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吗,只用精兵五千,诸葛亮为何不同意?

震礼


\t天方夜谭子午谷,一战成名刑道荣。子午谷奇谋,其实就是魏延打算用一万士兵的性命,去赌曹魏不会合围长安的可能。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使得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可能成功。而且诸葛亮不愿一试的原因,也是非常客观的。

\t魏延不是邓艾,他没有翻山越岭的能力。

自古以来有能力的战将,不光是能够带兵打仗,他们大多数还都是地理学家。比如说曹魏的邓艾,那就是非常著名的一位地理学家。他从小就喜欢看兵书和地理相关的文献,长大以后,因为只是做屯田的工作,所以他有大把的时间,去研究地形地貌。

经历了四十多年的磨练,邓艾才脱颖而出,被司马懿所看重,从而成为了一代名将。邓艾是正史中公认的名将,他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因为他拿下蜀汉,更是因为他拿下蜀汉的这个过程,偷渡阴平小道。

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后为典农纲纪,上计吏,因使见太尉司马宣王。宣王奇之,辟之为掾,迁尚书郎。---《三国志》

所以很多人就拿邓艾作为比较,说邓艾能做到的,魏延也一定能做到。其实邓艾能做到的魏延还真的做不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邓艾的地理知识,是四十年的努力积攒出来的,在此之前他可没有因为功名利禄的问题,而放松学习。

\t至于魏延,一直以来都是一名武将,在荆州是长沙守将,归附刘备后,帮助刘备入川,虽然立下不小的战功,但是看不出他对地形地貌有特殊的理解。

主将如果都不了解这些,那其他人又该相信谁呢?所以魏延带着人上路,铁定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地形问题,他找不到前进的办法,只能不断让人试探着往前走,最终极有可能损失巨大。

邓艾在这一点上的优势可就明显的多了,他知道地形的复杂,知道该如何带领士兵冲进四川,所以士兵跟着邓艾心里也踏实,战斗力自然也强悍得多。

就算让魏延侥幸冲出来了,那他的损失也一定非常惨重,长安可不是小城,就算镇守此地的驸马爷是个孬种,可人家坚守不出的话,魏延手里剩下的几千人马,真的可以打下长安?我表示存疑。

\t曹魏不是蜀汉,长安一旦拿下,合围之势必然形成。

就算让魏延碰了狗屎运,终于打下了长安,那么我想知道的是,他拿什么去守住这座城池?这座城池说到底在曹魏手里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老百姓对曹魏的统治早就根深蒂固。

现在你魏延说要占领这个地方,就能轻松占领吗?当然没那么容易。魏延必须要处理这么几个问题:

  1. 第一个问题就是长安城内的内乱问题。长安城内一定有不少支持曹魏的人,他们表面上屈服了,可是等到曹魏援兵到达的时候,他们会站出来发起内乱。
  2. 第二个问题就是曹魏援兵的问题。曹魏可不是蜀汉,蜀汉的成都被围了,蜀汉压根就没援兵救援,可曹魏家大业大,随便调一拨人都能过来驰援长安。
  3. 第三个问题就是粮草问题。魏延虽然就剩下几千大军,可是这些人都要吃饭啊,长安城的粮草到底有多少,能够供给他们多长时间,这也是个未知数。
  4. 第四个问题是增兵的问题。一旦曹魏援兵到达,魏延手里的几千残兵压根就不可能抵挡得住曹魏的进攻。所以他必须要征兵,那么长安城的人,真的愿意为魏延卖命吗?存疑。
  5. 第五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诸葛亮的大军到底何时能与魏延会合。从现实的情况来看,诸葛亮想要在短期内越过祁山,占领雍凉,随后直奔长安的计划,基本是行不通的。只要诸葛亮援兵来迟一步,那魏延这一场就是死局。

综上五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果没有妥善解决的话,那么魏延通过子午谷拿下长安的计谋,其实就是一个笑话。他觉得冒险,其实是必死之路。

\t长安不是成都,拿下长安对曹魏的影响并不大。

而且从三国的历史角度来看,长安对曹魏的重要性,远不及成都对蜀汉的重要性。虽然曹叡看到诸葛亮北伐屡屡获胜,便火急火燎地亲自坐镇长安。

其实这都是做样子的,他心里也清楚,就算是长安丢了,那曹魏还有很大的地盘可以跟诸葛亮争雄,而且曹魏的都城在洛阳,此外还有许昌、邺城,都可以以此作为基业。所以说就算魏延拿下了长安,那能证明什么呢?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

\t曹魏为了保证国土的完整性,自然是把守卫长安作为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可是就算长安丢了,对曹魏也只是皮肉之上,完全伤及不到他们的内脏。

这个时候魏延就面对一个骑虎难下的问题,因为被他征服的长安,完全就是蜀汉的一块飞地。这块飞地到底该如何统治,魏延压根就没主意。

再加上他与诸葛亮这个时候通讯中断,基本就是在摸瞎乱打,长此以往下去,不用曹魏的攻打,魏延自身就会乱了阵脚。届时曹魏再派一支大军奇袭长安,那魏延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总结:诸葛亮真的舍不得一万大军吗?我看诸葛亮是怕敌人也用这种方法进攻蜀汉。

诸葛亮到底在犹豫什么?他为什么不让魏延做这种冒险的尝试?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说他舍不得魏延这位猛将白白牺牲,毕竟蜀汉内部像他这样的大将已经非常少了。

再比如他舍不得这一万大军,毕竟蜀汉的人马精贵的很,能不损失就不能损失,蜀汉人口少,兵源补给不足,这是蜀汉北伐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实我认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大家一直都没有提起过。蜀汉之所以能够长久,就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易守难攻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

入川的道路就那么几条,剩下的都是荒山野岭,一般人不敢随意进入荒山野岭。如果魏延从子午谷把这条路打通了,那么是不是会给曹魏释放一个非常具有价值的信号?

这件事会告诉曹魏,其实进攻蜀汉,未必就非要走那几条大路。邓艾极有可能就是受到了这件事的启发,所以才会偷渡阴平小道。

\t诸葛亮知道魏延的子午谷计谋有可能成功,但是一旦魏延冲出去以后,占领长安之后被曹魏消灭了,那可就祸患无穷了。蜀道的艰难成了一个笑话,只要曹魏肯投入人力物力,一定可以再次打通一条子午谷,那成都岌岌可危,可就不是一句笑话了。


江湖小晓生


不要说五千,就是一万,诸葛亮也给得出,但是诸葛亮不认为魏延能够成功,也就不会同意了。

魏延子午谷奇谋能够成功,必须具备三个必须前提:

第一,顺利通过子午谷,抵达长安城下。

第二,能够及时占据长安、潼关。

第三,诸葛亮大军按照约定时间,准时抵达长安城下回合。

据有的同学考证,历史上的确有人想通过子午谷,进而占领长安,但没有一人成功。豹眼也没有查阅到有人成功的先例。

就算魏延顺利通过了子午谷,抵达长安城下,魏将夏侯楙是否听魏延的话,不战而逃呢?

裴松之注解《三国志·蜀书·魏延传》,引《魏略》记载,夏侯楙为魏国安西将军,镇守长安,诸葛亮在南郑与群下计议,魏延说:

"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

魏延设想,五千精兵,五千人运粮,十天时间到达长安,夏侯楙一听说魏延来了,就逃跑了。魏延开开心心与诸葛亮大军在长安城东会合。

诸葛亮认为这一招太冒险,不如稳稳当当从大道上进军,先平定陇右为好,十拿九稳,没有风险。因此,不采纳魏延这一计谋。

如果夏侯楙不跑,能坚持十天的话,魏延将吃什么、喝什么?

最大的可能是,夏侯楙真如魏延说得那么胆小,但会紧闭城门不出,魏延没有攻城的器械,就傻乎乎地等着诸葛亮大军到来。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完全可以接受。

但问题是诸葛亮能按时到来吗?诸葛亮能完成魏延交给他的光荣使命吗?

魏延能不能抵达长安城下不好说,因为一切皆有可能。

但史实证明,诸葛亮五次北伐,没有一次能够抵达长安附近,一般是围困陈仓,粮尽而退。最远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抵达五丈原,但不敢渡过渭河,依北山东行,进占武功,与司马懿决战。

没有诸葛亮大军与魏延会合,子午谷奇谋就是一句空谈。

诸葛亮对于自己能否按照魏延的计划,准时到达长安没有任何把握,诸葛亮咋会同意魏延的奇谋呢?

这么简单的道理,魏延不可能不懂。有人质疑子午谷奇谋是伪作,看来不无道理。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本就是蜀汉官员,他写史选材相当严谨,非真实可靠,决然不予采用。对于子午谷奇谋,他是这样描述的: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这个看似与《魏略》的表述,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所区别,没有明确提到从子午谷出兵,只是说与诸葛亮分兵两路会于潼关。

这不仅仅是文字表述的不同,其中大有深意,那就是对这个事并不确定。

但不管咋说,魏延子午谷奇谋没有可行性,诸葛亮不采纳是正确的。


豹眼看历史


魏延的“从子午谷奇袭长安”之计,如果是一个能在处于完全秘密状态下实施的突然袭击,或许还有几分胜算。

然而,蜀军北伐并非突然,这就使得“子午谷奇谋”成功率降低了很多很多。

蜀汉建兴五年三月,后主刘禅下诏:

......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优国,先帝托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他如诏书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称朕意焉。”

诸葛亮还没有开始进军,刘禅已经下诏,并明确将所领人马,进攻目标,以及相关诏书律令“露布天下”。而诸葛亮五月进兵,到建兴六年正月召集军事会议,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前后有九个月。

这9个月时间里,难道曹魏就啥也不管,当做没有这件事情么?

显然不可能,蜀军北伐已经不是秘密,魏国已经展开了防守战略的部署,乐阳亭侯孙资向魏明帝建议“分命大将据主威要险”,魏明帝采纳了孙资的建议,这就是魏国的防守战略。所谓“要险”,从后来魏军实施此防守战略的实际情况来看,是守重要的地方,而非“险峻”。

东起长安、西至陈仓的渭水之畔,共有五城:长安、槐里、武功、郿城、陈仓。

那么,除了部署防守“要险”的军队以外,魏国还有机动部队么?兵力如何?

有,魏国在雍正有机动部队。

《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魏略》说:

“是时朝臣未知计所出,帝曰:‘亮阻山为固,今者自来,既合兵书致人之术,且亮贪三郡,知进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也’。乃部勒兵步骑五万拒亮。”

魏明帝调动的五万步骑,应是中央机动部队与雍州机动部队的联合之数。《三国志》中还透露了魏国在雍州多年间的常备机动部队兵力,约为两万步骑。按照惯例,州直属机动部队驻在州治城内。雍州机动部队两万人,应驻在长安城内。

长安城是旧都,城墙较长,又是魏国的西都,因此,其城防部队至少也应该有一万人。那么,如此一来,联合守卫长安城的兵力,合计至少3万人。

而“子午谷奇谋”中,魏延的作战部队只有五千人(另外五千人是运输粮食的)。用着五千将士去进攻受着长安城的魏军三万将士,显然是攻不下来的。

且长安城易守难攻!

《后汉书 ·董卓传》说:催随着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余万,与桌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围长安。城峻不可拔。守之八日,吕布军有叟(蜀)兵内反,引催众得入。

李催率军十余万攻长安,打了八天毫无进展。后来还是因为吕布军中的蜀兵打开了城门,长安才被攻破,可见长安之易守难攻!

蜀军北伐是在李催攻打长安后的36年,其间长安并发生过受到破坏的记载,因此,魏延献计时,长安依然易守难攻!
那么,当长安被攻击时,魏国援军的行动速度如何?

从《三国志》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肯定的数据,即魏国机动部队的行军速度,骑兵日行170里,(三十年后钟会的骑兵能日行172里),步兵日行90里。

从洛阳到郿城有1120里,从洛阳往陈仓北到街亭有1836里。

从长安道郿城有260里,从长安往陈仓西北到街亭有976里。

魏军骑兵从洛阳到郿城大致需要6天时间,从洛阳到街亭花费10天。

魏军骑兵从长安道郿城用一天半,从长安道街亭用五天半。

那么,魏军真的那么快么?

《蜀书·姜维传》记载,也就是这次北伐,诸葛亮进祁山。当时姜维在天水任职,他奉天水太守马遵之命在各地巡查。马遵得知蜀汉大军到来,各县响应蜀军,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于是扔下姜维等人,连夜逃到上邽。姜维等人追不上,回城城门已经关闭进不去,去冀县,而冀县也不放他进去,不得已就投降了诸葛亮。而之后不久,马谡就败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回蜀,导致姜维与母亲分开。

裴松之在这条记载中注《魏略》说,姜维投了诸葛亮,冀县当时也立即首义,然而还没得到诸葛亮派姜维返回冀城迎接起义的首领,街亭已经战败了。可见时间十分紧张,魏军骑兵来得十分迅速。

所以魏国中央骑兵驰援长安,时间只需要7-8天的样子,然以长安守备的兵力,抵挡魏延的5千兵力,难道连10天都坚守不了的么?

最后,魏延低估了魏国安西将军夏侯楙、他的计策中说:“楙闻延奄至,必撑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

魏延实在太过自信了,自己一到长安,夏侯楙听到了就乘船逃跑?连打得不敢打一下,夏侯楙真的是这样一个怂包么?

裴松之注《魏略》中说夏侯楙“性无武略,而好治生”。夏侯楙虽然不擅长军事,但是这个人热衷于管理经济,并不是一个毫无用处的纨绔子弟。另有载“群弟不遵礼度,楙数切责”,可见夏侯楙心中常有“礼度”,也就是国家的法度,他应该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高级文官(恩,名义上是个将军,其实更像个文官)。如此有品格的人,会望风而逃么?

何况,夏侯楙驻守在“易守难攻”的长安城里,身后有三万精锐将士,有郭淮做刺史,有大将军曹真为后盾,他有必要望风而逃么?

既然夏侯楙不可能望风而逃,那么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能否实现预定目标,就是一个大问号,这条计谋的价值,再次大打折扣。

综上,蜀军北伐不是秘密,曹魏已经采取了正确防守战略,加上长安易守难攻,魏国援军行动迅速等援引,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 不可行的。单纯从军事角度考虑,诸葛亮都不会同意,何况诸葛亮还有自己战略层面的考虑,以及魏延这个人政治方面的打算等原因。


江畔初见月


子午谷奇谋有可行性,不过成功几率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是指趁曹魏不备,蜀汉军从子午谷奇袭长安,从而一战克长安。然后蜀汉军再利用潼关天险拦住从洛阳增援的魏军,以关门打狗之势消灭魏军在雍凉的地方部队,一举夺取曹魏西北的战略。



这个战略从理论上来说,是有可行性的。因为自从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蜀地整整憋了五年没打仗,而在此期间,曹魏和东吴打了两次灭国级大战,魏军的主力都在东线,西线防御蜀汉军的兵力并不多,而且防御心态还很懈怠,想不到蜀汉会突然袭击。

但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可行性也就仅此而已了。因为魏延偷袭的几个致胜因素,都过于理想化。

首先,从子午谷出秦岭,速度一定要快,在魏军没发现之前就要突出去,否则会被魏军包饺子。

但是子午谷很难走,魏延认为十天可从子午谷抵达长安,这过于理想化。

咱远的不说,就说西安事变时,当时王耀武率51师在汉中驻训。他当时就想走子午谷突袭西安,解救蒋委员长。但中央军走了三四天,最后放弃了。原因就是太难走。

当然,不是说魏延就一定不能在十天之内走出去。只是说,魏延的想法太理想化。如果魏军派几个斥候巡逻,发现了蜀汉军,魏延就前功尽弃了。

第二,夏侯楙必须要不战而逃,蜀汉军要第一时间迅速攻克长安。

这一点也很理想化,假如夏侯懋不逃呢?魏延岂不是进退不得了?

当然,也不是说夏侯懋就不会逃,陆逊偷袭荆州,糜芳、傅士仁也投降了,这说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但还是那个问题,把成功希望交给对方来掌控,这过于理想化了。

第三,诸葛亮大军按期出与魏延会师,并能在潼关抵挡住东线魏军的进攻。

这一点跟前两点一样,也是很理想化。其理想之处就在于——以为拿下潼关,就一定能拦住魏军的增援。

众所周知,潼关是天险,是扼守关中平原的门户。可是,魏军如果要攻关中,其实是可以绕过潼关的。


历史上,从山西到陕西,有龙门、蒲津、龙门三个渡口可以渡过黄河。其它历史阶段绕过潼关的例子就不说了,就说三国时期,就有成功案例。

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与曹操会战于潼关,徐晃趁马超不备,就从蒲津渡口悄悄渡过了黄河,绕到了马超身后,会合曹操把马超包了饺子。

如果说魏延的奇兵兵力不足,只能防守潼关,而无法顾及黄河的几个渡口,那么魏延的下场肯定就跟马超一个样了。但如果分散兵力防守,魏延的兵力够吗?蜀汉军的兵力够吗?

毕竟蜀汉军拿下潼关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难点在于歼灭雍凉地方守军。如不然,蜀汉军就变成了当年的整编74师,中心开花,被魏军东西夹击。


下面再说诸葛亮为什么不同意。

诸葛亮之所以拒绝魏延的建议,主要是他有自己的战略。他当时的战略很明确,以赵云疑兵吸引主力,自己亲兵出陇右,马谡在街亭拦截救兵拖延时间,目的就是拿下陇右。

一个是拿下整个雍凉地区,一个只是想拿下陇右。这里不讨论诸葛亮和魏延的思路孰优孰劣,就说两人战略路线区别这么大,诸葛亮怎么可能不否决呢?



并且实际上,诸葛亮一次北伐,派马谡去守街亭,实际上就是子午谷奇谋的翻版。只不过就是战略规模缩小了而已。

按照子午谷奇谋的设想,蜀汉军守潼关,关门打狗,把雍凉魏军一网打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马谡守街亭,也是关门打狗,想把陇右魏军一网打尽;

但是结果呢?马谡没守住街亭,蜀汉军主力也没打下陇右。

所以说,以诸葛亮一次北伐失利为例,魏延想偷袭子午谷,浑水摸整个雍凉,成功可能性太低。当时蜀汉军战斗力就那么回事,撑不起这么宏大的战略。


最后说说魏延的真实想法和子午谷奇谋的真实性。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魏延其实并没有提出过“子午谷奇谋”。

《魏延传》的记载是:“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

但是诸葛亮不允许。

也就是说,魏延是想单独领兵,获得更大的军事自主权,他和诸葛亮分兵打。就像当年刘邦和韩信分兵,各打各的一样。全文并没有提过“子午谷”,也没有提过偷袭的事情。

但是到了魏国人编写的史书《魏略》中,那就编的有模有样了。偷袭什么全来了。让人颇为怀疑记载的真实性。

我个人觉得,《三国志》中关于魏延的记载才更符合逻辑。因为魏延自视甚高,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可以单独领兵,所以才提出了分兵建议。

并且魏延本传中的“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记载也能佐证这种逻辑的正确性。

因为走子午谷偷袭长安,先决条件就是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但诸葛亮一伐失利后,魏军已有防备,这种先决条件没有了。可魏延依然每次北伐都要申请自己单独带兵,这就表明魏延的目的并不是偷袭长安,而就是单纯的就是想自己带兵,不受诸葛亮节制。

至于诸葛亮为什么不想让魏延分兵,那就不得而知了。大概率可能是因为他手上无冲锋陷阵的将才可用,想让魏延留在身边吧。亦或许,诸葛亮对魏延的忠诚还不够信任。


Mer86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这样的:

1、丞相给我五千人,还要准备十天的口粮。

2、我带着这五千人从汉中进入子午谷,然后沿着子午谷北上到达长安城下,这大概需要十天左右。丞相您则率主力按原计划走斜谷,吸引曹魏西线主力。

3、坐镇长安的夏侯楙生性怯懦,一看我魏延带着五千人到了长安,必然吓得屁滚尿流,坐船弃城跑路,城中群龙无首。

4、我用这五千人围攻长安,口粮取自长安周边谷仓和老乡那里,大概十多天拿下。

5、我估计曹魏援军到达长安最快得20天左右,而那时丞相您带着大军从斜谷到达长安和我汇合了,到时候咸阳以西就全在咱们手里了。

一眼看去,很明显可以看出魏延子午谷奇谋成败的关键在于

时间。如果稍有延误,魏延的计划将完全失败,后果不堪设想。

首先是魏延率军通过子午谷的时间。魏延的计划是十天,因为他只带了十天的口粮。子午谷这条路是长安正南方向位于秦岭的一处谷地,其山谷相间,十分险峻。假使风和日丽,魏延这5000人带着口粮出征的队伍,可能会在10天内通过这里,但倘若天公不作美呢?

同时魏延10天穿过子午谷还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曹魏在这里没有布防。不过曹魏当时的布防计划是“分命大将据诸要险 ”,而子午谷在长安正南方,马超韩遂之乱时“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曹魏肯定会在这里设防。一旦魏延被魏军堵在子午谷内,大概率过不去的。就算魏延能突破子午谷,耗时必然超过10天,那时补给耗尽,无以为继。

其次是曹魏援军到达长安的时间。假使魏延按计划达到长安城下,夏侯楙也弃城而跑,长安城内群龙无首,那么魏延必须要考虑曹魏援军达到的时间。魏延对此的估算是20天左右,他这也太瞧不起曹魏的动员行军能力了。

孟达叛乱时也这么估算过曹魏军队的行军速度。孟达估计司马懿从宛城到上庸得一个月时间,但司马懿一路急行军,只用了八天就到了上庸城下,彻底打乱了孟达的计划,最终孟达束手就擒。而长安的重要性远超上庸,曹魏军队必然会全速赶来,肯定比魏延想象中的快很多。到时候,魏延这5000疲惫之师,必然被包了饺子,全军覆没。

最后是诸葛亮达到长安的时间。魏延认为诸葛亮必然会赶在曹魏援军之前达到长安,以他估算曹魏援军20天达到长安来看的话,他认为诸葛亮会在自己到达长安后的10天左右抵达长安。

这太过理想化了。前面已经说了,曹魏已经安排大将据险要而守,可以肯定的是防御诸葛亮的必然是曹魏西线的主力部队。历史中诸葛亮曾在后来围攻陈仓时吃了大亏,面对守将郝昭防守的陈仓毫无办法,只能退军而去,无功而返。可见诸葛亮在短时间内率领主力到达长安与魏延汇合是不现实的。到时,长安的魏延就成了孤军一支了。

所以单从时间上来分析,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太过于理想化,想要达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不用说,倘若夏侯楙坚守长安,魏延子午谷奇谋的可能性就要更低了。

所以诸葛亮在听了魏延的奇谋后“以为此县危”,把主攻方向放在了曹魏防备力量薄弱的陇右地区“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而不是直接发兵长安周边。


石头说历史


首先,肯定一点,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在当时并不具备可行性!诸葛亮不同意他去,是很明智的!

据笔者所知,兵出子午谷的有这么三个人(还有没有别人就不清楚了),第一个是司马勋,第二个叫高迎祥,第三个叫王耀武。是不是都很陌生?下面我们来一个一个认识一下:

第一个人是司马勋。永和十年(354年)二月,东晋大将桓温北伐,命司马勋从子午道出兵,攻打前秦。计策是好计策,当时桓温打败了前秦军,屯军灞上,一旦司马勋成功,长安唾手可得!

但很不幸,计策被前秦丞相王猛看穿,前秦以七千精锐骑兵在子午道以逸待劳,伏击司马勋,司马勋大败而归。

第二个,高迎祥。高迎祥是李自成的前辈,这是第一任“闯王”!在崇祯九年,高迎祥兵发南山,直驱长安,但是,过子午谷的时候,遇到了山西巡抚孙传庭的阻截伏击,不仅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虏了!

第三个,王耀武。严格意义上说,他并没有出子午谷。王耀武,国名革命军第五十一师师长。西安事变爆发后,就在陕西驻扎的王耀武打算武力进攻张学良,营救蒋介石,定下来了子午谷出兵奇袭张学良的计划,但是军队在子午谷走了三天,人困马乏,物资装备跟不上,不得已撤出。

通过以上三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魏延的子午谷出兵计策是很不靠谱的,那么它究竟有多不靠谱,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子午谷地势太险峻!其实,子午谷不止一条道,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走的也是子午谷,但他走的是陈仓道(也就是魏延斩王双的那个地方),并不是魏延提倡的子午道。子午道是子午谷中地势最险峻的一条路了!从这儿走,短时间内根本走不出去!而且军队战斗力消耗太大,就算出了子午谷,还有多少战斗力可以打长安?另外,如果短时间内走不出去,消息一旦被泄露,那后果不言而明。

第二,蜀魏军事实力的差距太大。

大家可能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比较大,认为蜀汉兵力富足,其实,当时蜀汉总人口28万户,还不到一百万人呢!兵力撑顶了也就十万人,魏国呢?四百四十万人口,军队40万左右。这样的差距其实决定了蜀汉只能稳中求胜,一旦出现大规模失误,他们输不起!诸葛亮每次北伐最多也就五六万人,而曹魏在西面的防御兵力就达到了20万。可想而知二者的实力有多么的悬殊。魏延以长途奔袭的方式攻取长安,安全没有可行性!当时曹真统兵驻扎在郿县、郭淮在天水,负责长安守卫的是夏侯楙。就算魏延成功出了子午谷,就算夏侯楙水的很,被魏延攻下了城防坚固、兵精粮足的长安,那魏延还能剩下多少兵力?他否靠这些人马挡住围剿的大军,守住长安呢?当然不能,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魏延被一口吞掉,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不要指望诸葛亮可以分担,他被郭淮死死堵在街亭、陈仓、五丈原一线,寸步难进!诸葛亮没有帮助魏延的能力!

第三、魏延一单失败,后果是蜀汉承担不起的。蜀国本来就没有人,魏延偷袭长安再带去五千精兵,这五千兵被吃了极大消耗兵力国力已经是大问题了,那随之带来的士气问题更是严重!到那时,曹真兵出大散关,直驱斜谷;郭淮走祁山,入白马关。诸葛亮是很难抵御得住的,如果真这样,那北伐不仅会大败,蜀汉甚至可能会提前几十年灭亡!

正如毛主席评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说的:“此计太悬危!”


玉树临风的九郎哥哥


1.魏延看到了魏国的混乱局面

2.魏延清楚那个驸马就是头猪

3.魏延熟悉出兵路线作战方式

4.魏延精通各类防御战事布局

5.魏延打算奇兵偷袭就地补给

7.魏延是奇兵有大部队作后盾

子午谷奇谋,占天时地利人和

占天时:魏国内部发生了混乱

占人和:守将驸马就是头肥猪

占地利:名将带精锐奇袭毫无防备城市

那是魏延亲自带兵去奇袭,会没把握?

魏延作为仅存少数身经百战的名将之一

魏延不会嫌自己命长,官职只比诸葛亮低

历史上,诸葛亮只有战略眼光,不会打战

可以这么说,十个诸葛亮也不如一个魏延

看看魏延汉中的防御策略,非常精通防御

精通防御的人,带兵去偷袭毫无防备的人

攻得下来,也守得住,夸张一点说吧

魏延到城下,亮身份,敌人就开城投降了

毕竟魏延作为身经百战的名将,名声在外


春哥diao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在诸葛亮北伐时期提出来的。魏延的意思就是,他自己带领5000名精锐士兵,同时再配5000名杂兵。由他带领这支部队,从子午谷出发。偷袭长安。在他偷袭长安成功之后,诸葛亮带领主力出祁山,那么关中地区就能拿下了。

诸葛亮当时没有同意这个计划。所以后人也经常说,如果这个计划实施的话,说不定能够成功,而一旦成功了,诸葛亮的北伐说不定也就成功了。说白了,就是用很少的部队去赌一把,如果能赌对的话。其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在此我分析一下子午谷奇谋的可行性。

进攻长安的五条道路

从汉中进攻长安一共有5条道路。自西向东分别为祁山道、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和子午谷道。其中祁山道和陈仓道,相对而言地势平坦,适合大部队行军,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也经常走这两条道路。,而褒斜道。骆古道和子午古道。地势崎岖,道路狭窄,非常不适合行军作战,都是属于冷门的道路。其中最冷门的就是子午谷道。因为子午谷的地势是五条道路当中最为崎岖最为难走的一条险道。

子午谷奇谋压上的本钱其实并不小

那么我们现在来看一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当中。所谓的5000精锐和5000名杂兵,对于蜀国来说是不是一个。能够承受的损失。蜀国在当时的三国当中是人口最少的,不足百万人能够动员的兵力极限,在10万人左右。5000精锐加上5000杂兵,总共就是1万人,相当于蜀国极限动员情况下的1/10。所以一旦计划失败,损失的这1万人,对于蜀国来说都是一个无法承受的损失。相当于总兵力的1/10。.总人口的1%。尤其是5000精锐更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诸葛亮表示,5000精锐的损失我承受不起

通过子午谷的可行性

按照魏延的说法,他带着这5000精锐和五千杂兵,大概10天就能到达长安。但是事实是这样的吗?根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

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

沈括是北宋时期的人,根据他的记载,在北宋当时的情况下,后勤比例为1:1的条件下,整支军队大概可以支撑18天。魏延所说的10天到达长安,是在没有考虑后路的情况下,也就是说这支部队出发之后,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全军覆没。

那么10天的时间能走出子午谷吗?我们可以看一下后面的情况。魏国大将军曹真曾经带兵走子午谷偷袭汉中,结果遇到了连日的大雨,走了一个月还没走到一半,路上遭到了蜀军伏击被打了回来。明朝末年的时候第一代闯王高迎祥也曾经走过子午谷,他用了15天的时间才走出来。结果他刚走出子午谷就遭到了明军的埋伏,全军覆没。

▲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命丧子午谷

所以魏延所说的10天内通过子午谷其实是不可行的。

拿下长安的可能性

那么我们现在假设,魏延即便能够在10天内走出子午谷。那么他能够拿下长安吗?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当中。他能够拿下长安的前提是,长安太守夏侯懋是个白痴。但是关于夏侯楙是个白痴的说法,是在《三国演义》里面说的。在《三国演义》当中,为了展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主动出来给诸葛亮送人头,结果被打成了猪头,兵败而亡。

▲夏侯楙究竟是不是白痴,其实很难说

而在实际的历史当中夏侯懋是夏侯敦的儿子,他娶了曹操的女儿,只是说这个人喜欢做生意,在长安开了很多酒馆和夜总会,当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他当时已经不在长安了,被调到洛阳做官去了。夏侯楙究竟是不是一个白痴这不是魏延说了算的。

而且长安在历史上也是多个王朝的首都。城高墙厚,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蜀军的攻坚能力向来不强。而且魏延的部队都是轻装上阵,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长安基本上不可能能打下来。

即便能够顺利拿下长安,也守不住

那么我们现在假设魏延运气再好一些。她真的遇上了一个猪头,在长安当太守。他真的顺利的拿下了长安,但是他守得住吗?按照魏延的计划,他要坚守长安20天,他将面对着东边潼关魏军,西边陇右方向而来的魏军,南边从武关方向而来的魏军。此外,洛阳方向的魏军也可以绕过潼关进攻长安。当时魏军领兵的大将,有曹真、司马懿还有张郃。这些人一旦四面合围,魏延能守得住吗?

▲张郃表示,魏延你尽管放马过来吧,我的大刀早已饥渴难耐了

而且魏国多骑兵,蜀国主要是以步兵为主,在速度上来说,蜀军,追不上魏军,到时候诸葛亮也很难援救魏延。

因此长安即便能拿得下,也很难守住。

所以综合以上来说,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实是不可行的。一是在于一旦失败,这种损失蜀国承受不住;二是子午谷基本无法在10天内通过;三是即便能够通过子午谷,长安也很难拿下;四是即便拿下长安,也很难守住长安。以上条件来说,个个都非常难实现,而且个个都要能够实现。所以子午谷奇谋,实际上并不可行。


老威观史


屁股决定脑袋。魏延是武将,他关心的是战术,是胜负;诸葛亮是全军统帅,考虑的是全局,是整体战略战术的通盘考量。角度不同,对兵出子午谷的看法自然不同。

历史上的奇袭、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能被记载史册,就是因为成功率太低,所以才被人津津乐道。

子午谷奇谋,被久经战阵的魏延提出来,自然有他的道理和可行性。但再多的道理也不能掩饰它是一次军事冒险行动。

兵出子午谷是在蜀国第一次北伐期间提出的,这次北伐本就出其不意,打了曹魏一个措手不及,是战略上的奇袭。已经得知蜀国进犯的曹魏,怎能不防范再来一次战术上的突袭?即使想不到堵住子午谷口或是在谷口埋伏,但严防死守长安,加强戒备是必然的程序。

子午谷全长三百三十公里,且不说道路崎岖,草木茂密影响行军。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几千人走过,想不留下痕迹是不可能的。人马过处,鸟飞兽散,这动静足以引起有心人的注意。东汉末年,关中地区饱经战乱,子午谷所在的秦岭就成了最好的避难所,藏在深山中的百姓不知有多少,蜀军根本无法藏住身形,那么奇袭也很可能就变成了笑话。

裴松之注《三国志》,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楙闻延奄至。比东方相合聚。”把胜负压在敌方将领的失误上,本身就是一次冒险。夏侯楙年少没经验,可他手下经过战事的文官武将却是不少,进攻不足守城有余。10天行军330公里的蜀军,到达长安城下,还能有多少体力作战?怎么看都是以逸待劳的魏军胜算大。

这场奇袭还少不了蜀军主力的配合。兵出斜谷,经过沿途一系列激战,20天内杀到长安城下,以步兵为主的蜀军还能有多少战斗力?为了能会师长安,必定一路长驱直入,少占或不占周边城镇,事实上变成孤军深入的局面,漫长的补给线将变得相当脆弱,一旦被截断,满盘皆输。

此时的蜀国,战略上已抢占先机,且兵强马壮,根本不需要采取这种赌博式的打法。


寒星针


我认为魏延子午谷计谋有可行性,但是成功几率微乎其微。

子午谷奇谋是魏延的一个战略设想,想利用子午谷人迹罕至和曹魏守将疏于防范的直接率领五千精兵拿下长安同时诸葛亮进攻关中地区和魏延成功会师,切断陇右地区和曹魏的联系,随后占领关中和陇右产马地蜀军东征洛阳进逼中原让蜀汉政权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战略构想。

后世高迎祥子午谷奇谋下场凄惨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看似战果很大,但是其中有很多漏洞,例如穿越行军条件恶劣的子午谷就很难做到神不知鬼不觉,行军速度十分缓慢特别容易被敌人知晓。在明朝时期起义军高迎祥因看三国志而想搞一个起义军版本的子午谷期末,结果走露风声,名将孙传庭以逸待劳全歼高迎祥的五万大军,高迎祥本人落得个凌迟处死的下场。

攻下难,攻下之后守不住

魏延当时的战略构想的前提是曹魏在关中地区的守备兵力不多,蜀军在人数上有优势。加上魏延的军事才能有很大可能攻下长安,但魏延五千多人攻下城池坚固的长安城肯定会付出很多伤亡,没有多余的兵力攻占其他地区。

同时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来,守长安必须要守住潼关天险,而魏延已经没有多余兵力攻取潼关地区,况且在古代通讯条件落后,诸葛亮北伐的蜀军很难和魏延同时配合,诸葛亮援军不到或者晚到一些时间,魏延就要在关中平原凭借几千残兵对阵曹魏派来的大批援军,到时候魏延不但会丢掉长安甚至会和高迎祥的军队一样要么被杀要么被俘虏。

诸葛亮做事谨慎,蜀汉国力赌不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能否成功

翻看正史还是三国演义,诸葛亮都是一个做事十分谨慎的人,没有十足的把握根本不会决策,蜀汉每次北伐诸葛亮因谨慎而错失战机但同时在诸葛亮的带领下每次都能全身而退。

魏延作为当时诸葛亮身边唯一大将,是诸葛亮北伐的左膀右臂,一旦采取子午谷奇谋会让魏延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当中,搞不好就会全军覆没魏延阵亡,而当时的诸葛亮做事事必躬亲,蜀汉阵营里魏延是唯一一个可以帮助诸葛亮分担责任的人,如果魏延有失诸葛亮会早早累死了就没有后来病死五丈原的事情了。

同时蜀汉国力弱小,蜀汉是三国时期国力最弱的国家没有之一,从夷陵之战后蜀汉损失了大量军队和将领,五千精兵相对曹魏来讲不是什么事情,但是对于蜀汉来讲简直就是全国军队一半的战斗力。

诸葛亮每次北伐带领的军队大约在8到9万左右,其中还包括很多非战斗部队,有一部分军队承担了运粮和屯田的任务,能实际作战的部队也就只有一半左右,而五千精兵可以说是蜀汉最强也是最后的战斗力了,一旦子午谷计划失败五千精兵大概率全部阵亡,蜀汉的亡国日期只会大大提前。

总结:

我认为魏延的子午谷计谋有可行性,但是成功概率微乎其微,就算是成功了魏延也无法带领几千强弩之末的蜀汉军队击败魏国增援关中的大量援军。同时诸葛亮因性格和蜀汉的国力因素不敢赌魏延子午谷计谋的可行性,只能采取稳扎稳打形势以攻代守来保卫孱弱的蜀汉政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