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主悲歌:不做君王做將軍,一時衝動險釀滅國大禍

趙武靈王在位27年,改革軍事,開疆擴土,大大加強了趙國的國力,堪稱一代雄主。然而,他可以被稱為偉大的軍事家確不能被稱為合格的政治家。

雄主悲歌:不做君王做將軍,一時衝動險釀滅國大禍

理由有三:

1、以君王之身行將軍之事。

趙武靈王是一個特別有冒險主義精神的人,曾經為了一窺秦國的內政情況裝扮成胡商深入秦國查勘,又多次率軍擊敗匈奴,打敗燕國,滅亡中山。縱觀其在位的二十七年,始終專注於趙國軍事力量的建設和國家領土的擴張,將國政託於他人,以至於自己對國家的其它事物不甚瞭解,政治制度的建設停滯不前。自趙國建立以來真正的威脅是國內勢力發動的政變,趙武靈王在自己威望最高的時候不能審時度勢進行政治變革實在缺乏一個政治家的眼光。

2、衝動的懲罰

有冒險主義精神的人往往伴隨著偏執強勢,尤其是趙武靈王這一種靠著自己的強勢取得了赫赫功勳的人。

趙武靈王在外征戰,將國政交與太子趙章處理 。趙章處理國政多年,即便私下裡拉攏大臣培植自己的勢力也算不上重大的違逆之舉,因為王位遲早是他的。有人將趙章私下結交大臣的事報告給趙武靈王,趙武靈王也不詳加調查就判定太子意欲亂國,直接在第二天的朝會上宣佈廢黜太子之位,立自己年幼的小兒子趙何為太子,並且在三個月後正式登上趙王之位。朝臣錯愕,這一決定來得太過突然,完全沒有一點徵兆,連趙武靈王最信任的臣子肥義苦心勸誡也無濟於事。

你可以一時衝動廢黜太子,這是小過,但是盛年退位又獨攬軍權監控朝局致國家朝政混亂,君不君臣不臣,這無異於給自己和趙國埋下了一顆地雷。作為君王,統攝政務本是自己的天賦權利,是維持自身統治的基礎。趙武靈王放棄了這種權利,想要專心擴邊,然而不瞭解國政的情況下又喜歡干涉國政,這無疑會激起新舊君王之間的矛盾和猜疑,最終導致了自己沙丘被困的悲慘結局。

3、面對親情缺乏理性

面對廢太子趙章,趙武靈王覺得自己當初實在有點衝動,自己有愧於他,於是把他帶在自己身邊隨軍征戰,還讓他立功封君,掌控軍隊。一個廢太子,曾經的皇位繼承人,在朝中的勢力本就不可小覷,又怎麼會甘心臣服於搶掉自己皇位的人,這個時候你幫助他獲取軍權,這不就相當於給一個有槍的人子彈,鼓動他開槍殺死自己的敵人。

趙武靈王沒能正確處理自己對兒子的感情,缺乏理性且不顧後果,過於迷信自己年輕時代積累下的赫赫威望,以為自己可以壓制住趙章的野心以及以趙何為主的朝臣勢力,缺乏政治遠謀的後果就是沙丘政變兩個兒子自相殘殺,自己也兩邊不討好被活活餓死在沙丘宮。

如若是王,便當承擔起王的職責,監國理政才是首要職責,理性治國,勿沉溺於所好,勿困於情,勿負於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