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不為人熟知的劉少奇在軍史上的兩次大貢獻

不為人熟知的劉少奇在軍史上的兩次大貢獻

劉少奇善於把握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能從實際出發,堅決地、創造性地執行中央的指示,在兩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大力發展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為新民主主義革命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立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

一、開創華北地區全面抗戰局面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初期,中國革命正處在重要、複雜、緊急的轉變關頭。以劉少奇為首的北方局正確地執行了毛澤東和黨中央的路線、方針,在短暫的時間內,勝利地開創了華北地區全面抗戰的生動局面。劉少奇回顧這段歷史時說:“我們沒有迷失方向,沒有墮落為政治上的庸人。而是在克服了許多錯誤的意見後,正確、及時地決定了前進的方向,並且動員和組織了數百萬群眾朝著我黨指定的方向前進了。”

要抗日就要抓槍桿子,對於這一點,劉少奇思想非常明確。他抓住一切機會,大刀闊斧地發展共產黨領導下的武裝力量。

當時,在日軍的凌厲攻勢下,山西的舊晉軍一觸即潰。民眾對此非常不滿。無奈之下,閻錫山找到薄一波幫助,要搞一個青年抗敵決死隊(團)。

薄一波馬上向劉少奇報告了這件事。

聽了報告,劉少奇果斷地說:“好,你趕緊回去,抓槍桿子,一個團也要搞!”並且叮囑道:把全部精力都要投在組建新軍的工作上,犧盟會的事情交給別人管。

不為人熟知的劉少奇在軍史上的兩次大貢獻

◆1941年,劉少奇在華中局黨校演講

薄一波堅決執行劉少奇的指示,全力以赴地抓新軍的組建工作,於1937年8月,組建了第一支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薄一波任政委。在正確路線指引下,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新軍迅速發展壯大,有正式番號、列入正式編制的有50個團,主力部隊約5萬人,加上地方武裝,總數達到近10萬。這支青年抗敵決死隊經受了炮火的考驗和鍛鍊,逐漸成長為共產黨領導下的屢建奇功的英雄部隊。

從1937年8月下旬到9 月底,八路軍3個師開往山西前線。9月21日,朱德、任弼時、鄧小平等率八路軍總部到達太原。當天晚上,中共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開會磋商行動方針。劉少奇提出:“要廣泛地準備游擊戰爭,要擴大八路軍到擁有數十萬人槍的強大集團軍,要建立起很多根據地,我們才能擔負起獨立堅持華北抗戰的重大任務。”

9月25日,毛澤東致電北方局,指出:“整個華北工作,應以游擊戰爭為唯一方向。”

身處抗日前線的劉少奇,更深刻地體驗到日寇的兇殘,更深刻地感受到民眾復仇的烈焰,因而更能從實際出發,堅決地、創造性地執行中央的指示。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守,國民黨在華北的正面抵抗基本結束。 當時,華北的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政府人員也差不多跑光了。舊政權已被日寇趕跑,但在廣大的農村和小城鎮,日偽政權還沒有建立起來。華北政權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真空。在這些地方,我黨已經有了公開的直接動員和武裝民眾的自由。

不為人熟知的劉少奇在軍史上的兩次大貢獻

◆1938年,劉少奇從華北抗日前線回到延安。

劉少奇敏銳地察覺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稍縱即逝的歷史機遇。他指出:“當著客觀形勢的發展不利於我們前進的時候,就要善於等待,不能冒險前進。這時候不耐心等待,就要犯錯誤。但當著形勢的發展是來潮、是高漲,有利於我們前進的時候,就不要等待,要大膽前進。這時候等待,就要犯錯誤。我們過去進行了10多年的秘密工作,也可以說是等待了10多年,等待什麼?就是等待這樣一個運動的來潮與革命的高潮。今天,運動的來潮與革命的高潮都等到了,如果又輕輕地把它放過,不利用這種時機迅速前進,那就等於犯罪。”他特別提醒全黨:“讓這種特殊有利的時機放過,那就必然要受到歷史的嚴重的懲罰。"

劉少奇立即向中央建議:把八路軍在三個月擴大到十萬。但當時中共黨內有些幹部不同意這個方針,認為一是做不到,二是會破壞統一戰線,主張一切經過和服從統一戰線。劉少奇批評和否決了這些意見。

劉少奇的意見得到正在山西視察的周恩來的支持。他在一封給中共中央的電報中表示:“胡服(劉少奇化名)提議三個月擴大到十萬,我贊成。”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更是以實際行動支持這一方針。9月26日,鄧小平在山西五臺縣八路軍總部向部隊高級幹部傳達了北方局的決定,做了部署。

在正確方針的指導下,八路軍抓住機遇,分兵向華北敵後鋪開,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迅速擴張抗日的武裝力量。主要有三種形式:招兵買馬,直接擴充八路軍正規軍;高舉義旗,組建數百支抗日遊擊隊;整編與吞併包括土匪在內的各類民間武裝。

那時的華北地區,到處是要求抗日的人民,到處都有潰兵扔下的槍支,人和槍結合起來,再加上八路軍的幫助和領導,立即就成為保衛家鄉的力量。在阜平,第一路抗日義勇軍首先成立起來,不到一個月,就由幾個人變成了幾千人的隊伍。

由於抓住了機遇,又有一系列果斷的措施,人民軍隊在短時間內得到突飛猛進的大發展。從1937年11月中旬到1938年10月,八路軍發展到15.6萬人。

人民軍隊的大發展,為敵後抗日根據地的開創,為在華北堅持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搶佔東北,為建立東北根據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偕同周恩來、王若飛,從延安乘專機赴重慶同國民黨當局進行談判。這是轟動國內外的大事件。重慶談判期間,劉少奇代理中共中央主席職務。在這段時間,劉少奇主持作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決策,並指揮人民軍隊大規模的調動,搶佔先機,實現了人民軍隊又一次大發展。

中國東北地區的東、北、西三面同朝鮮、蘇聯、蒙古接壤;南面,陸上同華北解放區銜接,海上隔渤海同山東半島相望,人口3000餘萬,資源豐富,重工業比較發達,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國共產黨很早就將東北看作戰後全局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七大上,毛澤東甚至說,“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不為人熟知的劉少奇在軍史上的兩次大貢獻

◆1945年,劉少奇與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秦邦憲等在延安機場。

搶佔東北,共產黨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八路軍、新四軍一直處在抗日前線,李運昌領導的冀熱遼軍區就毗鄰東北。

1945年8月8日,蘇聯宣佈對日作戰。150萬蘇聯紅軍跨過邊境進入東北,迅速控制東北各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線。10日,日本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日本剛作投降的表示,蔣介石便連發出四個命令,爭奪抗戰勝利果實。對此,中共當仁不讓。

8月10日、11日,毛澤東以朱德總司令的名義連發了七道命令,其中第2號命令是直接發給冀熱遼軍區司令員李運昌的,命令該部進軍東北,配合蘇聯紅軍作戰,並接受日、偽軍的投降。

李運昌接到命令,迅速抽調1.3萬餘人和四個軍分區司令員、四個地委書記兼政委及2500名地方幹部,兵分三路挺進東北。其中東路的第十六軍分區部隊由曾克林、唐凱率領。在蘇軍炮火配合下,曾克林部攻克了戰略重鎮山海關。9月4日,乘火車北上,進入並接管錦州;第二天,又率部乘火車繼續前進,直抵瀋陽,並經蘇軍的同意進駐瀋陽。

9月7日,蘇聯駐沈部隊近衛軍第六集團軍司令員克拉夫琴科上將等會見曾克林、唐凱。商談時,蘇軍提出:“從現實看,由於受中蘇條約的限制,國民黨接管東北似乎是合法的,共產黨接管東北似乎是非法的。因此,建議你們對外最好不叫八路軍,把八路軍改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我們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在外交上也可以爭取主動。”蘇軍遠東司令部隨即下達命令,凡佩戴東北人民自治軍符號的部隊,可以在東北各地活動。蘇軍還一度把日本關東軍最大的蘇家屯倉庫交給曾克林部看守。

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日本投降了,日偽政權被摧垮了,整個東北沒有國民黨的一兵一卒,處於政權的真空狀態。

這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消息傳到延安,這是中共中央原來沒有想到的,對能否進軍東北更無把握,但他們沒有放鬆對東北工作的部署。

曾克林部沒有大功率電臺,因此,儘管該部進入瀋陽已近10天,中共中央對東北具體情況仍不清楚。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9月15日上午,一架蘇聯紅軍的飛機在延安機場著陸,蘇聯紅軍的代表與曾克林飛抵延安。當天下午,劉少奇在楊家嶺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聽取曾克林的彙報。

會議期間,劉少奇以中央的名義給當時正在重慶的毛澤東和周恩來發了電報。告知中央改變了南下意圖,將原來計劃從延安等地派到中南、華東的部隊和幹部一律改派東北,並準備從各解放區抽調十萬主力部隊和兩萬幹部前往東北。中央同時決定成立中共中央臨時東北局,由彭真任書記;並令已在途中的林彪不再去山東,轉赴東北,統一領導東北的軍事工作。

不為人熟知的劉少奇在軍史上的兩次大貢獻

◆劉少奇

9月16日,曾克林陪同彭真、陳雲、葉季壯、伍修權、段子俊、莫春和等6人乘蘇聯紅軍的飛機離開延安,於18日到達瀋陽。當晚6時,以彭真為首的中共中央東北局正式成立。

第二天,劉少奇致電在重慶的毛澤東、周恩來:為了實現控制東北的計劃,“我們全國戰略必須確定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方針。否則我之主力分散,地區太大,處處陷於被動。”

同一天,中共中央致電各中央局:目前我黨對東北的任務就是要迅速的堅決的爭取東北,在東北發展我們黨強大的力量。山東、晉察冀、冀魯豫及太行準備開入東北之部隊,應迅速繼續前進。但在進入滿洲邊境時,絕不可被紅軍及英、美、國民黨人發現,決不要經過紅軍駐紮的地方。幹部集中一批即走一次,不要等齊,各自尋找最迅速到達的路線前進。不帶武器經海道和鐵路走是安全的。

19日,毛澤東、周恩來覆電,完全同意以上戰略部署。

當天,劉少奇起草發出一份黨內指示:“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

所謂“向南防禦”,就是將長江以南分散孤立的八個解放區的部隊,調到長江以北,集中兵力,準備迎擊國民黨的進攻,並掩護人民軍隊在東北的戰略展開。在給毛澤東的另一份電報中,劉少奇還提議,將撤出長江以南八個解放區的部隊作為與國民黨當局談判的一個讓步條件。毛澤東連夜覆電,完全同意中共中央的部署,並說:“越快越好。”

所謂“向北發展”,就是調集大批幹部、部隊進入東北,建立廣大的東北根據地,造成影響全局的新態勢。

機會難得,時不我待。然而,由於任務緊急,交通工具奇缺,軍隊調動的進度不盡人意。劉少奇決定採取果斷措施。

中共中央對晉察冀分局等發出指示,要求他們迅速派人進入東北,控制廣大鄉村和中小城市。電文說:我黨我軍在東三省之各種活動,只要它不直接影響蘇聯在外交條約上的義務,蘇聯將會採取放任的態度並給予偉大之同情。晉察冀和山東準備到東三省的幹部和部隊,應迅速出發,部隊可用東北軍及義勇軍等名義,只要(蘇聯)紅軍不堅決反對,我們即可非正式地進入東三省。

不為人熟知的劉少奇在軍史上的兩次大貢獻

◆劉少奇

劉少奇以中央軍委的名義命令山東、東北的領導人:山東的部隊和幹部,如從陸路進入東北,兩個月也不能達到,那時候國民黨軍隊必將進入東北,所以必須不顧美艦巡邏,在膠東和遼東立即採取確實辦法,用全力迅速組織渡海,再不能容許片刻遲緩。要在20天至一個月內,渡過二三萬部隊和幹部,否則決不能完成戰略任務,這是目前決定一切的一環。

劉少奇緊盯不放,第二天又追發一電,提出更嚴厲的要求。

在隨後兩個多月時間裡,中共軍隊潮水般地湧向東北。

由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和政治部主任蕭華率領的山東軍區部隊5萬多人(包括原東北軍萬毅部),從9月下旬起到12月中旬,從海陸兩路,陸續抵達東北。

由新四軍第3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率領的部隊3.5萬人,9月28日啟程,從蘇北出發,長途跋涉,於11月下旬抵達錦州附近。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呂正操、黃永勝、文年生、劉轉連等部,冀魯豫軍區曹裡懷部,晉察冀軍區沙克、周仁杰部等也陸續到達東北。

10月31日,中共中央決定,進入東北的部隊與抗聯統一組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林彪為總司令,彭真為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為第二政治委員。

兵貴神速。在十分短促的時間內,下如此大的決心,對部隊進行這樣大規模的調動,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還沒有先例。

這次大規模調兵有兩個特點:其一,各根據地奉令後,都能從全局的利益出發,不計局部得失,堅決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行動。其二,波浪型整體向前推進。中央首先令緊靠東北的華北、山東根據地的部隊開赴東北;接著,令華中的部隊進入華北、山東,接替開赴東北的部隊;繼而令江南的部隊撤到江北,進入華中,掩護在東北的戰略展開。

中共的部隊整體向北推進,為搶佔東北取得了先機。

這是中共領導武裝力量的第二次大發展。原來冀熱遼軍區出關時只有1萬多人,猛然擴大到10萬人,組成十個步兵旅、兩個炮兵旅和若干獨立團。

這次人民軍隊的大發展,為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大大加速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進程。

能否抓住機遇,歷來是關係革命和建設興衰成敗的大問題。劉少奇具有很強的機遇意識,在兩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在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時刻,準確地把握住時代發展的脈搏,牢牢地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從而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也為我們如何認識與把握機遇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