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从刘封夺取孟达鼓吹一事来分析蜀汉的派系之争


从刘封夺取孟达鼓吹一事来分析蜀汉的派系之争

历史背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在经过了与曹操的反复争夺后,刘备率军攻取了汉中。至此,刘备集团拥有荆、益二州,其实力达到了顶峰,已经初步形成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规划的战略态势。

随即,刘备大肆封赏功臣,以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后左右四将军,同时,又命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五人一起制定了《蜀科》,在军事、行政、法律等方面初步搭建起了建国的雏形。

刘备封赏功臣一方面是为了酬劳那些跟随自己百折不挠、舍生忘死的部下,另一方面也有平衡军内各派势力的原因。蜀汉军中,主要是以关羽、张飞为代表的元老派;以黄忠为代表的荆州派;以吴懿为首的益州本土派;以法正为代表的东州兵和以马超为代表的凉州派组成。文官系统中,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派;以法正、李严为代表的东州派;以伊籍为代表的荆州派;以刘巴为代表的益州本土派组成,刘备作为元老派统筹领导整个政权的运行。

大肆封赏功臣和《蜀科》的制定,既是刘备为了建国而做出的前期准备,也是为了手下各派势力平衡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点在制定《蜀科》的人选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蜀汉的各派系中,元老派和荆州派掌握在刘备和诸葛亮手中,益州本土派势力在刘备攻占益州后的打压下已经远不如前,马超虽然是一员宿将,但是手下兵力单薄,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只有以法正和李严为代表的东州派既有政治地位也有兵权,在蜀汉政权中具有很强的实力。

从刘封夺取孟达鼓吹一事来分析蜀汉的派系之争

东州派系的形成

以东州士人组成的东州派形成于汉末董卓之乱后。在经过了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和凉州军阀马腾、韩遂们的反复摧残后,居住于关中三辅地区的民众纷纷逃离,首选地区就是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法正和孟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荆州的南阳郡处于南北交汇之处,在汉末也深受袁术、张绣以及曹操之间的战争伤害,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逃离南阳,逃到益州避难。兼之,曹操在南下攻打刘表时,也有部分南阳士人不肯归附曹操,也逃到了益州,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李严。

当时的益州牧刘焉和后期的刘璋就收编了很多来自关中三辅地区和南阳郡的流民,组建了一支地主豪强武装,命名为“东州兵”,以法正、孟达、李严等人作为这支军队的领导人。

对于这支部队,刘璋的态度是既用又不肯与过分信任,尤其是来自关中和三辅地区的法正和孟达。因为,这批人在逃难离开关中和三辅地区的时候,在汉中受到张鲁五斗米道的大力拉拢,其中有很多人都留在了汉中地区。即使法正和孟达肯于效忠刘璋,可是他们手下的东州兵却与张鲁手下的关中民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不得不使刘璋在使用法正和孟达的时候始终抱有一定的戒心。

法正和孟达本来满腔热血原意效忠刘璋,可是却受到了冷落,所以才投靠了刘备。而刘璋呢?也是因为对法正和孟达不信任,才会在刘备入川之时,就把孟达率领的四千关中民众组成的部曲以支援的名义送给了刘备。从此,东州兵正式加入到刘备阵营中。

从刘封夺取孟达鼓吹一事来分析蜀汉的派系之争

刘备攻取益州时,孟达并没有率军作战,而是被刘备安置在了宜都一带,受张飞节制。后来,刘备调张飞入川助战的时候,就委任孟达为宜都太守,可谓是重用了。刘备之所以重用孟达,还是看在法正的面子上,因为,法正在刘备攻取益州和汉中的战役中可以说是立下了首功,也奠定了东州兵在蜀汉政权的地位。

公元219年,刘备在攻占汉中后不久,就令孟达率军攻取房陵、上庸。孟达此次出兵,东州兵另一员主将李严也率军助战。按照一般的逻辑,如果东州兵打下房陵、上庸地区,那么,这个地区可就是东州兵的势力范围了,东州派在蜀汉政权内部的地位会得到进一步的稳固和提高。

可是,就在孟达和李严攻占房陵,准备进攻上庸的时候,出现了变故,那就是李严被调走了。随即,刘封被刘备任命为副军将军,率军顺汉水东下与孟达会攻上庸。按照官方给出的理由,是刘备认为孟达能力有限,恐怕不能胜任独自率军攻取上庸,所以才派刘封来统一协调指挥。

事实真的如此吗?未必然!

从刘封夺取孟达鼓吹一事来分析蜀汉的派系之争

刘备出于什么考虑派刘封来指挥上庸战役

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位于汉中的东部,所以被称为东三郡,这里地形复杂,又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区,当地的土豪势力强大,不服王化久矣,向来难以管理。所以,在后汉三国时期被魏蜀吴三国视为“三不管地带”。

可是,这个地区的战略位置又极其重要,如果蜀汉政权能够拿下东三郡,那么,就可以把荆州、汉中地区连成一片。向东可以支援荆州方向的北伐,向西可以沿汉水北上支援汉中的防御,向南可以保护由荆州通往益州的陆路交通线临沮一线,可谓是战略要地。

按照刘备的考虑,这么重要的战略要地是一定要由自己的心腹掌握才是,而孟达和李严掌握的东州兵并不是自己的嫡系。孟达和李严已经攻占了房陵,如果攻下上庸,再联合当地土豪申氏家族,极容易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为了防止这种局面出现,刘备才会在孟达进攻上庸的前夜,调走了李严,然后再派刘封来掌握部队。

另外,法正在益州已经拥有极大的权力了,东州兵再立下大功,那么,东州派的势力就愈发强大,这就势必会影响蜀汉政权其他派系的利益。所以,处于安全和内部各派系利益平衡的考虑,刘备才派出刘封,作为自己在上庸地区的军事代言人。

从刘封夺取孟达鼓吹一事来分析蜀汉的派系之争

刘封为什么要夺取孟达鼓吹

刘封的到来,在孟达眼中明显就是来抢功的。而且,刘封无功就已经被封为了副军将军,而孟达和所率的东州兵却无一赏赐,连领导人之一的李严也在战前被调走,这势必会引起孟达和东州兵的不满。如果刘封善于抚慰,孟达即使不满,也不会有过激的反应。可是刘封却偏不是这样的人,他依仗着自己是刘备的义子,又秉承着刘备要控制东州兵,压制孟达的意旨,表现得异常跋扈。

双方的矛盾终于在刘封夺取孟达鼓吹一事上爆发了。以笔者的估计,如果不是双方的矛盾到了一定的程度,相信刘封也不会做出夺取象征着孟达将军荣誉的鼓吹的。

窃以为,刘备派刘封来上庸,主要还是希望刘封采取温和的方式来处理与孟达的关系,以预防为主,并没有激化矛盾的意思。如果孟达见机,主动向刘封靠拢,以东州派在朝中与军内的实力,刘备是不会动摇孟达在军内的地位的,因为,毕竟法正此时还在,还有一大批在蜀汉政权内有实力的东州人在做官。如果此时就动了孟达,势必会影响其他人的感情。

可是,刘封偏偏却反其道而行之。刘封在军事上可能有两下子,但却是一个政治白痴。他不仅激化了和孟达的矛盾,同时还得罪了本应该拉拢、利诱的土豪申氏家族。最终,孟达和申氏家族联手反叛,把在东三郡本没有什么根基的刘封击败,投降了曹魏。

综上所述,刘封夺取孟达鼓吹并不是刘备的本意,而是刘封压制孟达不成所作出的激烈反弹。按照刘封的逻辑,既然我不能压服你,那就通过夺取你鼓吹来羞辱你,最好能激起你的反抗,这样,刘封就可以师出有名,彻底消灭孟达,从而达到稳固东三郡的目的。可刘封却有点眼高手低,自己没有精钢钻,却偏要揽瓷器活。虽然达到了激起孟达反抗的目的,却没有能力来平叛,以至于败与孟达,丢掉了东三郡这块战略要地。

从刘封夺取孟达鼓吹一事来分析蜀汉的派系之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