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孔明一死,便要求停止北伐,魏延不肯,诸葛亮便杀魏延,这是啥心态?

刘黄叔


题主这个问题存在严重错误,诸葛亮确实预料到了魏延不肯退兵的可能,但是并没有想杀魏延。但是诸葛亮死后,魏延自己作死,起兵作乱,最后才兵败被杀。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兵进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到秋天,诸葛亮因为病重,自知时日不多,于是开始安排撤军事宜。诸葛亮命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率军撤退,魏延负责断后。考虑到魏延心高气傲,自己死后未必会服从命令,诸葛亮还特意交代万一魏延拒绝服从命令,那么不用管他,各军自己撤退就是。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违抗军令是很严重的问题,不过从诸葛亮这个安排来看,他对魏延格外宽容,给魏延留了一条后路,希望他能知难而退。

不过出乎诸葛亮意料之外的是,魏延不仅拒绝撤军,还认为杨仪没资格指挥大军撤退,想夺取兵权。他要求来传令的费祎和他一起联名给各将下书,命他们留下听自己指挥。费祎自然不可能跟着他乱来,于是借口要去说服杨仪主动让出兵权脱身而去。

得到费祎的回报以后,杨仪于是决定按照诸葛亮的第二个方案行事,不管魏延自己撤军。如果此时魏延收手,那么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但是魏延在得知蜀军主力撤退以后勃然大怒,起兵追杀杨仪,还一路“烧绝阁道”。

杨仪立即上表弹劾魏延谋反,而魏延也上书刘禅,说杨仪作乱。刘禅接到两人表章以后召见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询问两人意见。因为魏延平时就脾气暴躁,与人不和,加上杨仪这边还有费祎等人作证,董允、蒋琬都认为杨仪没有问题。刘禅于是下令蒋琬率宿卫诸营北上,以防万一。

不过在蒋琬赶到前,杨仪和魏延就已经打了起来。由于魏延抗命行事,手下军士人心散乱,因此未战而败。魏延只能带着儿子和亲随逃亡,结果被马岱追上杀死。

从这里看,魏延完全是自己作死才招来大祸。把魏延之死责任归咎到诸葛亮身上,无非是想抹黑诸葛亮而已。


不沉的经远


诸葛亮到底和魏延有什么过节一定不放过他,在自己死前就安排好了杀魏延的这一幕呢?其实原因也非常简单,那就是魏延“功高盖主”诸葛亮感觉已经无法控制他了。在诸葛亮死后自己的亲传弟子姜维是无法驾驭的,如果不能驾驭只有杀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计划可以让姜维继续的实施下去。

魏延的强大让诸葛亮感觉到凭借姜维的能力还不足以驾驭魏延,而魏延作战冒进贪功的性格,所以诸葛亮为了给姜维建立一个良好的领兵环境只能讲魏延杀掉。但是杀掉魏延又没有适当的理由,只有在死前托付马岱引诱魏延造反,魏延造反是被马岱唆使的因为魏延不是真的造反只是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当家作主了。诸葛亮就利用了他这一点借马岱的手杀掉了他,武功高强的魏延怎么也想不到武功这么高会自己信任的人阴他一把,这就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天竺阳光


古梁镛解答。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临死前遗计除魏延,所思所想都是为了蜀国国脉的延续,诸葛亮在生命弥留之际依然心系蜀国发展,其高尚的人品可谓感天动地。

下面详细分析。

蜀汉第一功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蜀汉政权的建立,论功行赏,毫无疑问诸葛亮当属第一,想当年刘备屯兵新野小地,面对天下风云变幻的局势无所适从的时候,徐庶推荐诸葛亮给他,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获得诸葛亮的认可,诸葛亮为其分析天下形式,谈笑间已经将目前、将来的天下走势分析的清晰明了,全面到位,自此之后,刘备发展目标明确。

可以说,假如刘备没有碰到诸葛亮,那么他必然如一条充满雄心壮志但目标不清,身体羸弱的游鱼,飘荡在诸侯割据的碾压下,最终被毁灭。

诸葛亮赤心辅佐刘备,助力刘备实力迅速壮大,开创了西蜀板块,自此之后,和江东孙权,北方曹操三分天下。



三国演义核心思想:人心

不同的人阅读三国演义,看到的结果各不相同,有的人看到的是权谋,有的人看到的是贪欲,有的人看到的是名声,有的人看到的是忠义,有的人看到的是情义。

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是古梁镛认为,三国演义最为核心的思想,其实是人心。

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依靠自己的内心想法来做抉择,比如曹操“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陈宫的“至死不辅曹操”,荀彧终生为汉臣等等,都是依靠的人心。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三十六计同样如此,三十六计高深莫测,究其根本,还是人心,诸葛亮能精确判断对手的人心,所以他总能快人一步,郭嘉深明对手的心思,所以总能助力曹操节节胜利,贾诩能够终老,更是他知人心的体现。

诸葛亮去世,蜀军人心涣散,军心既散,何以为战

刘禅时代,蜀汉为何任然能强势存在,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蜀汉丞相诸葛亮可谓是凝聚人心的核心所在,人心起,山可移。诸葛亮每次率军北伐,军令到处,人人积极响应,假如没有诸葛亮,毫无疑问,在刘禅黄皓的治理下,蜀国早已分崩离析。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眼看就要成功,因此此时司马懿方面的心态也到了面临崩溃的境地,诸葛亮多次侮辱魏军,这本身就让魏军非常恼火,群情激愤,后来诸葛亮更是用妇女的衣服侮辱魏军,魏军情绪彻底被激怒,司马懿也马上压制不住了,假如诸葛亮再多活几日,司马懿还能镇的住魏军,继续做缩头乌龟吗?

诸葛亮去世后,蜀军的军心立马涣散了,因为在大家心目中,诸葛亮是如亲人一般的存在,这些将士大部分都是跟随诸葛亮出生入死多次作战的人物,小部分新人也对诸葛亮崇拜尊重不已,诸葛亮的死讯可谓是闻着落泪。

抛开蜀军中低层不说,此刻的高层也是人心涣散,魏延、姜维、杨仪等人开始争夺军队领导权,这是什么概念?在大敌当前,主帅去世的关键时刻,蜀军居然内乱了,这种情况下,谁还敢继续北伐?何况魏延虽然也算得上智勇双全,但是面对司马懿这只老狐狸,很明显魏延比不了司马懿。因此魏延坚持北伐是假,夺取军权是真。

通过古梁镛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诸葛亮死后遗计斩魏延,实在是为蜀国的发展操碎了心。在后世所建的武庙中,诸葛亮作为武庙十哲,不管历史如何发展,朝代如何变迁,诸葛亮的地位从来没有变过,可见大家对于诸葛亮的认可和尊敬。

谢谢大家。


古梁镛


这个问题是三国演义的版本,说的是诸葛亮临终前已预料到魏延要反,便做了一些安排,设计杀了魏延,但为什么呢?其实三国演义在之后的文中也做了一些交代。



在一百零五回文中,后主知丞相身故,又收到魏延表奏杨仪造反时,吴太后曰:“尝闻先帝有言:孔明识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欲斩之;因怜其勇,故姑留用。今彼奏杨仪等造反,未可轻信。杨仪乃文人,丞相委以长史之任,必其人可用。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此事当深虑远议,不可造次。”这说明,诸葛亮在早先对魏延的评论,在蜀国的老人心中早有定论,也说明了诸葛亮一直对魏延不放心。



后面又有杨仪表奏魏延造反时,蒋琬奏曰:“以臣愚见:杨仪为人虽禀性过急,不能容物,至于筹度粮草,参赞军机,与丞相办事多时,今丞相临终,委以大事,决非背反之人。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今见仪总兵,心中不服,故烧栈道,断其归路,又诬奏而图陷害。



这段蒋琬的奏表,很清晰的点明了诸葛亮的担心,也侧面印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国演义一直奉行尊刘贬曹,对刘备的蜀国大量正面描写,也对诸葛亮做了夸大描写,所以才安排了在诸葛亮身故后一系列印证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事情,神话诸葛亮。



当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是阿逸君非常崇拜的一个人,这里没有任何贬低或其他意思,仅以事论事。


阿逸君


孔明一死,便要求停止北伐,当然是为了蜀国,同时也是有一点点私心。而杀魏延也是为了保证刘氏一族在蜀国的政权不受侵犯,而做出的无奈之举。

首先诸葛亮六次北伐皆以失败而告终,而纵观蜀国没有人能在才智和谋略上能够超过诸葛亮,他都不能成功,何况旁人。同时此时的蜀国也因为连年征战而导致国力空虚,已经无力再战了,运筹帷幄能征惯战之人已经寥寥无几,只有爱徒姜维可委以重任,守住蜀国的疆土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出兵北伐也是万万做不到的。孔明早已心知肚明目前的形式,而自己多次北伐,其一也是对先帝刘备的托孤之志,其二也是对自己的不甘心,自打出世以来,随刘备征战多年,最后还只是天下三分,感觉自己的才能还能发挥更大,所以多次北伐也是对于自己的不甘心。所以在临终之前孔明很清楚,自己死后没有人能完成这个大业了,蜀国稳定发展,长治久安已经是百姓之福,刘氏之福了。

而杀魏延也确实是万不得已而为之,诸葛亮知道魏延可能会成为自己死后的不稳定因素,但是蜀国太缺少像魏延这样的武将了,赵云已经过世,后起之秀关兴和张苞也小小年纪的都病死了,蜀国大将也就魏延的武力值最高了,所以他也不忍心啊!如果不是后来魏延逼宫,执意北伐,最后也不至于死在马岱的刀下。

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国家的兴衰靠一人之力真是杯水车薪,纵有诸葛之才,也难免抱憾而终。




冷风洛雨


首先,这是三国演义的故事,魏延其实是被杨仪杀掉的,如果我是诸葛亮,也会停止北伐的。原因有几点:第一,诸葛亮死后,从军师谋略上面已经无人能和司马懿相抗衡了,就算活着的诸葛也不一定是司马懿的对手,更别提姜维这位接班人,第二连年的北伐消耗了国内大量的国内人力和物力,从整个三国格局来看,蜀国本身就是最弱的,无论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三,蜀国是远征军,粮草供应是个大问题。总之,诸葛在的话,还有个精神领袖,没有了,打下去必败无疑。


happyzxz


1.蜀汉在诸葛亮北伐之后,内耗太大了,诸葛亮的目是为了以攻代守,所以只能修养升息恢复国力等待时间成熟再北伐,不然就会形成内乱。

2.是怕魏延掌兵之后急着北伐中了司马懿的计全军覆没。

3是怕魏延掌兵之后尾打不掉造反


一鸣惊人01


刘备曾将守汉中的重任独交给魏延,而不是张飞等人,魏延也完美地完成了使命,从中可以看出魏延的是有独当一面的帅才的。孔明将死,他最不希望魏延率队北伐的,其一,北伐如不成功,蜀国必危;其二,一旦北伐成功,或取得比他好的战果,他自己的曾经的威名必将受损。所以,孔明对魏延这件事上是有私心的,蜀国能战之将已不多,他还遗计除魏延,人心之恶,显也!


XXD3721


孔明心里明白,蜀汉折腾不起了,否则必亡。

而魏延肯定是要折腾下去的,以魏延的能力,做大将可以,却不是做统帅的料。

如果以魏延为统帅,要么大军全军覆没,要么魏延惨败投降,而这些都不是蜀汉可以承受的。

而且以当时魏延在蜀汉军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制约他,所以孔明也只好一杀了之,以绝后患。

前有孔明挥泪斩马谡,后有孔明无奈杀魏延。


ZCP行者


魏延有谋反之心!如果不杀掉魏延,让他谋反成功,那诸葛亮死后几天便是蜀汉亡国的时候!魏延也不会继续北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