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这是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的最后一段,文章也被人教版初一教材收录其中。

这篇短文通过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一段悲惨的历史。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法军在色当被歼,皇帝拿破仑三世被俘虏并投降,曾经不可一世的法兰西第二帝国旋即覆灭。

随后建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与德国签订了《法兰克福合约》,规定法国支付战争赔款并割让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给普鲁士。普鲁士由此正式完成了加冕,宣告德意志帝国的成立。

但阿尔萨斯-洛林真的对德国那么重要吗?以至于少了它就不能完成统一大业?而德国为了得到它又付出了什么代价呢?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阿尔萨斯-洛林地缘位置


1.貌合神离的文化与历史,并非统一的绝对要求

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争议历史,要追溯到公元810年的《凡尔登条约》。这一条约将查理曼大帝留下的加洛林帝国一分为三:洛泰尔分得中法兰克王国;日耳曼人路易分得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分得西法兰克王国。而阿尔萨斯-洛林就是中法兰克王国与东法兰克王国中间的一条狭长地带。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凡尔登条约后的加洛林帝国

随后,三大王国也解体为大大小小的邦国,原东法兰克诸国则组建了一个“神圣罗马帝国”的联邦。

在没有民族国家概念的中世纪,阿尔萨斯-洛林总的来说经常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不过这个随意组成的封建联邦并不牢靠,政权内部十分松散,皇帝无权干涉各“加盟国”的内政、军事、税收,甚至帝国内部各国之间还时有爆发战争。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因此这段神圣罗马帝国历史,并不能为德国索要阿尔萨斯-洛林提供多少正当理由,因为假如这都要算上的话,那么捷克、瑞士、北意大利也得加入德国不可了。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神圣罗马帝国国徽

而从文化上看,阿尔萨斯-洛林也很难说得上是一个完全的日耳曼省。

尽管神圣罗马帝国中大多数都是德意志地区,但并不代表加入它的就是德意志文化。

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文化,不但不“德”,反而还有些“法”。此地在历史上曾经被勃艮第公国统治过相当一段时间,而勃艮第的文化无疑是法兰西式的,这深深的影响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文化。

比如,英法百年战争时期的“奥尔良圣女”贞德出生于洛林,但她无疑是法兰西的英雄而非德意志的英雄。而大革命时期作成的法国国歌《马赛曲》也诞生在阿尔萨斯。

从感情上说,双方更是六亲不认。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兵员组成的“德意志军团”在拿破仑战争时期横行于德意志,士兵们对这群德意志远亲也没有丝毫怜悯,乃至于德意志人称呼他们为“马贼”。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法军精锐-老近卫军

1871年德国割走阿尔萨斯-洛林后,却还是是处处防备这些“亲人”。在德意志帝国内,阿尔萨斯-洛林居民基本处于二等公民地位,当地有大量驻军及警察,进行严密的监视控制。即使是一战时,德国也不从这里征兵,因为害怕他们在战场上反水,投靠法国人的怀抱。

无论从文化上还是历史上看,德国和阿尔萨斯-洛林都谈不上有太大渊源。德意志统一中它并不是必要的一部分,过远的文化和模糊的历史记忆,都让这个地方毫无疑问的不属于“日耳曼尼亚”的一部分。但阿尔萨斯-洛林重要的地缘位置,在帝国统一中却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描绘了阿尔萨斯人离开被德国吞并的阿尔萨斯,前往法国的图画(1872年绘)


2.阿尔萨斯-洛林,帝国与王国之间的缓冲带

1806年拿破仑强行解散神圣罗马帝国后,德意志地区便长期属于“碎片化”状态,各种大大小小的邦国林立,并没有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自由、民主、民族独立统一的风随着法军的硝烟吹到了全欧洲,各国民族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都兴奋不已,试图在旧王国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崭新的民族国家。

德意志地区在1848年也爆发了统一运动,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迫不得已召开了一个立宪会议,他宣称希望成立一个联邦制的德意志帝国。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要求统一的民众挥舞三色旗

但实际上,在德意志地区,除了普鲁士还有很多邦国,大多数德意志邦国都不买帝国的账,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德意志帝国无疑会剥夺掉这些邦国国王的权力,甚至头衔也会消失。

就连普鲁士国王威廉四世自己也不愿意统一,一旦通过君主立宪式的统一,那他自己无疑只会是个吉祥物。就这样,1848年的统一浪潮就在冷漠中熄灭了。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1848年德国爆发的统一运动

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国内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德意志统一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此时封建阶级也不得不推进统一了。此时的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尽管人送外号“铁血宰相”,但实际上他更像是一个买菜的老妇人,不断地和各邦国进行讨价还价。

德意志邦国并不完全赞成统一,尤其是南德意志的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三国,信奉天主教的南德意志邦国不愿意受新教北德意志邦国的支配。更何况统一会让这些国王身价暴跌,统一前是一国元首、贵为国王,而统一后却只是个普通的容克贵族。这种身份地位的下跌是很多国王所不能接受的。

如果强行将这些邦国统一,而某些邦国又直接与法国接壤,那无疑是给了法国干涉德意志内政绝佳机会。这将会大大增加邦国的离心倾向,而德意志帝国会变得毫无稳定可言。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铁血宰相”俾斯麦

因此俾斯麦迫切的需要在南德意志和法国之间寻找一个“缓冲区”,以此消解南德意志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南德意志各邦显然不愿意自己割除一条领土给帝国,因此帝国只能向外寻找,俾斯麦便看中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

实质上俾斯麦也没有别的太多选择,只能选择对法国开刀。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兰西第二帝国常年致力于扩张征战,外交上十分孤立,正是获取阿尔萨斯-洛林的绝佳机会。而如果错过了这个窗口期,那么德意志统一之路将更漫长。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法国进行了许多扩张与战争

当然,德意志要拿下阿尔萨斯-洛林也有些经济因素。在两次工业革命时代,钢铁的地位至关重要,恰好洛林有不少的铁矿,夺取它可以很好的促进德国工业发展。

统一德国的需求,重要的地缘位置,加上经济利益,导致了普法战争的爆发,也就有了文章开头《最后一课》中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易主的场景。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威廉一世于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国皇帝

而1871年,统一的德国联邦通过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萨斯-洛林这个“缓冲带”的重要意义也体现在宪法中。宪法规定,当“帝国领土”受到外国入侵时,各邦国都要加入战争。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1871年德意志帝国地图,如果没有阿尔萨斯-洛林这个“帝国领土”,南德意志邦国将直接接壤法国

而实质上统一后的“帝国领土”几乎就是普鲁士领土,各邦国并不在这个名词含义内。因此,如果没有阿尔萨斯-洛林,南德意志三国将与法国接壤,这会在宪法中造成一个巨大的漏洞和危险,也就是说如果法国攻打这三国中的任意一国,宪法并不要求其他的邦国都加入战争。

阿尔萨斯-洛林的作用就避免这一危险,它在被夺来后划入了帝国领土,由此南德意志诸帮国被帝国领土“包”了起来,解决了宪法上潜在的问题。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萨斯-洛林地区的小镇科马尔,某卫视中餐美食推广真人秀节目拍摄地

统一后,德意志皇帝和各国王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各邦国的种种特权。以巴伐利亚王国为例,它拥有独立的王国议会、内阁、独立指挥部,军装样式也有别于帝国,巴伐利亚部队只在战争时受帝国指挥,其它时期丝毫不得干涉。

甚至巴伐利亚有权在外设置独立大使馆,而不是由帝国统一外交。在各邦国列席的“帝国议会”中,南德意志三国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联合投票可以否决提案,权力大的惊人。

德国以这种“封建邦联”的形势统一,就更需要阿尔萨斯-洛林这一“缓冲带”作为牵制,而统一前夺取此地区的决策,也确是不得已而为之。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


3.德国得到阿尔萨斯-洛林的代价,恶化的地缘环境与外交空间

德国历史上大部分的外交行动都是为了阻止一件事发生——两线作战。德国很清楚,身处中欧如此恶劣的地缘环境,应该万分小心行事。德国虽然有超凡的实力,但也需要与列强们交好,起码是与多数列强交好,而不能全面树敌。

但为了德意志德国的统一,德国放弃了外交上的黄金原则,选择在欧洲大陆上给自己树立一个宿敌夺取阿尔萨斯-洛林的代价,就是和法国结成不死不休的敌人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时人用漫画的手法,描绘了一战前的欧洲

同时,与法国交恶使俄国的战略地位陡然上升,为了防止俄法同盟这一地缘噩梦,德国就要不惜下血本维持与俄国的均衡外交。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熊与狮子摆弄小猫,寓意英俄同盟面前的德国

在俾斯麦的巧妙安排下,1870年以后整整20年中,欧洲大国体制和均势格局被德意志维系的很好。俾斯麦精心构建的大陆联盟体系,为德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时间。

为了防止俄国倒向法国,德国不惜用政治筹码加以拉拢,甚至敢于承认君士坦丁堡属于俄国。为了友好英国,德国就放弃了对海洋的追求。

但没有一个人可以和所有人都是好朋友,俾斯麦领导下小心翼翼的德国也不可能。俄奥之间巴尔干利益的冲突就使得德国左右为难,它迟早会失去一个盟友。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一战时的德国自夸漫画实际上却反映了他们的战略困境

在俾斯麦下台后,俄法迅速接近并成为同盟,形成了德国人口中“噩梦的联盟”。而德国对殖民扩张的需求又触碰了英国人的“蛋糕”,使得英法俄同盟形成。

德国通过讨价还价得来的统一其实后患无穷,这种封建联邦式结合的代价就是自身孤立无援,外交回旋又少有余地。所以,德国在统一后的20年里始终无法掌握整个欧洲局势,从而称霸欧洲大陆,俾斯麦精心设计并维系的大陆联盟体系的崩溃也就不可避免。

以大战略思维著称的俾斯麦也许不能预见,他在几十年前为了统一做出的“高明”政策,会在未来的某一刻摧毁他外交艺术最完美的结晶——德意志帝国。

阿尔萨斯-洛林在1870年后又曾三次易手,最终在二战后彻底归为法国。到现在,德法矛盾早已不存在,而曾经的宿敌如今则成为了同盟。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19世纪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语言使用情况

阿尔萨斯-洛林这一“人为制造”问题消除的背后,实质反映出的是“老欧洲”的衰落与新霸权的崛起。欧洲早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两个旧日霸主之间的矛盾也就显得如此不值一提了。

《最后一课》中的阿尔萨斯—洛林,对德国真的很重要吗?

▲德法签订《亚琛条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