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三国名将邓艾的死,警示一个什么道理?

铁桥生活随笔


三国名将邓艾暗度阴平,以2万奇兵击败诸葛瞻,进逼成都,逼迫刘禅投降,可谓成就灭蜀第一功。但是,最终邓艾却落的无罪被杀,家属流放的结局。期间,蕴含的道理值得深思。

下级必须始终摆正与上级的位置。邓艾在进入成都后,就以灭蜀的第一功臣自居,本来对刘禅等亡国君臣处置,是杀、是封,应该由司马昭本人决定,但邓艾却效法东汉初年邓禹的做法,擅自大封蜀汉君臣,“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在一定程度上赢得蜀汉人心。本来蜀汉地势易守难攻,又加上如此大肆笼络人心,自然增加司马昭的猜忌之心。但司马昭还是对邓艾进行了封赏,如此让邓艾更加错误认为这是领导认可,上书请求司马昭允许,为了让吴国归顺,后代刘禅,封他为王,并留在益州。这更加引起司马昭猜忌之心,但司马昭毕竟还是有涵养,只让监军卫瓘告诉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做什么事,要先向领导报告,不要先斩后奏。这也可以说是最后的警告。但是邓艾自恃有功,再此上书,重提此事,并称“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只可惜司马昭看见的不是“安社稷、利国家”的邓艾,而是“专之可也”,意图独据蜀地的邓艾,再加上钟会等人谗言,最终第一功臣,首先被逮捕入狱,“诏书槛车徵艾”。

切不可以有点功劳就居功自傲忘乎所以。邓艾进入成都以后,“深自矜伐”,并向蜀汉群臣炫耀,"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当时的有识之士都嘲笑邓艾的骄傲。客观说,虽然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但钟会二十万大军在剑阁牵制姜维也是功不可没。而且我们看到当时不仅仅是素来与邓艾不合的钟会一人上书告发邓艾,而是胡烈、师纂等人“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以及后来杀死邓艾的监军卫瓘,可以说邓艾得罪了伐蜀的所有人。假使邓艾入蜀后不是居功自傲,而是不功劳分给大家,又怎么会落得人人喊打的局面。

天上不会掉馅饼。邓艾偷渡阴平道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面对的困难更多的是地势的险峻、粮食的匮乏,真正遇到的抵抗并不多,到江油,蜀将马邈投降;在绵竹击败诸葛瞻,进军到雒城,兵锋直逼成都。这时刘禅派遣使者送上奉皇帝玺绶,请求投降。除了诸葛瞻有点抵抗,邓艾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可以说,轻而易举灭掉了蜀汉。正是刘禅大批量的整体投降,让胜利来的太过突然,让邓艾只看到了胜利的成果,而忽略了背后潜藏的巨大危机。因为战争规模小,导致像姜维等忠心于蜀汉的人,一方面心理难以适应,另一方面势力尚存,特别是不论是钟会,还是邓艾对蜀汉君臣毫无防备之心,最终酿成了钟会之乱。当然,在钟会之乱中,不仅钟会、姜维被杀,失去控制的魏军,对成都官吏百姓大肆屠杀,包括刘禅的太子以及其他忠于蜀汉大臣都被杀死,也是再另一方面对蜀汉抵抗势力的彻底打击。


一壶清茗品春秋


邓艾的死犯了三个错误,这三个错误也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第一功高盖主,回顾邓艾这一生,大大小小的立下了许多战功,在陇西与姜维互为敌手,有胜有败,他这一生靠着自己的努力爬到了征西将军这一职位,更是在讨蜀作战中率领自己的部队千山万水,翻山越岭,偷渡阴平直取成都,一举捣灭了蜀汉政权,可谓是威震天下了,这巨大的功劳让他冲昏了头脑,丧失头脑的清醒,有点变得居功自傲起来,忘记了历代功高震主的下场,自古以来一旦名将功高盖主之后就很难避免君主的猜疑,即使不被君主猜疑,也很容易被小人有可乘之机,以致招来杀身之祸。



第二不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一道理。战国时期文种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当蜀国被灭亡之后,占据头功的邓艾,此时最应该要低调,尚且不说急流勇退,但至少也不能居功自傲,也不想想有司马昭这样的“君主”他一定不容得别人在外拥兵自重,即使邓艾的军队不是很多,但是他却是功劳最大的,此时的司马昭一定非常关注邓艾和钟会的动向,邓艾此时最应该收敛锋芒,让司马昭把目光都转移动钟会身上才到,但显然他没有想到这一点。



第三最致命的一点僭越封官,这一点是最致命的直接导致邓艾被杀。邓艾在捣灭蜀国的时候,居然以天子的名义擅自封官,很显然此时的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居然封刘蝉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其余蜀汉官员和自己的手下也都一一封官,他这样做显然是不把朝廷不把司马昭放在眼里,他这样僭越封官司马昭显然是不会放过他的,这也直接导致了他被钟会离间,被杀身亡。所以僭越封官这一点是导火线,是他死亡的导火线,他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这么,既使他功劳非常大,僭越这一点是当权者的底线。触犯了底线,那只能招来杀身之祸了。



中流击楫


邓艾之死,其道穷也!

三国时代的邓艾,也算是一代名将了,他直接导致蜀汉投降了,作为将领,他不愧为一代名将。为什么后来却被杀死了呢?我们不想在重复回答什么历史上的事情了,我们来说说比较神秘的东西。

邓艾伐蜀之前,曾做一个梦:竟然梦见山上流水,他就在那山中出不来。

邓艾就忧心忡忡,他的副将邵援有点学识,于是邓艾就跟他谈论到这个梦。

邵援说:"山上流水,在《周易》中,就是《蹇》卦,蹇卦卦辞说:蹇利西南不利东北。"

邓艾就问:"是不是说这次往西南攻打蜀国,胜了却回不来了?"

邵援说:"孔子说过,蹇利西南,往有功也。不利东北,其道穷也。"

邓艾说:"身为军人,早已不再看重生死,若真回不来,也是命啊!"

我们来分析分析,为什么邵援说的蹇卦有这层道理呢,蹇卦上卦为坎水,也是外卦。我们知道坤卦在西南,邓艾伐蜀就是进攻西南。蹇卦的外卦坎,就是坤的中间阴爻变成了阳爻,而且是九五之位,所以说往外有功。

蹇卦的下卦也是内卦,是艮卦,根据周易,凡是阳爻,三多凶五多功,艮卦恰好九三阳爻是卦主,艮卦是东北,道穷于上,九三是下卦之上。

说了半天就是说,邓艾有本事进军西南,在外立下大功,但是作为臣子已经走到了不能回头的极点,回不去了。



乙丙丁6


邓艾之死,非常完美的诠释了中国为臣之道的根本,一旦僭越半步,必定万劫不复。

三国后期的名臣不多,著名的武将就更少,想邓艾这种能文能武的全才就更稀少。但是一代奇才却死得很冤枉,而邓艾的死,他自己要负绝大部分责任。

邓艾算是大器晚成的人物,他出生在建安三年,按照时间算,他应该是与曹丕同时代的人,可他入仕为官却很晚,因为他是农家子弟。

在东汉时期,阶级固化很严重,底层士子能够上通到权贵阶层很不容易,邓艾虽然出身农家,却很好学,因为有了文化,他才当上了汝南郡某县下的一个低级官员,邓艾的伯乐是司马懿,司马懿见过邓艾后,觉得此人非常有能力,于是刻意的留用、提拔,自此邓艾搭上了司马家族的快车。

邓艾真正建立功劳的却是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势,朝中拥曹反司马的大有人在,而且都拉拢过邓艾,但是邓艾非常坚定的站在司马家族的这一边,这也是为什么邓艾能够得到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的重用。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家族的权柄,如同当年曹操一样掌握了魏国的整个朝政,司马昭针对蜀汉的进攻逐步展开,其中两个人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是钟会,一个就是邓艾。但是很可惜,他们两人是冤家,钟会出生门阀权贵世家,邓艾出生底层农户人家。

两路大军共击蜀汉,钟会带领主力部队在剑阁与姜维死磕、对峙,邓艾带领了三万大军翻山越岭,偷袭阴平小道,绕过剑阁,直扑成都,蜀汉后主刘禅不战而降,自此蜀汉灭亡。

邓艾还没有享受多久胜利的喜悦,司马昭命令押解他回洛阳,不多久钟会入成都,在姜维的挑唆下打算拥兵自立,后被部属剿灭,而邓艾在回洛阳的途中被成都的追兵所杀,邓艾落个如此的下场有如下几点原因:

1、功劳太大,野心太强,曹魏能够一举灭蜀,邓艾是首功,如果没有他千里偷袭,此次灭蜀之战胜负还真不好说,这样的功劳不是一般人能够取得的,朝廷给予邓艾的封赏就是太尉,太尉是三公之首,掌管全国兵权。

邓艾灭了蜀国后,没有考虑过他的功劳对于司马昭来说是个巨大的威胁,因为此时的皇帝还是姓曹,虽然司马昭权势很大,却无法取代皇帝,如果邓艾在魏国的权势越来越大,对司马昭来说随时都有可能取而代之,这是司马昭不能接受的。

2、邓艾没有谋反之心,却有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他没有像其他朝代的功臣那样急流勇退,而是在蜀地积极准备,打算顺江而下,一举把东吴也给灭了,如果成功,邓艾建立的功劳将是比天还大的,在朝中的威望绝对超越司马昭,这样的野心其实也是“路人皆知”,司马昭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3、邓艾灭了蜀国后,行了僭越之事。邓艾为了安抚蜀中百官和刘禅皇室,稳定蜀中百姓,擅自以魏国天子的名义大肆封赏蜀中降官,连蜀汉后主刘禅都得到了个车骑将军的封赏。

这就犯了为人臣子的大忌,普通官员你封了就封了,赏了就赏了,连皇帝这种人你都可以安排,邓艾在政治方面的确太过低能,不通为臣之道,甚至是不暗官场规则。

邓艾虽然出于当时局势的考量,做出了最为正确的决定,但是对他个人而言,这是一步踏空,坠入深渊。钟会就以此为由诬陷邓艾,司马昭也借此拿下了邓艾,无论是钟会也好,司马昭也好,他们不一定要邓艾的命,却需要邓艾下台。

综上来看,邓艾之死,纯粹是个人作死,太想建功立业,实现个人抱负,是个理想主义者,但是在三国后期那么复杂的局面下,这样的人物再有才也走不远。


沉墨I方之城


三国名将邓艾的死可以警示的道理不止一个,应该是好多个的,因为邓艾的死并不仅仅是一个原因导致的。所以只有弄清楚邓艾的诸多死因,才可以搞明白邓艾的死给我们留下了哪些警示,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教训只得我们借鉴!


与主将不和睦

司马昭派三路大军共计18万入川伐蜀,他们分别是钟会、诸葛绪和邓艾。钟会钟会作为主帅,而钟会和诸葛绪都是副帅,他们分别从三个方向进攻蜀军。他们虽然都是在位魏国打仗,但是他们都想建功立业,因此他们之间互相猜忌,互相弹劾。

因为钟会是主帅,所以钟会说话的分量最重,诸葛绪和钟会都被钟会成功弹劾,他们的死都和钟会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说邓艾的死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和钟会处理好关系,作为一个副职一定要摆好自己的位置才可能长久下去,邓艾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的话就不会死这么惨了。


功高大过上司

钟会虽然率领魏国的主力在剑阁和姜维的大军博弈了很久,但是迫使蜀国投降的却是邓艾的两万多大军。作为一个主帅,率领数十万大军竟然被一个率军两万多的副帅抢了功劳,钟会的心中是很不安的,所以邓艾成了钟会的眼中钉,肉中刺。

如果邓艾知进退,把主要的功劳都让给钟会的话,也许邓艾也不会遭来杀身之祸。但是古代的武将大多都是希望自己建功立业的,因此有很多武将都因为自己能耐大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邓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飞鸟尽,良弓藏

钟会死后魏国已经知道邓艾是被钟会冤枉的,但是司马昭并没有给邓艾平反,而是下令杀了邓艾的全家。正是因为战争胜利了,所以国家不需要太厉害的武将了,因为君主都害怕用不住这些人,生怕他们谋反,因此许多君主都是先下手为强。

不仅仅是邓艾,就连钟会也在司马昭的算计之中。司马昭下令让钟会逮捕邓艾的时候自己也率领数十万大军驻守洛阳,钟会也是看到这才下定了谋反的决心,因为钟会已经察觉到司马昭要对自己不利。所以飞鸟尽,良弓藏是一个古人的经验积累,真的是太有道理了!

所以说邓艾的死至少可以警示我们三个道理:要和领导搞好关系;不要和领导争功劳;飞鸟尽了,良弓应当主动藏起来。如果不注意这些,很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唐朝的长老


三国历史后期的魏国名将邓艾之死确实很典型。可以留给后世很多的经验。但同时也是后世很多文臣武将死因的集中体现。

在三国时期,凡是在历史上留有姓名的人,其实都是地方豪族,邓艾也是如此,原本在南阳新野一带,只不过到了上一代家道中落,但即便如此,邓艾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并且在曹操攻占荆州之时投靠曹操。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虽然他是地方望族之后,但是对于曹魏集团而言,并没有多重要,也算是从基层干起。邓艾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情商,在当时各个人才都在争相攀富集团,获得更有利于自己的未来发展,但是邓艾在曾经举荐过他的长者面前都没有任何表示。虽然情商不行,但是邓艾的能力确实是出众的,尤其是军事,这也是他后来功成名就的基础。

之后中央政权发生动荡,曹氏与司马氏之间争夺不断,邓艾也在两者之中做了一场政治投机,投靠司马师,并辅佐政事。

司马事对他也颇有好感,建议也都被采纳。最终任命其为安西将军,护东羌校尉。尤其是在254年司马废掉曹芳及军政大权于一身导致很多人的不满。并以各种名义讨伐司马师,而邓艾随即配合司马师平定文聘文鸯叛乱,因此加官进爵。

当司马师去世以后,司马昭依然重用邓艾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多次击败姜维立下大功

不得不说,邓艾的政治投机还是对的,也并非是因为这件事而导致杀身之祸。但是做政治投机的人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自己在集团当中的地位是什么?就好比三国最会做政治投机的贾诩一样。可惜邓艾没有这个能力,凭借自己的功劳,他一直认为自己得到了自己应得的东西,在司马昭决定伐蜀后,命邓艾率军3万与雍州刺史诸葛绪和钟会一起出兵大体分三路。灭蜀。

邓艾出奇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刘禅举国投降,此时灭国大功邓艾应当如坐针毡。

毕竟背后有很多人不服,但是邓艾并不理会,反而认为自己一心为了集团和国家利益着想,随即开始,准备在蜀中伐吴。作为一个将领,战场上是你的用武之地,但国家大政方针还不配。也正是因为邓艾的自傲,所以他被钟会诬陷。而司马昭也并未对此详查,原因并不在于司马昭中了钟会的计谋。而是对于司马昭而言,钟会邓艾在灭蜀以后都不能留。灭掉蜀国的是自己而非这两个人。

作为政治投机者,邓艾应当是精明的,但是对于自己对于司马氏他是无知的。

甚至还天真的上书辩解。他自认为自己是忠臣,认为忠臣不应当有这样一个结果。那么假说我们认可他是个忠臣。但忠诚也需要手段,也应当明白政治运作究竟是什么?不能因为你自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是没有私的,你就可以把自己理解为忠臣。忠臣是要兼顾内部各个利益集团的。毕竟国家就是由利益集团组成的,关键时刻没有集团做后盾。除了你之外,也只有后世的某些人会认为你是忠臣。更何况对于邓艾而言,他也算不上什么忠臣。


世界史图鉴


邓艾是靠讨伐蜀汉成名的。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最后他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当时钟会二十万人马被蜀汉姜维兵团牵制在剑阁、进退两难时,远在百里外的邓艾,乘隙走险,亲自率领三千劲旅,飞渡阴平,直下江油;绵竹一战,又彻底歼灭诸葛瞻兵团,逼使阿斗刘禅乖乖地出成都投降。

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

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

蜀汉灭亡后,年已六十九岁的邓艾在成都也出过几十天风头。后因遭到钟会的污蔑和陷害,被司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后与其子邓忠一起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续所杀害。

一代名将就此死去,他能给我们那些启示呢?

功高震主

司马昭对于指挥灭蜀汉的司令官早有戒心,不容他们坐大。邓艾却不懂得此中奥秘。

他不知所忌,竟然以一武人提出国策。

一是自作主张,封刘禅和蜀汉官员,

“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二是自定蜀地善后措施和灭吴战略。

这些都超越了自己权限的。不把司马昭放眼中,司马昭肯定不高兴,曾命监军卫瓘警告:“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此时邓艾仍是拎不清,也许被周围、包括蜀汉亡国分子的阿谀颂德热昏了头脑,竟然对司马昭绵里藏针的批评回以揶揄,说出“进不求名,退不避罪,艾虽无古人之节,终不自嫌以损于国也”的话。

寒门子弟

首先,邓艾放牛娃出身,寒门子弟,受的教育不多,也没有世家大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全靠自己的能力打拼,苦心经营二十余年,受司马懿赏识才时来运转,登上三国末期波诡云谲、腥风血雨的历史舞台。

但是,寒门子弟,一旦出事,没有人搭救,被杀的如此窝囊,又有什么办法呢?


其次,邓艾口吃,魏晋尚清谈,兴玄学,邓艾虽有治国安邦之才,但魏国庙堂的贵族,对寒门、口吃的邓艾并不高看几眼,司马昭曾取笑邓艾口齿。

邓艾知音了了,朋友不多,就是自然的事了。

邓艾以为自己灭蜀有大功,是足可名垂青史的,可却忘了自己本非世宦贵族,而是从放牛娃、农田管理员,一步一个台阶爬上来的。

再次,邓艾并非军阀,其下属任命权不在自己手上,中央政府的代表——司马昭污蔑其谋反,属下无人愿意站台。

而邓艾虽受司马懿赏识,但司马懿已死,司马昭继任。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新人上任,打击异己,任用心腹,邓艾被诬蔑,理所应当。

最后,钟会与邓艾不合,两个入蜀,看法不同,邓艾另辟蹊径,剿灭蜀国,接受刘禅的投降。钟会若不除掉邓艾,不世之功落于邓艾之手,自己有什么存在感呢?可叹,钟会污蔑邓艾谋反,给了司马昭杀邓艾之机,但聪明反被聪明误,钟会也被人以谋反杀死。

邓艾死后,为证明他罪有所得,竟扩大化地把他留在洛阳的儿子诛杀,妻子和孙子流放西域。

慨叹邓艾,在魏晋门阀的时代,以放牛娃的低贱身份,苦心坚守一生,经二十年落寞才遇伯乐司马懿,七十多岁终于建立灭蜀的大功,却死于莫须有的“谋反”罪,死后多年才被司马昭之子平反,人已死,名何用?


遨游者


  • 邓艾,字字士载,义阳棘阳人,为三国时期名将、杰出军事家。

邓艾出身南阳新野一带的大族,但是在战争年代,南阳地区处在曹操与刘表对峙的第一线,加之邓艾自幼丧父,其家庭生活也是相当艰难。之后曹操南下荆州,就将当地百姓强行北迁,邓艾及其母亲、族人便被移民到汝南,成为屯田民。

在屯田期间,邓艾以才能出众被推荐为典农都尉学士,但因其口吃,最终成为一名看守稻草的小吏。就这样,邓艾在最基混了20多年,最终混到了典农功曹这个位置,帮助管理屯田。直到遇到自己的伯乐司马懿,邓艾的人生从此发生了转折,从基层小吏一跃成为太尉府的掾属,在之后升任尚书郎。


曹芳时期,司马懿掌权,邓艾开始出任参征西军事,之后转任南安太守、城阳太守。此后,邓艾一直坚守在对抗蜀汉的第一线,成为曹魏政权在西线的主要将领,帮助魏国治理西方,与姜维多次对峙。

司马昭掌权后,就开始对蜀汉用兵,派遣邓艾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面对曹魏军队的强大攻势,姜维只得向南收缩,最终退守剑阁与钟会大军对峙。此时,邓艾就建议绕道剑阁,从阴平小路,直击姜维后方,但是遭到钟会反对。邓艾只得带领自己本部人马,与其子邓忠率兵偷渡阴平,直达成都平原;面对突如其来的邓艾军队,蜀汉后主刘禅选择了开门投降;拒守剑阁的姜维也接到后主刘禅的诏命,也率部投降了钟会。。

入主成都后的邓艾,没有第一时间向中央实际领导人司马昭进行汇报请示,而是效法东汉将军邓禹作法,以天子的名义,安抚百姓,对大批蜀汉投降官员进行安排任命。就这样邓艾自行做主拜蜀汉后主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刘璿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对蜀汉群臣,则根据其地位高低,或任命他们为朝廷官员,或让他们领受自己属下的职务;对自己的属下,任命师纂兼领益州刺史,任命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领蜀中各郡郡守。

曹魏朝廷也因为邓艾之功,封邓艾为太尉、邓候,增加封邑二万户;封其两子为亭侯,各得封邑千户。然而,此时邓艾正沉浸在自己的功劳薄中,全然不知道危机将至。本来擅自承制拜官就已经翻了大忌,此时得意忘形,无疑给正在眼红的钟会制造了口实。


邓艾给远在洛阳的司马昭上书,必须经过后方钟会之手。钟会就擅自修改邓艾与司马昭之间信,把邓艾的上表改成傲慢无礼。身在洛阳的司马昭在出征之前,就担心这次灭蜀后,邓艾、钟会会增大势力,尾大不掉。面对被修改后的邓艾上表,司马昭就让监军卫瓘进行敲打。而脑昏的邓艾,再次抬出了曹魏皇帝进行辩驳,就说了一句“我受命征讨,有皇帝的符策”,这无疑就触了司马昭的逆鳞。

而钟会见邓艾居功自恃,也乘隙向司马昭诬告其谋反。于是,司马昭就让监军卫瓘逮捕邓艾父子,用槛车送往京都洛阳。在去除邓艾这个心腹大患后,钟会就迫不及待在蜀地准备反叛。同样,司马昭早有准备,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下去。监军卫瓘在稳定局势后,就担心自己也参与诬谄邓艾事情泄露,遂派田续追杀邓艾父子于绵竹西。邓艾在洛阳的其余儿子也被诛杀,邓艾妻和孙子被发配到西域。

  • 邓艾的结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的一生,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要得意忘形。


安定郡小书生


邓艾智商很高,但是情商却很低,在中国混,没点情商行吗,既得罪了领导还得罪了同事,实在是败得体无完肤!

要想当个好下属,那么功劳就该全是领导的,不要试图做一些出格的尝试,凡是多请教领导,尤其是控制欲特别强的领导。

不要为了一点功劳就自鸣得意,即使灭了蜀汉也要说:“这都是司马公英明神武,我只是效犬马之劳罢了。”

(《三国演义》剧中邓艾)

有一句俗话,可以说妇孺皆知,那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从司马懿开始,到司马师、司马昭,权力都是卡得死死的,对于异己分子,没有什么好下场。这些事情历历在目,就发生在邓艾不久之前,但是邓艾似乎没当回事,甚至没想到这遭遇会落在自己身上。

邓艾灭蜀可以说是有运气成分,但是他却作为了一种天大的功劳,然后竟然还安排蜀地的事宜,任命当地的官员,这就是一种擅越。他动不动就夸自己如何如何厉害,一点都不低调,司马懿命长就是因为司马懿低调。

(《三国演义》姜维)

司马昭时期魏国内部权力已经集中在司马昭,但是司马昭对权力仍然非常敏感,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还差些什么,皇帝的权力是他要的,为此他可以牺牲掉任何东西。邓艾实在是低估了司马昭的狠。

邓艾自己作的同时还得罪了钟会,钟会本来就看不起邓艾,邓艾成功也因为钟会的协同。这下子钟会可坐不住了,诬陷邓艾,邓艾就离死不远了。

(《三国演义》司马昭和司马炎)

可笑的是,邓艾虽然越格,但实际上没反,而钟会则是彻底要反。司马昭这棋下的也是乱七八糟,不过这都无所谓,死了邓艾和钟会对于司马昭都无所谓,牌多,任性。为魏国这个大公司成功收购蜀小公司的邓艾,被出力第二的人盯上了,你说邓艾不倒霉谁倒霉。

只怪邓艾自己没能认清形势,获得了天大的功劳也丢掉了更宝贵的生命。


泊图泊途


景元四年(263年),钟会率主力部队和姜维对峙于剑阁,而邓艾却另辟蹊径,偷渡阴平,穿越七百里原始森林,来到蜀汉腹地,降江油,破绵竹,一直到达了成都城下。后主刘禅看到大势已去,于是开城投降,邓艾接受了刘禅的降书顺表,他已经立下灭蜀的不世之功,未来前途不可限量,封妻荫子,然而他却含冤而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邓艾在灭蜀后,干了这三件蠢事,导致他最后含冤而死,分析如下。

第一件蠢事:骄傲自满,不懂自保

从公元219年,曹操失去汉中算起,到公元263年,已经过了44年,经过了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五个皇帝。这44年中,曹魏一直把夺回汉中,踏平蜀汉作为头等大事,双方连年打战,互有胜负。现在,连曹操、曹丕、曹叡、司马懿都没实现的愿望,却被邓艾实现了。灭蜀,邓艾抢得了头功,建立了不世之功,足以载入史册,名垂千古了。

古代很多像邓艾一样建立不世之功的主帅,头脑是非常清晰的,他们想的不是怎么邀功,而是怎么自保,避免被皇帝猜忌,怎么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如王翦身为四朝元老,公元前224年,他带领60万大军伐楚,不断向秦始皇请求封赏,还希望秦始皇把公主嫁给他。

王翦这样做,是为了自保,为了打消秦始皇的顾虑,自己只是为了荣华富贵,没有别的想法。他在灭燕后,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无论秦始皇怎么劝,他都没有再次出山。显然邓艾没有王翦这样的觉悟,他在灭蜀后,没有思考自己的退路,还在沾沾自喜,最后自食恶果。

第二件蠢事:贪天之功,遭人嫉妒

“独乐了不如众乐乐”,曹魏灭蜀,邓艾头功,可是其他将领也有很大的功劳啊。如伐蜀主帅钟会,他和姜维蜀军主力对峙于剑阁,牵制住了蜀汉的主力部队,这才给邓艾创造了偷渡阴平的机会。如果蜀汉主力没有被钟会牢牢牵制住,姜维随时都可以分出精锐部队,回援成都,围歼邓艾疲惫之军于蜀汉腹地。因此,蜀汉不是邓艾一个人灭的,而是和钟会及所有伐蜀兵将齐心协力灭的。

此时,邓艾不该贪天之功,而应该积极邀请钟会进入成都,两人共同治理成都,交接蜀汉的投降事宜。可惜的是,邓艾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自以为在钟会前面灭了蜀汉,自己的功劳远远大于钟会的,有点瞧不上钟会。

第三件蠢事:僭越分官,遭到猜忌

以上两件蠢事,曹魏实际掌舵人司马昭都能忍受,而第三件蠢事,触犯了司马昭的底线,被其抛弃。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从发动高平陵之变后,架空了曹魏皇帝,先后成为曹魏权臣。可是曹魏还有很多忠于皇室的大臣,时常叛乱,如淮南三叛。因此,司马昭最害怕的就是武将拥兵自重,打着郭太后的旨意,讨伐自己。

邓艾在接受后主刘禅投降后,擅自“依邓禹故事”,以天子的名义,任命蜀汉官员。如他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邓艾不但分封原蜀汉官员,还“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邓艾曾对原蜀汉官员道:“诸君赖遭某,故得有今日耳。若遇吴汉之徒,已殄灭矣。”

殊不知,邓艾的言行为自己埋下了祸根。邓艾只是司马昭派出伐蜀的将领,此时已经灭蜀,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下一步,邓艾需要请示上司司马昭,而不是擅自处置蜀汉官员。这被政敌钟会抓住把柄,向司马昭进谗言,将其拿下,装入囚车,送入洛阳处置。邓艾此时才醒悟,仰天长叹:“我是大大的忠臣啊,居然沦落到了这种地步,想当年白起的境遇,被我遇见了。”《魏氏春秋》中记载如下:

艾仰天叹曰:“艾忠臣也,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复见于今日矣。”

总结:邓艾在灭蜀后,有点飘了,在巨大的胜利面前,没有把持住自己。他犯下了以上三个错误,尤其是最后一个,僭越分封原蜀汉官员,触犯了司马昭的大忌,变成囚徒,在钟会作乱被杀后,也没有幸免,被田续所杀。这个教训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公元267年,议郎段灼上书,为邓艾打抱不平。又过了几年,公元273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书说:“艾有功勋,受罪不逃刑,而子孙为民隶,朕常愍之。其以嫡孙朗为郎中。”(《三国志》)这算是为邓艾平了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