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作为欧洲五大传统强国之一的奥匈帝国,为何最终却走向了分裂?

纵观世界发展史,在19世纪下半叶,牢牢占据在世界舞台中心的,在发展上远远超出其他地区的,无疑是欧洲。除了有英法这两个老牌强国之外,有一批新兴的国家也借着工业革命的东风扶摇直上,成为可以与老大哥媲美的后起之秀。其中奥匈帝国就是这份新兴列强名单里亮眼的一员,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这个曾经发展到近代史列强之一的庞然大物,却在一夜之间解体,彻底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作为欧洲五大传统强国之一的奥匈帝国,为何最终却走向了分裂?

根据资料记载,奥匈帝国在19世纪的时候不断进行领土的扩张,势力非常大,最强盛的时候甚至与当时欧洲传统强国: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并称为欧洲五强,是当时世界威风赫赫的世界列强之一,其国土面积非常辽阔,人员数量也十分惊人,在欧洲皆排行第三。因为有人口和面积的优势,所以奥匈帝国发展十分迅猛,机械仪器制造业之繁荣、和钢铁军火工业之雄厚,在世界位于前列,其农业品种和原油产量更是居全欧之冠。这样一个国家在军事上更是傲视群雄,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排名世界第一。可以说不管在哪个方面,奥匈帝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其国力更是在19世纪末达到顶峰。

作为欧洲五大传统强国之一的奥匈帝国,为何最终却走向了分裂?

拥有强悍如斯的经济和军事基础,奥匈帝国无可避免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参与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令人意外的是,奥匈帝国在这场战争中并没有尝到什么甜头,反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于一夜之间解体,化为了奥地利、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十几个大小不一的东欧小国,不管是整体实力还是国际地位都呈现断崖式下跌,再难重现19世纪的辉煌。

为什么其他列强可以将胜利果实保存至今,而原本是中东欧霸主的奥匈帝国却走向了分裂落败呢?接下来从奥匈帝国的由来、统治和国情进行分析。

奥匈帝国的前身

  • 奥匈帝国原来并不叫这个名字,它的原身是奥地利帝国。

19世纪,法国在拿破仑的带领下迅速崛起并,四处攻占掠夺周围国家的资源和领土,整个欧洲很快就臣服在拿破仑所建立的帝国脚下。趁着当时的欧洲处于战火纷乱的时期,弗朗茨二世宣布脱离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带领奥利帝独立出罗马帝国,并且将周围的波西米亚帝国、匈牙利王国和周围的领土一起侵占合并成立奥地利帝国。

和其他强国不同的是,奥地利获得的领土不是主要通过战争扩张,而很多都是来自联姻,比如奥地利之所以能获得勃良弟的土地,就是因为娶了勃良弟的女儿,后来能获得匈牙利的土地,也是因为匈牙利国王在抵御外敌之时不幸战死,才让奥地利侥幸获得了匈牙利的土地。

而这些领土其实都是不属于日耳曼民族的,因为占领了这些国土之后,统治者并没有进行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每块土地上依旧居住着原国的居民。而在不断扩张之后,人口飞速扩增,日耳曼民族在奥匈帝国占比迅速下滑,最终人数不到全国的三成,这就导致了日耳曼民族的统治出现了极大的问题。

因为日耳曼民族日渐衰落,奥地利的老大地位逐渐不保,而这时奥地利帝国中的匈牙利民族日渐崛起,在国内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为了维持对匈牙利的统治,奥地利皇帝不得已和匈牙利的贵族进行谈判,在双方的让步之下,奥匈帝国就这么产生了。

作为欧洲五大传统强国之一的奥匈帝国,为何最终却走向了分裂?

民族内部矛盾严重

正因为奥匈帝国是典型意义的多民族大陆型帝国,所以其国内民族成分非常复杂。在帝国末期,其境内存在11个民族和7种不同的文化以上,而不同民族之间并没有进行统一融合,很多甚至都是语言不通的,所以奥匈帝国本身就存在非常多的民族矛盾。

在民族的构成上,奥匈帝国中没有一个民族的人口能超过帝国总人口的1/4,所以他们拥有非常多民族,却没有一个主体民族。同时奥匈帝国有将近60%的人口属于跨境或者跨国人口,他们与原来的国家还拥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这种民族构成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社会帝国结构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因为国家想要进行统一,就必须完成融合,而当时为了保护自身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奥匈帝国国内很多地方都兴起了民族运动,随着民族运动不断为这些弱势民族获得更加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其他民族的野心逐渐变大,开始发起了以获得政治参与自治和自决的高级目标为目的的民族运动。

作为欧洲五大传统强国之一的奥匈帝国,为何最终却走向了分裂?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增重,主要是因为强势民族希望能够维持住自己的原有利益,不愿意弱势民族分享权益,导致弱势民族和强势民族之间出现了不可逆的矛盾关系,所以帝国内部的社会关系结构是朝着分离的方向发展的。

为了解决民族关系的问题,帝国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的特点,在民族关系中也采取了多样化的治理策略,这就导致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的不平衡治理,所以不仅没有解决民族矛盾的问题,反而造成了帝国区域治理上突出的碎片化特点。

而因为统治阶层对不同民族亲疏有别,权利有差,不仅让强势民族和弱势民族之间存在日益恶化的矛盾,强势民族之间和弱势民族之间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当时的奥匈帝国统治者认为,只要把日耳曼和匈牙利作为维持帝国内平衡的两大支柱,牺牲其他民族的利益也能够维持这种平衡的格局。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帝国经济不断加快,军事力量不断增强,表面看来奥匈帝国越发强大,但并不能掩盖其内部日益恶化的民族和社会矛盾,可以说民族的矛盾为奥匈帝国造成了深刻的内部危机,这也为接下来的帝国分裂埋下了伏笔。

双元统治埋下分裂祸根

奥匈帝国不仅扩张方式和民族成分大大区别于其他国家,其统治制度也是帝国中难以想象的,当时的奥匈帝国管理国家采用的是双元制度。所谓双元制度,就是在保持中皇帝所属的中央政府不变的情况下,实行由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政府联合起来的统治制度,但这两个政府采用各自为政的方式,都拥有自己的议会和首相,

这也形成了一个国家三个政府的统治局面。

因为奥地利原民族是日耳曼,所以日耳曼民族认为自己是国内唯一的上等民族,虽然匈牙利人对国家的贡献很大,但是并不足以与自己享受同等的待遇。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匈牙利是对奥地利非常不满的。

之所以匈牙利能够与奥地利拥有相同的统治地位,是因为匈牙利贵族趁着奥地利国内外交困之际,用分裂和武力威胁,迫使奥地利屈服,从而形成了双元帝国。而双元帝国的建立也使匈牙利人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但是这种通过胁迫而形成的政治制度却具有极不稳定性。

作为欧洲五大传统强国之一的奥匈帝国,为何最终却走向了分裂?

虽然奥匈帝国在名义上是由一个君主统治的,但实际上的权利却落在了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地方的政府手里,而因为这两个政府之间矛盾重重,所以在处理国家事务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两方互相否决的情况,所以造成了当时的行政效率非常低。甚至因为两方经常为国内的政治打口水仗,所以让国内的统治更加动荡不安。

因为匈牙利和奥地利这两个政府所属的民族在国内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所以他们经常以牺牲其他民族利益的方式来维持自身民族的强势,这导致其他少数民族对帝国的统治更加不满。再加上议会席上只有德意志人和匈牙利人才能参与,其他少数民族无权进入,这也更加据了其他民族独立的内心,国家分裂的种子就此生根。

战争让纸老虎现形

欧洲这片土地虽然并不是所有五大洲中最大的,但是其国家的纷争却是频繁不止。奥匈帝国在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可以说四周都有强敌,东部是俄国,而西部是奥斯曼帝国,在西北部又有法国和德国

,在这样强国林立,并且都对奥匈帝国虎视眈眈的环境下,为了能够保存帝国的完整,征战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就需要和其他国家进行结盟,这在当时的欧洲是非常流行的。

作为欧洲五大传统强国之一的奥匈帝国,为何最终却走向了分裂?

从地理位置和政治利益来看,当时的奥匈帝国和德尔联盟是最为合适的,因为德国和奥匈帝国在语言上都是属于德语系的国家,而对沙俄帝国来说,为了能够在中亚地区牵制英国,所以也非常迫切需要联合德国。同时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上,奥匈帝国也对沙俄产生了一定的威胁,所以需要一个第三方国家来进行制衡。因此在19世纪下半叶,奥匈帝国就与德国俄罗斯帝国形成同盟。

19世纪70年代末,原本强盛的奥斯曼帝国因为种种原因逐渐衰落,为了啃下奥斯曼帝国这口肥肉,沙俄趁机挑起战争,并许诺奥匈帝国说,只要保持中立就允许奥匈帝国瓜分巴尔干半岛。在面对强势的沙俄又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奥斯曼帝国自然被打得溃不成军,而奥匈帝国也因此不费一兵一卒得到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的代管权。

1908年,奥匈帝国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代管者,于是发动战争,用武力吞并了波黑。此举引起了波黑地区的居民塞尔维亚人的愤慨,也让奥匈帝国彻底引火上身。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和妻子一起到波黑首府萨拉热窝视察,不料在半路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的一名激进分子枪杀,而这激起了奥匈帝国的愤怒,在怒火之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但因为双方各有盟国,所以,这场两国间的战争卷入了无数同盟国,最后发展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作为欧洲五大传统强国之一的奥匈帝国,为何最终却走向了分裂?

明面上奥匈帝国是五大强国之一,但一到了战场,军事力量的问题就彻底暴露了。因为国内的统治和民族多样性问题,所以军队一上战场就陷入了语言不同和战术落后的困境,在战场上的表现远不如其他老牌列强。

到了一战后期,失败的前景越来越清晰,各地分离的倾向也越来越严重,而在这种紧要的关头下,作为末代的皇帝卡尔一世却单方面向协约国秘密提出议和,如果能议和成功还好,结果一和失败不说,还让中央政府彻底颜面扫地。国内的统治主体奥地利和匈牙利各奔东西,其他少数民族也纷纷脱离奥匈帝国,各自建立起独立的国家,奥匈帝国就此走向四分五裂。至此,奥地利从一个世界前列的庞大帝国变成了中欧的一个弹丸小国。

历史启示

在19世界综合国力远超其他列国,跻身五强之一的奥匈帝国,在1918年落下了帷幕,并在此后的多年重组中重新划分为十多个中欧小国,这也意味着多民族帝国的时代终于结束了。其实不管是奥匈帝国的解体,还是20世纪90年代一些东欧民族联邦国家的分裂,都有共同的导火索,就是强势民族和弱势民族之间存在不平等关系,而这种不平等关系自然而然会让弱势民族追求主导地位,从而埋下战争的种子。

对于东欧的国家来说,多元文化融合与共存才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过分强调"多元"或过分强调"统一"都会给国家带来民主赤字的瓶颈约束。最为重要的是,平等才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基石,也是构建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础。充分考虑小国和弱势民族的利益需求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一个弱小者的力量不足为惧,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诸多弱小者联合起来的力量就是相当惊人的。在现代社会亦是如此,不管是在欧盟还是国际社会中,都要让小国感受到新型国际关系的公正性与合理性,这样的国际关系才应该是各国努力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