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姜維明明比魏延差,為什麼諸葛亮要培養姜維做自己的接班人呢?

簡樸韻


關於魏延和姜維究竟誰優誰劣,在歷史上是沒有對比的,說姜維比魏延差,那就更是無稽之談。

誠然,魏延是劉備部曲將出身,並且又在趙雲榮升桂陽太守之後,接了趙雲的班,成為劉備的牙門將軍。在這個意義上來說,魏延是劉備嫡系中的嫡系。

魏延曾是劉備選中的軍中接班人

公元219年,劉備經歷了與曹操的兩年血戰,終於攻佔了漢中,同年在沔南進位為漢中王。隨即大肆封賞功臣,魏延被封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一職,成為了蜀漢政權的新貴。

劉備之所以任用魏延而不任用趙飛做漢中都督,其出發點並不是不信任張飛,而是要在軍中注入新鮮血液,作為關羽、張飛、趙雲諸位老將們的接班人。

魏延也不負所望,從作為劉備部曲將之後,就屢立戰功,在劉備攻取南四郡、攻取益州和漢中的戰役中,屢立奇功,也擔得起劉備委以的重任。

除了魏延具有劉備嫡系和屢立戰功的原因之外,劉備重用魏延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之外,魏延還具備其他新生代將領一個不具備的條件,那就是他是劉備要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個戰略目標的忠實擁護者和執行者,在這一點上,魏延要遠勝於荊州派、益州本土派和蜀漢軍中中其他派系將領。

劉備死後,蜀漢軍中僅有趙雲以資歷老的原因在軍中的地位超過魏延,除此之外,魏延是蜀漢軍中的第一人。

姜維為什麼受到諸葛亮重視

反觀姜維,本是曹魏降將出身,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投降。姜維雖然是涼州上士,也被諸葛亮重用,但在蜀漢軍中的地位遠不如魏延,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劉備夷陵之敗後,蜀漢政權積攢了幾十年的精華損失殆盡,這直接造成了政權內外部的矛盾有總爆發的趨勢。在這種危機四伏的局勢下,如何確定蜀漢政權下一步的發展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

諸葛亮和魏延對於蜀漢政權不能困於益州一隅之地,向外擴張的思路是一致的,但在進取方向上卻出現了矛盾。

按照魏延的邏輯,蜀漢政權的最大敵人是曹魏,要想實現劉備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戰略,那就是必要兵髮長安,直取洛陽,與曹魏政權爭奪中原。可是,此時的蜀漢政權在連續失去了荊州、上庸地區之後,實力已經遠不如前,根本無法完成之前《隆中對》中所設計的戰略構想。諸葛亮雖然採取的也是積極防禦的戰略,但是在發展方向上卻是要出兵隴右,佔據涼州,以西涼地區的精兵良馬增強蜀漢政權的實力,待到時機成熟,在出兵北伐,實現《隆中對》的戰略構想。

所以,諸葛亮才會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沒有采納魏延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的計策,而是要先攻佔涼州的隴右地區,徐圖進展。這才是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所在之處。

諸葛亮選擇接班人的條件

諸葛亮之所以會重用姜維,一方面是姜維確實具有很強的能力,其家族在雍涼地區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最重要的是姜維非常認同諸葛亮先佔據隴右,以雍涼地區的精兵良馬壯大實力之後再北伐的策略,這才是諸葛亮要培養姜維作為接班人最重要的因素。

諸葛亮作為蜀漢政權的最重要的領導人,他要選擇的接班人要看的是該人是否能夠認同自己的戰略並忠實的執行自己的戰略方針,在這一點上,姜維無疑符合這個條件。而魏延,在內心深處根本不認同自己的戰略。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還能夠控制住他,可是諸葛亮死後,如果魏延接了諸葛亮的班,以魏延的在蜀漢軍中的影響力,他勢必會全面推翻諸葛亮的戰略構想,按照自己的戰略方針行事。如此一來,即使魏延出奇成功,佔據了長安,以蜀漢政權的實力,也抵擋不住來自曹魏政權的兩面夾攻。

總結

所以說,諸葛亮選擇接班人的條件跟魏延和姜維二人的能力並不直接掛鉤,而是這位接班人是否認同並且能夠忠實執行諸葛亮的戰略構想。在這一點上,姜維比魏延更加適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