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外觀漂亮這種白茶審美標準,誤導了多少茶農?

外觀漂亮這種白茶審美標準,誤導了多少茶農?

《1》

前幾天去福鼎,看到一些茶農在壓餅。

外省的客商訂的貨,趕著要交貨,所以,本來應該再存一個月才壓的餅,也等不及再存了,先壓出來交了貨再說。

村姑陳去的時候,有一些牡丹餅,已經壓好晾乾,準備進烘箱了。

小心地剝了一餅出來,李麻花在一邊讚歎,真漂亮啊,芽頭飽滿,葉片油綠,芽葉齊整,這是上帝之手的傑作吧 .......( 學藝術的人總是會濫用詞彙、慣於誇張,別介意 )

她馬上就問人家,這個貨有多少啊,我全要了。

那個茶農一臉難色,吱唔了半天,說,“這些我全訂給了外省的客人,沒了。你要是想要,我另外給你壓。用另外一種材料,另外一種更好。”

去倉庫搗騰了半天,找出兩麻袋白牡丹茶來,抓了一把出來給我們看。

我小心地捧著這些茶,走到外面,在日光底下觀察。

比之剛才看到的牡丹餅,芽頭要小一點,葉片大小差不多,但顏色深了好多,是深綠色的,不夠油亮,還有一點點小葉片是微褐的。

李麻花一看,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這個茶明顯不如剛才壓餅的這批茶,你居然敢忽悠我!”

茶農趕緊解釋:“小妹,你不懂。你手裡這種牡丹,是烘乾過的,存久了才不會壞,壓餅的那種,是沒有烘乾的。所以看起來才漂亮。”

李麻花瞬間啞了口。

我恍然,原來,還有這麼多道道。

外觀漂亮這種白茶審美標準,誤導了多少茶農?

外觀漂亮這種白茶審美標準,誤導了多少茶農?

《2》

坐下來,摩挲著手裡的這餅白牡丹餅,顏色鮮豔,色調飽滿,最要緊的是芽葉齊整,芽頭和葉片,完整地聯結在一起,葉片完整度也高,基本上沒有碎葉片和掉落的芽頭。

聞起來,有清新的植物芬芳,帶著落山風的清新。

確實是一餅人見人愛的好餅。銷量肯定很高。

然而,跟茶農細聊過才知道,這餅,它有缺陷,它在散茶期,少了一道工序——烘乾。

這種外表看起來芽葉整齊、鮮嫩如初採的茶,大多數,是沒有烘乾的,也就是說,萎凋(日曬萎凋或者室內萎凋)之後,不烘,直接就用麻袋裝起來了。

這樣做有四大好處:

1.省掉了烘乾工序的經濟成本和退火的時間。

2.可以讓茶葉免於遭受烘乾時的反覆翻動,保持芽葉的完整性。

3.茶葉沒有烘乾,保持的水分多,壓餅時,葉片不易斷裂,能保證壓餅成型後條形整齊、外觀漂亮。

4.茶葉未經烘乾,葉片內的葉綠素得到大量保存,葉片呈現出鮮嫩的綠色,壓成餅後,整餅茶看起來光鮮亮麗,顏值一百分。

總的一句話,不烘乾,直接壓餅,壓出來的餅,好看,好賣。

外觀漂亮這種白茶審美標準,誤導了多少茶農?

外觀漂亮這種白茶審美標準,誤導了多少茶農?

《3》

這樣不烘乾,直接壓餅的茶,未來,口感如何?轉化怎樣?

口感,不得而知。

沒烘過,想來青味極重,要說它是純日曬的,應該沒人反對吧?反正村姑陳就寫過純日曬的太姥山白茶,新茶期帶著鮮爽氣、清草香。咱這個味道,正符合。

沒喝過村姑陳筆下的、帶著鮮爽氣和清草香的茶的看官,估計真的要被這話給蒙過去了。

茶湯,應該比較薄。首先它沒有經過烘乾,內在水分含量較高。其次它沒有經歷散茶烘乾後三個月的陳化期,內含物質沒有經歷一次轉化。

按照正常流程進行下來的白茶餅,它在散茶期,是有經歷過烘乾工序的,烘到達標幹度之後,再密封存放,至少陳化三個月,再壓餅。

如果要餅的口感以及未來轉化出的養分更好,這個散茶陳化期還需要更長,目前業內的最長時間是三年,當然也許還有人陳化得更長。

在這些陳化過程中,茶葉經歷了自然的陳化,內部的營養物質逐漸變得豐富。

經歷了這些正常流程的餅,未來陳化之後,湯感是醇厚的,爽滑的,有如同溫泉湯般的質感。

而散茶未經過烘乾就直接壓的餅,也未經過陳化,它的內含物質是極少的,未來的轉化自然不好,內含物質不豐富,湯感自然就薄。

外觀漂亮這種白茶審美標準,誤導了多少茶農?

外觀漂亮這種白茶審美標準,誤導了多少茶農?

《4》

想來,茶農不是不懂得這個道理。

然而,為了銷售,為了商業利益,只能把好好的茶、未來極有可能轉化出極佳風味的茶,做成這種速成品。

就像把野生黃瓜魚做成燻魚乾一樣,暴殄天物。

很多茶農說過,不是我們不願意把茶做好,實在是客戶有需求。客戶要買條形好看的茶,客戶要葉片完整的茶,客戶不喜歡茶葉碎片多。如果我們烘得太乾,茶容易碎,就賣不出去了。

說的人滿臉無奈,聽的人一聲嘆息。

只有強大而成熟的賣方,才能引導市場,引導買方。

當你只是一個弱小的賣方時,你只能適應市場,迎合買方的需求。

客戶要條形好看的,不容易碎的茶,你就只能加工這樣的茶,要不然,你就別想做這筆生意。

商業規律,就是這麼殘酷。

外觀漂亮這種白茶審美標準,誤導了多少茶農?

外觀漂亮這種白茶審美標準,誤導了多少茶農?

《5》

茶商要求白茶條形完整,這樣才便於出售。

茶農要迎合客戶需求,只能做幹度不達標的茶。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會出現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是因為,大多數的消費者,還不瞭解白茶。

在白茶之前,消費者們接觸的都是其它茶類,掌握的判斷標準,也是別的茶類。他們用別的茶類的標準推及過來,以為白茶跟綠茶或者別的什麼茶一樣,葉片一定要完整,梗葉一定要整齊,才是好茶。碎片多,就是茶葉底,是屬於茶渣級的爛茶。

所以,他們把這個標準,簡單粗暴直接地套用到白茶身上,在購買的時候對白茶提出了要求:葉片破碎率低,芽葉梗結合完整。

這個標準,又被茶商直接拋給了茶農:你必須生產出這樣的茶,要不然我不進貨。

處於食物鏈最低層的茶農,除了照做,還有別的辦法麼?

沒有!

外觀漂亮這種白茶審美標準,誤導了多少茶農?

外觀漂亮這種白茶審美標準,誤導了多少茶農?

《6》

希望未來,熟悉白茶的人多了,瞭解白茶的人多了,大家會更懂得白茶。

懂得它的嬌貴,懂得它的習性,不會再對它提出不符合它生理特徵的要求。

不會為了要求外觀的整齊漂亮,而買櫝還珠,令人啼笑皆非地犧牲掉最重要的幹度指標。

到時候,白茶才會真正為廣大消費者所熟悉和認可。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lanxiaoping198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