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戰國策·趙策二》記載:“今吾(趙武靈王)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也記載:“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
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即位後,趙國正處在一個相對衰落的時期。彼時,不僅魏國、齊國、秦國等大國不斷壓制趙國,連中山國等小國都敢和趙國一較高下。在此背景下,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在邯鄲城提出“著胡服”“習騎射”的主張,也即開啟了“胡服騎射”這場變法。
如同秦國在“商鞅變法”後走向強盛,“胡服騎射”後的趙國,得以奠定了自己在戰國七雄中的位置。換而言之,如果沒有胡服騎射,趙國或許會像宋國、中山國一樣,無法成為戰國七雄。那麼,問題來了,除了“胡服騎射”,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還有哪些功績?
在戰國七雄的君主中,趙武靈王和魏文侯、秦昭襄王、燕昭王等君主一樣,都獲得了比較高的評價。對於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顯然不止“胡服騎射”這一項功績。除了胡服騎射,趙武靈王還做了以下事情,促使趙國得以位列戰國七雄,甚至成為戰國七雄中為了可以單獨抗衡秦國的強國。
一、和韓國、宋國結盟
趙武靈王四年(公元前322年),趙武靈王與韓宣王會盟。在戰國初期,趙國和韓國都受到了魏國的壓制。因此,為了抗衡魏國,趙武靈王決定和韓宣王聯姻,以此鞏固趙國、韓國之間的聯盟。公元前311年,趙武靈王迎娶韓女為夫人。
胡服騎射後,趙武靈王著手消滅中山國這一諸侯國。為了避免和中山國作戰的時候,遭到其他諸侯國的干涉,趙武靈王與宋康王結成聯盟,利用宋國牽制趙國的重點防範對象齊國和魏國。當然,對於宋國來說,之所以選擇和趙國結盟,也是希望藉助於趙國來牽制魏國和齊國,以此為宋國對外擴張獲得良好的外部環境。換而言之,趙國和宋國存在互相利用的關係。但是,不管怎樣,構建趙國、韓國、宋國的三國聯盟,無疑為趙國變法、消滅中山國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二、扶持燕昭王、秦昭襄王即位
趙武靈王十一年(公元前315年),趙國的鄰國燕國發生了嚴重的內亂。齊國大將匡章引軍入燕,齊軍殺死了子之和燕王噲。齊軍獲勝後,大肆擄掠,引起燕國上下的不滿。於是,以平叛驅齊為號召,派樂池奉公子職引軍入燕,與太子平和匡章的齊軍交戰。最終,在趙國、秦國的支持下,公子職成功即位,是為燕昭王。
趙武靈王十九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在周舉鼎絕臏而死。秦武王無子,宣太后想立公子芾,與惠文後想立的公子壯爭秦王。但是趙武靈王非要迎立在燕國為質的公子稷為秦王,屈從於趙國的壓力,最後立公子嬴稷為秦王,是為秦昭襄王。由此,秦昭襄王能夠即位,趙武靈王可謂出了不少力。雖然秦昭襄王最終發起了長平之戰,但是,在即位初期,秦昭襄王卻沒有猛烈攻打趙國。通過扶持燕昭王、秦昭襄王即位,趙國不管是消滅中山國的時候,還是向北進攻林胡、樓煩的過程中,秦國和燕國都不好干涉了,畢竟當初自己可以即位,離不開趙武靈王的幫助。
三、調整趙國的擴張方向
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在位時,將重心放在了中原地區的爭霸上。比如公元前333年,趙肅侯對魏、齊兩國聯合互尊為王一事不滿,包圍魏國北部(河南內黃西),不克,被迫撤軍。對於趙肅侯來說,和齊國、魏國爭霸中原,並沒有帶來什麼實質的好處,這也是趙武靈王即位初期,趙國國力衰弱的重要原因。為此,趙武靈王及時調整了趙國的擴張方向,將重心放在了北邊的林胡、樓煩,並將中山國視為趙國的頭號威脅。其中,趙國大敗林胡、樓煩後,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築了“趙長城”,也即擴大了趙國的疆域。
四、發起趙滅中山之戰
最後,趙滅中山之戰是戰國時代中期的戰爭。從公元前307年攻打中山國房子到公元前296年併吞中山國結束,共計12年的時間,趙國不僅除掉了心腹大患,使得趙國南北二地得以連成一體,並且,領土的擴張也使趙國的國力強大起來。
對於趙國來說,之所以成功消滅中山國,一方面是胡服騎射帶來的精銳兵馬,另一方面則是趙武靈王縱橫捭闔,通過和韓國、宋國結盟,並扶持秦昭襄王、燕昭王即位,從而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也即當時沒有諸侯國干涉趙國。等到趙國消滅中山國之後,更沒有遭遇類似於“五國伐齊”的後果。而這,不得不讓人佩服趙武靈王的佈局能力。總的來說,除了胡服騎射,趙武靈王還對趙國有諸多的歷史功績,這也是趙國能夠成為戰國七雄,尤其是在戰國中後期能夠和秦國相抗衡的重要原因。
閱讀更多 情懷歷史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