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大清朝的正二品高官,镇守一方的总兵,到底能调动多少军队?

繁华万里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镇守一方的总兵?这帽子您要是搁到明朝这么说,蛮合适的,但您要是搁到清朝来说这事,这就有点大了,还称不上。

咋说呢?清朝很多事情,包括这官职系统,其实说道根子上,这都是效仿明朝的。

毕竟清朝入驻中原,那简直就是个意外,他可没那么多创造性思维,所以就沿用了明朝的体系。

那么明朝这体系经过小三百年的锤炼,该有的毛病也都体现了出来,而清朝在使用这套体系的时候,就进行了一些个修改。

所以造成的结果明朝的总兵和清朝的总兵高了一大截。

明朝的总兵和清朝的总兵

明朝的总兵,他只是个临时任命,是没有品级的。

估计说道这里小伙伴要乐:“这无品级的,还是临时工,就这还能镇守一方?这不逗乐呢吗?”

这您可就错了,正因为他的权利过大,戴上这帽子的那都是一军的统帅,所以才临时,才无品,您不能颠了个。

清朝时期那抚远大将军,和这明朝时期的总兵意思有点接近,总兵只是不能管理文官,受一定品级的文官节制。当然节制归节制,实际归实际,这不是一回事。

明朝末期总兵和文官叫板,那也不是一回两回,咱得分清大环境,毕竟总兵那可是手握重兵的一放大佬,想听就听听,不想听,你那热闹那转去,不想搭理你。

而明朝末期,全国拢共不过二十个。当年吴三桂那身上就挂着总兵的职务。

咋说呢?明朝说是没有常设的总兵,他也有特例。因为明朝总是受到来自蒙古草原上的危险,所以他从东北到西北这块,建立了九个重镇,搁过去叫九边重镇,每个镇的最高长官就是总兵。

除了这几个,其他都不是常设的。就拿这九个来说,少了几万人,多了十几万不等,那得看这地重要与否。

所以能挂上总兵字号的,在明朝这都是实打实的实权人物。

那么对于其他的总兵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那会训练兵的不指挥作战,指挥作战的不管练兵。

那么到了明末的时候,这战事太过频繁,这总兵就成了正式员工,开始领固定的薪水,固定下来。

这就变成了练兵和指挥兵都是一个人来,这隐隐有了总兵称霸一方尾大不掉的局面,这不后来就有了巡抚。

而这巡抚最开始也是一个临时工,后来因为在制度上可以分润总兵的权利,也成为了固定的官职,也开始常驻地方。

所以总兵是被巡抚节制的。

但这也就是一句话,对于一般的弱一点的总兵来说,确实是这样的,这要是强一点的不是那回事。

你比方说这要是大同,太原这块的总兵,他可以冲着你这山西巡抚翻白眼,不鸟你实属正常。

毕竟那大环境就够乱的,所以制度归制度,实际归实际,但从这里也能够看出来,这总兵搁到明朝时期,权利确实过大了。

清朝时期的总兵

那么到了清朝的时候,总兵已经成为了正式员工,领薪水,听调度。而他是实际掌兵的一个官职,作为前朝的教训,这就不可能把他的权利再放大。

再来个像李成梁那样养寇自重,清朝他也受不了啊!毕竟整个清朝就没几天安静的,见天的打仗不是。

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第一步,把这总兵的数量扩大化,明朝的时候才不到二十,那么清朝一家伙就整出了八十三个,数量一多,这不就不值钱了吗?

老话说的好,物以稀为贵吗?这一多了就不稀罕了,你是总兵俺也是总兵,相互也没个节制,所以总兵的分量可就下来了。

就过去清朝一共六十三万大军,您自己个除一下,这一平均每一个总兵到手的兵力也就七千五百多人。

当然数也不能这么算,就拿手底下兵员最多的台湾镇总兵来说,他手底下也就是一万到一万五千的名额。

也就是说有的总兵手里的兵比这平均数还少。

不管怎么说,在数量上加大,这么做就大大的分化了总兵潜在的危险。

第二步,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制度文官节制武官,武官的地位不高。

武官说是正二品,这要是遇到同样是正二品的文官,他这地位就差一截。

你比方说巡抚,这是主政一省军政和民政的官,他也就是个从二品的官,加上兵部侍郎的衔,撑死了也就是个正二品。

就这你总兵也得听这巡抚的,没办法人家是文官吗?

就连总兵直属上司提都,这见了巡抚也得是客客气气,你都不知道这提都是从一品,见了人家巡抚,这一哈腰规规矩矩来一句:“中丞大人好!”

巡抚一抬手:“军门客气了!”俩人相互一恭维,得咧,这礼算是到了。

当然您要是没有这礼数,那小心眼的巡抚指不定就给你上眼药水了,你还没地撒气去,因为他还可以节制你这提都,你说气人不气人。

所以有人说巡抚是地方大佬,这话没毛病。

在清朝开始的时候,汉人做官做到巡抚这一级别,那算是地方上最大了。

但是清朝为了遏制,保持平衡,这巡抚的上边还有比他大半级的总督,你比方说两江总督啦,直隶总督啦,在制度上他比巡抚大半级,这职务都是满人来担任,汉人能当上这官,都是清朝后期了。

但这俩人的职责很多都有交叉,可以对立的。巡抚和总督叫板这也是常有的事。

这总督是正二品,他要是加了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这才是个从一品。这要是加错了加上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还是正二品。

瞅见没这俩位加的衔都是兵部的,所以比那所谓的总兵和提都都大,可以节制。

搁过去两江总督还干不过江苏巡抚,这都是常有的事,而且这俩还是一个地办公,所以清朝对地方大员的节制那不是一套,而是一套一套的连环套,瞅着都眼晕。

所以瞅到这里,大家伙应该明白,这总兵头上有三个可以管到位的人,一个直属上司提都。

这提都总管一个省的军务,总兵都归他管理。

可提都还受着总督和巡抚的节制,您就别说他一个小小的总兵了。

而总督和巡抚还能相互节制,所以总兵是夹缝里求生存,这要是没有战事,他也只能缩着。

别说这了,就算是比巡抚低一截的知府都不会拿这总兵当回事,蒜都不当一瓣。

再说后期,建立了现代化的海军,这一艘船上的舰长就是一个总兵。

所以海里的总兵和陆地上的总兵他又不一样!

再有一件事,管理兵务是管理兵务,这调兵是调兵,这俩不是一回事。

你瞅着他是个武官,但他没有调兵的权利。

调三五十个大头兵这还成,您要是想要调百八十个,他也得有调令,没调令他也调不了。

就算是调了,回头皇上就要找他麻烦。

“你以为你是老几啊,说调就调?”

所以总兵到了清朝这地,瞅着是个二品官,但他这官虚的,前后谁都得罪不起,有兵无权前后压制。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清朝的总兵总共有四个级别,分别统领的军队级别也不一样,统兵总人数分别为8350人,9350人,33200人,与43000人四个层次(满员状态)不等,如果是非满员状态则会相对递减一部分人员。

清朝的野战军编制一般是一个满军旗配四个汉军旗,一个满军旗人数大约是9350人,一个汉军旗大约是8350人。最顶级的总兵就是统领43000人,比如雍正时期被派去大西北镇守的大将就是这个级别配置,职位一般是正一品的高官,而且是必须由满人将领担当(年羹尧除外)。

清朝除了野战军之外还有蕃军,比如曾国藩的湘军,清军的蕃军是采用4个汉军旗编制,满员总兵力是33200人左右,像曾国藩这种级别的官品也是从一品左右。像丰台大营跟西山锐健营也属于这种编制,丰台提督跟西山提督的级别也是从一品。

除了上面的两种野战军之外,清朝还有一种是关外旗兵,这种级别的官兵总人数不高,只有9350人的满员编制,但是总兵却是旗主王爷,属于正一品,铁帽子亲王。比如十三爷也是这种类型的总兵之一(名义上的)。

清朝的正二品高官基本上是武将级别里相对较低的了,一般属于汉军旗的旗主了,这种总兵大约只有一个汉军旗的兵力,满员8350人,由于汉军旗属于杂牌军,往往缺编严重,能有6000人就不错了。


优己


清朝很多武将官职的品级实际上是有些虚高的,很多官职虽然看起来品级非常高,但所掌握的兵权、所拥有的地位却与他们的品级有着巨大的反差。

就比如清朝的提督,清朝的提督品级非常高,是从一品的地方军事大员,地位类似于我们现如今的省军区司令、统管着一省的绿营军队。

单纯从品级上来说,提督的品级是要比加衔之后才正二品的各省巡抚高、跟经过加衔之后才从一品的总督相持平的。


但如果要说到地位和权力,品级极高的提督却根本无法和巡抚、总督相抗衡。

在清朝全国各地,提督都会遭受到巡抚、总督们的节制。

在地位上,他们基本处于弱势,经常会遭受到巡抚和总督们的欺负,这点与他们之间的品级是不对等的。

总兵的情况也是如此,总兵是清朝绿营兵中权力、地位仅次于提督的人物,品级是正二品,跟加衔之后的巡抚品级对等。


但实际上不要说是和他们同品级的巡抚了,就连各省巡抚之下的布政使和按察使,他们都是比不过的,由此可见品级如此之高的总兵地位是如何的了。

关于清朝时期的总兵,我们往下介绍一二。

明清总兵地位的变化

清朝时期的总兵传承于明朝时期的总兵,只不过清朝时期的总兵相比于明朝时期的总兵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明朝时期,总兵的地位非常高,相当于各省军区的司令,地位上和清朝时期的提督对等。


只不过因为他们并没有清朝时期的绿营兵和八旗兵分化、没有清朝时期那么多的节制,所以他们所拥有的权力是要比清朝的提督们高上不少的。

到了清朝之后,总兵们的地位、权力直接降低了一个等次。

这时候,他们的统辖范围变成了清朝设置在全国各地的军事重镇,而这些军事重镇是清朝仅次于省级的军事单位,相当于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军分区。

清朝总兵们手下的兵力

在清朝总兵们的手下,主要统辖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千总、百总、把总等各级军官。

而要说到他们所掌握的士兵人数,则大概在数百人到上万人左右。

清朝时期,清朝绿营兵的总数大在63万人左右,当时,朝廷主要在全国各地设置了73名总兵,如果平均来算的话,清朝每个总兵所能掌握的军队大概在9000多人左右。

但实际状况并不都是按平均数来算的。

在清朝73名总兵中,主要区分为60名陆路总兵和13名水师总兵,其中水师总兵掌管的士兵人数最少,因为清朝末期北洋水师军队中一艘铁甲战舰的舰长官职就是水师总兵,所以在战舰承载的局限性下,他们所能掌管的士兵只有几百人。

掌管人数最多的是那些陆路总兵,掌握兵力最多者达到了上万人左右。


孤客生


答题者:理科男读历史。

总兵,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正二品,猛地一听这官还挺大,应该权力也不小,但实则不然,总兵的权力处处受困。

在明朝初期,总兵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品级的临时员工,有战争时,才会出现总兵,战争结束,总兵交印卸任。

明宣、英宗时期,边境战乱不断,因为经常改换总兵有些麻烦,于是总兵慢慢地成为了常设官职,而且权势也颇大,明末时,甚至成为最高军事长官。

但到了清朝,为了避免总兵拥兵自重,朝廷派巡抚提督前去和总兵一起管理军队,这样不仅能够削弱总兵的权力,还能起到一个巡视作用。

一开始时,巡抚提督只是临时性的,后来也成为了常驻。巡抚提督是文官,总兵听命于他,不仅如此,就连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也要受制于他。总兵也正是这时成为正二品的。

总兵虽说是镇守边区的统兵官,但他能够调动的军队却寥寥无几,而且还根据驻地发生变化,有些驻地的总兵官,可能只能调动几百个士兵,而有些则能调动一万多。

在清朝时期,总兵官大约有83名,陆军70,水军13,这83名总兵共统帅63万士兵。如果按这个数据平均分配的话,每个总兵的兵力不足一万。

清朝民族英雄刘永福曾被任命为南澳镇总兵,他所统领的黑旗军被裁撤到3000人;潮州镇总兵刘进忠曾统辖十三营,当时的一个营根据驻地不同,统率的人数也不同,差不多是几百人到几千人。

总的来说,总兵能够调动的军队上限也就两万,不可能再多了。


理科男读历史




首先,我们聊一聊总兵的历史。总兵出现于明朝,明朝的总兵堪称能够与巡抚正面叫板。明朝建立以后,蒙古势力败退北方草原,但并不甘心失败,一直集结力量不断的南下。为了抵御蒙古骑兵的进攻,明朝从东北到西北,总计建立了9个重镇,俗称为九边重镇,例如甘肃镇、大同镇等等。一个镇负责一大片地区的防务,类似于战区司令。 每个镇的最高长官就是总兵,每位总兵管理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军队。例如辽东镇总兵,能够管理9万多军队,属于实权人物。山西的大同镇总兵和太原镇总兵,几乎能够与山西巡抚正面叫板。



明朝总计只有20余位总兵,明朝总兵的含金量很高,类似于战区司令和省主席的关系,双方的权力势均力敌。 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很多官职,但进行了改革。清朝的总兵属于正二品,清朝的巡抚则是正二品或者从二品,一般挂都察院右都御使的头衔。换句话说,从表面来看,总兵和巡抚属于平级干部,似乎与明朝的情况差不多。但是在清朝真实的官场上,连总兵的顶头上司提督大人,都是巡抚的下级。清朝的每个省设立了巡抚和提督,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巡抚则负责全省军政民财各方面的工作,属于全省的一把手。



虽然提督是从一品,比巡抚的品级还高,但必须接受巡抚的节制。见到巡抚以后,提督一般会恭恭敬敬的说一句“参见中丞大人。”巡抚也会客气客气:“军门,不必多礼。”但如果没有这个礼仪,巡抚会很不高兴,毕竟文官节制武官是老传统。 至于总兵,每个省会划分成好几个镇,总兵仅仅是一个镇的长官。虽然总兵是正二品,但实际权力并不大,连布政使和按察使都不敢得罪。我们聊一聊总兵下辖军队的问题,明朝的总兵只有20位,总兵类似于战区司令。清朝的总兵则有80多位,70多位陆军总兵,10多位水师总兵。



例如北洋水师的老大丁汝昌,头衔是提督,镇远和定远的舰长则都是总兵。 清朝的绿营军总计只有60多万,一口气出现了70多位陆军总兵。而且有一部分绿营军,属于总督和巡抚直接管理的。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一个镇的绿营军最多只有七八千人。换而言之,总兵类似于师长兼军分区司令,与巡抚的权力相比,差距非常巨大。其实,各地的分守道或者省城的知府,都不一定怕总兵。



所以说,总兵属于位高权力。看上去属于朝廷的高官,其实谁都不敢得罪。我们顺便聊一下实权很大的五品官,兵部的武选司郎中和武备司郎中。这两位五品老爷,分别管理各地军官的升迁调动、各地军队的武器和物资发放。如果得罪了武选司郎中,那么,那位将领很有可能被升迁半级,然后调往最前线作战。 虽然总兵、副将等将领的品级不低,进了兵部以后,都会毕恭毕敬。尤其是遇到尚书大人和侍郎大人,这些堪称自己的顶头上司,标准的实权派。至于各个机关的郎中们,外地将领也不敢轻易招惹。最尴尬的还有守备大人,命名自己的品级不低,却只能干打杂的工作。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清代总兵地位高,但管辖兵力很少。

同时,虽然总兵正二品,比巡抚本官从二品都高,但总兵实际要被总督、巡抚、提督三人进行多头管辖。


与明朝相当于省军区司令不一样,清代总兵定员达到83人,其中水师总兵13人,陆军总兵70人。所以清代陆军总兵每省平均4人,也就相当于省内的片区警备司令而已。

从兵力上看,由于总兵只能管辖绿营,全国绿营总数63万,剔除水师及总督巡抚提督直接管辖的督标抚标提标外,估计70位总兵能够管辖40多万军队,平均大约6000人。以这个士兵数量看,总兵就是个不满编的陆军师长。


四川達州


在清朝时期,正一品的武将有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从一品武将有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都统、提督,然后就到了正二品的总兵,副都统这一级,特别说一下,总兵是驻扎在外地的高级武官,不是驻京武官。总兵这个官职是明清两朝才有的,级别有多高呢?举个例子吧,在明朝末年,驻扎在全国各地的总兵也不过才二十多个人,明末清初的吴三桂,他在崇祯皇帝执政时期就是辽东总兵。

清朝时期全国有多少总兵?

清朝统治者基本上还是在沿用明朝的制度,总兵这个职务也就被保存了下来,也有被称为总镇的,不过数量比明朝的时候就多了很多,兵权也削弱了很多,一般情况下全国定员总兵83人,陆军总兵70人,水师总兵13人,他们的职权有多大呢?全国83名总兵统领各省清军63万人,这样我们按平均数来算一下,大概每人能统领7500人,放到今天算是旅一级的军官了,当然这样算一下平均数并不准确,即便这些军官,因为驻地不同,品级相同,权利也是不一样的,自然手上统兵数量也就有多有少了。

总兵是个多大的官,能统兵多少?

我们先来说一下清朝时期的兵制,清军主要是分为旗兵和汉兵两类,八旗兵在入关之前由努尔哈赤所建,而汉军最初的绿营是参考明朝的兵制建立的,清兵入关时就只有八旗兵十多万,要消灭南明不容易,于是清军就顺路收编投降的汉军,继续沿用汉制以营为单位,因为军旗的颜色是绿色,所以也被称为绿营。每营兵两百到七百人部队,又由若干个营组成一协兵,兵力在几百到一千多人,又有若干协组成一标兵,兵力在两三千人到一万人左右。

而总兵又被称为总镇,管理一镇的绿营,大约就是一标的兵,所以总兵统领的兵力一般就在几千人到一万多人。在总兵之上还有一位提督总兵官,总管一省的绿营兵,兵力从一万多人到六七万人不等。然而不论是提督总兵官,还是总兵,他们都没有权力自行统兵,既要受兵部的直辖管理,同时还要受到地方文官的节制,就比如巡抚和总督是能够节制提督的,这两个都是文职官员,所以在清朝,皇帝管理这地方总督巡抚,总督巡抚又节制提督,提督则下辖总兵,这样一来实际的兵权还是在皇帝的手上。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总兵,官名。明初,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有总兵和副总兵,无定员。总兵官本为差遣的名称,无品级,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结束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明朝的兵制承袭发展了唐、宋、元兵制的特点,建立了卫所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管辖秩序为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体系。
总兵出现于明朝,明朝的总兵堪称能够与巡抚正面叫板。明朝建立以后,蒙古势力败退北方草原,但并不甘心失败,一直集结力量不断的南下。为了抵御蒙古骑兵的进攻,明朝从东北到西北,总计建立了9个重镇,俗称为九边重镇,例如甘肃镇、大同镇等等。一个镇负责一大片地区的防务,类似于战区司令。 每个镇的最高长官就是总兵,每位总兵管理几万到十几万不等的军队。例如辽东镇总兵,能够管理9万多军队,属于实权人物。山西的大同镇总兵和太原镇总兵,几乎能够与山西巡抚正面叫板。明朝总计只有20余位总兵,明朝总兵的含金量很高,类似于战区司令和省主席的关系,双方的权力势均力敌。 清朝入关以后,沿用了明朝很多官职,但进行了改革。清朝的总兵属于正二品,清朝的巡抚则是正二品或者从二品,一般挂都察院右都御使的头衔。换句话说,从表面来看,总兵和巡抚属于平级干部,似乎与明朝的情况差不多。但是在清朝真实的官场上,连总兵的顶头上司提督大人,都是巡抚的下级。清朝的每个省设立了巡抚和提督,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巡抚则负责全省军政民财各方面的工作,属于全省的一把手。



在清朝时期,正一品的武将有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从一品武将有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都统、提督,然后就到了正二品的总兵,副都统这一级,特别说一下,总兵是驻扎在外地的高级武官,不是驻京武官。总兵这个官职是明清两朝才有的,级别有多高呢?举个例子吧,在明朝末年,驻扎在全国各地的总兵也不过才二十多个人,明末清初的吴三桂,他在崇祯皇帝执政时期就是辽东总兵。清朝统治者基本上还是在沿用明朝的制度,总兵这个职务也就被保存了下来,也有被称为总镇的,不过数量比明朝的时候就多了很多,兵权也削弱了很多,一般情况下全国定员总兵83人,陆军总兵70人,水师总兵13人,所以清朝很多武将官职的品级实际上是有些虚高的,很多官职虽然看起来品级非常高,但所掌握的兵权、所拥有的地位却与他们的品级有着巨大的反差。


绿营军是明朝投降官军组成的部队,由于采用了绿色的军旗,被称为绿营军。清朝绿营军的数量不断变化,在清朝统治的中期,维持在60多万。按照各个省不同的情况,有的省份驻扎了2万多绿营军,有的省份则驻扎了4万以上。每个总督、巡抚都拥有自己的标兵营,大约有几千人马。剩余的军队,由提督负责管理。提督之下还有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将领。
清代全国绿营有六十六镇、一千一百六十九营,兵员共计648345人,分布在内地十八省各要害处。因此总兵统辖的军队数量各不相同。山西大同镇由于战略地位重要,共有士兵18687人;云南永北镇地处偏远,该镇总兵只有1953名士兵。绿营兵中除督、抚、提、镇的本标兵战斗力较强外,分汛防兵更类似团防性质,战斗力较弱。绿营实行募兵制,入伍后名义上终身服役,但一般五十岁后都能退役,绿营兵的军官多是行伍出身的军官世家,也有少数士兵以军功晋升的。


大老二爷


一、总兵一职来历

顾名思义,总兵这一名称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其性质为武官,总兵实为唐朝以来由兵役制度、历史因素等催生而来,在宋朝时便有总兵一职,到了明朝,总兵进入历史视野的频率逐渐增高。

不过,明朝时期的总兵只是一个官衔名头,无品级﹐无定员﹐多由公﹑侯﹑伯﹑都督充任。

这种制度设计,和明朝的兵役制度以及皇帝先天的疑心不可分割,明朝时期实行卫所制,简单来说就是将军队从中央到地方分级驻扎,设立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平时为民,战时为军,定期训练,其实和唐朝时期的府兵制类似。而明朝初期的思想可能是军队建设和军队打仗要依托不同的系统,所以就会有不设品级的总兵出现,平时军队建设就有前文所述的层级来管理,战时,临时安排总兵一职,挂印称将,调遣卫所军队,指挥作战,战争平息后,再交回将军印,军队再回到驻地,这样的优势就在于朝廷就能保持一定规模的现役军人又降低了平时的军队开支,同时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又有效的防止了形成军队割据,起兵叛乱。

但是,随着边境战时增多,总兵逐渐成为了常设官职,但是仍然没有品级,云南设征南将军﹐大同设征西前将军﹐湖广设平蛮将军﹐两广设征蛮将军﹐辽东设征虏前将军﹐宣府设镇朔将军﹐甘肃设平羌将军﹐宁夏设征西将军﹐交趾设副将军﹐延绥设镇西将军。宣德年间又设山西﹑陕西两省总兵,嘉靖年间分设广东﹑广西、贵州﹑湖广两总兵为四总兵﹐福建﹑保定副总兵改为总兵﹐增设浙江总兵等等。

由此可见,到了明朝中后期,总兵的数量在增加,但是全国不过20几人。

在明朝时期,总兵虽然没有品阶,但是其权力却非常大,尤其是后来成为了常设官职,有些像现在的军区司令员。而总兵有品阶则是到了清朝时候的事情了,在清朝,总兵官阶为正二品,这就需要我们对清朝的官阶有一个初步了解。

二、清朝官员品级(以下仅列举至七品,且只列举文武外官,因为总兵以及直属上级均为地方官)

总体上,清朝官员品级制度为“九品十八级”制度,每一品有正、从之别,相当于现在的正、副之分,如正县级、副县级,正厅级、副厅级。

正一品文职外官:大学士兼直省总督武职外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从一品文职外官:各直省总督(兵部尚书衔)、驻藏办事大臣(加尚书衔)武职外官:驻防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职外官:各省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副都统衔西宁办事大臣、副都统衔总管

从二品文职外官:各直省巡抚、布政使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文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文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三、清朝总兵能调动多少军队

清朝时期,全国设有总兵定员83名,其中,陆路总兵约占70名,水路则为13名,统辖中国十八省614防营约63万兵力。由此看来,在总兵一职的设立上,清朝同明朝是有区别的,在品阶设立上,总兵位居正二品,也是相当于省部级、副省部级的高官,官职也是非常高的,在官阶上是要比现在的军分区司令要高(因为有些网友认为总兵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司令,而现代军分区司令为师级干部,相当于厅局级干部,是够不到正二品这个级别的)。

但是有级别不一定就有权利,所谓总兵调动军队是不大可能的,这又和明朝不同。

明朝的总兵直属兵部,而清朝的总兵则要服从巡抚提督治辖,也就是说总兵要服从驻地地方官的领导,只有指挥部队的权力,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这个区别在哪里呢,就在于只有调动军队执行任务,你才会有指挥部队的时机,平时也就是是日常管理的职权。不过,通常来说,一个总兵下面会有一万五千人左右的兵员,当然,这也是不尽然完全相同的,有时又甚至只有几百人。

我是文史墨客,不当之处,请多指教,期待与您的交流!


文史墨客


清代总兵 这道题如果只是了解清代总兵的情况,那一点都不复杂,不过还是有必要通过这道题顺带了解下清代军队的一些情况。

清朝总兵在乾隆时期正式定为正二品,就其品级来讲总兵确实算是高级武官了,但其实清代总兵统领的兵力并不多。

清朝的正式军队主要包括驻守边关的八旗军和各省的绿营军,其中八旗军的组成人员都是旗人,而绿营军是由汉人组成的军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八旗军的旗人兵员并不是指满人,而是由满人、汉人和蒙人等组成。因为清朝的八旗起初只是满八旗,后来扩充了汉八旗和蒙古八旗,这三种人都能成为旗人。


八旗军的军官是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等,而绿营军的军官是提督、总兵等,本题所说的总兵是属于绿营军的军官。

清朝每个时期绿营军的兵力不等,一般在60万上下,而这60万绿营军分布在全国各省,由十几位提督统领。 提督是每个省绿营军的最高军官,提督管辖本省的几个防区,防区也叫镇,防区的军事长官就是总兵,也叫总镇,所以总兵是提督的下级。

根据清朝的相关文献记载,一个总兵统领的兵力在数百到一万多不等,每个防区的兵力是根据该防区的任务轻重等因素设定的。

从数据上看正二品的总兵统领数百到一万多的兵力确实不算多,从这也能感受到清朝武官级别设置其实是虚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