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邙山之战:中国历史上一场势均力敌多次转折的拉锯战

南北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极端混乱的时期,在这个时代,战火连天,政权更迭频繁。但是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越是在这种时代,越是能产生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今天要说的

邙山之战就是其中的典型。

一.战争起源:一场由绿帽子引发的叛乱

公元543年的邺城,已经位极人臣的东魏权臣,盖世枭雄高欢正端坐在家中数落着他最器重的长子高澄。

在高欢眼里,高澄是个很优秀的儿子。自幼聪慧过人,严明有大略,具备政治天赋,所以深得高欢喜爱。但是,高澄也有一个非常大的毛病——好色。极端的好色,极端变态的好色。

在高澄14岁的时候,就已经与高欢的小妾,也就是他的庶母郑大车通奸。虽然这件事最后被司马子如颠倒黑白,糊弄过去了。但是聪明如高欢,怎么可能不知其中底细呢!只是由于高澄实在出众,是他内心深处的未来接班人,所以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邙山之战:中国历史上一场势均力敌多次转折的拉锯战

高欢

本以为经历那件事以后高澄会收敛许多,但没想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高澄依旧风流如故,而且越来越过分,直到这次,公然调戏御史大夫高慎的妻子李昌仪。

御史大夫高慎是何人?他可是绝世猛将高敖曹的亲哥哥,身份贵重,牵扯巨大。稍有不慎,整个东魏就要迎来一场血雨腥风。

看着堂下那一脸懊悔,一副诚心认错样的儿子,高欢无奈地摇了摇头。他当然不相信这个小子会痛改前非,但还是那就话“屁股决定脑袋”,到了他这种地位,一举一动都不再由心。高澄聪明伶俐,才能出众,早已是整个高氏集团公认的继承人。不说他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虎毒不食子。就是他想动,整个高氏集团恐怕都不答应。

无奈地叹了口气,挥手斥退了高澄。这件事只能到此为止,他已经老了,不久继承高氏集团的必定是高澄,此时如果惩戒,难免会影响其威信,不利于权力的平稳交接。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这可是生死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另外,这件事也不可张扬出去,知情人士能杀的杀,不能杀的,就外放吧!至于高慎,只能暂时委屈他了!

当晚的高慎府邸,这位御史大夫一夜未眠。床边是哭哭啼啼的妻子,门外是已经漆黑如墨的深夜。他明白,高欢放弃他了。没有惩戒高澄的诏令,没有登门谢罪的消息,甚至连一封宽慰的信件都没有。这真是,欺人太甚!

要不是他弟弟高敖曹不计生死,南征北战,他高欢能有今天?现在弟弟才死了多久,这么快就开始卸磨杀驴。如此大辱,若是不报,怎么对得起这堂堂七尺之躯。反了!

当然,高慎比较还是有理智的。如今的东魏是高欢的天下,想要造反,得徐徐图之。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让高慎没有想到的是,造反的机会这么快就来了。

大朝会上,高欢以怠慢朝政为由,将他外放北豫州。这可真是天赐良机啊!北豫州毗邻西魏,是东魏的战略要地,天下闻名的虎牢关就在北豫州。如果能以此投西魏,必是大功一件。

说干就干,朝会之后,高慎不动声色地收拾包袱,迅速前往北豫州。只等着能赶快接管北豫州,然后卖个好价钱。

高慎的这一反常的举动引起了高欢的怀疑,高欢紧随其后地派出了密探前去查看。但高慎毕竟是军旅出生,很快就发现了密探的存在。彼时的他,心里有鬼,只觉得这是高欢想要杀他,惊惧不已,立刻投降了西魏。

接到降书的宇文泰惊喜莫名,立刻亲率诸军接应。而反应过来的高欢也后悔不已,亲自带兵十万,自黄河北岸渡河,据邙山为阵,想要夺回北豫州。

自此,邙山之战拉开帷幕。

二.两极反转:被铁憨憨和大胃王改变的战争走向

宇文泰和高欢都是当世枭雄,所以当两人知道对方到来后,都默契地选择了等待。毕竟,到他们这种层次,一切寻常的小计谋都已经不管用了。想要决定战争的胜负,必须是直击要害,石破天惊的一击。

但是很快,宇文泰就撑不住了。原因很简单,北豫州以前可是东魏的地,他们现在算得上是客场作战。如果再这么僵持下去,鬼知道会出什么幺蛾子。

邙山之战:中国历史上一场势均力敌多次转折的拉锯战

宇文泰

于是,在得知高欢并未登上邙山山顶的消息后,宇文泰当机立断,决定抛下一切辎重,趁夜抢占山顶。

不幸的是,客场作战的弊端爆发,这次绝密的行动被高欢发现了。高欢立刻下令,让大将彭乐率领精锐铁骑直取宇文泰大营,自己则摆开阵势好好跟宇文泰打一场。

彭乐不愧是一代猛将。在他的率领下,东魏铁骑势如破竹,不仅攻破了西魏大营,还俘获西魏临洮王元柬等五个王爷及督将参谋等总共四十八人。

随着西魏大营的陷落,战争的天平慢慢开始向高欢倾斜。此时,高欢也敏锐地感觉到了战机,立即下令,全军出击,试图将西魏军主力一举击溃。不得不说这个时机把握的相当好,西魏军这边因为大营陷落,人心惶惶,很快就被东魏击败,斩首三万级。

邙山之战:中国历史上一场势均力敌多次转折的拉锯战

与此同时,彭乐也放弃追击溃军,直取宇文泰。宇文泰无奈之下只得仓皇出逃,但还是被彭乐追上了。

按理来说,此时战争已经可以结束了。但是接下来事情就变得很迷了!在彭乐准备将宇文泰抓去献给高欢时,宇文泰说了一句“狡兔死,走狗烹”,竟然成功糊弄住了彭乐。彭乐这个铁憨憨就这么放走了好不容易才抓住的宇文泰。

此事当然瞒不过高欢,等待彭乐回来,他当初就戳穿了彭乐的谎言。命彭乐趴在地上,亲自上前抓住彭乐的大脑袋猛往地面撞,咬牙切齿地骂了好久,手中的刀举了几次要当场砍下彭乐脑袋,权衡再三,都未忍下手。

彭乐满脸是血,扬头乞求高欢再给他五千人马,继续追击宇文泰。高欢骂道:“你把人都放跑了,还说什么回阵复追”。随后,又派人取来三千匹绢压堆在彭乐背上,用来奖赏其战胜之功。赏罚分明,处断从容,这等谋略气度,也大大显示了高欢与众不同之处。

另一方面,宇文泰回去后立刻重整兵马,意图再战。而此时,战争的第二次转机也到来了。

原来,在宇文泰回来不久,立刻就有一名因偷吃驴肉而被处罚的东魏军官过来投降。这个军官不仅投降,还带来了东魏军的部署图。这一下可把宇文泰乐坏了,立刻召集兵马,绕过东魏主力,直扑高欢。

邙山之战:中国历史上一场势均力敌多次转折的拉锯战

由于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高欢刚发现不对,西魏军已经打到他营门口了。幸亏部下亲信拼死力保,这才单骑脱逃。

但是这一战里,东魏军失去了大量优秀军官,给整个东魏的军事集体造成了巨大打击。

不过,枭雄终归是枭雄,高欢逃出后不久,马上就收拢溃兵,卷土重来。这一次,满腔怒火的东魏军一战就击溃了西魏。

宇文泰无奈之下,再次仓皇出逃。只是这一次,高欢铁了心的要杀宇文泰,亲自带兵追击,宇文泰几度险死还生。幸亏其部将独孤信和于谨不断带兵袭扰高欢,这才让宇文泰逃过一劫。

至此,西魏底层士兵折损大半,国内元气大伤。东魏军官阶层几近崩溃,国内政坛风雨飘摇。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实在没有必要再进行下去了。

邙山之战:中国历史上一场势均力敌多次转折的拉锯战

三.影响深远:周齐并立,府兵制成,北方大地引来汉化潮流

邙山之战后,分别作为东西魏大权臣的高欢和宇文泰明显加快了架空皇帝的速度。原因在于,双方都处在一种元气大伤的状态,国内保皇党意图趁机夺权。高欢和宇文泰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一方面默契停战,一方面大力打击国内保皇势力。东西魏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和平。

西魏方面,宇文泰在邙山之战后痛定思痛,改革军制,创造出了日后威名赫赫,奠基隋唐的府兵制。同时为了补充兵源,一改之前鲜卑当兵,汉人务农的民族打压政策,吸纳大量汉人地主、士族、豪右,其中就有后来建立隋朝的弘农杨氏。

邙山之战:中国历史上一场势均力敌多次转折的拉锯战

东魏方面,随着一直反对汉化的六镇集团的衰弱,高澄终于在崔暹等一干汉族文官的支持下逐渐推行汉化,重用汉族人才。自此汉化风潮席卷北方大地,为隋朝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

可以说,整个邙山之战,是北方大地上汉文明复苏的导火索。邙山之战后,周齐两个陆续在一些明君的领导下大力推行汉化,直到周齐末期,汉文明已成主流,鲜卑文化虽然偶有保留但已大半融入的汉族文化之中,成为日后中华文化的渊源之一。

参考文献:《魏书》

《北齐书》

《周书》

《隋书》

《北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