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蘇聯為什麼沒有大規模裝備反艦彈道導彈?

用戶7363392879422


20世紀50年代,蘇聯在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中處於明顯的劣勢。當時美國海軍共有40多艘戰略導彈核潛艇和15個航母戰鬥群,而蘇聯海軍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前只是一支常規海軍,只能實施近海“積極防禦”。為此,1955年9月,蘇共中央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強海軍建設的決議,為使其與國家的地理環境及政治地位相適應,明確提出海軍的建設目標是“大規模建設強大的遠洋導彈核艦隊”。1955年戈爾什科夫出任蘇聯海軍總司令後,蘇聯海軍進入了建立“以核潛艇為基礎”的“遠洋導彈核艦隊”的迅猛發展階段。根據“先發制人”的“火箭核戰略”,蘇聯海軍由“近海防禦”轉向“遠洋作戰”,海軍建設也因此片面追求導彈化和核動力化,尤其是集中力量發展核潛艇。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反艦彈道導彈的發展應運而生。

1960年8月,前蘇聯國防部工業部馬克耶夫設計局提出研製一種能夠擊中海上機動目標的彈道導彈設想,全系統研製代號是UR-200。這是一種全所未有的設想,因為之前的反艦導彈主要是巡航導彈。1964年,該項目列入從1966年開始的蘇聯海軍五年裝備發展計劃。馬克耶夫設計局被指定為主要研製單位,負責研製R-27K新型反艦彈道導彈和與之配套的“傳奇”海事衛星。

1970年,R-27K導彈開始進行飛行試驗,在卡普斯京亞爾訓練場進行了20次試射,其中16次成功。從1972年12月起改由605型(629A改進型)K-102號“高爾夫”型柴電潛艇試射,11次發射10次成功,最後一次是在1975年,導彈準確命中了目標船隻。不過,蘇聯隨後終止了UR-200項目,R-27K導彈研製工作無疾而終。

蘇聯放棄UR-200項目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一是美俄削減戰略進攻性武器條約的限制。原計劃攜載R-27K彈道導彈的667V型核潛艇在上述條約的限制範圍之內,而由於蘇聯潛射彈道導彈通常採用“一彈一艇”的發展和配置方式,因此蘇聯只好放棄發展;二是出於水面艦艇與潛艇平衡發展的考慮。1968年蘇聯研製出可與美國“北極星”級戰略核潛艇匹敵的Y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到20世紀70年代初,蘇聯已建成世界最龐大的核潛艇艦隊對美國形成了較大優勢,而在水面艦艇方面仍落後於美國。三是反艦巡航導彈較強的替代性。因為蘇聯海軍開始重點發展更有效的反艦巡航導彈,不僅射程相當遠,而且命中精確度更高,對殺傷目標的選擇性更強。


兵工科技


反艦彈道導彈是一項很複雜的技術。軍艦是移動目標,導彈要不斷修正軌跡,而且末端還要躲避各類攔截,難度不小。蘇聯開展了相關的研製,並在上世紀60年代末期研發了P—27K反艦彈道導彈,北約代號為SS—NX—13,並裝備部隊進行了試運行。但在80年代,裝備了該型導彈的潛艇從紅海軍中退役拆解,這也意味著該導彈的退出。

根據現有資料來推斷,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配套系統未能投入使用。P—27K配備的引導系統需要藉助太空偵察衛星的幫助,才能進行軌跡修改,而配套的衛星系統最後未能按照計劃投入使用,這無疑會影響導彈的工作。

第二,命中精度的問題。P—27K是在P—27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發的,前者存在2700——3000的圓周率誤差,這也影響了後者的誤差,因此蘇聯人是用核彈頭來彌補精度上的誤差。但如此大的誤差,使得必須要多枚導彈才能完成打擊效果,且美軍艦艇多安裝了核生化洗消系統,單枚導彈只能消滅目標艦艇,而不能對其他艦艇造成傷害。

第三,政治因素。美蘇互相簽訂了限制進攻核武器的協議,而這款反艦彈道導彈會限制艦艇攜帶的核武器數量,且實際效果來說也並不盡如人意,因此後期退役也不可避免。

還有一點,就是反艦彈道導彈在當時屬於超前意識的武器,且實際效果不如人意,得不到軍方的青睞,因此只是一個失敗的先行者。而蘇聯的嘗試也為我國相關武器的研發起了重要的參考作用。


胖胖的小豌豆


蘇聯在強盛時期總書記赫魯小夫堅決反對海軍發展大型水面艦艇,包刮大型航空母艦,他認為優先發展各種戰術,戰略導彈才是蘇聯制衡美國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根本戰略,他戲稱美國強大的航空母艦編隊都是海上活棺材。研發各門類齊全的反艦導彈是蘇聯多年冷戰較量結出了碩果:1.水面艦艇反艦導彈,象基輔級航空母艦安裝的550公里超音速反艦導彈;賣給中國的幾艘現代級驅逐艦都有強大的反艦導彈能力2.岸艦導彈:蘇聯早期開發的多稜堡反艦導彈系統越南引進多套,可以對300公里左右的水面艦艇實施飽和導彈攻擊,道爾導彈糸統既可發射對陸也可對海反艦攻擊,中國也有引進吸收研發自已的產品3.潛艇發射的反艦導彈門類太多,4.美蘇核軍備談判裁減了蘇聯大量的中程導彈5.蘇聯提供給印度的勃拉母斯超音速導彈也具有反艦能力,還可以戰機掛載對海攻擊6.蘇30,蘇34,蘇35戰機均可以掛載反艦導彈對海攻擊7.蘇聯眾多的戰略轟炸機圖95,白天鵝圖150,逆火轟炸機可以發射遠程巡航導彈對海陸目標攻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