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百年第一家族,千里尋根記

記得父親在世時幾次提到:“我們祖上是紹興人,可惜我一直沒有機會去紹興看看。”一九八一年重陽節前夕父親病逝,在整理他的遺物時,我讀到他的自傳。傳中對俞氏家族的情況有所涉及,但也只是一鱗半爪,沒以有翔實的資料。


“俞家的根究竟在哪裡?原籍老家是個什麼樣子?”這個問題始終在我腦子裡盤旋。湊巧機會來了,正好要到浙江寧波談項目,順路到紹興尋根也就成行了。

百年第一家族,千里尋根記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五日,我從寧波坐火車到紹興,耗時兩小時多一點。雖是隆冬時節,天氣很好,陽光照在人身上暖洋洋的。一路上多為平川,兩邊則是丘陵山地,進到紹興境內,與鐵路平行的是一條彎曲的河汊。


觀窗外景物,留下印象的有三:一是這邊的民宅的屋頂斜度很大,屋簷短,簷下接有漏管,這大概是雨水多,便於疏導;二是河塘港汊縱橫,可謂“有路有屋就有河”;三是田裡的稻草堆成小囤,一把一把頭朝上,成圓錐型,也是便於濾水。總之,這就是典型的江南水鄉。


到了紹興市,出車站後就近在流苑飯店住宿。偌大一個紹興,轄五縣一市五區(鎮),老家會在哪裡呢?不僅父親的自傳中未提到,行前問及叔叔俞大光,也不知家在紹興何處。既然來了,總要盡力查尋。


我到了紹興市政協、民革紹興市委、紹興黃埔同學會。民革的兩位女士(一位是紹興人,一位是瀋陽人)很熱情。大概是不願讓我這千里尋根的半百之人過於失望,她們先後找到了幾位老人,包括民革紹興市主委陳惟於先生、紹興黃埔同學會會長鄭以淼先生和紹興民革老前輩朱仲華先生的後輩。

百年第一家族,千里尋根記

陳惟於先生是紹興市政協文史資料編輯的負責人,對紹興的歷史非常熟悉。鄭以淼先生是黃埔生,解放前見過俞大維,並對俞大維的生平事蹟頗多瞭解。俞大維今年去世後,鄭先生還專門寫了篇悼念《紹興籍去臺人員俞大維先生》的文章。朱仲華老先生是俞大維在舊上海復旦公學的同班好友,抗戰勝利後,朱去南京拜會俞大維,曾邀俞回紹興一遊,但未成行。


經介紹,他們一致認為:俞大維是紹興籍,老家在紹興市斗門鎮。但也都說到,不僅俞大維沒有回過紹興,可能他的父輩,也早已離開了老家。因此,斗門鎮還有沒有俞家的故居和族人,就難以辨識了。我想,無論如何,還是得去斗門一趟,“不到黃河心不死”嘛!在我的請求下,市政協的同志打了電話給斗門鎮,鎮政府表示願意接待。


第二天(十二月六日)是星期日。一早我乘車去斗門,也花了兩個小時。路面不大好,公共汽車很矮。我沒坐上座位,只好站在車廂頂窗下,把頭伸到窗口裡——真有點滑稽像,誰叫我長得比一般紹興人要高出一頭呢!

百年第一家族,千里尋根記

十點鐘到站,斗門鎮就在眼前,心裡還真有點激動。登上一座橋,我就趕忙拍了一張斗門全景,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古樸。從市面來看不算繁榮,房屋樣式、裝飾也顯得陳舊。走進鎮政府院內,馮鎮長已經在那裡等候我,他是接到市政府電話後,專門留下接待我的。據他說,接電話後他找了鎮上的幾位老人詢問,都說俞家在斗門曾是大戶,也有知道俞大維的。


據此,馮鎮長又專門請來一位俞姓退休職工。過了一會兒,這位俞潤梁先生就來了。他自我介紹本名光瑞,又名大良,字潤梁,今年74歲。其父俞明睿,做過生意。他本人14歲到上海學徒,後在商行、貿易公司做事,退休後才回斗門。那時他母親還健在,給他講過俞家的一些情況。他自己知道的不多,倒是他的長子俞國榮(46歲,斗門鎮信用社職工)一直生活在斗門鎮,對俞家的舊址、祠堂等還留有印象。


在俞光瑞父子陪同下,我首先來到了斗門老閘橋。這裡的官塘(一條小河)直通紹興城昌安門,水路約25華里,官塘與老閘橋交匯的地方稱為俞家匯頭或匯頭俞。這裡原屬百丈漊村,老閘橋也稱百丈漊橋,與斗門老鎮老街相距不遠。所謂匯頭,是指河、橋、街交匯的地方,也就是一處碼頭。這裡兩邊是水,一條沿河小街,還保留了幾處老屋場。南面是大畈的水田,一直延伸到牛頭山腳下。


據說這裡基本上還保留了原貌。小街旁有一棟老瓦屋,臨街有三大間鋪面,後面是住房。據說這是俞家老屋,長年失修,已顯得十分破舊,現在門口掛著塊“燃料門市部”的牌子,裡面堆了不少煤柴。從這所老屋來看,俞家當年可能是以開鋪面做生意為主,當時是以水路運輸為主。這裡直通紹興城,是農產、水產品的集散外運地。現在老閘橋已改建為斗門新橋,通紹興的公路就從橋上過。


接著,我們到百丈漊橋北端一百米遠的俞家祠堂舊址。祠堂已經不在了,據說是五十年代颱風吹倒的,現在是鎮供銷合作社所在地。俞國榮還記得孩提時經常到祠堂裡玩,裡面很大,供著一些牌位,可惜祠堂的原貌及俞家宗譜已無從查證了。


在與俞光瑞的交談中,他稱“光”字和“大”字是互通的,他的父親是“明”字輩,可他的兒子又是“國”字輩。我想,他即使是我們的本家,也是遠房旁系。再加上他年少外出,對俞家家譜也知之甚微,我請他再幫助找一找俞家更近一點的族人。

百年第一家族,千里尋根記

於是,我們又來到斗門鎮集貿市場,轉了好一會兒,終於找到一位叫俞啟泉的個體戶(經營百貨攤)。此人年過花甲,個子不高,一副精明商人的樣子。據他自我介紹,其父俞光福,爺爺俞明堂,長兄俞啟元已逝,次兄俞啟生在杭州做事。俞明堂在斗門是俞家的族長,俞光福和俞啟元在斗門鎮老街即洞橋頭開“同興銀樓”,屬當地富紳。後來七整八整,到了俞啟泉名下就只有做小攤主了。他的生意還不錯,也不便多佔他的時間,我與他在攤前照了張像,就告辭了。


還是在俞光瑞先生的陪同下,到了俞啟泉的老屋和“同興銀樓”的舊址。穿過幾條小巷,進到一個大屋場,裡面有幾個小院,都是瓦屋,想當年還是不錯的宅第。不知什麼原因,俞啟泉只住了一間偏屋。門上鎖著,好似家裡沒有人,轉過彎到了老街,“同興銀樓”在斗門老鎮正街的中段。


這是一條彎彎曲曲的麻石板街,街面沒有兩米寬,兩邊都是一間一間的鋪面。“同興銀樓”已不復存在,舊門面改為一家縫紉店,一進店是一間大屋,有樓梯通上面。


老街與河港相連,兩邊的房屋,前面臨街,後面臨水,隔不遠就有一座小石橋。“小橋流水”彷彿還是幾百年前江南小鎮的風貌,可惜已經沒有昔日商業的繁華。小河的汙染也日益嚴重。


據馮鎮長介紹,這裡的老街是紹興昔日的縮影,有意保存下來,電影公司拍攝“圍城”時就是這老街取的外景。置身於這古老恬靜的水鄉小鎮,我想俞家祖輩在這裡生息繁衍,也象那彎彎曲曲的河道和街道一樣,望不到盡頭,只留下模糊的記憶。至於祖輩們為什麼要離開這裡,大概也是因為這裡的生存空間過於狹窄,外面的天地要寬闊得多吧!

百年第一家族,千里尋根記

在俞光瑞家小憩後,我們回到鎮政府。馮鎮長請我們吃飯,說是歡迎我回鄉尋根,菜餚雖然算不上豐盛,但確有一片鄉情。茴香豆,滷花生,還有一大盤透亮泛青玲瓏剔透的活蝦,剝開用生薑、醋蘸著吃,蝦肉吃在嘴裡,清涼鮮美,據稱這種蝦只有斗門產。


鎮長三十七八歲,很精幹的樣子。據他講曾在六十年代響應號召支邊,在大興安嶺林區幹了近廿年,回紹興後先在縣人事部門工作,今年二月才到斗門鎮任職。這位鎮長很有一番雄心,他詳細介紹了斗門鎮作為紹興市的重點開發地區的發展前景,並陪我到斗門鎮新闢工業小區參觀,又到斗門最負盛名的古三江閘遊覽。


三江閘系明代新建水利樞紐工程,錢塘江、曹娥江和紹興的官塘三江在此匯合注入大海,建此閘以遏止海潮侵襲,保護堤內萬頃良田。滄桑變遷,杭州灣海岸線前移數公里,新的三江閘巍然屹立。我在三江閘的引橋上遙望遠方,天海一色,無邊無垠。生活在這海灣邊的斗門人大約早就出海度洋,四方漂泊,形成了外向型、海洋型的氣質。黃敬的父親俞大純就是和紹興周樹人(魯迅)兄弟一起遠渡扶桑留學的。

百年第一家族,千里尋根記

陳寶箴一家三代

椐馮鎮長介紹,斗門在外謀生的人數以萬計,近年來回鄉尋根投資者也不在少數。我想,馮鎮長這樣接待我,大概也包含有“希望來投資”的意思吧!斗門目前的投資環境不斷在改善,杭甬高速公路穿過斗門,同時開闢連通紹興市的唯一通道。九二年全鎮的工農業總產值六億元,16.8平方公里的工業開發區正在開快建設,古鎮正在跟上時代的步伐。

回到紹興市,市政協副主席陳惟於先生問我:“尋根尋得怎麼樣?”我回答:“很有收穫,但也有缺憾。”收穫是基本上可以確定我們俞家故居在紹興市斗門鎮俞家匯頭。我對這裡的老街老屋做了實地考察,走訪了能找到的俞家族人,拍了照片,作了文字記錄,為進一步探尋祖輩的足跡提供了線索和佐證。遺憾的是由於年代久遠,我們祖上,從“明”字輩開始就已離開紹興,斗門只留下遠房旁支。老屋破落,祠堂無存,家譜難尋,看來,在紹興尋根也只能到此為止了。

陳惟於先生體諒我的心情,據他說:“翻過紹興(山陰)府志、縣誌,尚未發現記載俞家的條目,不過紹興文史館庫存的家譜很多,可以再幫助查找。”這也是一線希望吧!

在紹興兩天,看了周恩來故居,故居大堂系明代木質建築,宏大精美;參觀了魯迅故居及博物館,到孔乙己喝酒的咸亨酒店品嚐了熱黃酒、茴香豆;拜謁了古代禹王廟、近代秋瑾紀念碑,可惜沒有去成蘭亭和越王殿。在魯迅故居買了本《紹興歷代名人》。古往今來,紹興這塊土地上確實是人文匯萃,名家輩出,英靈長存,如魯迅引古人言:“紹興是報仇雪恥之鄉,非藏汙納垢之地。”

百年第一家族,千里尋根記

世間多說“紹興出師爺”。師爺者,替為官主事的人舞文弄墨,出謀劃策者也,其實不盡然。從手足胼胝、治水八載、三過家門不入的大禹,臥薪嚐膽、十年生聚、終於滅吳雪恥的越王勾踐,到近代民主革命先驅徐錫麟、陶成章、秋瑾,現代偉人魯迅、周恩來等,這塊土地上不僅培育了歷代文人、墨客,而且也造就了對中國歷史進程起過重大作用的先哲、偉人、英烈、政治家、科學家。


我們俞家在這塊古越之地上生息繁衍,也或多或少吸納了她的英靈才氣。在《紹興歷代名人》中所選的俞姓名人有四、五位,其中有清代官居湖南巡按兼學政的俞廉三,清末翰林俞明震,現代革命家俞秀松、俞啟威(黃敬)等。俞家的根在紹興,大約在清代中後期,出了幾位達官貴人,一支遷往湖南,與曾家聯姻,成為湘省土紳;一支在京津,客居遼瀋冀魯。因此,俞家的延脈分佈於南北數省,而又以湖南為主。看來,下一步對俞家歷史的考察,要從嶽麓山下開始了!

百年第一家族,千里尋根記

紹興火車站候車時,偶爾在售貨櫃裡看到一本《中國百家姓氏考》,拿來一翻,“俞”姓竟是古代冀州人氏,居住趙國境內。這又引發了一個問題:即我們俞家是在什麼年代遷徙到浙江紹興的?或是紹興土生土長的?我們的根究竟在哪裡呢?


我就是帶著興奮、眷戀、遐想和不免的惆悵,離開這江南水鄉的……


寫於一九九四年初


(作者俞啟義,湖北經濟學院政法系教授)


注:紹興斗門俞家,是近、當代中國第一世家,同曾國藩、陳寶箴、蔣經國、傅斯年等家族聯姻,在大陸、臺灣政學兩界都廣有根基。


俞家最近8世輩分:

文、明、大、啟,

聲、振、家、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