面。

分裂与统一的交替,是中国历史的独特周期律。值得好好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


埋首故纸堆


因为小农经济决定了统一是大势所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两个观点可以解释这种现象:1)任何事件的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矛盾;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分裂与统一的本质

农民为什么起义?原因在于封建王朝土地私有制下导致的土地兼并。由于地主控制了生产资料,农民不得不因破产而逃亡,久而久之就具备了反抗统治阶级的力量,有了反抗统治阶级的企图。

当然,还有一些自由农民沦为佃农,但是佃农的受剥削程度远高于自由农民,这种建立在高压统治下的暂时稳定十分脆弱,仍然有导致起义的可能。

尽管统治者能够粉碎无数次起义,但终究有一次在统治者力量耗尽之后将其推翻。此时九州大地往往会陷入或长或短的分裂。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汉、唐、明这样的王朝重新统一呢?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基本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保护,分裂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换句话说,分裂不符合历史潮流。

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百战之后决出一个政治强人一统天下。

这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集体、统一才能保护和发展脆弱的小农经济,这是历史必然。

到了现代民族国家,统一更是深入人心,分裂不但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也更不得人心。在古代小农经济的中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必然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封建知识分子对历史认识不足得出的结论。这句话只道出了一段时间内的历史现象,但并不适用于整个中国历史。在理想的社会发展规律上,我国不可能再面对这种情况。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一个结论,而不是论据,不是最根本的原因。为什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笔者前面的回答就是原因:封建土地制度和经济基础作祟。


司文郎中


秦末刘邦能够快速统一得益于秦始皇扫除了六国,车同轨,书同文,使大一统的概念深入人心,这一点及其重要,中国几千年的大一统思想离不开秦始皇的功劳。接下来的几场战争下来六国贵族也消亡殆尽,国家没了分裂势力,底层人民又希望和平稳定的生活,统一的国家自然很快就建立起来了。

隋末其实天下并没乱,乱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贵族势力,也就是关陇贵族。基本就三个势力相互角逐,一旦决出胜负,天下很快就会平定下来。而且隋朝跟秦朝一样,之前都是分裂动乱了几百年,好不容易安定下来,黎明百姓一样渴望稳定。

元末能够快速统一则得益于朱元璋的出色军事政治能力,还有当时的汉人复国情节。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朝代,也是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由于不合理民族政策,汉人们一直谋划着复国,所以,农民起义的导火索点燃后,全国各地的汉人都迅速响应。此时的中国大地群雄并起,且各方势力谁都不服谁,按理说应该要持续好长一段时间的乱世,但朱元璋凭借杰出的个人能力,迅速兼并群雄,并一鼓作气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当然这与远超内部腐化堕落也脱不了关系。

总的来说,自从秦始皇让民众有了大一统的概念,中国就拧成了一块,中华大地就一山不容二虎,只能存在一个皇帝。无论是谁在乱世起事,只要不是奔着一统天下去的,那肯定就会被其他胸怀统一大志的豪杰吞并。


足下三尺


确实王朝末年,引起长时间混乱的的时代有不少,东汉末开始,三国两晋南北朝,混乱延续了300年。唐末混乱,五代混乱,宋也始终未能大一统,那么为啥秦末,隋末,元末没有大的混乱很快就天下承平呢?原因如下:

1.重要原因一:三个朝代末期,都面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混乱局面,但很快就形成了几个大的政治军事集团。秦末形成了项羽、刘邦为主的几大集团。隋末形成了李渊父子、王世充等前朝将军团队掌控大局的集团。元末形成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几大集团。也就是说,虽然混乱,但是在一定范围内是统一的,安定的。

2、重要原因二:少数民族势力没有发展到足以进入中原称雄。秦末,少数民族虽然也入侵,但是还没有到中原来建立政权的意识,只是抢掠。隋末,少数民族主要是突厥,也没有大规模进入内地,更没有在中原建立政权。元末,就是没落的蒙古,正等着被揍呢。

而东汉末三国,晋末,五胡内迁,建立政权,十六国少数民族政权,南北朝对峙。

唐末,辽夏金元以及诸多少数民族,吐蕃,回汻,吐谷浑等,所以,宋的运气不好,始终连幽云十六州都收不回。

3.重要原因三:主政者政治方针正确,以结束战乱为目的。天下也是思定是主流思潮,不像唐末,‘’’有枪就是草头王‘’有很大市场。

4.次要原因:名王,名臣,名将等重要的历史人物也影响了历史的进程,但这不能算主要原因。






江涛涛历史


纵观天下大势,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规律。

这其中还包括王朝兴衰不超过三百年的周期率。但不管乱多久,最终都能殊途同归一一天下大乱走向天下大治!本题所提到的三个朝代又属于三个特例。

一,他们都是经过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社会动荡后而重新建立起的大一统王朝。如秦、隋之前都是群雄争霸的割据政权。好不容易一统天下,其作为,包括政体和举措对后世影响也较大!如秦之郡县制、隋之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度对人才的选拔。

二,但他们的寿命都很短,秦至二世而亡,隋至炀帝也寿终正寝,元朝稍长,也不过几十年而已。

三,他们有一个相同之处,紧随其后都是极具生命力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汉承秦制,两汉国运达四百年之久。唐袭隋规,兴衰过程也有三百年,取代元的明朝也坐拥二百七十多年的江山。

他们至所以能长治久安,正是刚建立不久的大一统的前朝为又一新兴王朝打下了统一的根基。已不存在乱世时的分裂势力。


晚亭与落霞同晖


其实你只要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知道,中国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大部分时间都是基本统一的,这是因为什么?因为要造成高度分裂的条件比基本统一的条件更加苛刻。要高度分裂,必须同时拥有多个实力强大的武装割据势力,这是统治者坚决不允许的。

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地农民纷纷响应,但是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势力强大的地方势力。后来项羽刘邦各自渐渐坐大,这才出现楚汉相争的局面,一但一方打败另一方,自然就统一了。

隋末的情况稍微复杂一点,有三只起义军分别是翟让和李密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义军还有一只江淮义军,但有实力的只有瓦岗军和河北义军。地方武装虽然多,有实力的却只有太原的李渊。

我们都知道,自古农民起义成功的例子只有两次,一次是项羽刘邦,另一次此时还没发生,是元末的朱元璋。农民起义一般都很难成功,归根结底因为内部领导人关系复杂,很难形成统一的方针,往往容易产生内讧,各自为政,而太原的李渊不同,他有完善的官僚等级制度,人人都清楚自己应该效忠于谁,所以李渊能够逐个收服各方势力,实现统一。

元末有三个主要势力,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张士诚势力最小,不足与其他两人任何一个相抗衡。所以只要朱元璋和陈友谅一人获胜,就可以很快实现统一。


秦曰汉云


谢谢题主,我来回答。

个人觉得,这三个朝代的末期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他们能够一统天下,避免长期分裂的历史必然,开创大一统的强大王朝,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这三个朝代末期,都面临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混乱局面。但是,在诸侯混战中,通过长期的残酷战争,在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则下,逐步形成了几个大的政治军事集团。

如秦末形成了项羽、刘邦为主的几大集团。隋末形成了李渊父子、王世充、刘黑闼等几大集团。元末形成了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等几大集团。

这几大集团在行成的过程中,通过各自的精心治理和各种征战、统治手段,早就完成了对各种小集团的吞并或兼并,在各自内部建立了比较成型的统治,基本都拥有了比较稳定的根据地和固定的兵源、财源,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国家治理机器。都有了比较成型的政治方略和军事思想,加上连年混战,人心思静。从整个天下大势来说,一旦出现更加强大的军事政治集团,就容易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第二、都出现了一流的谋臣和武将,这是形成霸权、结束战乱的必然前提。

如刘邦集团以张良、萧何、韩信这初汉三杰为代表的各类军事家、政治家。

李渊父子以李靖、李勣、长孙无忌等为代表的各类军事家、政治家。

朱元璋以徐达、李善长、刘基等为代表的各类军事家、政治家。

这些优秀的人才,代表了当时最强的谋略能力和对战争的阅读把控力,并且都具备不世出的治理才干,不仅能协助打天下,更能协助治天下。

第三,最重要的一点,是刘邦、李渊父子、朱元璋,都有博大的胸襟、宏大的格局和超然的驾驭能力,得以让天下英才尽收麾下。

如果没有优秀的主帅,再优秀的谋臣也只能徒叹奈何,再优秀的武将也只能成为一介武夫,再优秀的干才也只能成为世俗政客,不可能创建开基鸿业。

综上所述,就是秦末、隋末、元末虽天下大乱,但却能快速统一的根本原因。





陶蜀山翁


国家由乱而治、由分裂而到统一,首要解决的是人的思想意识的问题。在乱世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依存的基础是“义”,个人的理想被无限放大,很难形成“忠”,无论对某一个人忠,或者对某一君主忠,个人首先想到的是个人如何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个利益包含了物质利益,也包含了精神追求。这三个王朝之所以能快速统一,

主要原因在于前一个统一王朝,已经逐步培养起了人心的凝聚力。

大汉

汉之前是秦,秦帝国统一六国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主要原因就是东周以后,中央政府早已经没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到战国以后,上至各国的贵族到普通百姓,他们心里只有对自己小国家君主的忠心。即便秦统一六车以后,各国的遗老遗少还在想方设法反秦复国。所以,秦统一六国后,立即进行了文化的统一,统一了文字、统一了度量衡、统一了货币。其目的就是统一思想。而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遭到了各国所谓贵族疯狂反扑。这种反扑再一次统一了认识,就是“反秦”!在大家共同反秦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了对汉的忠诚度。汉王朝在建立,一方面通过制度来凝聚向心力,培养对帝国的忠诚度。对于那些还可能存有反叛能力的力量进行了灭杀。所以说,

汉王朝能快速统一,是建立在一个强大的统一的秦帝国基础上!

大唐

唐王朝的快速统一当然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隋王朝的基础之上。魏晋以后,天下迅速大乱,特别是经历了五胡十六国,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使汉王朝建立起的精神体系彻底崩塌。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逐渐向汉文化体系靠拢,起到了逐渐凝聚人心的作用。西魏之后的后周,虽经历了朝代的更迭,但社会相对稳定,这说明人的思想基本具有了凝聚力,但仍没有消除个人为实现个人价值追求的无限放大。隋代周之后,虽大刀阔斧得进行改革,从政治制度上凝聚人心,培养人的忠诚度,但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击原始的贵族阶级,为新的社会阶层提供较为顺畅的上升通道。所以,造成了原有贵族的反扑,新社会力量的反叛,而这些反叛力量虽然表面上都打着反隋的旗号,但都有各自的政治诉求,没有形成凝聚力。

唐王朝在建立过程中,对原有贵族实行了彻底打击,完善了隋王朝的政治制度,为社会新阶层提供上升通道。所以,统一并没有持久。

大明

大元是在建立的灭金灭宋的基础上。宋王朝虽然是一个军事疲软的朝代,但文化实力还是比较强大的。文化实力强大,意味着国家认同感强,对君主的忠诚度也比较高,虽然也出现了一批卖主求荣者,但还有大批忠心耿耿的追随着,涯山海战的结果就是最好的例证。元王朝虽也建国近百年,但实行的政策,造成了民族隔阂是无法消弭的。

所以明王朝在推翻元的过程中,很容易勾起中原人民的民族认同感,也就容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虽然在此过程中,也经历了同时反元力量的互相攻击,但这主要看谁更有政治智慧和军事能力。所以明王朝建立后,大杀功臣,起初就是对这些有军实能力和实力的将领的忠诚度的不信任。

所以,竹书木简认为:这三个朝代之所以能快速统一,是前一个统一王朝已经在人心中种下了忠诚的种子,以忠诚为荣,而不仅是为个人抱负的小义!


竹书木简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末各路反秦势力割据,为刘邦完成丰功伟绩,南北朝终归隋大一统,老朱消灭各起义军最终赶走元统治者实现统一。不仅仅是所述几个朝代,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其他很多朝代也是如此,宋辽金战乱,后来元朝出现统一了全国;清终结了明末中央正规军以及各种农民起义军分裂格局,都是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天下分久必合”就是一个定律,怎么说呢,关键在于民心,长时间的战乱,民不聊生,老百姓肯定是希望过上安慰日子,谁没事整天喊打喊杀,即使元末没有老朱,还有老葛,最终都会顺应历史的规律完成大一统,可能时间久些,结局都是一样的。



南国惊涛


借用三国演义的一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世间万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至于秦末、隋末、元末天下大一统以后,国家分裂能够快速统一的原因,我以为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百姓的需求

每个大一统的朝代之前,都是数百年的战乱割据。百姓生活民不聊生,一句: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也是客观的真实写照。

民族的需要

国家大一统的时期,国家统治者颁布了利于国家生存发展的法律,增加国内各个地区的物质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统治者的希望

每个大一统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做到国家统一,都有其强大和值得学习的的地方,而后来的开国君主能够打下偌大的疆域,都离不开学习前朝的经验教训,也都想当千古一帝,名留青史。

所以,综其原因,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应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