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左宗棠雞:一道中國人沒吃過的中國菜,全世界每年賣20億

去骨帶皮的雞肉,斬塊裹上太白粉和蛋清,在滾油中炸至外酥裡嫩。起鍋爆蔥薑蒜,中國菜特有的香氣便噴薄而出,簡直開胃。下炸好的雞塊,淋入醬油、白糖、太白粉、番茄醬、料酒混合而成的酸甜汁,輔以湘菜必不可少的紅椒段,炒熟。一道在海外備受青睞的“左宗棠雞”(也叫左公雞、左家雞)就做好了。

左宗棠雞:一道中國人沒吃過的中國菜,全世界每年賣20億

左宗棠雞搭配白米飯,是海外的“中國招牌套餐”

夾起一塊裹著玲瓏芡汁的雞肉,入口是酸甜中帶著一絲“湘辣”,酥脆的外皮下雞肉鮮美多汁。此等美味享受征服了全世界的味蕾。

中國人沒吃過的中國菜,和左宗棠也沒關係

說來頗具傳奇色彩,老外眼裡的“標誌性中國菜”左宗棠雞,既沒有在中國風靡,也和左宗棠無關,甚至還有派系廚師不承認它是中國菜。這還要從它的發明人說起。

左宗棠雞:一道中國人沒吃過的中國菜,全世界每年賣20億

左宗棠雞的發明人、名廚彭長貴先生

左宗棠雞的發明人,是湘籍名廚彭長貴。在1950年代,廚藝已然聲名遠揚的彭長貴掌勺,在臺北招待美國高官,其中一道雞肉備受青睞。遠道而來的貴客詢問菜名,彭長貴就用了湖南名帥左宗棠的名字,脫口而出“左宗棠雞”。這或許也是他對湖南家鄉的思念罷。

這彭長貴師傅可謂師出名門,年輕時在譚家菜門下練就廚藝(譚家菜是近現代中國最具聲望的廚門之一)。1970年代末,彭長貴離開臺灣遠渡重洋去美國發展,可謂放下成就白手起家。海外華人創業艱辛,彭師傅亦然經歷了成功和失敗。終於他的左宗棠雞聲名鵲起,據說建築大師貝聿銘還親自帶基辛格前來品嚐。左宗棠雞在海外成為中國菜代表後,彭長貴的“彭園”餐廳也在美國獲得了商業成功。

左宗棠雞:一道中國人沒吃過的中國菜,全世界每年賣20億

彭園餐廳介紹招牌菜“左宗棠雞”

迴歸故鄉,爭議之聲卻也響起

據彭長貴的後代介紹,每年僅“左宗棠雞”一道菜帶來的產值,就高達約20億元人民幣。在海外獲得成功的彭長貴,在1980年代把他的餐廳“彭園”帶回東方,開設臺北餐廳。“新湘菜”之味收穫眾多饕客的稱讚,但也有同胞質疑:“這我們中國人都沒聽說過的左宗棠雞,算的上湘菜和中國菜的代表嗎?”

這種質疑不難理解,畢竟,在湖南本地餐館也難覓“左宗棠雞”這道菜。

值得力挺的匠心和廚藝

在我看來,左宗棠雞和彭長貴師傅,當然算得上華人的驕傲、中國菜的驕傲。

左宗棠雞:一道中國人沒吃過的中國菜,全世界每年賣20億

彭園餐廳官網首頁

在彭園餐廳官網上,一句話赫然:“情感,讓食物有了溫度”。在我眼裡讓彭師傅的手藝有了溫度的,恰是華人共通的情誼。從彭家菜到如今的李子柒,中國文化(尤其是餐飲文化)之美得以展示在全世界的面前,背後有匠心更有匠情。這份驕傲,應是華人都能真切感知到的吧。

更何況中華文明更具有海納百川的寬容性。彭師傅在故土練就精湛廚藝,於海外大放光彩後榮歸故里,自是榮耀之事。彭長貴的名字應該被以飲食為驕傲的我們銘記。

左宗棠雞:一道中國人沒吃過的中國菜,全世界每年賣20億

彭園餐廳社交網站賬號截圖,專攻精緻中國菜

最後,你要不要試一試這道“左宗棠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