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二):希腊化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与交流

公元前4世纪,希腊化文明跟随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继承人传遍欧亚大陆,深刻地影响了波斯、中亚、印度的政治局势、经济同宗教多年。

自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起,希腊文化的影响力无远弗届,但小岩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到底希腊化文明的影响力辐射范围有多广阔,它的影响止于何处?

这是一个史学界很有争议性的话题。

到底希腊化文化除了影响中亚同印度之外,有没有对帕米尔高原以东的远东地区,包括中国在内有没有影响力?若有,这影响力到底又有多大?

以上的问题至今仍是研究东西方交流、比较史的历史学者们热衷的研究,并且是极富争议性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小岩会简单介绍史学界对希腊文化影响中国、东亚这方面已有定论的结论,以及未有定论、仍待进一步研究的猜想。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二):希腊化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与交流


上篇提到,希腊化的中亚和南亚融合了希腊艺术同源于印度的佛教,发展出一个被称为希腊化佛教的流派,并为佛教造像艺术奠下根基。

随着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希腊化艺术也随之而引入中原并深远地影响中国了的造像艺术。

同样情况也见于其他受佛教影响的国家及地区,包括东南亚、韩国甚至日本,可以这么讲,整个亚洲地区的佛像追溯其起源,其实全部都源于希腊化佛教。

好多亚洲人都笃信佛教,但他们当中大部分都以为佛像同佛教一样古老;但事实恰好是相反,佛像其实并不是亚洲传统文化的产物,而是源于遥远西方的希腊。

我国佛教的国宝级遗址:敦煌莫高窟(建于约公元366年)就清楚显示出中国佛教早期的艺术如何受到希腊化影响。

在莫高窟被历史学家推定为年代最早的北凉第275窟(建于十六国晚期的北凉时期),就有一座3.4米高的弥勒菩萨塑像,塑像面容庄严肃穆,高鼻深目,下身衣褶皱如西方希腊化时代的雕塑,当中的希腊化影响清楚可见。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二):希腊化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与交流

敦煌莫高窟北凉第275窟的弥勒菩萨塑像,造像风格深刻体现了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到了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佛教在中国大行其道,希腊化的佛像艺术因而在中国广泛传播,在唐代佛像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宗教信仰同文化的一部分。

大规模的佛像在开元初(公元713年起)被建立,例如四川成都著名的乐山大佛就是源于这个年代。

虽然中国历史上发生过三武一宗灭佛,即北魏太武帝(公元423-452年在位)、北周武帝(公元560-578年在位)、唐武宗(840-846年在位)年间、后周世宗(921-959)大规模迫害以及封禁佛教的事件。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二):希腊化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与交流

但到了三武一宗灭佛的年代,佛教的传播在中国已经成为不能阻挡的历史趋势,就如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快速传播一样,并经遣唐使传入日本,因此这四位皇帝所做的决定并没有改变历史长远发展趋势。

佛教在东亚发展千余年至今日,中国、韩国、东南亚、甚至日本数以万计的寺庙中都供奉佛像,而佛像则起源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以及希腊化艺术的东传。

这是一段东亚佛教史上比较少为亚洲人及信众熟知的历史。

到底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希腊文明是否已经影响中国?

长久以来,历史学界一直对此假说持怀疑态度,因为并没有任何实质考古证据证明西汉末年之前有希腊文化影响中国的文物。

然而直到最近,新的考古证据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土,或者可以为这个疑团带来新的线索同证据。

就在公元2000年,中国岭南地区的广州市中心中山四路,发现了南越国(公元前204至112年)宫署以及其园林遗址,时代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西汉早期,是中国最早已发现的人造园林水景。

然而当考古学家深入挖掘南越国宫署遗址之时,他们竟然发现了一根带有希腊风格的八棱石柱,类似的文物在整个中国考古史上是第一次被发现。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二):希腊化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与交流

南越王宫署发现的希腊化风格石柱,建于约公元前3 世纪末到2 世纪初。(图:广州日报))

由于此石柱的建造年代可以追溯到秦及西汉初年,一时间令人难以相信它是一件如假包换的出土文物。

至今,中国的历史学界虽然对希腊石柱是如何出现在岭南地区持不同意见,但史学界主流已经承认此文物的真确性,并接受希腊文化在南越国时期,即佛教传入前已经影响中国的岭南地区,并体现在建筑风格之上。

这个结论对欧亚文化交流史意义相当重大,因为它改写了历史,并将希腊文化接触古典中国的时间推前左近200年。

除此之外,南越国宫署的发现也都证明了希腊文化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渗透到中国各地,包括离开当时位于中国文明核心黄河流域好远、位于帝国边陲的岭南地区。

虽然未能证明此建筑风格是跟希腊人直接接触传入,而好多史学家倾向相信是经其他民族通过商业贸易等途径间接传入中国,但这个来自南越国的发现重要性仍然还会被高估。

除了广东南越国宫署的发现之外,在最近几年位于另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迹,甚至是其中一个中国古代第一王朝:大秦帝国象征西安兵马俑遗址的考古发现,揭示出希腊文化传入中国的日子可能比赵陀建立南越国早,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国第一位大一统王朝的皇帝,秦始皇以及其规模浩大的陵墓——秦始皇陵兵马俑。

2013年一份通过各国史学家评审,刊登响英国剑桥考古学期刊《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的论文指出,近年在西安兵马俑遗址发现了带有浓烈希腊化风格的陶俑,以及有更多间接证据显示秦始皇时代希腊化文明,同秦帝国已经有过间接甚至可能是直接的接触,进一步将最早希腊和中国接触的日期推前到了公元前246至208年。

根据该篇被国际媒体广泛引用,题为《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以及雕像》的论文,中国在兵马俑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并没有建造大型人像雕塑的传统,而在秦朝以后汉朝的汉俑无论手工精美度、像真度和大小都远远比不上秦兵马俑,因此兵马俑的建造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异数。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二):希腊化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与交流

而且兵马俑以及新发现的半裸人像陶俑无论在人体比例、肌肉结构等方面均展示出非常高的制造水平,横向纵观当时的整个世界,只有希腊化文明拥有如此高度的对人体解剖学的认知,因此兵马俑很有可能是受到传入中国的希腊化文化影响启发而建造的产物。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二):希腊化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与交流

秦兵马俑K9901 坑道出土的两尊带浓烈希腊化风格的陶俑,以其对人体解剖学的了解深度,因此推断来源于希腊化

除此之外,《史记》记载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秦收缴天下兵器于咸阳铸十二金人,各重千石,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用于公开展示的铜制雕像。

这十二座用铜建造的巨大人像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讲是史无前例,但同时又不禁让人联想到遥远西方建于罗德岛的巨像。

亚历山大与希腊化时代(二):希腊化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与交流

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希腊太阳神赫利俄斯的青铜铸像,高约33米。巨造完工后过了56年,毁于公元前226年的地震

因此,有学者推断秦兵马俑的十二金人和太阳神赫利俄斯的青铜铸像,两者皆是受希腊化雕像艺术所启发建造,这样也都解释了为什么秦代之前的战国时代、以及之后的汉代都没有类似的庞大造像工程。

当然,这个理论注定是极具争议性的,因为这论文一出就引来中外广泛报导,也招来不少的批评和贬斥。

对于不少国人而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华夏文明的象征,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结晶,如果要接受兵马俑受西方艺术启发、甚至有西方工匠指导,这对于不少人的民族自豪感将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也正是因为这样,小岩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是经过了很多次的验证,收集了大量资料后,才开始下笔,力求不偏不倚,以事实为依据。

抛开那些争议性的话题,我们再回到单纯的历史爱好方面来。

到底希腊化文明影响秦兵马俑风格这个议题,在单纯历史学和考古角度有多大程度的可信度呢?

对此,中外史学界至今意见分歧,有意见认为这个可能性应该被认真考虑,但也有意见认为希腊雕像和兵马俑在制造材料、工艺上存在重大差异,并且不能够排除秦朝的中国人独立发展出建造真人大小陶俑的技术。

因此,关于这个议题并没有一致结论,而且任何人也都不能够肯定兵马俑的建造存在希腊化因素,只能留待将来更多证据出土,或许是希腊雕像是受到秦朝的影响也是不一定的,这种可能性也是非常大的,小岩的观点也是如此。

结语:看完今天这篇,大家都应该大约看到希腊化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国,以及更广泛的远东世界。(当然我国对希腊化文化的影响也是很多的,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任何文明都是值得记录、研究与探索的)

希腊化文化通过佛教艺术作为载体,深远影响了东方造像文化,至今走入任何一间东亚的佛教寺庙,都可以见到这段历史留下的深厚影响。然而最近的考古研究显示,希腊化文明有可能在佛教东传入中原之前已经同中国有接触,当中的证据包括在广州南越王宫所发现的希腊风格石柱,虽然不知道是直接影响还是间接影响,但最低限度通过陆路或海路的间接接触已经是史学界普遍承认的事实。

至于秦兵马俑所受的希腊艺术风格影响,则比起已经获得史学界承认的前两者有更大争议性。

主张这个理论的史学家认为秦兵马俑近年发现的希腊风格陶俑,和特殊的历史背景,都有很大可能受到希腊化艺术影响或启发。

但反对这个理论的史学家则认为不能排除本土起源的可能性。因此,希腊化文明对秦朝的影响可见将来仍然是一个激烈争议的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