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禹貢九州到東漢十三州,多出了哪4個州?看看你的家鄉屬哪個州

九州,又名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 。神州大地,中土等概念其實都是一個意思。九州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 。在兩漢時期,尤其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

天下卻被劃分為13個州,為何多了4個州,你的家鄉在古代屬於哪個州呢

禹貢九州到東漢十三州,多出了哪4個州?看看你的家鄉屬哪個州

禹貢九州

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前,夏、商、周其實並不能算同一中央集權的國家,所以九州的概念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古人依山川地勢,將統一後的中央之國分割為了九個行政區,分別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以及雍州。那麼劃分九州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呢,山川形便,簡單來說就是大山、大河等自然界的分界線。

禹貢九州到東漢十三州,多出了哪4個州?看看你的家鄉屬哪個州

“山川形便”指的是根據山脈、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徵劃分地理單元,進而切割行政區域的原則無論在“地緣”還是“地緣政治”層面,“山川形便”都是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山脈和河流,是最具識別度的兩大地理特徵。一座山脈或者一條大河,不僅容易基於這種識別度,成為一個地緣板塊的邊界,更可以成為庇佑板塊安全的天然防線。相比之下,人類對“河流”認知較之“山脈”要更為全面。在能夠從空中俯視地球表面之前,人類很難全景式地瞭解一座山脈的結構,但在探究一條河流、一個水系的走向及結構時,卻容易得多。

禹貢九州到東漢十三州,多出了哪4個州?看看你的家鄉屬哪個州

西漢十三刺史部

東漢十三州

在東漢末年之前,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一個行政區劃,只是一個監察區域。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除京師附近七郡外,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依據《禹貢》裡的“九州”和《職方》裡的“九州”,將京畿地區之外的疆域劃分為十三個刺史部,這就是漢朝的“十三州”。西漢十三州(刺史部)是:朔方 、兗州 、青州 、豫州、徐州 、冀州 、幽州 、幷州、揚州 、荊州 、益州、涼州 、交趾。

禹貢九州到東漢十三州,多出了哪4個州?看看你的家鄉屬哪個州

漢末十三州

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又把朔方刺史部併入幷州刺史部,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刺史部,降司隸校尉部(京師附近七郡設置的部名)為十三部之一,仍稱十三部。黃巾起義爆發後,為了鎮壓起義,靈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軍事、行政、民政等大權,位於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為郡以上的一級行政區劃。東漢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亂奪取本州軍政大權,全國陷入分裂戰亂之中。

禹貢九州到東漢十三州,多出了哪4個州?看看你的家鄉屬哪個州

這才是我們熟悉的漢末三國時期十三州的概念,十三州包括:司州、兗州、青州、豫州、徐州、冀州、幽州、幷州、揚州、荊州、益州、涼州、交州。比較漢末三國的十三州和禹貢九州,我們看看多出來哪4個州呢?幷州、幽州、交州、司州。其中幷州和幽州是從冀州分出來的,交州是新增加,屬於新開拓的地區,司州是因為東漢首都在洛陽而設置的。除此之外,還把雍州改名為涼州,梁州改名為益州。

禹貢九州到東漢十三州,多出了哪4個州?看看你的家鄉屬哪個州

三國時期,十三州的劃分大體如下,曹魏獨佔九州,蜀漢只有益州一州之地,東吳則佔有荊州、揚州、交州三州之地。如此來看,最終三家歸晉實在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蜀、吳聯合也不過佔有四州之地,如何能和曹魏的九州相抗衡呢,如此也更能體會到諸葛亮的不容易,憑藉一州之地居然連年北伐曹魏,實在是令人敬佩。最後大家可以看看,你的家鄉在漢末三國屬於哪個州呢?

​參考:《地緣三國》、《禹貢九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