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黄巢起义到底有多少人,占领了多少地方呢?黄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v旁听者v


公元875年,黄巢与兄侄8人在从冤句响应王仙芝起义,起义之初招募了几千人。黄巢起义近十年的时间转战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等十余省,几乎走遍半个中国。至于黄巢的具体长相,正史里面没有详细的记载。一些野史和演义小说就说他长相奇特凶恶。《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将黄巢描述为:“身长二尺,眉横一字,牙排二齿,鼻生三窍,左臂生肉滕蛇一条,右臂生肉隋球一个,背上有八卦,胸前有七星。”总之,在古代起义的,基本被黑得很惨。长相绝对不会有正面形象出现,如果黄巢起义成功,那就另当别论了。这个和朱元璋差不多,长相不好,但是朱元璋称帝以后,将丑陋的长相,描述成了帝王之相。所以成王败寇,后世怎么描写都可以!


黄巢出生在山东菏泽,由于山东靠海,渔盐业的比较发达,其家族世代为盐商,家里小有资财。黄巢擅长击剑骑射,略懂一些从政之道,且有口才,喜欢养士。

唐朝自唐懿宗以来朝廷“用兵不息,赋敛愈急”,河南发生水旱,各州县又不上言灾情,民不聊生,河南一带盗贼蜂起。濮州(河南濮阳)的盐贩王仙芝聚集三千人在长垣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不久攻克了曹州和濮州,俘万人,势力日益强大。不久,同是盐贩的黄巢见王仙芝起义,也跟着起兵响应。黄巢起义之初,只有8人,他与这8个人开始招募了几千人马,并辗转河南15个州。起义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数万人。唐朝廷见起义日益壮大,于是派兵平乱,不过当时的唐朝皇帝唐僖宗李儇并不在意这种叛乱。所以,派平卢节度使宋威和副使曹全日政讨伐王仙芝,并拨给3000步兵,500骑兵。开始官军本来占有很大的优势,宋威认为剿灭了起义军,朝廷也不会奖赏他们,说不定还获罪。为了给自己留后路,改围剿为招抚,对起义队伍手下留情,不与其交战,这件事被朝廷知道后,宋威被撤了职。

宋威被撤职以后,朝廷派人到起义军中招降,王仙芝就想归顺朝廷。黄巢对王仙芝投降朝廷很不满,因为王仙芝做了官,而还有五千多人的起义军无法得到安置,黄巢就想带领五千人起义军继续对抗朝廷。因为这件事情,黄巢还打伤了王仙芝的头,王仙芝才放弃了投降的想法。此后,起义的势力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唐朝的统治。

公元878年(唐僖宗乾符五年),王仙芝所领导的起义军被唐军包围,在突围中不幸战死。王仙芝战死以后,黄巢接过义军大旗继续抵抗唐军,并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公元879年(乾符六年),黄巢兵围广州。次年11月17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进入洛阳,而僖宗在田令孜神策军的护卫下,狼狈逃往了咸阳。12月5日下午,黄巢前锋柴存在未受到任何抵抗下顺利进入长安。12月13日,黄巢于含元殿即位称帝,国号“大齐”,建元金统。4年后,由于内部分歧,朱温等人叛变,黄巢被唐军围剿,最后身死狼虎谷。


谋士说


我来说说黄巢是个什么样的人。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人。世代卖盐为生,赚了很多钱。为啥卖盐会赚钱,因为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不吃不行。

安史乱后,藩镇割据,人民流离失所,旧有的租庸调制被破坏,朝廷收不上赋税,只好搞盐铁专卖。盐铁专卖是从汉武帝时候就开始的一项收税措施。唐后期食盐专卖的结果就是使得盐利在当时的国家财政结构中比例大增,地位越来越重要,唐代宗大历末,“天下之赋,盐利居半”。盐利成为唐后期的重要财政支柱。

利之所在,人所共趋。马克思说过,只要利润超过百分之三百,那么商人个个都会争前恐后扑向绞刑架。因此唐末一帮不法之徒纷纷违禁制贩私盐,官府屡禁不绝。因为盐价愈高,则私贩愈多,禁私愈严,私贩之利愈厚,利愈厚则制贩私盐的活动愈不能禁。

黄巢家就是贩私盐的。因此黄巢自小“善击剑骑射,稍通书记,辩给,喜养亡命。”就是说,黄巢从小学的就是江湖那一套道上的东西,练武茬架,能说会道,还很擅长养小弟。手下聚集了一帮亡命之徒。为啥要学这些,因为贩私盐可是刀头舔血的营生,既要抵抗官府捉拿,又要防备道上黑吃黑,没有武装力量吃不了这碗饭。元朝末年的私盐贩子张士诚就是因为卖了盐收不到钱却被黑吃黑没办法杀人造反的。

注意一个词,稍通书记。啥叫书记,就是读书记账。做生意么,不得懂点财务知识啊。就是说,黄巢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黄巢从小的志向并不是当个私盐贩子,而是想考个功名。小黄从小就有诗才,五岁时作诗一首《咏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小黄成年后雄心万丈,成了大黄,去长安城一试身手,试图考个功名回来。没想到大唐朝的考官并没有瞎了眼,就他这两把刷子,根本涂不了好墙。于是理所当然的落第了。要知道大唐一年才考十几个人,连孟浩然李白这种诗界大拿都考不上功名,你黄巢算个毛线呀。

落第后小黄满怀愤恨地写了一首《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就纳闷了小黄为啥对菊花兴趣这么浓郁啊。

然后小黄啥都不干了,一心想着发展他的贩盐生意。一直从大黄发展到了老黄。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已经五十五岁了。另一个私盐贩子王仙芝起兵造反,黄巢聚众数千人入伙,“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朝廷当然派兵剿灭,双方胜败相持,于是下令招安。蕲州刺史裴渥为王仙芝黄巢等人求官,约定罢兵。王仙芝与黄巢等人就去裴渥那里吃大块肉喝大碗酒,正酣,未几,朝廷命令下来了,拜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衙,遣中人慰抚。没黄巢什么事。这好有一比,梁山泊好汉招安了,朝廷就给了宋江一个节度使,没卢俊义吴用什么事。卢俊义吴用肯干吗。

左神策军为皇帝禁军。押衙是管领仪仗队的侍卫统领。唐李匡乂《资暇集》卷中解释:“武职令有押衙之名。衙宜作‘牙’,此职名,非押其衙府也,盖押牙旗者。”

对这问题不理解是吧,不理解正常,我早就习惯了。汉光武刘秀年轻时去长安看到王莽的仪仗队,感叹道,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押衙就是执金吾。

王仙芝大喜,黄巢大恨。说好的有福同享呢?说好的给兄弟们找一条出路呢。你现在当官了,就把兄弟们忘了。老王你这么做真的好吗。黄巢就跟王仙芝说:“君降,独得官,五千众且奈何?丐我兵,无留。”你一个人当官了,五千兄弟怎么办?这些兄弟我要带走,一个不留。

说完就打了王仙芝一顿,伤首。王仙芝一看,这官不能当。众怒难犯,于是再次造反。

大家明白水浒传为啥要说梁山泊全伙受招安了吧。啥叫全伙,就是不能半伙,也不能少半伙。宋江去朝廷当官了,卢俊义依然在梁山泊闹腾,这安还不如不招。没解决问题啊。

然后和朝廷再打,王仙芝战败被抓,传首京师。王仙芝就是梁山的晁盖。

王仙芝一死,大家理所当然推黄巢坐了头把交椅,号“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看这名字起的多霸气。

当时黄巢军中有小儿唱谣曰:“逢儒则肉师必覆。”这句诗应该是当时当地的一位不知名的秀才为了保境安民写出来让孩子们传唱的,应该不止一句。可是就这一句最有分量,而且黄巢很重视,所以流传了下来。肉是肉刑的意思。就是说如果黄巢军对儒生们动粗的话,军队肯定溃败。

黄巢因此特别礼遇儒生,只要被抓住的俘虏不管谁自称自己是儒生,一律优待,给吃给喝还给钱花。过崇文馆校书郎黄璞家。崇文馆就是图书馆,校书郎就是校订书籍的官员。下令曰:“这是一家儒者,把火灭了不要烧。”

黄巢进寇广州,跟朝廷提条件,要求招安,当个广州节度使就行,跟宋江的要求在一个层次。宰相郑畋欲许之,卢携、田令孜执意不可。就如宿太尉要招安,蔡京反对。

于是尚书省右仆射,相当于副宰相于琮提议:“南海(指广州地区)是对外通商口岸,商船往来频繁,要是让黄巢把广州占了,那就切断了国家的财源。”于是给了黄巢一个率府率的官。

率府率是太子禁卫军,分为十率,即左右卫率、左右怀御率、左右清道率、左右监门率、左右内率,合称为十率。其官署称率府,长官为率府率,副官有率府副率、长史及录事参军、诸曹参军等。

但是黄巢此时的预期目标并不是给太子当个保镖,见诏大诟,急攻广州,历数朝廷过恶,昭告天下。

黄巢进长安后,为报私仇,将于琮杀害。

然后继续进剿,打来打去,黄巢明白了一个道理,军队要想有战斗力,就得有铁的纪律。于是自称“率土大将军”,整众不剽掠,所过惟取丁壮增加兵员。于是很快攻破东都洛阳,皇帝仓皇西遁,跑到长安去了。

黄巢很快追到长安,皇帝继续往四川成都跑。黄巢进京,乘黄金舆,身边护卫皆绣袍,其党乘铜舆以从。请注意是黄铜车,不是黄金甲。即位,号大齐。求衮冕(龙袍官服)不得,绘弋绨(黑色粗厚的丝织物)为之;无金石乐,击大鼓数百。大赦,建元金统。看样子黄巢姓黄,所以喜欢黄色的东西,什么黄金啦,菊花啦。帝号都叫金统。这名字没起好,有了黄金并不能一统天下。自称“承天应运(不是奉天承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大封百官。

老黄不愧是江湖草莽出身,倒是一点不讲究啊。

唐朝皇帝跑到成都,下诏勤王。黄巢屡战不利,只好退出京师。沙陀首领李克用部立功最大。

黄巢走后,长安城被付之一炬。当然并不是黄巢军队烧的,而是入京勤王的各藩镇部队。黄巢的军队毕竟是有纪律的,而这些乌合之众互不统属,各自为战,祸乱更甚。

黄巢从京师跑出来,军纪就荡然无存了,树皮草根都吃完了,于是出现了被后世诟病千年的吃人事件。将那些快死的人放在大磨盘里,磨碎熬肉粥喝。

然后一路败退,最后被追到狼虎谷,黄巢眼看跑不出去,跟亲信说:“我本欲讨国奸臣,洗涤朝廷,事成不退,亦误矣。若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亲信不忍,黄巢自刎,结果没死了,亲信补了一刀,跟自己脑袋一起被传首京师。

黄巢啥意思,我进了长安就不应该称帝,我应该功成身退。不称帝就是周公曹操霍光司马昭郭子仪,称帝了就是乱臣贼子,就是王莽李渊王世充。其实不是称帝不称帝的问题,而是成功没成功的问题。成则王侯败则贼,黄巢只是败了而已。

败军之将不言勇,亡国大夫不图存。败了就啥都不要说了。

当然也有传说,黄巢并没死。邵博在《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记载:“东西两都父老相传,黄巢实不死,其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为僧得脱,往投河南尹张全义,故巢党也。各不敢识,但作南禅寺以舍之。”

就是说,黄巢兵败后,找个跟自己长得像的人杀了,让亲信带着头去邀功,自己化妆成和尚,投奔了自己的旧部,已经被招安为河南尹的张全义,这种明显找死的却收到奇效,张全义名如其人,保全了兄弟义气。把他安排在寺庙里,出家修行。

邵博还亲眼见到南禅寺墙壁上画有黄巢服僧衣之像,“其状不逾中人,唯正蛇眼为异耳”。就是说黄巢长得不咋地,没霸气,跟曹操宋江一样。但是一双蛇眼很有特点。

啥叫蛇眼,其眼形特征为:眼睛发红似蒙一层红纱,眼睛向外鼓。生有这种眼的人奸诈阴险,心如毒蝎,六亲不认,目无尊长,常常做些出格的事。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自己,轻视甚至忽视尊卑和道德规范。关于蛇眼,相书有诗:堪叹人心毒似蛇,睛红圆露带红纱,大奸大诈如狼虎,此眼之人子打爷。蛇目睛圆上视黄,掉头行步若仓惶,出言举措心怀狠,害物伤人不可防。

寺中还有黄巢的一首诗:犹忆当年草上飞,铁衣脱尽挂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凭栏干看落晖。

的确牛逼。


唐风宋月


黄巢是个秀才,有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但黄巢造反,几乎就成了,只是个人格局还小了点,为人过于残暴,故功败垂成。

僖宗乾符二年(875),黄巢响应王仙芝起义时,不过亲属8人,加入王仙芝后,所部也不过数千,而在短短5年之后的广明元年(880),取代王仙芝成为义军首领的黄巢便攻破了长安,其时他的军队已达60万人。黄巢起义前后十年,南至岭南,西北至长安,跨越广,影响大,曾转战山东、河南、安徽、浙江、广东、陕西等十余省,起义几乎踏平半个中国。

黄巢是曹州冤句人,大概位置在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西南,“燕赵多悲士,山东出响马”,这地方民风彪悍,盗贼凶狠,历来是悍匪多生之地。黄巢的祖上世代卖盐,家里很有钱,但正如秀才也会造反,有钱人机会来了,也会造反,因为造反能带来更多的钱。

家里有钱,并不希望黄巢将来也卖盐,自然重视对他的教育。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得个一官半职,光耀门庭。但黄巢多次参加科考,却屡试不第,山东人火爆脾气,老不中,老子不干了,一次在长安再次落第后,黄巢怒火中烧,作诗《不第后赋菊》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随后加入王仙芝的起义军队,做了一个“造反的秀才”,有味的是,王仙芝也是盐贩子出身,黄巢加入王仙芝,不知是否这个缘故。

从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可以看出他是个残暴的人,为了自己能够独艳,竟要让百花泯灭,凡不是我这种菊花品性的人,一律格杀勿论,延伸开去,就是为一己之富贵,竟要灭绝他人,这种心理,渗透着强烈的自私和杀戮。黄巢不算真正的武将,带兵之余,常以诗歌卖弄;他亦不算严格的诗人,诗中常常透露出杀气,兼有自私的邪恶。

很多人认为黄巢是个英雄,他的起义打击了唐朝的腐败统治,对于这个观点,在下不敢苟同。因为这个所谓的“英雄”,黄巢在继王仙芝为起义首领之后的那些作为,却比唐朝的腐朽更腐朽,比唐朝的残暴更残暴,他攻打广州时,杀人无数。打下长安,全城男人统统要杀掉。攻打陈州时,甚至吃人肉当军粮。他对老百姓造成的伤害,对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甚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可以说,他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暴君更暴,这样一个人,不知有何可赞美的。

黄巢起义为什么形成那么大的规模和呢?既非战略,亦非勇猛,不过找到了唐朝官僚体系中的漏洞。黄仁宇曾说:“黄巢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这位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流寇发现唐帝国中有无数的罅隙可供他自由来去。各处地方官员只顾本区的安全,从未构成一种有效的战略将他网罗。”制度和人性的漏洞,是黄巢发展壮大并对唐朝构成致命打击的关键原因。

关于黄巢的死,有过许多不同的历史记载。884年6月,在唐朝将领的围攻下,黄巢兵败狼虎谷(属今山东莱芜),《新唐书》记载说,黄巢兵败狼虎谷,已经无力回天,他让外甥林言拿自己的头颅去换取富贵,林言不忍,黄巢便自杀了。还有一种说法,陶谷在《五代乱离记》一书中,说黄巢兵败后,削发为僧,出家当和尚了。


帝国的脸谱


黄巢起义是唐末一次非常大的起义,前后经历十年,对李唐王朝造成了巨大打击,这次起义使得李唐王朝加快了灭亡的步伐,同时让沙陀李克用的势力强大起来,并造就了一个让唐朝走向灭亡的人物:朱温。

黄巢军队有过吃人的说法,让我们看他是个怎样的人。

黄巢起义的经过

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曹县西北)人,祖上好几代都是私盐贩子,家境不错,善于击剑骑射,也有学识,但不是个安分人。犯私盐是违法的,所以私盐贩子都不安分,里面出了不少造反派,比如元末的张士诚、方国珍,五代十国时吴越的钱镠(据说也有程咬金)。

乾符元年(874年),王仙芝与尚君长在河南长垣县起义。

乾符二年(875年),黄巢就与子侄聚数千人响应王仙芝。

乾符三年(876年),起义军打到湖北并进入淮南,逼近扬州。这段时间出了件好玩的事:蕲州刺史裴渥诱降起义军,王仙芝准备投降,黄巢一怒之下把王仙芝打了个头破血流,然后与王仙芝分道扬镳,自己带两千人北上。

乾符四年(877年),黄巢在山东、河南、湖北、安徽作战。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余部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黄巢八月到浙江,十二月进入福建。

乾符六年(879年),黄巢攻占广州,将士得了疫病,死了很多,于是离开广州奔入广西。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打到湖南湖北,然后在江西、浙江、江苏跑了一圈,兵力一度到二十万,年底过河南入潼关,十二月攻占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中和三年(883年),沙陀李克用攻入长安,黄巢连夜撤离,那时还有兵力十五万。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在山东兖州泰山狼虎谷黄巢被杀,据说是外甥林言干的。

对黄巢其人的评价

我前面说过,黄巢不是个安分人。家里比较富裕,有吃有喝有衣服穿,竟然也跟着王仙芝造反,可见很有想法。《新唐书》说他说他“喜乱”,因此加入起义军。

古代造反不管喊多好听的口号,有了一定势力,起义的首领肯定要称王称帝。那个时代没有社会主义,百姓为了能活下去而起义,幻想把当前的统治者打倒,然后创造一个更好的统治者,再也不会挨饿。

黄巢喜欢混乱,喜欢养亡命徒,有吃有喝还要加入起义,如果他不是一个想救世的革命者,那他就是野心家,他从一开始就想依靠起义换取前途,甚至是做皇帝。

从他的两首诗里就能看出点什么。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他年我若为青帝,隐约能看出黄巢的心胸,很大很狂。

第二首诗充满唯我独尊的气息,菊花开后百花全死,香气满城,遮天蔽日,里面蕴藏霸气。

他科举失败,于是要冒险干一番大事。

王仙芝想接受朝廷的投降,黄巢把王仙芝打得头破血流,正史说是朝廷没给他封赏,所以他不满意,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黄巢认为不能轻易投降,毕竟将来谁也猜不透,万一有更大的收获呢?

黄巢进攻广州,两次要求朝廷给他节度使。他想占领广州以此为根据地发展势力,可惜军队竟然染上瘟疫,死了三四成的人,于是撤退,但由此可见他很有想法。

黄巢之所以失败,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好几年时间都在全国乱跑,没有坚实的根据地,没有根据地就没有稳固的经济和兵源,没有支撑他的后方,只能进不能退。刘邦据有巴蜀、汉中和关中才打赢了项羽,朱元璋在淮南淮北一带也有根据地,黄巢要是一直待在广州,很可能会成为长久的割据,可惜没有做到,后来占据长安,关中百姓不依附他,还是没有根据地。

这个人想干大事,但没有章法,手底下没有谋士团,而且为人不善,难免落败。

进入长安,大杀唐朝宗室和官员,这种报仇式的行为和李自成出奇的相似,无法稳定人心。由于没有谋士团出谋划策,导致黄巢没有政策建立一个坚固的局面,也不能对唐军乘胜追击,于是唐军组织反扑,最终击败起义军。

黄巢的军队把百姓扔到舂磨里面磨碎,用人肉当军粮,这个事在《旧唐书》有记载:贼围陈郡百日,关东仍岁无耕稼,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黄巢此人绝非善类,他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不同的。

造反是百姓活不下去才干的事,他们永远不能把握起义的走向,失败了大部分人都成了炮灰,成功了也只是帝王将相的垫脚石,永远捞不到多少实实在在的好处。


鬼山枫语


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是唐朝近三百年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大起义。最盛时,黄巢拥兵六十万,转战东西南北,后攻占京师长安城,登基称帝,建立“大齐”政权。可谓是搞得是轰轰烈烈、有声有色,但未能善始善终。

黄巢是晚唐曹州冤句县(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为人豪侠仗义,擅长击剑骑射,又涉晓书文经史,口才好,算得上是文武兼修的有为青年。黄巢虽然出身盐贩之家,但很有政治抱负,一心想以科举正途而步入仕途,光耀门楣。可是时运不旺,抑或是学业不精,科考屡试不第,抑郁加愤懑,这位科场失意者遂赋诗遣怀,写下了七绝《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中蕴含着勃勃的豪气,又透出腾腾的杀气。

唐懿宗咸通末年(873),气候出现异常,关东(潼关以东)一带直东至大海的广大地区,先是大旱,继之又是大水,旱涝交加,庄稼绝收,发生了严重的大饥馑,民不聊生,饿殍遍地。875年初,盐枭王仙芝借助民怨沸腾聚众造反,由此爆发了唐末农民大起义。对朝廷深怀不满且素怀大志的黄巢闻变大喜,立时同黄邺、黄揆等兄弟八人纠聚了数千人,起兵响应好哥们王仙芝。两军合一,声势益大,部队发展至数万人。后来,王、黄二人因招安而产生矛盾,一对好哥们闹掰分家,各率一军分头作战。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黄梅县兵败被俘杀,其麾下大将尚让率余部赶到亳州投靠了黄巢,推黄巢为“黄王”。黄巢遂自称“冲天大将军”,建元“王霸”,设置官署,初建政权形式。

黄巢挥师数万攻亳州不克,遂率军北上,袭破沂州、濮州,复沿黄河南岸向西挺进,连下数城后,准备西攻洛阳。这时官军已开始猛烈反击,巢军几乎全面崩裂。形势急转直下,黄巢甚是沮丧,遂采取以屈求伸的策略向朝廷求降。朝廷恩准,授其为右卫将军,同时命其部在郓州解除武装。黄巢喘息数日,缓过劲来,又再举反旗。他率部转攻浙东,胜而复败,赶忙收兵渡江,进入江西,直捣官军薄弱部,攻克赣南、赣东数城,复引军北攻宣州不克,乃率军复入浙东,削山开道七百里,打通仙霞岭(在今浙江江山市南,地处浙闽赣边界)山道,进入福建境,占领全闽。

朝廷见黄巢闹腾的挺欢,赶忙加力攻剿。黄巢屡败,损失严重,不敢在福建硬撑,遂进入广东,围攻广州。这时,黄巢萌生降意,遂通过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向朝廷请降。因朝廷没有满足其高“要价”,而是授了个四品率府率,黄巢大怒,遂拒绝朝廷委任,率军攻陷广州城,随即纵兵攻略岭南各州县。黄巢又自号“义军百万都统”,同时发表文告,宣布将要挥师入关。

这时,巢军由于水土不服,流行起瘴疫,士兵死掉近半。黄巢遂采纳部下“引军北还,以图大业”的建议,决定率军北归。巢军扎制木筏,借着涨水,从桂州沿湘江而下,一路上势如破竹,一举攻陷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打通了岭北之路。黄巢旋即率领号称五十万的大军不战而克江陵,随即北攻襄阳。巢军中计加中伏,惨遭大败,赶忙渡江东走,官军乘胜追击,俘获十之七八。由于官军有“养寇自重”的心理,放弃痛打“落水狗”的战机,黄巢这才算侥幸逃过一劫。黄巢丢弃江陵,沿江而下攻陷鄂州外城,复引军南下江西,转战东进,军队又发展到二十万,兵势复振。

880年四月,由于连遭官军的打击及军中又患上疾疫,巢军陷入困境。黄巢极为惶恐,赶忙向淮南节度使高骈致书请降。高骈贪独占平叛之大功,便上表请求朝廷退军。黄巢见官军撤兵,军中疾疫业已治愈,军力得到恢复,立即翻脸发兵突袭,尽歼眼前的淮南军,兵势又振。七月黄巢挥师自采石矶渡江北上,攻略江北数城,高骈自食苦果,吓得闭门不战。九月,黄巢率军渡过淮河,自称“率土大将军”,并下通牒,声言将问罪长安,警告各地官军不得抵抗。

十月,黄巢挥师北伐,连克中原数州郡,随即攻克洛阳。此时,黄巢拥有大军六十万。十二月初一,巢军兵抵长安东门户潼关,经过激战破关。潼关失守,京师不保。唐僖宗打算招安黄巢,被拒绝,只好弃京西逃。初五日斜时分,巢军先头部队进入长安城,黄巢随后入城。十三日,黄巢登基称帝,国号“大齐”,建立政权,分封诸将。

转年四月初,官军反攻;初五日,黄巢丢弃长安城东撤,驻军于城东二十里的霸上。数日后,黄巢探知城中官军人少且松懈无备,便杀了个回马枪,重占长安城。这一回黄巢在长安城驻留近二年半。这期间,上天给黄巢降下个大克星,枭雄李克用横空出世。雁门节度使李克用时年二十七岁,沙陀人,精于骑射,骁勇善战,他听命于朝廷,接受朝廷的调遣,率领手下四万勇悍的乌鸦军(李部士兵皆穿黑色军服,故称乌鸦军)投入平叛战场。敢打敢拼的李克用出马,带动了其他节度使效力朝廷的积极性,黄巢算是倒了大霉,开始走霉运。官军一连串的沉重打击,加之城中闹开了粮荒,黄巢无法再苦撑下去,只得于883年四月上旬撤离长安城东走。黄巢挥军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县)近三百天不克,这时官军又压了上来,巢军连战连北,一败涂地。884年六月,黄巢被穷追猛打的官军追杀得无路可逃,便跑到虎狼谷(在今山东莱芜市界)躲避起来。十七日,穷途末路的黄巢拔剑自杀(一说为其外甥林言所杀),其大齐政权亦随之灭亡。

计黄巢自起事至败亡,十年;其中称“黄王”三年,称帝跨五个年头,实为三年半;其中在长安驻留近二年半。

黄巢率军转战,历经今河南、安徽、山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等十余省,几乎走遍半个中国。

就自身素质而言,黄巢通诗书、擅骑射,算得上文武双全;但作为起义军领袖和“大齐”皇帝,能力则明显不够。

黄巢的起义军基本上是由庄家汉组成,有反抗意识和斗志,但打仗外行,若真交起手来,根本不是官军对手。只是朝廷已然失去对藩镇的控制,组织不起来有力有效的攻剿;如若各藩镇肯为朝廷分忧解难,倾力“剿匪”,恐怕黄巢早就旗倒兵散了。各藩镇明哲保身,只要不侵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便袖手旁观,哪肯管朝廷的安危。即便是这样,巢军还是被不大尽力的官军打得多次濒临绝境,几近崩裂,由此可见黄巢的军事指挥能力较一般。

黄巢入京称帝建国,没能及时打击官军的有生力量,给了官军反攻的可能;又将六十万(农民军携带家眷,故战斗人员应打折扣)大军安置于城里或周边,没有形成战略纵深;也很少派军队在外线作战,以牵制官军形成策应,故长安城很容易受到官军的围困攻击。这也看出黄巢缺少军事头脑。

二次被迫撤离长安,黄巢又犯下了致命错误,那就是放弃流动作战的长项,死困陈州城。农民军不大具备攻坚战的能力,围攻近三百天也未能克城,结果兵顿坚城之下。这便给了朝廷调兵遣将组织反攻的机会,最后被打得丢光老本儿,丢了性命。从上述三点来看,黄巢的军事素养、指挥能力确实不大高。

军事上如此,政治上也乏善可陈,治国乏术。政权建立后,没有施政举措,没有经济措施,没有组织发展生产,增强经济实力,以此来支撑初创的政权、供养庞大的军队,结果财政无着落,粮草无保障,自身失去“造血功能”,因而造成坐吃山空的窘境。民为邦本,对民政策也出现重大失误。刚入长安城时,义军对待市民百姓还挺好,宣传‘黄王起兵,本为百姓”的爱民主张;可是当黄巢二据京师时,因怨恨百姓帮助官军而大开杀戒,一次便屠杀长安无辜市民八万,真是冲天的血腥气透长安啊。粮食匮乏便用活人充作“军粮”,真是血腥无人道。这哪里还是“吊民伐罪”的义军所为?

八年“安史之乱”,使大唐王朝由鼎盛走向衰弱;十年的“黄巢反唐”,则加速了本以病入膏肓的唐帝国的灭亡。至此,大唐的国土全部被各割据藩镇瓜分,仅剩下可怜的一座长安城容身,沦为虚有空名的小朝廷;二十年后,立国二百九十年、曾创下盛世辉煌的大唐王朝退出历史舞台。


风光艺境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五月,濮州盐枭王仙芝、尚君长等人聚众数千,在滑州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起义。六月,另一盐枭黄巢率众数千,在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起兵响应,转战山东诸州,为求生存的各地饥民、游民纷纷加入,中国历史上的唐末农民起义就此拉开帷幕。

王、黄起兵之后,各路反唐武装纷纷响应,大股千余人,小股数百人,到乾符二年年底,已经扩充到数万人。王仙芝和黄巢的起义军除了盐贩团伙的骨干外,大多原来都是贫苦农民和流民,虽然声势浩大,已有数万人,但兵员素质、武器装备和战斗力,都不能和唐朝正规军相提并论。唐廷在当年十一月,下诏淮南(刘邺)、忠武(杜审权)、宣武(穆仁裕)、义成(李种)、天平(薛崇)五军节度使和监军宦官们严加讨捕和招抚起义军。

在唐廷大员看来,藩镇的正规军拿下起义军不过是时间问题,但实情并非如此。由于长年积累的矛盾和唐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日渐衰弱,晚唐藩镇官兵对中央的离心倾向已十分严重。藩镇只想将起义军的祸水移往他处,谁也不愿拿自己的实力硬拼,再加上各地唐军缺乏统一指挥,使得黄王叛军可以从容进行流动作战。

乾符三年(876年)二月,唐廷针对时局,敕命福建、江西、湖南诸道观察使、州刺史加强训练士卒,又令各村置备兵器,以兖州海州节度为泰宁军,进一步加强对起义军的防范打击力度。唐廷此举的本意虽然是想强化军事体系,但由于晚唐时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已相当薄弱,命江淮诸道观察使和州刺史自行练兵无疑为地方武装的合法发展打开了方便之门。后来的江淮各路割据势力,如杨行密、钱镠等都是从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乾符三年七月,平卢节度使,左武卫将军宋威在沂州城附近捕捉到王仙芝、黄巢主力,大破起义军。这支主要由数万饥民拼凑的大军,完全是一群乌合之众,和唐朝各藩镇的主力正规军首次大战,遭遇惨败,损失惨重。临阵被杀的多是饥民,而起义军的骨干——久经考验的盐贩团伙成员,损伤并不多。但唐军谎报战功已经形成传统,在呈递的报告中,直接大笔一挥,声称“匪首”王仙芝已死。“老狐狸”宋威也不核实,向朝廷上报了王仙芝的死讯,宣称这场刁民叛乱已基本平定。随后,宋威下令遣散诸道唐军,自己也返还青州驻地。说起来宋威已经捞了一笔,功成身退是理想的结局,可是王仙芝偏偏没按他写的剧本去死。没过几天,河南州县官吏奏称王仙芝仍在为患。宋威的捷报还没捂热,就出了这种事,唐廷君臣又气又恼,但是又不能轻易处罚这位当初首倡“勤王义举”的平卢节度使,只得忍气吞声下诏重新发兵征讨。

八月,起义军转入河南。连年灾荒之后,河南的饥民比山东还多,战败后一度减员严重的起义军很快就得到了补充,随后,攻陷阳翟(今河南禹州)、郏城(今河南中牟),进逼唐廷的统治中心之一——东都洛阳,威胁关中的安全。唐廷紧急调集精锐,采取防御措施:一,调精明干练的江西观察使崔安潜取代杜审权,升任忠武节度使,迅速出兵从后方追剿王仙芝;二,命昭义节度使曹翔统率步骑五千,会合义成镇援兵守卫东都行宫;三,以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负责防卫洛阳;四,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精选步骑两千,把守通往汝、邓二州的要道;五,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 从各自镇兵中抽出步兵一千、骑兵五百守卫陕州、潼关,严防王黄叛军西进关中。

叛军见势不妙,转而向南方进军,十二月,王仙芝率军大举进犯武昌、淮南两镇州县。不久,王仙芝、黄巢率起义军主力五千余人兵临蕲州(今湖北蕲春)城下,在这里,王仙芝试图接受招安,不过黄巢嫌弃朝廷给的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官职品级太低,于是招安失败。攻下蕲州后,黄巢指挥部下大肆烧杀抢掠以泄愤,蕲州军民死者不下数千人。由于招安未遂,王仙芝和黄巢公开对立,黄巢显然有压倒王仙芝的势头,两人已互不相容,于是只好分道扬镳。

乾符四年十二月(877年),王仙芝率大军南下荆南略地,江淮百姓在劫难逃,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率领本部精锐和五百沙陀精锐骑兵来援,王仙芝部多是流民,一经接战便全体溃散,又被唐军招讨副使曾元裕在申州击败,部众损失两万。

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初,曾元裕在黄梅再度大败王仙芝。起义军损失五万余人,王仙芝本人也被斩杀,尚让率残部投奔黄巢。

和王仙芝分兵后,黄巢选择在河南、山东发展,两军一度为攻打宋州合兵,但不久就再度分兵。王仙芝下江淮时,黄巢在中原的义成、天平和宣武三镇转战。尚让来投时,他正在攻打亳州。得知王仙芝已死,黄巢吃惊之余,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各路起义军名符其实的大头领了。收编尚让的部众后,黄巢被推举为王,自号冲天大将军,建年号为王霸。

称王后,黄巢先克沂州,再向西进入天平镇境内,拿下濮州。但取得这两次小胜后,随着各路官军齐集中原,起义军可以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小,被压迫在今日的豫鲁两省边界地区,连战不利,看起来黄巢很快就要去阎王殿和王仙芝做伴了。

黄巢在窘迫之际,再次使出妙计,假意投降,获得喘息之机后,先假意杀向西南方的汴(今河南开封)、宋(今河南商丘)二州。唐廷以为起义军这次真会一举西进攻打洛阳,进而威胁关中,急忙调重兵严防。但是黄巢这次玩了一手漂亮的“声西击南”,在唐廷调曾元裕等各部严守洛阳周边要地之际,率兵直扑江淮,连续拿下富庶的杭州润州,越州,唐王朝只能让名将高胼担任“救火队长”,率军跟在黄巢后面追击。

黄巢一开始还不相信高胼的能力,打了几仗,全部打败,只得率余部越过仙霞岭,进入当时还很贫穷的福建。但他在福建只停留了几个月,高骈又率军追来,黄巢为避开高骈,在乾符六年(879年)初,离开福州,转入岭南。

为了一鼓作气干掉黄巢,高胼拿出了一个详细成熟的作战计划:淮南都知兵马使张璘率兵五千守卫郴州险要,兵马使王重任率兵八千于循(今广东惠州)、潮二州邀击,遮断起义军侧翼,高骈自领兵数万人自大庾岭直趋广州,攻打黄巢主力。

然而此时,李唐王朝害怕高胼在江南坐大,派了宰相王铎守司徒兼侍中,充荆南节度使、南面行营招讨都统,成为前线总指挥,王铎害怕高胼消灭黄巢占据头功,拼死也不肯同意高胼的作战计划。

乾符六年五月,起义军进逼广州,黄巢胁迫崔、李迢上奏唐廷,要求封他为天平军节度使。唐廷顾忌如果任黄巢为天平节度使,起义军就有了合法名义北归,万一中途再生变故,江淮河南各地又将多事,所以断然回绝。 黄巢退求其次,要求就地封他为广州节度使(正式职务应为岭南东道节度使),没想到唐廷依旧拒绝。黄巢大怒,攻陷广州,屠杀广州平民以及外国客商数万人(一说十万人)。

尽管广州富庶,但岭南气候不好,又有各种疫病,黄巢部下陆续病死达四分之一之多,于是黄巢决心重新率军北上,一路攻陷潭州,江陵,进入江西,连渡淮河、沿途裹挟,叛军人数达到十五万,再渡过溵水进入河南,两个月便攻取东都洛阳,一月后,便拿下潼关天险,进逼长安,此时黄巢兵力号称五十万,声势浩大。事竟至此,宰相卢携服毒自杀,宦官田令孜率五百神策军保僖宗和少数宗室出逃。长安大乱,黄巢大军进据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在此期间,原本围剿黄巢最得力的高胼,害怕自己功高震主,只求保全自己的淮南根据地,拒不出战。

中和元年(881年)二月,唐廷重新起用王铎、郑畋为宰相,再任命郑畋为京城四面诸军行营都统,主持关中军事,同时赦免原先因发动兵变战败逃往鞑靼的沙陀贵族李国昌、李克用父子,命他们率代北蕃军入关中勤王。 各路唐军大举反扑,黄巢一度率军撤出长安,后又趁唐军立足未稳,将长安夺回。因为长安百姓主动迎接和帮助反扑长安的唐军,黄巢大怒之下血洗长安,杀害长安民众万人以上,从此渐失民心。

淮南的高骈,虽持观望态度,但还是在这年五月率本道精兵进屯东塘。然而,由于关中局势已经有所改善,维持淮南安定、确保其对唐廷的财政支撑反而比直接出兵更重要。加上高骈之前态度暧昧,唐廷对他的信任已大不如前,因此,唐僖宗两次下诏命高骈退保淮南。由于多方面原因,高骈最终没有率军离开淮南,北上勤王。

另外。已经成为黄巢政权同州防御使的朱温因内部矛盾,杀了监军严实,举州归降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王铎承制以朱温为同华节度使,后来唐廷封朱温为右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并赐名全忠 。从此,朱温摇身一变,成为唐军阵中的一员战将,逐步发展成为一股新兴的藩镇势力。

唐廷虽然很清楚任由藩镇自相兼并,部将自行夺取藩镇领导权对中央威信有害无益,但是大敌当前,只有采取权宜之计,承认既成事实,争取各镇兵马早日入关会攻黄巢。

中和三年(883年)上半年,李克用率领沙陀铁骑抵达关中(沙陀军清一色的黑衣黑甲,人称“鸦军”)四月,李克用与诸道唐军进攻长安。不数日,李克用等人从光泰门攻入长安,黄巢军不敌,焚烧宫室,逃出长安东去。各路藩镇唐军在长安大肆抢掠,长安百姓再遭劫难。

黄巢率余部逃往河南,蔡州刺史秦宗权战败投降。黄巢与秦宗权合兵进攻陈州(今河南周口淮阳),刺史赵犨早有防范,粮草储备充足,城防工事完善。起义军久攻不下,转而四处略地,关东数十州大乱。

中和四年(884年)二月,李克用亲率蕃汉军五万渡过黄河东进。四月,李克用与各路唐军进逼陈州。黄巢大将尚让、黄思邺两部连续被李克用击溃。黄巢长叹一声:“既生我黄巢,何生沙陀鸦儿苦我啊!”只得率军撤围而走。陈州在抵抗近三百天后,终于解围。

黄巢叛军刚到中牟以北的王满渡渡口准备渡河,李克用的沙陀骑兵就已经追到。起义军连连遭败的情况下,看见黑衣鸦军心惊胆战,只顾夺路而逃,瞬间群龙无首。李克用一声令下,沙陀铁骑一个猛冲就将渡河的起义军冲个七零八落。

王满渡之战标志着黄巢起义的彻底失败,黄巢残部逃入泰山。六月,唐将感化节度使时溥派归降的尚让和部将陈景瑜、李师悦率兵追杀黄巢。在兖州以北的狼虎谷,部将林言叛变,将黄巢及其家人斩杀,持首级向唐军投降,林言也被追击的唐军兵士所杀。

黄巢起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唐王朝经过这次沉重打击,已千疮百孔,原先地方藩镇互相制衡的局面被彻底打破,唐廷对战乱中崛起的各路新旧藩镇已无力控制。五代十国还没有正式来临,但是序幕已经拉开。


征服者帖木儿


黄巢起义是大唐帝国继安史之乱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持续时间长、破坏力巨大的叛乱。如果说安史之乱撕开了大唐盛世的一个口子,由此转入衰败的话,那么黄巢起义就是直接让本就风雨飘雨的晚唐再也承受不了任何的打击,黄巢起义被平定的二十几年后,大唐灭亡,从此盛世长安只活在人们的记忆中。

黄巢起义实际上应该分为两部分,最开始是以王仙芝为老大的起义,可以称之为王仙芝起义。873年,12岁的唐僖宗被宦官扶立上位,当时的帝国已经摇摇欲坠,抛去朝廷内部的各种问题不谈,帝国的百姓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的旱灾蝗灾不断,不要说承担繁重的徭役了,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已经解决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关东地区,盗匪横行。早在不久之前,就流传这这样一句话:"金色蛤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

第二年,贩卖私盐的濮州人王仙芝聚众起义,发布的檄文就是斥责政府赏罚不公,目的自然是要实现公平。其实一开始,王仙芝想要吸引的就不是农民,所以将起义简单的定义为农民起义似乎是不合理的。王仙芝的起义远离百姓和高官,更多的吸引到的是各地的盗匪团伙以及官场失意的人们,它代表的自然也是这些人的利益。

王仙芝檄文一发,就收获了很多的盗匪团伙,还包括之前举兵一年就被平定了的庞勋旧部,在短时间内就聚集了几万人,当他攻陷曹州的时候,又有一伙人的加入,这就是黄巢。

黄巢在起义之前的经历其实很普通的,可能不普通的是他的内心,这个出自贩盐世家的少年最开始的追求绝不是贩盐,而是入仕为官。他文武皆可,善击剑、骑射,略通文墨,据说五岁的时候就能作诗,比如“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和“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都是写菊花的诗句,从中可以看出五岁的黄巢确实天资聪颖。

但长大后于科举一事上却是屡试不第,可能是他的学识不到家,也可能是运气不太好,总之,他考了几次后都是名落孙山。于是黄巢再次就菊花写了一首诗, 这就是著名的《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之后黄巢就子承父业了,王仙芝起义后,黄巢就与子侄黄存、黄揆、黄邺及外甥林言等八人也聚众数千人来响应起义,从此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就成了王仙芝和黄巢,他们联合攻下了郓州和沂州,不过半年的时间,起义军已经剽掠十余州,他们中的很多盗匪团伙独立作战,因此闹的政府军疲于应付。后来唐僖宗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统帅,全权负责平叛事宜。

876年的七月,王仙芝率领大军攻打沂州,宋威组织了抵抗,这一次王仙芝并没有占到便宜,不得不转战河南,而宋威则上报朝廷说王仙芝已被杀死,起义被平定,然后喜滋滋的回到了平卢,而朝廷上下更是欢欣鼓舞。只是很快就证明这是一次严重的造假行为,因为不久王仙芝的大军就在十天之内攻下了八个县,占领阳翟、郏城,继续向西攻下汝州,杀死了几个高级官员,并且俘虏了宰相王铎的堂兄弟、时为刺史的王镣。

唐僖宗终于意识到了王仙芝的厉害,遂下令赦免他的罪,以期放弃继续劫掠,但是王仙芝置之不理,反而继续带着大军北上打算攻下郑州,在这里,起义军遭到了昭义军的进攻,兵败撤退。

他们认识到北方的防线太强,遂转战南方,兵分两路,攻取唐州、邓州、郢州、复州、随州、安州、黄州、申州、光州、舒州、庐州等在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的十余州,部众达到了30万人。他们进攻蕲州的时候,刺史裴偓主动投降。王仙芝让王镣给裴偓写信,问朝廷要个一官半职。

经过宰相们的商议,最终决定给王仙芝封了一个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职,王仙芝一听还不错,比起义强,于是准备投降。就在这个时候,黄巢不干了,大家一起干,到头来只有王仙芝一个人有官做,其他的人可能面临的结果并不怎么妙,黄巢打了王仙芝一顿,这让其他的首领们很痛快,王仙芝也不敢投降了。之后王仙芝和黄巢暂时分开。

王仙芝领三千人劫掠了蕲州之后进攻鄂州,而黄巢引两千人北上,在今山东一带攻破郓州、沂州,随后两人有过短暂的合兵,攻打宋州,只是被张自勉打败,随后再次分兵,黄巢继续回到山东一带,而王仙芝进攻安州、随州、复州、郢州。

期间,王仙芝数次要求投降朝廷,只是都被王威压了下来,后来唐僖宗再次发布诏书准备给王仙芝以及他手下的各个小首领官做,王仙芝派尚君长、蔡温球等人去邓州请降,结果在路上被王威所杀,王威给朝廷的理由是他在一场大战中击败了对方。

这件事惹怒了王仙芝,而王威也被换了下来,其副手曾元裕成为新的统帅,张自勉为副统帅,再加上西川节度使高骈联合围攻王仙芝。最终在878年的二月,王仙芝战死,部下死伤五万人,尚君长的弟弟尚让带着部分余众投靠了黄巢,自此,黄巢成为真正的起义军首领。

黄巢要比王仙芝狡猾很多,他虽然也想做官,但是绝不是和王仙芝似的如此心急以及毫无防备,黄巢更加反复无常。黄巢成为冲天大将军后,在最开始的进攻是相当不顺的,遭到了政府军的顽强抵抗,不得已,黄巢带军南下,经由福州转战广东。879年的九月,黄巢兵围广州,让越州观察使崔璆写信给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想求个天平军节度使做做,但是宰相和宦官们并没有答应黄巢的要求,接着黄巢又想做安南都护、广州节度使。朝廷再次拒绝,反而让黄巢做率府率,这就是个低级武职。

黄巢自然不肯接受,仅用一天的时间就攻下了广州,并将广州做为根据地,只是中原人南下居广州,水土不服还是轻的,岭南多瘴气,疫病很多,部众死亡很多,黄巢还是决定北上。他们离开广州向西攻下桂州,顺湘江而下攻占潭州,进逼江陵,北向襄阳,中间在荆门吃了败仗,然后转掠江西,攻下了饶、信、宣等十五州。

880年开始,朝廷诏令昭义、感化、义武诸道兵南下,支援高骈。高骈派出张璘南下攻打黄巢,黄巢节节败退。一方面重金贿赂张璘,一方面告诉高骈准备投降。高骈想独揽大功,遂让各道兵马撤离,留下自己的军队准备接受黄巢的投降,结果黄巢耍了高骈,继续北上,睦州、婺州、池州、睦州、婺州和宣州等地都被攻下,强势渡过长江,再渡过淮河。

相继攻下申州、颍州、宋州、徐州、兖州、汝州,然后是洛阳,稍作停留即西进潼关,直逼长安。唐僖宗和田令孜在神策军的保护下仓皇难逃四川。881年的正月,黄巢进入长安,在这里建立了大齐政权。黄巢下令安抚百姓,说他起义本来为的就是百姓,所以大家该干嘛干嘛,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唐廷三品以上的官员却来了灾,纷纷被杀,李唐宗室更是被杀了个干净。唐廷四品以下的官员得以原职留任。

只是,黄巢虽然在长安建立了政权,却并不稳定,黄巢最初进入长安的时候军纪严明,并下令不准骚扰百姓,但是后来,随着官员们的相继被杀,起义军中的很多人开始在长安城中杀人,即便是黄巢也制止不了。而唐僖宗到达四川后就开始了反扑,各地节度使开始组织兵力围攻长安。

黄巢一度以为唐军攻进了长安,遂离开长安到了灞上,致使唐军顺利进入长安,但是进入长安的唐军并没有想着赶紧收复长安,而是大肆劫掠,队伍不整,很快被起义军打败。而长安城中百姓帮助唐军的行为彻底激怒了黄巢,遂纵兵屠城,导致血流成河。

之后,黄巢的得力战将朱温叛变,投降了大唐,而沙陀人李克用也开始攻打起义军,最终883年的四月,李克用攻进长安,黄巢不得不离开了盘踞三年之久的长安,领着十五万起义军经蓝田进入商山。第二年的六月,黄巢兵败在逃窜路上,被外甥林言所杀,林言本欲以此将功赎罪,结果在路上又被沙陀人所杀。至此,黄巢起义结束。

黄巢起义一结束,唐僖宗得以重返长安,但是历时十年的黄巢起义让帝国的权力之争重新洗牌,以朱温、李克用等为首的军阀控制了整个帝国,这个时候,那些朋党之争、宦官专政等等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


尚宫女史


所谓“起义”,就是“仗义起兵”。换言之,就是一种符合“义”的正当行为,但并不是凡“起”就有“义”。而在中国古代,一般定义的起义都是由农民阶级发起的,因为受压迫,所以要站起来反抗不公平,所以才有“义之所在”。

而黄巢,在笔者看来,却谈不上起义。

首先,黄巢其人并不是农民,他出身于冤句(山东菏泽)的一个私盐贩子世家(家族生意做了三代以上了),而他造反的合作伙伴王仙芝、尚君长等人也是他贩私盐时候的生意伙伴。而我们知道,古代盐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属于国家管控,能够贩卖私盐的,一般都是地方豪强。所以黄巢造反,一不是为生活所迫,二不是受人欺压所激发。

他们已经很富了,希望通过造反,扩大势力,向朝廷施压,求得高官,永保富贵。唐代合法的盐商多时巨富,而世代非法贩卖私盐的家庭更是暴富惊人。这些私盐有钱有势,在地方上是一种恶势力,常常拥有非法武装,所以造反非常方便。

黄巢的造反,完全属于那种“想做官,杀人放火受招安”的类型。黄巢自公元875年起兵响应王仙芝,到880年攻入长安登上大齐皇帝的宝座,前后五年曾经5次向唐王朝乞降求官,平均每年一次。一支起义队伍总有一个奋斗目标,而黄巢造反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了做官而已,他实际上是一个大野心家,大赌徒。

如果黄巢真的是进行一场起义,想建立一个新政权来取代腐败的唐王朝,初期固然需要流动作战来壮大自己,但有了一定实力之后就英国建立起一块根据地,做到进可攻退可守。也可以在根据地里推行一些新政,为今后建立政权做准备。然而黄巢并不以此为图,他从跟随王仙芝起兵,直到败死,前后十年,一直都是流动作战,甚至在唐朝兵力薄弱的江南如入无人之境,也不想建立一块根据地。

为什么呢?

其实他的行动已经说明了他起兵的目的。五年时间里,他一边作战,一边乞降求官,从未中断过。为了增加求官的资本办法只有两个,一是袭取大城市,二是尽量扩大自己的队伍,人数越多,声势越大越好,以此对唐廷施加压力,求得高官。所以他从未想过去建立什么根据地,因为耗时间不说,而且也容易被唐廷集中打击。

黄巢这种求官的心态,决定了他的战略,就是不攻坚城,不打硬仗,原则上尽量避战,敌人来了我就跑,敌人走了我才来。他们从南方北返时,号称50万大军进逼江陵,唐江陵守将不战而逃。他们正欲向北进取襄阳,不料被唐山南道节度使刘巨容率领精兵拦腰截击,结果全军死伤过半,立即溃散。

880年冬,黄巢号称60万大军乘虚进入中原,以嘘声恐吓吓跑了唐守军,连占东都洛阳、潼关、直入长安,唐僖宗向成都逃跑。既然已经占据了关中,黄巢就英国分兵据守洛阳、潼关,保护从东南富裕之地运粮到长安的交通线,然后固守长安,建立政权。

然而黄巢却将大军一股脑带进了长安,自己坐上皇帝后就钻进深宫享乐,士兵们满街游荡,到处扰民,没几个月,就出现了粮荒,长安城内一片混乱,小股唐军乘乱攻城,做了皇帝的黄巢毫无准备,慌乱中带着少数随从逃出了城。

唐军进城之后,受到了长安百姓的欢迎。黄巢及其部下到了城外定下神来才发现入城唐军人数很少,随即反攻入城,两军大战于闹市区,逢人便杀,闹市成为一片废墟。重入长安后,黄巢对于百姓欢迎唐军入城恨之入骨,随即下令“洗城”(屠城),长安老百姓非死即逃。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第一大城市长安,不久之后就人烟断绝,成为空城一座。后来唐廷借沙陀兵协助攻城,一万多沙陀兵与黄巢十余万人对阵,黄巢部一触即溃,黄巢随后弃城逃跑,跑到山东狼虎谷时,只剩下残兵一千人,黄巢走投无路,自杀身亡(或曰被他外甥林言所杀)。


江畔初见月


“黄巢杀人八百万”民间是这样传说黄巢的。

黄巢生于公元820年,正好是唐朝在经历安史之乱后迎来的会昌中兴、大中之治的的中兴时期,而后又经历了由盛转衰,最后自己成为了黄巢起义的领导人。最终动摇了唐朝的根基,以至于唐朝在其死后30多年就灭亡了。

黄巢是唐曹州冤句人,今天的山东菏泽一带,家中是盐商。盐业经营是古代的垄断经济集团最爱的一种。盐是必需品,朝廷一般会把盐业经营权收归国有,然后可以从中赚取特别大的利润,收归国库或者是皇帝的私人金库。由于其利润巨大,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会有人贩卖私盐。黄家是贩卖私盐出身,也就是是搞走私的。大家想想,现在国际上搞走私大佬的是不是要雇佣雇佣兵,然后一般都会有些武器。古代也是,走私就是和国家政权搞对立,一般都会学些武艺傍身,然后马术和箭法也不落下,这都是保命的本领。所以黄巢小时候各种体育项目搞得好,不但体育好,书读的也行,说他粗通笔墨,五岁就可以和祖父对诗。想必大家都听过黄巢屡试不第之后的那首反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虽然少有诗文,但是考试却考不好,最终干脆不考了,回家继承家业去了。富二代就是不一样啊。继承了盐帮以后,搞得风生水起,这位兄弟果然不是读书的料,原来是做生意的。回到正题,黄巢经营盐帮几十年,惨淡经营,如果国家形势不变,估计会作为一方富翁直到老死。

经历元和中兴、会昌之治、大中之治以后,唐朝慢慢恢复了一部分元气。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到了唐懿宗手里面又开始瞎搞了,懿宗是个著名的昏君,对外用武不断,对内增加赋税,人民苦不堪言。而引发唐末农民军起义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关东水旱灾害。公元874年,全国各地发生水灾,百姓没有饭吃,各处官员不言明灾情,还要交税,所以就反了。真不知道懿宗的祖宗太宗皇帝看到了会怎么想:老子都说了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让你小子不听话(举起鞋底就打)。

像黄巢,放今天就是走私犯,黑社会的一类人,为人比较喜欢暴力活动,但是为人应该比较仗义,身边有一帮小兄弟。关东大灾之时,朝廷不救百姓,百姓只好自救,有部分百姓就聚集在黄巢这边,搞起了对抗政府的活动。结果第二年,又发生了王仙芝起义(你们估计都不太知道王仙芝,但是人家才是真正唐末第一扛把子,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王仙芝很早被杀,后来黄巢就当了老大),黄巢就投了起义军。其实他们不能被称为义军,军纪不严明,起义军抢劫,掠夺百姓,当着义军的名,干着土匪的勾当。

唐末农民起义的前两年,起义军在潼关以西,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中国传统上的中原区域流窜作战,人数达到了三十多万。起义第三年,后来黄巢和王仙芝闹掰了,自己往北进入山东境内,在山东境内迂回作战。后来王仙芝被杀,黄巢成为了起义军的一把手,但是此时起义进入了低谷阶段,黄巢派遣的兵马在江西、浙江一带都被打败了,于是就投降了官军。投降之前,起义军仍然是贼寇行径,劫掠百姓。

唐庭以为起义被镇压时候,黄巢又反叛,并且越过江西,直奔福建等地。在福建,农民军杀人如麻,但是不杀儒生,而后农民军翻越五岭,兵围广州。至此,黄巢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的起义军是流窜作战,不讲究建立根据地,打到哪就抢到哪,还杀人如麻,是典型的流寇。中原数省和江西、福建等地都被黄巢的起义军弄得残破不堪。但是广州之战开始,黄巢就想做个节度使,即地方大员。结果中央政府没有同意,黄巢一怒,攻占广州,而后又控制岭南全境。但是因为农民军多是北方人,对南方水土不服,所以起义军北上,取桂林,而后北上长沙,江陵一线,此时,起义军人数达五十万,达到一个新的顶峰。随后被官军击败,人数骤降至二十万。后来再次在江浙一带取得胜利,又被官军击败。在这几次的攻伐胜败中,黄巢的农民军逐渐成长起来,到了准备攻打洛阳的时候,义军已经不劫掠财物,只是拉壮丁征兵,这时候义军的人数达到了六十万。黄巢的思想已经从一个流窜的贼寇变成了想要做天下的主人的起义军首领了,随后义军兵不血刃取洛阳,攻占潼关,最后占据长安,打得皇帝直奔咸阳。并且在长安称帝,号大齐。

至此,黄巢兵进长安,称皇帝,势力达到最大。但是,由于其短浅的目光,称帝后不组织消灭官军。官军很快组织力量反扑,并且重用沙陀人李克用和降将朱温,黄巢起义军从陕西流窜至山东,最后黄巢在山东莱芜被部下杀死。残部向南进入湖南,后被伏歼。

总的来说,黄巢起义军先占中原数省,后向南占江西、福建、两广地区、桂林、湖南等地、而后占据洛阳,攻占长安,最后流窜。占据过的土地几乎是大半个中国,但是起义军前期是流窜性质的土匪,劫掠财物,杀人如麻。后期虽然思想观念有所改变,但是由于起义军在官军的反扑下很快就丧城失地,不能久守。所以说,黄巢率领的起义军是打到哪就占领哪。前后参加起义的总人数估计有一百万。

黄巢少粗通文墨,好武术,家庭环境决定了他骨子里是要对抗政府的。喜好暴力,所以四十多岁还参加起义军。前期暴虐无道,目光短浅,纵士兵烧杀抢掠,所以民间有黄巢杀人八百万只说。后期想求朝廷封赏,却因为之前降而复叛不受到信任,且嫌弃官职太低,怒而取洛阳,占长安,有一股勇气和野心。但是得到长安后不思进取,随后被官军反扑,兵败身亡。其中还有其识人不明,任用朱温,且由于其本身的狭隘性,没有战略眼光,最后给自己挖了坟墓。


拖刀石


黄巢起义到底有多少人?

唐僖宗乾符二年,黄巢和弟弟黄揆等亲属8人率领几千农民加入高仙芝起义军;乾符五年,黄巢率10万起义军攻入江南;广明元年,黄巢率领60万大军渡江北上攻破长安。黄巢完成了他的人生小目标,他的目标是什么呢?

黄巢的人生目标就是他作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广明元年十二月十三日,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在大明宫含元殿登基称帝,实现了他的人生目标。

黄巢战略了多少地方呢?

黄巢确实没有占领大唐多少地方,黄巢的作战思想是游击流动作战,不设置根据地。黄巢称王三年,称帝三年半,占领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两年半的长安城。黄巢率军四渡长江、两渡黄河,所经之处有河南、安徽、山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陕西等十余省,几乎踏遍半个中国。

黄巢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个数次落榜喜欢舞枪弄剑的书生,一个沮丧的私盐贩子,一个号称“冲天大将军”的黄王,一个在大明宫登基的大齐皇帝,一个传说杀人吃人的狂魔,一个盗挖大唐乾陵的盗墓贼,一个死因不明的起义军首领。这便是黄巢的一生。

黄巢,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杀人不眨眼的狂魔,至于杀人之说,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上的朝代更替、权力争夺中,君臣、父子相互残杀屡见不鲜,打仗杀人就更不奇怪了。黄巢于公元875年加入起义军,公元880年底在长安称帝,公元884年败亡。黄巢的江山并没能维持多久,“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黄巢自然也就成了被贬的对象。

黄巢不但是一个能作诗的文化人,而且还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黄巢亲自率领起义军在七年间四次横渡长江,两次横渡黄河,游刃有余的穿梭于大唐各藩镇势力之间,屡次重创唐军,致使唐将纷纷投诚、僖宗狼狈而逃。黄巢的四次诈降,能屈能伸,可见其军事谋略非同凡响。

对于黄巢的死因有三种说法,一是黄巢于公元884年兵败泰山狼虎谷,新、旧唐书都为黄巢立了传。黄巢让外甥林言将他首级献于朝廷以求富贵,然后自杀。林言带着黄巢首级半路被唐军所杀,首级被唐军带至成都。二是黄巢被尚让逼迫,在泰山狼虎谷削发为僧到洛阳做了和尚,后被张全义在南禅寺认出;三是黄巢栖身于浙江雪窦山。

黄巢志向远大、精于计谋、能屈能伸,由此可以推断出黄巢不会轻易了结自己。说黄巢自杀应该不太可能,说林言、尚让杀了黄巢去领赏,这种可能是存在的。但据浙江宁波的《黄氏宗谱》记载,黄巢为其先祖,当时兵败未死,后栖身于奉化雪窦洞。

黄巢建立的大齐政权,仅维持了两年半就被迫撤出长安,最后走向失败。通常人们将黄巢失败原因归结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其实黄巢的失败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黄巢攻占长安后,作战已经偏离了他擅长的流动作战战术,加上陈州三百天攻坚大战,直接导致了他政权的灭亡。

黄巢攻破长安后,没有迅速处理地方藩镇,终被藩镇所围攻。黄巢在信州计杀大将张璘后,唐朝已无正面抵御的将领,在有利的形势下,黄巢没有西追僖宗,而是忙于在长安建立登基称帝。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失去了追穷寇的大好时机。

黄巢在乾陵附近留下“黄巢沟”

黄巢在长安登基称帝之后,为了筹集资金,便命令派40万大军,在乾县梁山西侧意欲掘开乾陵。半座梁山几乎快被黄巢大军铲平了,最终也没找到墓道口,只好作罢,在此处留下了40多米深的“黄巢沟”。由于没有定位准墓道口,再加上乾陵坚固,结果挖错了方向,乾陵也因此躲过劫难。

黄巢几十万大军在被围困的最后日子里,发生了严重的粮荒,军队被迫以树皮野草来充饥,据说黄巢大军因饥饿而吃人,有说这是对黄巢的恶意攻击,也有人说饥饿状态下的人也有可能发生这种事。总而言之,还是那句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最起码,黄巢实现了自己当初定下的人生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