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为何被称为"孤篇盖全唐"有何文学价值?

芬芳杜若



国有国运,人有人运,文有文运。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诗就是文运的鉴证。

张若虚是初唐人,生卒年不详,史书典籍对其记载极少,只知道他是以“吴中四士”这一“组合”出道的,组合其他三人:贺知章(武则天时期的科举状元,唐朝著名诗人--都背过他的《回乡偶书》吧);张旭被称为草圣;包融大家不太熟悉,但那也是名列《唐才子传》;如此看来,虽然张若虚名不见经传,但看组合中其他人的水平,用现在话说也称得上是“男子天团”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张若虚也是大才子无疑。

吊诡的是,唐宋元三朝,时人所著的关于唐诗的主要著作,如唐代的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的《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或是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无其诗作。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可能大家好奇怎么会有同题诗,其实这首诗的名字是一个固定的古乐府题材,也就是说这个名字是人人可用的,只是到了后世,张若虚所写的这首“孤篇盖全唐”诗名气太大,所以人们都以为诗名是他首创,其实不然)。可见此诗在当时的传颂度、认可度并不高。

差一点,张若虚和他的诗就被湮没在浩渺的历史中。话说回来,所谓文有文运,张若虚也许不会料到,自己的诗作会在千年之后的清朝末年被人顶礼膜拜,奉为神作!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湘绮楼说诗》中言“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就是“孤篇盖全唐”的由来。到了近代,闻一多先生更是将《春江花月夜》称赞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张若虚的名气之盛才至于斯。

此诗自写明月共潮而生起,至月落满江树止,以华丽的笔法把极富生活气息的江南春夜的美景跃然于纸上,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等句写景描绘出了寥廓的空间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句又写出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哲学意味,无一处空泛,全诗无一处矫饰,真的是一诗写尽千古明月!


不惑于惑


在众多的诗篇中,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有着独特的魅力,富有盛名,为历代文人所称赞。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夜月》从“孤篇盖全唐”到王闿运的“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一直到闻一多先生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无不显示着它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

在多年以前,闻一多先生曾经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文章《宫体诗的自赎》,对《春江花月夜》予以极高的礼赞。《春江花月夜》上承《西洲曲》,沈德潜的《古诗源》在评论《西洲曲》时曾说:

初唐张若虚、刘希夷七言古,发源于此。

那么,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究竟有着怎样独特的文学价值呢?我们接下来就具体地从多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01、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情与乐韵

本是乐府旧题的《春江花月夜》,本身就是被作为一种诗歌体而流传于世,特指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张若虚首次将这一旧题改为七言歌行,演绎出一首以“月”为中心的九重奏,堪称一首情思哀婉的月光小夜曲,一首天籁之音。

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

《春江花月夜》将诗乐融为一体,诗歌 《春江花月夜》的句法特点是“顶针”,全诗紧紧围绕题目的五个字 回环盘旋,句与句之间上下、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形成曲折回旋 的韵律。而乐曲则采用“鱼咬尾”的旋律发展手段,全曲共十段, 以第一段为主题旋律,之后通过九次主题变奏的循环衍展来阐述乐意,九曲连环,层层递进。诗与乐相互渗透,不愧是闻一多先生所说的那样“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02、文字灵动,意境开放: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叙述与描绘

《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文字灵动,语言富有意境。比如,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每一句都有动词,每一个动词和下一 句又彼此呼应。此外,全诗第一句的动词“生”和最后一句的动词“落”还形成一种首尾呼应,完成对月升月落整个过程的描绘。

如今,人们联想起描绘“月亮”的诗句,总会想到《春江花月夜》诗文中的那几句感伤般的“问月”。“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中的意境如电影般呈现出来,那般丝丝入扣、扣人心弦。这也恰如,徐增在《说唐诗》中 评价的《春江花月夜》那样:

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诗真艳诗,才真艳才也。

纵观全诗,诗中的意境是开放的,通过移步换景,由景到人,由景到感叹人生,灵动的文字、变换的视点、蒙太奇一般的组接,赋予诗歌意境的丰富与变幻。正如,当代知名学者蒋勋称赞的《春江花月夜》那样,整首诗具有了一种“宇宙意识”。

我一直觉得《春江花月夜》是初唐气派最辽阔的一首诗,希望跟大家交流这首诗所表现 的真正的宇宙意识。

绵绵情、深深境源于千千结、密密织。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文字与意境两个方面,充满了灵动与生趣,叙述与描绘同样显得让人印象深刻,那般纯粹与自然,那般有情与永恒。


03、哲理深奥,人生感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情理与深思

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超时空的永恒观念 ,这无关乎叙述与表达,只在乎感受与真情。可以说,《春江花月夜》 这首诗即是将浓烈的情思与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刻思索全部融进了春江月夜的优美意境之中。在面对无穷无尽的宇宙时,相比之下青春的生命是那么的短促而有限。春江月夜,只关乎情理与深思。

诗中的江水奔流不息, 正是作为一种象征永恒的意象而存在。在月的衬托之下,“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不仅写出了水的永恒, 还恰到好处地与“人生代代无穷已”进行呼应。江与月这两个主题在《春江花月夜》中反复出现,不断深化。江流、江天、江畔、江潭、江树和着楼头月、镜中月、斜月、落月等,一夕江月在作者笔下璀璨生辉,也被打上情感的烙印,寄予了复杂的人间之情。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通过意象的连接与表达,继而传递出一种层次性极强的情感。浅层次的是离人情、相思意,是此在时空的情思;深层次的是对无垠空间、无限时间、无数人生的哲思。这深层次的哲思,或许正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诗中最具有价值的深奥道理。读完全诗,不禁之间让人感受到了两个方面:第一,个体人生的短促与宇宙的宏大久远;第二,整个人类生命的繁衍不绝与个体生命的只争朝夕。


04、宫体自赎与七言自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历史与发展

“宫体诗”在唐代已经变得“境内化之,浸以成俗”, 这首《春江花月夜》正是张若虚从外部出发对宫体诗作出的“救赎”。“宫体诗”是什么?在《大唐新语》卷三“公直第五中有记载:

梁简文帝为太子,好作艳诗,境内化之,浸以成俗,谓之宫体。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 陵撰《玉台集》,以大其体。

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帮助人们重新检视与厘清了所谓“宫体诗”的概念与范畴,不能仅仅根据其文 辞的“丽靡”与否,也不能仅仅根据其内容是否在谈男女恋情,更不能仅仅根据其音乐来源,需要作具体分析。这或许也是《春江花月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贡献。

至于七言体的“自振”一说,正如有学者提到的那样:从文学史上来看,七言诗只有到了《春江花月夜》, 才“一洗万古凡马空”。就像五言诗到了阮籍,才从哲理的高度思考人生问题。她既开发了我们的理性能力,也培养了我们更细微的感官。到了他们这儿,无论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在品格上都彻底摆脱了闾里歌谣的传统。 《春江花月夜》这首七言的和谐韵律,恰好振奋了整个七言诗文的圈子。


05、一首诗文、一曲相思、一段哲理,道不尽的是文人内心的绵绵情意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短短的几句诗文,便让人感触良多,我们读懂的不仅仅是骈句排比的修辞,悟透的更是诗文作者的那般“感同身受”。

时间流逝,岁月无常,人生短暂,青春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古人是这样,如今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现在听起来,依旧振奋人心!或许,这便是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价值吧!


书画客栈


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分别是《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春江花月夜》的流传非常坎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被人遗弃。因为这首诗沿用了宫体诗的曲调,在反对宫体诗的唐代它就不为人所重视,在唐代的诗歌总辑选本,还有杂记小说中都不见流传。真正让这首诗流传下来的是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把这首诗收录在

《清商曲辞·吴声歌曲》当中,也仅仅是存目而已。

直至明代,这首诗才逐渐被人赏识。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

及至清代,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晚清时期,王闿运就称这首诗为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真正让《春江花月夜》走上神坛的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他在《宫体诗的自赎》这篇文章中,将它称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认为“一切的赞叹都是饶舌,几乎是亵渎”,自此《春江花月夜》才获得了它“孤篇压全唐”的地位。

《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写,赞叹大自然的清新美景,歌颂世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寻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又遥远的意境。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就其宇宙精神而言,足以站在时代的峰巅,回眸天人关系的文化原点,引领灵魂的经典走向不朽。这正是它“以孤篇压全唐”“竟为大家”的魅力之所在,也是它的文学史价值之所在。


晋唐风骨


第一首,“春江潮水连海平……何处春江无月明”,作者首先给读者展现一个广阔无边的画卷背景,明亮的月光洒遍了江河湖海、吻遍了大地山川。第二首紧接着就描写宛转的江流、柔情的江岸,明媚的月光染在美丽的花林上,给人一种静谧的美,使人沉醉其间。第三首和第四首展开奇特的想像,“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使作者和月夜融为一体,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的月夜的爱恋和赞美之情,成为隐含哲理罕见的千百年来传颂的佳句。自古以来,天下的人爱明月,明月也爱天下的人。第五、六、七首由景及人。漂泊江湖的舟子、无不在这美丽的月夜,站在船头,欣赏这美丽的神话般的夜景;玉户帘中的情人,离开妆台,走出卧室,面对楼上徘徊的明月,思恋鸿雁传来佳音,似乎这江上美丽的月夜将会给她带来几丝安慰。第八首写明月西沉,心上的情人春半未归,面对东流的江水哀怨、惆怅,与作者的愁思产生了共鸣,隐隐约约流露出作者对失落的无奈。最后一首是作者感情的升华,由面前的月景联想到天下的月景,想到天下的归人,顿时面前出现了无数远方的游子趁着这美丽的月夜归来,此情此景使作者的感情升华到了极点,笔锋从遥远的碣石潇湘顿收面前的江树之中,戛然而止,结束全诗!景!、人、情、理完美结合,融于一体,给后世诗人留下了楷范。


渔樵之人W


《春江花月夜》之所以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原因如下:

第一,文辞足够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美不胜收,其优美程度不输任何其他优秀的唐诗作品。

第二、容量足够大,全诗共36句,属于长诗,从写景到写人,再到天地宇宙,意象众多,内容极其丰富。

第三,立意高远,联想翩翩,既有对人生的感慨,又有对天地宇宙的思索和追问。如: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等。

第四,诗意浓厚,引人入胜。全诗营造了春江浩荡,花月柔美,夜色朦胧,情人相思的诗情画意之境,足以让人流连忘返,沈醉其中。

要说其文学价值,应该是中国诗歌的巅峰之作。





洣水闲情


《春江花月夜》是诗人仅存的两首名诗之一,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的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该诗受到文坛关注始于明代,在清代更是被抬升至“孤篇横绝,竟为大家”,素有“”之誉。

这首诗到底好在哪儿呢?《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美的有南朝范,而事实上这个题目也确实是一个来自南朝的乐府旧题,相传是陈朝的亡国之君陈叔宝所创。但是陈叔宝的春江花月夜并没有流传下来,真正流传下来的倒是隋炀帝的春江花月夜,将暮霭沉沉、春江浩浩、春花怒放、星月交会,春江花月夜这5个元素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副宁静而又壮美的画卷。

《春江花月夜》

隋朝:杨广

暮江平不动,

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

潮水带星来。

而张若虚这首春江花月夜,其实正是从隋炀帝这首诗生发出来的,可是他的写法绝不仅仅是把五言改成七言,把短篇改成长诗这么简单。他是把一幅画变成了一场梦,把一个美女变成了女神。

春江花月夜

唐朝: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好在莫可名状的美,莫可名状的婉转、流畅,就像一场不期而遇的梦境。一首穿山渡水而来的山歌,一声从最蓬勃的年代、最年轻的心里流淌出来的深深叹息,他永远魅力十足,也永远无法复制,所以他才孤篇横绝,所以他才是诗中的施秉峰上的顶峰。


晨凯sunny


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中有专门关于《春江花夜月》的鉴赏。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纯山范水的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一高悬一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榛果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绝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梳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天的江上涨起的潮水和海面一样平。大海生出潮水的同时,生出了一轮明月。江海相通,潮水渙渙。月光随着海潮涌进江来,潮水走到哪里月光随到哪里,哪一处的春江没有月光的闪耀呢?
江水绕着生满鲜花的郊野曲折流过。明月随江水而来,把他的光辉投到花林上。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如霜,空中的霜飞反而不能察觉了。洁白的月光之下,江滩的白沙也不易分辨了。
江天一色,连一粒微尘,也看不见。只有一轮孤月,高悬在空中。显得更加明亮。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呢?这江月又是哪一年开始把她的光辉投向人间呢?
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什么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好像在等待着什么人,可是总没等到。长江的水不停的流着,什么时候才把她等待的人送来呢?
白云一片,悠悠飘去,本来就足以牵动人的离愁。何况是在浦口。青绿的枫叶点缀其间,更增添了许多愁绪。月光下是谁家游子乘着一叶扁舟在外飘荡呢?那家中的思妇又在哪座楼上思念着他呢?
那美好的月光似乎有意和思妇作伴。在他的闺楼上徘徊着不肯离去。想必已照上他的梳妆台了。月光照在门帘上,卷也卷不去。照在衣砧上拂了却又来。她是那样依人又那样恼人。使思妇无法忘记在这同一轮明月下的远方的亲人。

此时一轮明月,相照两地。就和我想念你一样,你一定也在望着明月想念我。有明月像镜子似的悬在中间,我们互相望着。但彼此的呼唤是听不到的。我愿随着月光投入你的怀抱。但我们相距太远了,上有广袤的天空,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尚且不能随月光飞入到你的身边。下有悠长的流水,潛跃的鱼龙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我又怎么能与你相见呢?
恩妇回想昨夜的梦境。闲潭落花,春过已半。可惜丈夫还不回来,江水不停的奔流,快要把春天送走了。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
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
这整夜的相思,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天南地北。不知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晖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吳声歌旧题。据说是陈后主创制的。隋炀帝也曾写过这个题目。那都是浮华艳丽的宫体诗。张若虚这首诗虽然用的是春江花月夜的旧题。题材又是汉末以来屡见不鲜的游子思妇的离愁,但张若虚还是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出新的情趣。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和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虽然带着些许感伤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他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对于宇宙和人生的真执的探索,也有着深长的意味。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做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的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如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梳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斑斓多彩的效果。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920002a9302b802156\

木山文


首先我们都知道,春江花月夜有一个赞誉,叫做【孤篇盖全唐】。

这不是胡乱封的。

在我的学生时代,老师上课让我们了解一篇古文诗词的时候,往往非常刻板,比如步骤一,理解词句描写的事物,步骤二,代入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状况,步骤三,从平仄押韵上去感受诗句。

其实这没有错,但是太生硬了,它不该是这样的硬式。

当然我回答的重点不是我们该如何理解,而是它的价值。

相信大家都能知道理论,比如作者描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然后代入了人生的哲理等等,这些百度一下就有了。那么我们需要明白的到底是什么?

其实就是一种感觉,一种情境,一种共鸣。

而春江花月夜,恰恰能给大多数人这样的感觉。

记得知乎以前有人问一个问题,大概是说哪句诗词很悲伤,有人贴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的这一句,结果有知友回复却不是悲伤,他大概说的是“这明明是过的很好啊”。

确实,普通人家的女子,能有这么多首饰和华美的衣裙吗,虽然很多人感受到的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悲凉,但也有不少人会觉得是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

反观春江花月夜,它的文字清丽,温柔婉转,又有一种非常高雅的哀伤气息,不是绝望的悲伤,只是淡淡的伤怀,全文充满生活气息,却与“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气息不同,自有一种沉重的感觉。同样是淡薄娴静,”晚来天欲雪“和”独钓寒江雪“自然是不同的。从文字之间,去体会那种意境,然后与自身共鸣,从悠久的过去,仍然能让现在的我们砰然心动的力量,大概就是古文诗词的文学价值吧。

前几天晚上我一个人从教室回宿舍,我新来这个地方,晚上很黑,江边的风很大,吹的我不由加快了脚步。在转弯处的江滨,我看到了这么一轮圆月,虽然在我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月亮还是这个月亮。那时我的心里就只有这句诗: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春江花月夜所宣召的,正是一种很多人不愿意面对,或者觉得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个体的生活永远是个体自身,你死了,我死了,但还有更长久的生命,更广博的存在,苍茫日月,浩瀚星河,永恒与片刻之间,我们有着相对的感悟,有着各自的喜悲。也许残酷,也许温柔,但天地只是天地,只是静默,因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茶知事


闻一多先生曾经称赞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何以受到如此高的评价?唐朝是诗歌的国度,一般的作家作品能在唐诗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就,而张若虚何以单凭此篇力压全唐?我们不妨一起看一下。

一、 音韵之美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从创作之初就极具音韵灵动之美。“逐解转韵”,不仅仅是现代大家都知道的押韵,而且在古音中平仄也是非常讲究的。整首诗韵脚为e,配合清丽幽寂的意象意境,读来如吴侬软语,吟诵之间音韵缱绻和谐。

月长皎洁下的迷离、朦胧;深邃思考时的深沉、宁静;怨妇离人的幽怨、煎熬;落月摇情时的惆怅、迷惘……这样一系列的感情都抒发的恰到好处。整首诗干净清丽,大气典雅,写到了游子思妇却并不哀怨低迷,写到宇宙人生却并不故弄玄。

二、 结构之巧

整首诗主要写“月”,因月而生,因月而落,用时间的线索串起全诗,结构精巧完整。

春江潮水句写了“月生”;月照花林句写了“月升”;转而皓月当空、孤悬如轮,可见是“月至中天”;所谓物盛则衰,月至中天了自然要西落,于是江潭落月而后沉沉藏于海雾之间;最后一句结尾“落月摇情满江树”,则极尽烂漫旖旎的写出了月落之景。

三、 画面之秀

画面之秀实际上就是指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创造之成功。如果有人问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那么我们只需要把它的题目拆开:“春”“江”“花”“月”“夜”,将它分为五个意象——张若虚在一个春天的夜晚来到江畔,看江水绕芳甸,看明月照鲜花。开头两句春江潮水与海上明月共同铸成一种阔大却又十分清丽的意境,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一个气势宏伟,流光溢彩的画面中去。

四、 哲思之深

这样美妙绝伦的意境最能催生一个人的哲思。“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色如白霜,所以即使在空中流动,也似乎是静止的。江天一色,没有些微灰尘。这样的美景最适合引发作者哲思: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照耀着人?我们在很多的诗歌中都能看到写景抒情的成分,作者却在这里引发了对人生以及宇宙的思考,这就把整首诗的境界和格调提高了一个层次。

纵观全诗,最具有深意的当属最后两句:江岸边究竟是谁最初见到这曼妙的月亮?这月光最初笼罩的又是何人呢?此一句振聋发聩,有一种亘古的大宇宙意识。那么这样的问题答案是什么呢?张若虚自己也是一笑置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太复杂的他不知道,但人类和江月的存在都是绵延长久的。他的问和答都是从宇宙的意识出发,宏观而伟大。

这样的一首诗,“孤篇压全唐”或许有些夸张,但因其“孤”,张若虚一生传世之作寥寥,而只因这一首便足矣,生于初唐,这以后大神辈出,成为中华文明的无尽宝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