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满屏都是14岁男孩跳楼的新闻,作为妈妈该如何教育孩子?

不忆过往999


教育孩子应该是整个家庭的责任,而不单纯是妈妈的责任。

妈妈只是孩子出生的载体,在妈妈身体里孕育。孩子出生了就是整个家庭的孩子。妈妈只是跟孩子相处的时间最长,耳濡目染的时间最多,相对来说妈妈的言行也是孩子最容易模仿的。

一个朋友家生了个男孩,爷爷奶奶每天笑开了花。孩子从小就在爷爷奶奶温暖的臂膀下生活长大。为了让孙子得到营养,让孙子吃奶吃到4岁半。小时候拉屎需要准备一盆热水,孩子屁股放到热水里拉屎。孩子哭闹了都是妈妈的责任。孩子慢慢长大,到了叛逆期,爷爷奶奶就不喜欢孩子了,天天当孩子的面说孩子不好。孩子有时候太淘气了就掐大腿,孩子疼的厉害。而这些责任全部推给了妈妈,说妈妈没有培养好,妈妈惯着孩子。妈妈是有口难辨。而爸爸每天回到家就是看手机,偶尔跟孩子玩也都是以孩子大哭而告终。

家庭里的大人都有对孩子培养的义务,而真正对孩子付得起责任的是孩子的爸爸妈妈。爸爸每天玩着手机,妈妈又对不良行为没有及时说“No”,结果只能是孩子不清楚对错。

孩子在6岁前是最佳培养时机,错过了效果减半。因此建议作为孩子的母亲,一定要在6岁前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挫折教育也要跟上。

当然孩子走极端很多都是家庭的氛围不好,孩子压抑久了,父母沟通不及时造成的。为了孩子请各位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在开心快乐的环境中长大。

悲剧的重复上演,很多家长都看到了,为何没有及时更正教育,还会出现此类情况。就是很多父母不知道该如何教育,做到更好的言传身教。


angel20130809


看了问题,刻意去查了这个新闻。

前天,济南某小区一名14岁的初二孩子,撒下多张纸条后,从21楼跳下。原因暂时不明。家长崩溃大哭。

这则新闻,让我联想到了今年11月份的一则新闻,同样14岁,同样是跳楼。

这则新闻,让我联想到了去年的一则新闻,同样14岁,同样是跳楼。

再随便上网一搜,2014年,还是14岁的孩子,因为作业太多,选择跳楼轻生。

为什么都是14岁?为什么14岁的年纪会让孩子变得如此脆弱?

有人可能认为,这仅仅是巧合。

但这绝非巧合。

因为十四岁左右,初中阶段,正是孩子身心变化最剧烈,叛逆期现象最明显,情绪波动起伏最大的一个年龄段,如果家庭、学校处理不好孩子遇到的问题,最容易引发孩子的极端行为。

君山作为一名初中老师,就常听说初中老师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敢管了,动不动寻死觅活。”

这句话,小学里、高中里偶尔能听到,初中里,是最常听到的。

所以,个人认为,要论管理学生的危险系数,初中老师应该是最大的吧。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看法。

回到今天的问题上,作为妈妈,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应该起码包含如下几点:

1、在学业上。

首先是学业上。孩子从小学到初中,学业上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原来2门课,勉强加上英语,是3门课,孩子已经有点学得透支了,到了中学,一下子增加到5门课,而且门门是主课,还有了升学压力,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讲,在初一阶段,短时间内不适应是特别正常的事情。

反映到成绩上,小学的时候拿满分、拿优秀都是平常的事,但是到中学里,对很多人来讲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

我就遇到过很多家长,不去了解这种变化。看到孩子分数上没有小学高,就对孩子冷嘲热讽、自己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这无形中,又给本来初入中学在学习上很不适应的孩子增加了心理上的负担。

所以,家长在学业方面教育孩子时,应该先了解一下中学阶段的情况,更客观的去评价自己孩子的学业成绩,帮助他平稳度过这个艰难的适应期。

2、在情感问题上。

初中阶段,尤其是女生,情感方面的想法开始萌芽了。对某某人有好感、和某些人走得近,给人写写带有好感的话,这些都是时有发生的事情。

家长不能将这些提早归类为早恋!

我个人认为,这些事情,即使你没有了解到,它们也在正常发生。它们只是出现在孩子身上的正常现象。并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但是,我们的家长一旦发现了这些苗头,却特别容易大惊小怪,旁敲侧击、逼问、翻看日记、偷偷潜伏到孩子的QQ群、向老师告状等等,各种棒打鸳鸯的手段层出不穷。视这种行为为早恋、为洪水猛兽。

其实呢,心理学上有,“禁果效应”,你打得越厉害,孩子们爱得越深,最后一气之下,给你走个极端,让你后悔莫及。

现实中,很多初中生离家出走、自残行为、厌学等,其实都是与家长错误对待孩子得情感问题所引起的。

因此,我认为,在对待孩子情感问题上,家长应该这样去教育:

  • A、观察为主,如果孩子没有越轨,你就不要说破,让孩子保留这样一份美好的感觉。大部分状况下,如果不说破,孩子也不会去干“破罐子破摔”的事情;

  • B、如果情况恶化,影响到了学习。那么,坐下来和孩子好好谈一谈这个问题。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用一些身边的经历,告诉孩子,妈妈理解你的心情、感受。在拉近距离后,在和孩子讲,“感情上的事情,将来可以由你自己做主,但是,前提是,你要担负的起这份责任。在学校里,我们还建议老师给孩子们看一看“早熟”这部电影,感受一下偷食禁果,但是却无力承担责任的后果。

3、在交流方式上。

和初中孩子的交流,家长一定要改变观念。原来小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当自己的是孩子的权威,可以说一不二,孩子执行就行。但是,到了中学阶段,你会明显感觉到,孩子和你讲的话少了,你们沟通交流的机会也少了,他们更加不会给你说一不二的机会了。

我所接触的初中家长,无一例外不和我讲,“我说的话,他一点也不听,我一点儿办法也没有。”这就是由这个时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

他们不喜欢权威、他们排斥权威。所以,和这个事情的孩子沟通,我们应该摒弃我们权威的形象,尽量通过平等的形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比如,这个时候的妈妈,说话应该更像一个“大姐姐”,是建议,而不是命令,是闺蜜之间的好,而不是上下级之间的严。

我常和家长们举例这种关系是一种什么感觉。你想象一下,你们单位来了一个年轻人,领导分配他到你的手下,让你指导他,你耐心的讲解业务上的知识,他犯错了,你会开个玩笑化解矛盾。对了,就是这个感觉,你用在你初中阶段的孩子身上,那就没问题了。

结语:

初中阶段,是孩子人生当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非常关键,也非常让人煎熬。这种煎熬包括孩子自己,同时也包括孩子的家长们。家长们常常发出感慨,“这个阶段的孩子,我应该如何去沟通?”

今天,君山讲的内容,希望对有这些疑问的家长能有所帮助。


君山老师


12月26日凌晨,山东14岁少年从21楼一跃而下,当场身亡。当时消防员和民警曾试图劝阻,但是依旧没能阻止。

最近让人难过的消息真的是一件接一件,朋友所在的小区,读高一的一名男孩跳楼,亲戚的一个同事的孩子,初三的一名男孩,跳楼。高中同学是一名数学老师,所代课的班级,六年级的一个孩子告诉她:“老师,活着好没劲啊,我现在学习,纯粹是为了我爸妈,好想去死。”

那些与男孩子有关的数据。

一项关于“青少年与抑郁症”的调查结果显示,自杀未遂的青春期女孩和男孩的比例是2:1,但是青春期男孩的死亡案例更多:在15-19岁的青少年中,平均每年有1890例自杀事件,其中有1625人是男孩。最近的统计数据表明,在10-14岁的青少年中,每年有330例自杀事件,其中253例是男孩。

在儿童期和青春期的任何一个转折点上,男孩的自杀率都远远超过女孩的。

这也意味着:男孩在情绪恢复能力上,相比较女孩来讲较弱,这一特点,让他们更有可能走极端。

教育男孩的过程中,妈妈要注意点地方:

1 男孩敏感、容易受伤。

每个男孩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感情也是丰富的,男孩敏感、容易受伤,但是我们的文化,很多人认为男孩有悲伤等负面情绪就是懦弱的表现。父母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孩子示范情感的联结与共情,倾听孩子的感受而不妄加评判,了解孩子的面临的问题而不指手画脚,引导孩子敞开心扉。

2 做情绪稳定、心态健康的父母。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暴力猛于虎。

武志红曾经谈到,在中国,你想体验做皇帝的感觉很简单,生个孩子就可以了,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想剥削就剥削,然后道德舆论和文化都会认为,父母怎么做都是爱你的。这纯粹是胡扯。

除了对孩子打骂以外,还有一种情况,道德欠债感来控制孩子。

之前有一部电视剧《小欢喜》里面的陶虹饰演的宋倩,像极了生活中的很多父母,表面温柔淡定但是内心却非常焦虑,看似是在和孩子沟通,实际上控制欲极强。用自己的牺牲感来给孩子无形中施加更多的压力。而孩子乖巧的背后,其实是长期的压抑,最终情绪积攒太多,不是爆发就是扭曲。

3 正向看待青春期叛逆。

孩子长大了,想独立,想自己做主,想获得自由,叛逆只是告诉父母,应改适当的调整期望值了。

孩子容易出现叛逆的情况:

(1)父母太强势。

(2)包办型父母。非常温和的要为孩子做很多事,但是件件都不让孩子做。

(3)过度焦虑的父母。让孩子感受到不信任。

(4)期望过高的父母。

如何缓解青春期叛逆呢?

(1)在言语上不要攻击孩子,不要批判孩子的人格。

(2)不要说羞辱孩子的话。

(3)学会放手。

总结。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时的生活,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沟通的前提,一定是学会尊重孩子,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适时调整育儿方针。


乔治和妈咪


是的!现在的孩子不怕死。

我外甥在初中的时候,放学回家跟我和姐姐说:他和两个小伙伴出去玩,上课回来晚了。新分配来的英语小老师让他们三个在讲台上站着考单词,第一个男孩不会,女老师随口说道:啥也不会!就知道玩!活着干啥?还不如跳楼死了尼!

那孩子嗖~的窜到窗台上就跳下去了。

老师当时就吓傻了!好在是二楼。淘气包跑出去玩了。

老师当天交了辞职报告!

我问外甥,说你你跳不?外甥说跳呀!我问他七楼你跳不?他说:跳!老师都说了,不跳多没面子呀!

这个时期的孩子是不记后果的!

因为我们中国人不会跟孩子讨论死亡,他们以为死了就解脱了,一了百了,像睡着了一样。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孩子了解一些,死亡的后果,带给亲人的伤害等问题。

我在跟女儿聊这个话题时讲到了佛教的地狱。





美术程老师


大家对照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这样的情况。

一天到晚抱着个手机躲在房间里(同时也在网络学习),除了吃饭的时候出来,话不跟家人说几句,爱打扮,穿奇装异服,越来越在乎自己的外貌,厌学,只想玩手机,爱顶嘴,脾气大。

如果你家孩子也有上面4-5条一样的表现,恭喜你,大家的孩子都是一样的,青春期综合征。



14岁,差不多初二,正处于叛逆期的时候。我侄子就是这样,现在他妈妈担心的不得了,每天跟我们讲她儿子有哪些行为不可理喻,她甚至怀疑自己,怀疑人生。

我觉得很多妈妈犯了一个重要的错误,她发现原来乖巧听话的孩子怎么突然变了,会很难接受。然后问孩子,你这是怎么啦?孩子可能会说,我没怎么。这时候妈妈就开始各种奇怪的想法了。

我姐就是,她想到自己含辛茹苦把他养大,现在却变成这样。然后就忍不住问孩子,希望能得出答案。结果,越问越烦。

紧接着,她又陷入了另一个误区,把孩子的微信删掉了,不跟他联系,企图让孩子“回心转意”,结果现在母子关系越来越僵。


我觉得,孩子叛逆期很多父母忽略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一直在孩子面前强调自己的付出,强调自己的不容易,这是很多女人的一个习惯,以博取同情换取别人“回心转意”。

我觉得叛逆期的孩子大家不用过于担心,回顾自己年轻的时候,谁在叛逆期不是不让人省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明白的,不要急于求成。

但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把握一点,不要让他学坏。


认同我的观点就给我个赞吧!

关注我,头条主页有更多教育干货。


邹智明微课堂


我曾是一个叛逆问题少年原型,目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希望对你有帮助

我今年31岁,想一想我的14岁,逃课,打架,暗恋女孩,爱打扮,爱弄出来点出格的事表现出自己的不一样引起大家的关注等,不顾及父母及师长劝导,我行我素。我生在一个极为传统的农村家庭,父母劳作我跟爷爷奶奶长大,父亲看不惯我时会动手,我也数次想过离家出走,再也不回这个家等极端想法。时而由于得到别人的赞赏而高兴一整天,时而由于一件小事就能让我暴跳如雷。青春期,学着成人去抽烟,喝酒,穿皮鞋,上发胶,打架也要带把刀。这就是我的十几岁……

当然我也用惨不忍睹的学业付出了代价,中考各科加起来不足300分。后来经历非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复读出一个本科。最佳的学习时期耽误掉,将用十倍百倍的努力去追赶……

针对青春期的孩子,或者我这类的“叛逆少年”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孩子青春期的特征

  • 身体有显著变化,男孩女孩不做赘述
  • 情绪无常,极端发展,开心或伤心都写在脸上
  • 希望你放手,又渴望你能给予关怀,远远看着他,能随叫随到
  • 渴望独立,渴望被当成人一样对待
  • 期待有一个朋友一样的超级英雄能给他答疑解惑
  • 爱幻想,总想想一些美好的莫名其妙的事情

……

家长该与孩子如何相处

  • 先管住自己,不对孩子吼怒,管控自我情绪,把孩子当朋友处,建立友谊之后你的话孩子才会考虑哦
  • 给他一定的恋爱观,告诉TA每个人的青春期都这样,爸爸妈妈也是这个阶段过来的,共情会让孩子更舒服,闷着只会生出坏事
  • 给他做分析建议,不带他做决定
  • 除了学习,我也理解父母都望子成龙,急切得到好成绩,聊聊生活,或是学校谁恋爱了明星怎么了孩子关心的话题,聊开了反而没事了
  • 引导孩子锻炼身体参加体育运动,大量阅读,让TA自己发现兴趣并且得到你的鼓励与支持
  • 身教胜言教,把自己本职工作及事业做好,做一个努力奋斗的人,孩子看在眼里学习了还很尊重你,让TA体会到你的爱

了解—理解—尊重—建立友谊平等共情—引导

教育好了是家庭的幸福,好的家庭氛围会让孩子有幸福感,成绩放第二位,因果循环,有幸福感孩子成绩自然也差不了。而极端粗暴的教育会严重伤害孩子自尊心,给不了你成龙成凤的优秀子女,甚至会伤害孩子的一生,严重者会引起极端事件损失生命。切记!

毕鸿飞:专注育儿,问题少年管理,学业咨询,有态度的教育讲师。你与教育本质差一个关注


毕鸿飞


看到14岁男孩跳楼的新闻真让人痛心,从教17年发生在我身边的学生自杀事件已有两起,还都是我带过的学生,想起就让人害怕。

第一起是班上一留守孩子,父母均在外打工,事情的起因是:孩子在宿舍玩手机被老师抓住,受到了老师的批评,学校给了记过处分,并让其爷爷领回反省,没想到孩子在家中跳水库自尽。第二起是一男生失恋非常痛苦,(以前就曾用刀子划破胳膊自残),跳楼自尽了。



他们都还是十几岁的孩子,可是却为了一点点小事想不开,而早早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死值得老师和父母们反思,我们怎么才能防止类似的事情发生呢?

1、多与孩子交流,发现有什么异常应及时进行开导。其实孩子在自杀前都会有一些异常的表现,如:闷闷不乐、心事重重、睡不着觉等表现,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劝导就可以避免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2、教育孩子要珍爱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为一了些鸡毛蒜皮的事而丢掉生命,死的毫无意义,而且你现在不是一个人活着,你还有父母,她们含辛茹苦的把你养大,你为她们着想过吗?你这一跳倒是轻松,却让父母留下了永远的痛,你这样做不是太自私了吗?

3、教育孩子遇事要有宽广的胸怀,要能容人、容事,这才是做大事者应有的品质。如果为一些小事而斤斤计较,郁郁寡欢,就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4、适当的挫折教育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学生很少听到有自杀的,因为那时家里孩子多,家里穷,都是从艰难困苦中长大的,这让他们面对挫折时能够勇敢去克服而不是逃避,现在的独生子女正缺少了这些挫折教育。


教育黄金眼


唉,真是可惜,记得几年前我们这里名校有个老师的儿子刚好上高二,在一次月考中把手机带进考场被老师发现后就没考试了,他想了半天说要上厕所老师还跟着他的一转眼就跳楼了真是可惜,这只是一件小事大不了成绩垫底一次也没什么吧,他妈还是这学校的老师更没问题么,那几天我儿子范错和他一样,但学校就要开除要么转学,我忙着帮儿子转学,第一次被叫家长还被教务处的老师骂的狗血淋头,他自己教学比不了儿子的班主任把气全撒在我儿子头上真的鬼火绿,开除就开除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帮儿子请好假去其他学校入学考试去了,班主任一听说如果开除我儿子他就辞职不干了,真是让我吃惊,等入学考试完后遇到一个好老师一看我儿子的成绩马上就和我说别转了,就在他们学校吧,我儿子转出来可惜了,就这样又做儿子的工作才留下来,当时我的想法是儿子不在就算了,不然他想不通么我才后悔,现在的老师好的多,坏的慢慢的少了,但愿以后再也不要看到这个新闻了,我家还好只遇到一个变态的老师,就因儿子的班主任每次月考都是年级第一,那些年级组长和付组长带的班赶不上就想方设法的来收拾儿子班的学生,可笑吧!学校也成战场了


心态50248


看到这个问题,26日清晨,14岁的少年,从21楼一跃而下,事情发生在山东济南,说实话,离我很近。作为山东人,非常理解现在的初、高中孩子,很想说一句,山东的孩子太辛苦了。思绪不禁回到几年前,那个悲伤的傍晚,也是初中生,发生在我身边痛心的事。


心痛的例子

“爷爷、爷爷、爷爷”,初中的小朋(化名)声嘶力竭的喊了几声爷爷,从五楼一跃而下......

小朋的父母双职工,平时工作很忙,爷爷奶奶身体挺好,小时候小朋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上了初中,父母为孩子更好的学习,将小朋接到身边来。父亲常年出差,母亲一个人带着他。

估计大伙都有所耳闻,山东省人多,高考竞争激烈,比外省的孩子要多考100多分才能上同等的大学,家长从小学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初中开始孩子的学习压力就很大了。

那次,小朋月考没考好,妈妈因成绩和学习态度批评了小朋,俩人因学习打了一架,母亲批评完孩子独自下了楼。

大约半小时,对面楼的阿姨听到几声高喊“爷爷、爷爷”,声音有些不对,阿姨以为谁家老人出啥事,循声望去,眼前一闪,没看清楚。

还是楼下的邻居发现,是五楼的孩子跳了下来。打120,联系父母,等母亲赶回来,看到的是孩子用这种惨烈的方式和母亲抗争。孩子的一时冲动,留给家人却是一生的悲痛。

后来小朋爸妈搬离了小区,多年后邻居们提起孩子,都很心痛。

想起孩子跳楼前那几句撕心裂肺的“爷爷”,若是父母从小和孩子在一起,有好的情感联结;若是刚开始碰到学习难题父母能及时开导,帮孩子建立自信;若是初中孩子心理变化时,父母多些理解和关爱,转变下教育方式,我想都不会出现今天这惨烈的情况。

思绪回到如今,同样10多岁的孩子,悲痛的例子。不由得反思,初中的孩子到底要如何教育?


初中生孩子的心理特征

小学时,我们说什么孩子听什么,可到了初中,父母会发现,初中的孩子变了,难管了,我们说啥都不听,常和父母唱反调,我们越管,孩子越反抗,孩子这是怎么了?

其实,初中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追求独立,厌烦父母的控制与说教。性格上彰显独立,但大脑未发育完善。

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大脑里负责冲动控制的脑区——前额叶未完全发育成熟,冲动控制能力不足,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有很多危险和冲动的行为。前额叶要在他们21、22岁左右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了解了初中阶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们就会有的放矢的来教育孩子,对此给些建议。


初中生父母如何引导教育

1、改变教育方式,不说,多做,委婉沟通。

初中孩子最厌烦父母的唠叨,所以孩子12岁上初中后,父母闭紧嘴吧,转变教育方式,多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沟通,征求孩子意见,尊重孩子,有啥想法,尽量委婉的和孩子表达。

2、和孩子建立共同话题,让他们主动和我们说。

初中的孩子不喜欢和父母交流,更喜欢和朋友在一起。此时,我们不能强硬的要求孩子和我们说, 可以聪明的变换下方式,先和孩子打成一片。

比如一位朋友为了解7年级女儿的想法,先了解孩子们在看什么电视或小说,她找来从头看,和孩子有了话聊;再询问女儿和同学喜欢的明星,也了解他的事迹,再和孩子说,对小说或电视里的不对的地方进行正面的引导。只有先和孩子建立了共同话题,他们才会放开心胸和我们说想法。

3、帮孩子释放压力。

平时因我们不理解孩子,有时会说孩子,虽然他们不说,但心理都会有些想法,一段时间可以帮孩子释放心中的压力。

比如找个合适的机会,开诚布公的和孩子谈谈。先给孩子道歉,说我们前段时间批评孩子,自己心里难受,适当表达下情绪,哭一次。我们先哭释放了信号,孩子也会说出自己的委屈,大哭一次,哭出来说出来,就能很好的释放孩子心中的委屈不满,排解心中的压力(朋友亲测,对初中女孩很有效)。

4、告诉孩子,无论学习怎样,父母都会支持他、理解他。

山东的孩子,学习压力是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作为父母我们可以正向引导孩子,不过多的看中成绩,告诉孩子只要努力了,人生还有很多可能。热爱生活,积极生活,珍惜生命,无论如何父母都会支持他、接纳他、爱他。

5、我们少些焦虑,多些理解。

初中的孩子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想想我们也曾年少过。也曾有过天马行空的想法,也曾喜欢过某个明星,男女同学间懵懵懂懂的些许好感,多些理解,多些尊重,陪着孩子一起度过青春期,待孩子思想、大脑发育更完善会好很多。


写在最后

孩子教育真的是门大学问,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的了解孩子每一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想法,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多些关爱,多些心理营养,一直陪着他们。

很喜欢的一段母亲送给青春期孩子的话:

孩子你正站在人生节点上:回首,是悄然溜走的童年时光;向前,青春的帷幕徐徐向你开启。 有些话,我们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彼此约定:我们好好工作,你好好读书,谁也不让谁操心。

格桑花谈育儿


曾经读过一个初中孩子写的一封信,很长,写的是他进入初中以来差不多三年时间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标题为《泪笑三年》。

但在信里,我只看到了泪,还有那如黑暗般的迷茫,迷茫生的苦痛,生的焦虑,父母的逼迫,老师的忽视,甚至还有同学的嘲弄,……他说一度想住进精神医院,或者远走他乡……无助,无助,信里无处不透露着这两个字,他想到了逃离,但——又能去哪呢?

上海某高中教授在考察了某国家的一些学校后写了一本书,他在书里提到那个国家的学校的那些班主任老师和一些教育工作者手里都有一本小册子,那里面写的都是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会出现哪些表现,以及心理活动,分析的很到位,老师根据一个孩子的表现来找出心里到底出了什么状况,另外学校配有心理诊所。

这样的事件让人感到一股来自内心的沉重感,我实在不能理解有人说这是一个人内心太脆弱的表现,哪怕是一个内心强大的大人,又有谁能保证他能承受得了沉重的打击。虽然,一个人是需要经历一些苦痛才能真正成长起来,但是,这样的成长方式近乎于残忍。

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有爱,但我们何尝给予过他们真正的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