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道德经》中的以有观有,以无观无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用户7304274453016


里面倒是有“有无”的论述。为保险起见我还特地再看了一遍《道德经》,然后去查了资料,确实没有“以有观有,以无观无。”的原文存在,能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朋友,那是对《道德经》有一定的个人理解。关于这个提法的提出老王私以为,感悟是出自对《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解释这个“以有观有,以无观无”之前来了解一下道家的背景,这样才会领悟一丝老子在说什么。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道家人的可以说在修史的过程中,间接的历尽兴衰成败、存亡、祸福。是非福祸可以说看得比较淡了。如果我们去看《道德经》整个篇幅都是围绕清虚卑弱来写的一般。开篇是很宏大的,也可以说是为后面的阐述定下了一个基调。

老子对历史的领悟非一般人可比的,所以他的写文章其实也是给那些诸侯看的,对读者的要求其实蛮高的,也就是一个人有大局观,能思常人不思的事。在三十七章老子写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现在用通俗的话来讲,一个人经历一些事,能明白一些事情了,同时会换位思考。那么读者理悟出来的“以有观有,以无观无”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你将看到不同的东西。在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能做到这一点的人首先得承认他是一个知者。无知的话,是没法领悟这句话的意义。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这句话现在的翻译是: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认识“道”的端倪。殊途同归,只是站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得到的结果会不一样。目的都是想看到一个事物,我们也不用强求去把它翻译成现代文来理解,这样反而会丢失它原有的味道。老子写出五千言,就是对历史,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得到一些感悟。所以我们也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必然会有自己意想不到的收获。

老王一直都坚持那种想法,竟然道家者流盖出史官。那么我们要向从《道德经》中有所领悟,必然要再走一遍先贤踏过的路。不然最多也是看到一些皮毛,难有比较深的领悟!


江右老王


《道德经》中没有“以无观无,以有观有”这句话,但这可以理解为读懂《道德经》的原则和方法。我们从《道德经》第一章分析“以无观无,以有观有”这句话的含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恒道,天道。

恒道。道生无,无生有,有生天地万物。恒道是永恒不变的,是“可以为天地母”的那个“恒道”。

天道。我们通常说的自然规律。指天地万物生发运行的规律。例如,第七十九章说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的天道,即指规律。

还有一种道,“道可道”中的第二个“道,是名词动化,通常被注释为”言说“”描述“之意。但也有人认为,在老子生活的年代,“道”还没有现在“言说”和“描述”的功能,道具有”言说“之意,是汉代以后的事。

同样的,“名可名,非常名”与“道可道”注解意思类同。

由此可见,道,名,都有两种存在形态,一个是无,一个是有。所谓无名,就是无形无状,无物之象,没法概念,故无名。所谓有名,无中“生”有,方有万物,万物并作,形态各异,因得以命名。

老子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啥意思呢?因为“无”是无形无状的,看不见摸不着,一片空明,因此没有任何念想;“有”是具象的,你看到它,就会产生与它相应的想法或欲望。

欲望是随着“有名”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有名,万物的性状、色彩、功用等等都会慢慢浸润映射到人的头脑中。因此,所谓的无欲,就是领会到无,则能观照到天地万物为“无”时的玄妙,即宇宙尚未分开时的混沌状态。所谓有欲,即有“生”万物后,审察万物的属性特质与差异。

上述“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就是“以无观无,以有观有”的意思,是观察和领悟宇宙生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持守这一原则观察万物,就能客观看待万事万物,天地万物无不是两两对出,相辅相成,有无是这样,福祸是这样,得失是这样,欲望也是这样。以此原则观照万物,则欲望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因为有欲才可以观万物。

“以无观无,以有观有”的妙道在于:以有观“有”,则“有”在;以无观“无”,则“无”在。比如当下正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早春季节,你去看嫩柳,嫩柳在,这叫“以有观有”。你不去看,以“无”的视角来观察“有”的存在,就易犯错误。


问道黄老


《道德经》讲:“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句话的本意是:通过对无形的规律和有形的万物观察,我们可以得到不同层次的收获。这实质上是奉劝人们要静心无欲来修道德,才能看到其中的奥妙之处,否则,只能在道门之外徘徊。

我们知道,天地万物都是从无到有自然而然产生的。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可以认为它是宇宙;从微观的角度观察,可以认为它是微妙的。“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就是说要了解“道”,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之道,同样也需要思考,切不可人云亦云。

那么,为什么要将道分为“有无”?其实,这是为了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清楚道的本体。道被称为有无,舍其两端,不取中间。非有非无,非无非有,有无为ー,则为道。“常无欲,就是恒无欲”。在无欲的状态下,在心地澄明,一无所思,一无所想,没有观照的目的,更没有观照的对象,在这种状态下,观察感受,体悟,觉悟无”,是为了事物本身觉悟道体的奥妙。



Elvis雨


这句话怎么理解取决于你怎么断字,古人常说能识文断字的就是文人墨客,可见识文断字的重要性,原版道德经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个时候的书籍都全靠自己识文断字来理解,“以有观有,以无观无”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先把标点符号去了来看,就成了:以有观有以无观无,以“有”“无”论“道”,始于老子。老子把“道”看作是“有”与“无”的统一体,认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为“道”的表现形式,“无”为“道”的本质,其实道的本质就是无,普通人能看到的道是表面,也就是有,所以我们根据这个意思来,这句话就可以断字为:“以有观,有以无,观无”这其实就是一个得道的过程,每个人先是追求有的景象,然后会经历从有的景象到无的景象,最终会回到无的景象,经历了有到无的结果,最后领悟到无奥妙就能得道


倔强大叔


道德经,分析世界,从阴阳两个方面展开,对立统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个基本思维。

原文中,并没有题目,这个论述。但是,原文中在道经开篇有这样的话:恒有欲,以观其缴,恒无欲,以观其妙。也可以视为和题目中的话,有相通之意。

所以,按《道德经》的思想这么理解:

有,是化生万物的动力,观察有:欲望,物质变化,行为等,就可以体会世界演化的规律,为德之精进;

无,是化生万物的本源,有一点真精,体悟无,就可以体会道境的精微。

有无,是在这个五行世界,人修行的互为一体的法门。所谓,惟精惟一,允厥执中。

所以,以有观有,以无观无,同时进行,不能以为,无,才是道,片面追求。




玄生道


以有观有,以无观无。论述的是人对大自然的认识论。

以有观有,是人可见的无垠宇宙,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江海湖泊,植物动物,静态动态的视觉等等宏观现象。

以无观无,是视力不可见,却又确实存在的物质。如空气中的微粒,灰尘,只有尘埃落定,积少成多时,方可眼见。又如空气的流动,气候的冷暖,着不见的一片空无,但人可感觉到。又如声音的振波,看不到却可听的到。还有各种气味,看不到感不到却能嗅的到,磁场的磁力线,等等。这是微观世界给人的各种感应。

这就告诫人们,看待自然现象,要全身心,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自然,从而使人与自然相互适应,尽可能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现代物理科技,正是从微观世界的分子,厘子,量子,原子,氢子。病毒,细菌等等,人们有感的,无感的,有知无知的空无的世界里,探寻自然和生命的奥秘。这不正是以无求无,以有求有的延伸吗?

道德经,在东方哲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一己之见。供参考!


天马909张冰河


恒有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是什么意思。得先理解这里的概念:有,无,道,妙,徼。

道德经讲的道,有,无,个人认为是很唯物的客观的,通用抽象概念。既然是抽象概念,那为了好理解就得应到具体事物上。

有,可以认为一个事物实在具体的部分,例如一个手机,有屏幕,外壳,有摄像头,有插线口,有重量,有按键,如果拆开,那多了去,各种零件。

无,可以认为是事物背后的东西和规律。例如手机功能,打电话,拍照,手机的各种用法,商务用,休闲用,联络用。等等。

其妙,怎么观到的,要以研究无的角度去看的。不是去看啥材质,去看有啥外壳,这些能观到的。要从功能,场景,使用者这些方面观到这个手机是如何作用的,是因为啥被造出来的。

其徼,更多说是边界,有形的边界,所以以有的角度去研究。

世界上对于是以有来观,还是以无来观,都有,但是有的会偏重。例如现代的系统工程理论,人造物都是两者都有。但是对于自然物,西方站在有的角度产生了强大的自然科学体系,以自然科学为应用到人体上,产生了现代医学的各种认识,人体的各个器官,血液,骨骼,所以会看到产生了各种手术,输血,接骨,换骨,换器官。对中国古代,受限科学技术和思想的限制,中医学对有,无都有认识,对于有不如现代医学,对于无,人体背后的各种机能,以及情志,以及环境的影响,要比现代医学认识的深刻。

所以大家在看一个事物,要两个角度去看,一个有,一个无,缺一个都认识有所偏颇。义乌大家都知道,仿制很厉害,有是有了,但是可靠性,易用性,寿命,性能这些就不足了,更别说品牌这些。

所以你看到了什么?



路径寻觅者


书中写到: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任何东西,就是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中的无运化产生的,物形之,势成之。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有开始的根源,就有了化生万物的母,有化生万物的母,就有了世间的事物。道存在于世间的万物之中,其小无内,可以是找不到的基微物质,就是道中的无,看不到,摸不到,找不到,可以用道中的朴的性质来形容;也可以是包含着无穷大的宇宙,其大无外,就是有的物质。《道德经》第一章中讲的无欲中的无可以用太极盘中的阳鱼表示,有欲中的有可以用太极盘中的阴鱼表示。有和无运化即阴阳运化,阴阳太极运化,有无相生运化,也就是玄的运化,一个玄和另外一个玄同时作用的时候,不断的裂象和组合,就回演化出宇宙中的万事和万物,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木木军


精简的回答:从知识的角度去获得更高的知识,从智慧的角度去获得更高的智慧,从低维的空间获得低维的知识,从高维的空间获得高维的智慧。知识外求,可传授;而智慧只能通过内在感悟去下载。老子的道和佛家的无上正等正觉乃至一切在世正教信仰,万法同源,其追求都在其内。不要用知识试图解释并获得智慧。一切是空、是假,唯有其内可开启更高维的智慧。高维智慧的代表者—拉马努金,可参考。


辰掌柜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中又有什么含义呢?

我们把其中这句“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单独拿出来看。这句话的大意就是:我们要想更好地理解一个事物,必须要从常无的境界中体悟它的本源,如果想要更加透彻精辟,则需要在常有之中领悟它的无边无际。

人都是有欲望的,世间大多数的纷争皆来源于欲望,但恰恰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有这样情感的人才是真正有灵魂的人。但是同时作为有智慧的生灵,我们就应该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

面对各种诱惑,要保持内心的清明,不能沦为欲望的奴隶,这里并不是说无欲无求才是最好的。相反人就是应该有欲望,但是这个“欲望”不同于普通的欲望,而是其它。比如说探索世界的好奇的欲望,渴望知识的求知欲望等等。

所以我个人认为,只有真正把控住自己欲望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一个能控制自己欲望与思维的人,往往能把控住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