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汉文帝能够顺利即位,有哪些因素?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文帝继位,最关键在于那些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老家伙普遍觉得他仁弱好欺负,操控起来会更加顺手。话说,在荣华富贵、身家性命面前,谁会找一个骁悍多智不好控制的皇帝来给自己添麻烦呢?

一:几乎没有选择余地的功勋集团

公元前180年,绛侯周勃、颍阴侯灌婴和曲逆侯陈平发动军事政变,一举平定“诸吕之乱”。原本外戚集团、功臣勋贵集团和皇帝之间三方势力制衡的局面被打破,朝廷之上呈现功勋集团一家独大的局面。

当此之际,功臣勋贵们为了最大限度的保证本集团的权利,一方面,极力阻挠正率军北上试图正位的齐王刘襄;另一方面,又积极磋商,希望能赶在地方诸侯入朝之前确定帝位的继承者。但由于亲手覆灭“吕氏集团”的缘故,功勋集团和宗室子弟不得不有意识的避开与吕氏集团有关的皇室成员。所以,汉惠帝刘盈的子嗣首先被排除在外。

话说,齐王刘襄虽是刘邦长子刘肥之后,但刘肥并非刘邦嫡出,于宗法制度上并无继承权,再加上刘襄为人雄强有力,文韬武略颇有高祖之风,不仅如此,他的弟弟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也都是文武兼备之人,势力之强悍实不在功勋集团之下,而更要命的是齐王刘襄的姻亲不仅势力强大,而且蛮横霸道。一旦刘襄继位,千辛万苦谋划来的一家独大的优势必然顷刻丧尽。

所以,为了巩固优势并保有之,对功勋集团而言,他们只能从刘邦的直系子嗣中进行选择,但因为吕后的迫害,刘邦现存于世的儿子只有淮南王刘长和代王刘恒。而刘长又自幼由吕后抚养长大,与吕氏的关系相当亲昵。相比之下,代王刘恒向来沉默寡言,声名不著,自从离开长安之后就仿佛没有这个人一样,如此“仁弱”的君王,岂不正容易把控?于是,功勋集团决定迎立刘恒继位。

二:时势所迫不敢有所异动的功勋集团

历观中国历史,大凡动乱之后而往往会演变为权力下移,权臣当道的局面,并最终走上亡国破家的悲惨道路,但唯独在西汉一朝,在“诸吕之乱”被平定之后相当一段时间的权力真空期内,一家独大的功勋集团不仅没有异动,而且还老老实实的将天下还给刘氏,这不可谓不是一大奇迹。而深究其根本,或许,功勋集团也是迫于无奈吧。

首先,就当时局势而言,天下承大乱之后,人心思定不愿干戈在其,即便功勋集团有心重新扶持代言人,天下百姓也不会倾心相随,更何况,功勋集团内部也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和谐,那么铁板一块。

其次,刘邦分封的刘氏诸侯国,不仅动辄跨州连郡,土地广袤、人口众多;而且,地理形势犬牙交错,势成犄角,一旦功勋集团有所异动,马上就能乘势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发起攻击,即便不能马上剿灭功勋集团,但钳制之却是绰绰有余的。所以,西汉初年的天下呈现出异乎寻常的安定。

三:扮猪吃老虎的汉文帝刘恒

但就是这位任谁看来都极易掌控的角色,却打了一个功勋集团一个措手不及,在继位的当天晚上就以调防驻军的名义,将长安城牢牢的把控在自己手中。

然后又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以分化、拉拢、打压的手段,逐步将位高权重的勋贵功臣们迫回封国,一步一步的执掌国家权力,成为真正的一国之君。

不论汉文帝是怎样继位,又是怎样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攫取政权的,我们必须承认他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真正能够当得起“明君令主”四个字的帝王。在他手里,千疮百孔的大汉王朝变得富强雄壮,炎炎汉家威仪开始照耀寰宇,汉民族强大无比的自信也由此树立。

正是汉文帝的励精图治,为后来武帝的开疆拓土、驱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汉文化的成型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总而言之,汉文帝的继位是权利斗争的结果,但这绝对是史上最富意义的一次政治斗争。

一家之言,切望指教~欢迎吐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首先汉文帝被功臣集团的周勃与陈平选择为皇帝人选。

之所以选刘恒,周勃与陈平是动了脑筋的。刘邦仅存诸子中刘恒仁义,刘长是吕后带大的,而长孙刘襄强势,只有刘恒最符合功臣的利益。



汉文帝能顺利即位有其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

外因:大将军灌婴驻守在荥阳城,荥阳是进入关中及京城的重要通道,挡住了有兵权、有实力、强势的齐王刘襄进入京城的通道,刘襄打又不敢打,一是诸吕己灭,出师无名;二是灌婴是开国名将,打又打不赢。



内因:

1、刘恒谨慎,为进京多次派人联络。进京前先派舅舅薄昭到长安城打探虚实,进京时离京城15里又派属官宋昌先进城探路,然后自己才进京。

2、进京当天夺兵权,杀刘盈一脉。进京当晚,刘恒夺了周勃兵权,仼命自己亲信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统领宫中禁卫,并与当晚诛杀刘盈的儿子斩草除根。



3、即位后大封功臣,巩固统治。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稳定功臣集团,接着大封刘氏宗亲为王,稳定皇亲集团。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刘恒,真的是被天上的馅饼砸中,登基称帝的吗?

汉文帝刘恒能够当上皇帝,与当时汉朝的形势有关,但是也与汉文帝刘恒的自己的努力有关系。

当时汉朝是什么形势呢?

在朝廷上,吕雉掌控朝堂大权之后,疯狂的提拔自己的娘家人,官也不当,直接就封王。直接就是视汉高祖刘邦的“白马之盟”于不顾。导致了吕氏外戚势力疯狂的膨胀,甚至是严重的危害到了刘姓皇族的统治,当然,也严重的损害了汉朝功臣们的利益。

在齐王刘襄带头起兵的之下,汉朝功臣们将吕氏外戚势力,屠戮一空。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群汉朝功臣,就连“西楚霸王”项羽,都在都死在他们手中,真正见过大世面的。虽然现在老的老死的死,但是面对小小的吕氏外戚势力,还真是小菜一碟,不放在心上。

但是国不可一日无主,吕雉死了,吕氏的外戚势力也都铲除了。但是,吕雉所立的小皇帝,也就是后少帝刘弘,也是有吕氏血脉的,干脆就废了。

汉惠帝刘盈这一脉,都有吕雉的血脉,而且,皇宫一直在吕雉的掌控之下,汉惠帝刘盈是不是喜当爹还说不准呢。

虽然齐王刘襄在这场战争中,所立的功劳很大,但是,为人过于强硬,家里面母族势力也很强大,所以,不是汉朝功臣集团心目中的好人选。

所以,刘邦的儿子之中,现存年纪最大的,代王刘恒就没出现在汉朝功臣集团的眼前。

为什么呢?因为代王刘恒将代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美声远扬,并且代王刘恒母亲薄姬很低调,只有一个舅舅,当了一个小官,构不成威胁,成为汉朝功臣集团心目中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那,代王刘恒是不是什么也没做,被天上的馅饼砸中,就登基称帝了?

当然不是,在这个时候,代王刘恒为了能够当上皇帝,也是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此时的代王后和四个儿子,疑似吕氏血脉,所以在短短几天之内,都悄悄地去世了,无名无姓,悄无声息,真的好像不存在一样。极有可能成为了代王刘恒为了当上皇帝,与吕家划分界限的牺牲品。

就在代王刘恒到达长安,确定要成为汉文帝刘恒的时候,汉惠帝刘盈最后的血脉,后少帝刘弘和他的四个兄弟,被朝臣以不是汉惠帝刘盈的亲生子为由,全部诛杀。

自古无情帝王家,真的不是开玩笑的。

这个先后关系,诛杀时间特别重要,不早不晚,正好是确定皇位继承人之后,而且是一群臣子诛杀先帝血脉,一定是有人授意,群臣才敢这样做的。

所以,汉文帝刘恒可不是什么都没做,恰恰相反,汉文帝刘恒做了很多,也牺牲了很多,当然,最终汉文帝刘恒也得偿所愿,登基称帝,这才有了后来著名的文景之治 。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汉文帝刘恒得到皇位,给人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为什么说有“天上掉馅饼”的感觉呢?

(刘恒剧照)

当时朝中大臣在平定诸吕之乱后,因为害怕遭到打击报复,大家一直作伪证,说当时的后少帝刘弘不是刘盈的儿子,把刘弘以及他的四个兄弟全部废杀。这样,刘盈就“被绝后”了。

刘盈“被绝后”,皇位自然就只能在其他刘家宗室中去找。不过,当时最有可能得到皇位的,是刘肥的儿子们。毕竟刘肥的儿子们与刘盈的儿子们是同辈,而且刘肥的儿子们位次最长,在平定诸吕之乱中,所立的功劳又最大。不过,由于他们做事太张扬,朝中大臣又担心刘肥儿子当皇帝后,自己不受重视,因此也否决了他们继位的可能。

不过,就算刘肥的儿子们被否决,似乎也轮不到刘恒。毕竟刘恒是前后少帝的上一辈。就算大臣们不承认后少帝,他们也不能不承认前少帝啊。皇位总是往下继承的,继位的人,要在上一辈皇帝的陵前跪拜,表示继承衣钵。要是由上一辈来继承下一辈的皇位,那就乱辈分了。

所以说,刘恒其实是最没资格当皇帝的。但是,最没资格的他,最终却当了皇帝,而且还坐稳了皇位。难道这真的是运气使然吗?

我认为,我们显然忽略了刘恒自身的努力。

(周勃剧照)

一、刘恒当藩王时有优异表现。

刘恒在藩国经营了十五年。在这十五年期间,他做事谨慎,从来不出风头。他团结大臣,和大臣们的关系都处得非常好。他休养生息,让代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刘恒的这些表现,都是明君的作为,让他获得很好的口风。这也是周勃、陈平立他为皇帝时,向天下人讲的理由。

不过,我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绝对不是因为刘恒是明君,周勃、陈平才立他为皇帝,至少这不是他们内心深处选择他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刘恒没什么背景,也没什么脾气,这些大臣觉得和刘恒比较好相处。刘恒当了皇帝以后,会重用他们,因此才做出这样的选择。

但是,毕竟刘恒属于“上一代”,如果没有特别说得过去的理由,周勃、陈平立他为帝,会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也就是说,刘恒的“明君”表现,是周勃、陈平说服大家的最重要的理由。

(薄昭剧照)

二、刘恒对皇位并不是特别企盼。

周勃、陈平在准备立刘恒为皇帝,派人联系刘恒的时候,刘恒并没有立刻就答应。史料记载,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很担心,自己走进政治斗争的漩涡中以后,会性命不保。当时刘恒的大臣张武、宋昌等人争论得很厉害,有的说进京是好事,不会有麻烦。有的则说,进京是坏事,肯定会很危险。最后,刘恒只得求助于占卜。通过占卜,他获得了吉兆,所以才决定接受邀请。

不过,就算是接受邀请,他也并没有立刻就进京,而是派出自己的舅舅薄昭到长安去探听虚实,和周勃、陈平联络。后来,他就算在路上了,也并不是急急忙忙往前赶去,而是又派了手下宋昌前去探路。

刘恒这样谨慎的做法,给了周勃、陈平这些大臣们极好的印象。让他们感觉到,刘恒对皇位并不是特别的企盼。有也可,没有也好,保命才好。

而刘恒表现出来的没有特别的企盼,也让周勃、陈平等人感觉到他的权力欲望似乎并不强。而正是因为他的权力欲望不强,所以才不让周勃、陈平等人担心。

三、刘恒进京时各方面关系都处理得很到位。

刘恒进京后,做了非常重要的三件事。一是对那些拥戴他的功臣进行大肆封赏,对他们给予赏赐和封官进爵。二是刘恒给被吕后迫害的皇室成员平了反,恢复了他们的封地和爵位。对曾经和他争夺过皇位的刘肥儿子们,刘恒也并没有打击他们。三是刘恒把自己带进京城的六个人,主要安排到掌管军队的重要岗位。

刘恒这三条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他既团结了朝野上下的人,又为此后打击包括周勃在内的那些骄臣悍将,做好的足够的准备。毕竟他已经掌控了军队,而当他掌控军队的时候,他想要做什么,谁也把他没办法了。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刘恒绝对不是等着那馅饼掉下来砸在自己头上的。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经过很好设计。他获得皇位,是一种必然。


张生全精彩历史


原本是代王的刘恒之所以能在诸吕之乱平定后被拥戴为帝,主要是因为刘恒为人低调又非常仁义,在大臣中形象好,同时其母薄氏娘家地位低微,加之汉高祖的儿子很多都被吕后害死,能够备选的少之又少。就这样,本想一辈子做一个藩王的刘恒就在大臣们的拥戴下成了大汉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一、刘恒低调,广施仁义:

由于其母薄氏不受汉高祖刘邦的宠爱,刘恒从小就不如其他皇子那样受到刘邦的喜爱和重视,这也避免了刘恒母子日后受到吕后的的迫害。刘恒自小在母亲薄氏的教导下勤于读书,低调做人,这些都被汉朝的很多大臣看在眼里,年幼的刘恒从此给汉朝老臣们留下了一个谦谦君子的仁义形象。

二、生母低微,又无外戚:

刘恒的生母薄氏出身低微,母家没有人做官,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亲戚,这就避免了日后外戚专权的可能,经历了吕后称制和诸吕之乱后,大汉王朝再也经不起外戚的折腾了,而薄氏的情况却让大臣们非常放心。

三、诸子被杀,无人可继:

吕后掌权后,对刘氏宗亲大开杀戒,很多刘邦的儿子、侄子都惨遭杀戮。到了文帝刘恒继位之前,汉高祖所剩的儿子已经非常少了。而真正符合条件能够继位的就更少了。

四、刘恒年长,不便控制:

汉文帝刘恒继位之时已经二十三岁了,这样的年纪不要说是放在当时,就是放在现代社会,也是早已经成年人的年纪了。此时汉朝经历多年的内乱,朝政败坏,百废待兴,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家更需要一位年长的君主。

刘恒的继位看似偶然,实际是必然。吕后聪明一世,却最终忽略了这位看似老实巴交的代王。最终刘恒在众望所归之中继承了帝位。大汉王朝在他的带领之下走上了正轨,走向了兴盛。


历史课课代表


汉文帝刘恒之所以能够顺利即位,当上汉朝的天子,唯一的因素就是,他是薄姬的儿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清除了吕后家族势力后,需要重新选一位皇帝的时候,大臣们左商量,右商量,最后因为薄姬家族背景好,朝野对薄姬的评价好,他们才迎立了刘邦与薄姬所生的儿子刘恒为帝。

我们知道,汉朝的第一个皇帝是刘邦,而继承刘邦皇位的,是刘邦与皇后吕氏所生儿子刘盈,即汉惠帝。惠帝在位七年,抑郁而终,惠帝死后,因为没有儿子,吕后便找了个小孩,对外说是刘盈的儿子,把这个不知哪里来的孩子立为皇帝,但这个幼儿皇帝不过一傀儡,吕后从此临朝称制,中外威权,尽掌其手。

过了四年作威作福的日子,吕后又废掉了这个幼帝,另立恒山王刘弘为帝,也是个年幼无知的小孩,小孩便易于掌握,吕后更是一手遮天。再过四年,吕后去世,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举兵讨伐吕后诸子侄,将吕氏家族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杀掉,又将吕后所立的少帝废除,于是,朝野震荡之际,大臣们开始重新择立新的汉室天子。

立谁呢?自然是刘邦之后。然而,刘邦之后,子子孙孙不乏其人,当时,刘邦的后代中,最有资格的几个人分别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长子齐王刘襄,他是刘邦的长孙;另一个刘邦与自己女婿张敖的美人所生的最小一个儿子,即淮南王刘长;再有就是刘邦与薄姬所生的儿子,代王刘恒。

到底立谁?这成了大臣们商量和争议的焦点。于是,经过反复商讨,确定了一个立帝的准则。那就是为了不重蹈吕后专权的覆辙,所立新皇帝的母亲必须低调谦让,在朝野必须有良好的口碑,而按照这条准则一套上去,自然就将刘襄和刘长剔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外了。为什么?

据《史记·吕后本纪》的记载,当时的大臣们商量道:“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何谓最贤?“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

如果按照继嗣的伦序而言,当立刘邦的嫡长孙齐王刘襄,但是齐王的母亲家横行霸道,名声很臭,尤其是刘襄的舅舅驷钧,恶声远扬,妇孺皆知,倘若立刘襄,诸吕之乱,又会重现。因为母亲家口碑不好之故,襄继承皇位的资格就给否定了。

而淮南王刘长呢?刘长因为母亲早逝,一直由吕后抚养成人,与吕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此人心狠手辣,不遵法度,故也被排除在外。而如果按照这个以母家口碑作准则的择帝标准,则刘恒最最合适不过的人选,因为代王刘怛“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因为薄姬为人谨慎,心地善良,刘恒一旦为帝,绝不会出现外戚干政、甚至作乱的现象。

于是,因为母亲的贤惠,刘恒成为了继承皇位的最终人选。前180年,刘恒被大臣们从代地迎到京城,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可见,家风良好、为人谦逊,在平时或许要受很多委屈,要受很多冷遇,但一旦放置于公正的台面作为某种抉择的条件之时,它就脱颖而出,成为不二人选的关键。


帝国的脸谱


汉朝最易受人轻视忽视的皇帝应该是刘恒,表面看,刘邦开国,汉武开疆,而承前启后却不出名的刘恒,才是上下转折的关键,他上承刘邦基业,把一些国策比如以同姓王取代异姓王发展到以亲制疏,为汉武削弱诸王最有力一击推恩令提供了保证,开国功臣坐大影响政局的事也在他手里得到解决,内政上劝课农桑,废除肉刑,施行系列仁政,在对待隐患上手腕高超,吴王刘濞的造反举动也在他的怀柔下延期,直到景帝时才由晁错触发。这些变化,都是由于刘恒的突然上位所产生的作用。他能够当皇帝,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各种力量的作用下。刘邦死后,刘盈仁弱,吕后也是开国的一员,她对汉王朝的建立也有功勋,无论娘家亲人还是她本人,由此成为威慑功臣的一把利剑。为了羽翼儿子的江山,她以自己的思路出尽全力,分封诸吕为王平衡政局,刚烈的手段,使得利益受损的诸功臣刘氏后人敢怒不敢言,表面遵从,暗地里积聚力量以图后举。在吕雉死后,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派乘机发难,一举铲除吕氏及刘盈一系,有前车之鉴是刘恒能够入选的原因,后族如薄姬窦猗房之家足够弱势,能避免再出现诸吕弄权的情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诛诸吕中皇族刘氏有刘肥三位儿子刘襄刘章刘兴居出了大力,刘章讨好吕后假痴不傻当内应,齐王刘襄发兵与灌婴在前线玩僵持,等周勃陈平京都灭吕氏成功,就大摆庆功宴,本来,皇位由刘邦长子一系刘肥儿子刘襄继承的话完全说得过去,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时候被刘襄骗兵又囚禁的刘泽就出场了,以齐王后族骄横为由,让功臣们绕过刘肥一系另找人选,这也是刘恒能够上位第二个原因,表面是后族,其实倒是实力不足,代国不如齐国富于天下,精兵强将也不如,众人以为容易操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第三,刘恒之前不显山不露水,不但后族力弱,本人好像也没有啥出色的才能,以代地的恶劣环境,如果让他当上大位,一定会对拥立的人感恩戴德,不似齐王,顺理成章就走上去,不会多感激。功臣表面以江山的原因杀了吕氏刘盈后人,其实质还是权利之争,让一个会感激涕零的人上位是合乎理想的。另外,以下犯上,以臣杀君可是王朝重罪,也需要一位软弱皇帝上位,让他难以追究杀君之罪,完成自保。可是刘恒出乎所有人意料,他用自己的办法达成目标,功臣诸侯王都成了他的掌中玩物。


南方鹏


汉文帝能顺利当皇帝,吕后的功劳最大,其次就是齐王刘襄和功臣陈平与周勃。下面我们说一下,为何是他们?

先说吕后,大家都知道,刘邦去世之后,吕后对刘邦的皇子进行了屠杀,就连她自己的亲生儿子刘盈的死,和她也有莫大的关系。

刘邦总共有八个儿子,吕后直接间接的给害死了五个,还有一个燕王刘建,是在打猎的时候,染上了传染病去世的。

到了吕后的晚年,刘邦的儿子中存活的,就剩下两个人了,一个就是当时的代王刘恒,还有一个就是淮南厉王刘长。

正是因为吕后把刘邦的儿子,几乎全部给杀光了,这才给了代王刘恒,当皇帝的机会。所以说,汉文帝能当皇帝,吕后的功劳最大。

下面我们再说刘襄在汉文帝刘恒当皇帝的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刘襄是齐王刘肥的儿子,刘邦的孙子。

刘肥去世之后,刘襄就继承了齐王的爵位。吕后活着的时候,刘襄对吕后打压刘邦皇子皇孙的事情,十分的不满。但是,吕后又是一个杀人魔头,在吕后活着的时候,刘襄什么都不敢做。毕竟当务之急,保命最要紧。

但是,当吕后去世了,刘襄的机会就来了。刘襄是吕后去世之后,第一个起兵反抗,要杀到都城去,想把姓吕的人全部给杀光的皇室子孙。

这时候刘邦的皇子皇孙中,也只有刘襄和他的弟弟刘璋以及刘兴居三个人想要起义而已。当刘襄带兵从齐地杀到长安去的时候,待在长安城里的功臣陈平和周勃,他们开始也有了想法。

因为吕后在位的时候,他们帮助吕后做了不少事。

所以,当他们看到刘襄如此勇猛的时候,他们就害怕了。他们必须要做点什么了,否则,刘襄真的杀到了长安,肯定也会把他们给杀死的。

所以,当务之急,他们就是要阻止刘襄进长安城。那要如何阻止刘襄呢?

刘襄起兵不就是想杀姓吕的吗?

好,那我们就替他把姓吕的给杀了,就这样陈平和周勃两个人,一联合就把所有姓吕的人,全部都给一网打尽了。

姓吕的人全部都被诛灭了,这时候刘襄还没有达到都城长安,当他听说姓吕的都被杀了之后,他就带着大军从半路回到了齐地。

本来诛灭诸吕的过程中,刘邦的子孙中刘襄的功劳,应该是最大的,所以,这个皇位应该有他当才是最合适的。

刘襄也是这样想的,他以为他先回到齐国去,不久就会有人找他来当皇帝。

但是,陈平和周勃不这样想。

当时陈平是宰相,周勃是太尉,他们一个管理着百官,一个掌管着兵权。

所以,在他们两个人的主持下,就开始了新一轮皇帝的选择。

考虑到刘襄的时候,他们就把刘襄给否掉了,因为刘襄真的是太强悍了,若是让他当皇帝,以后受气的肯定还是臣子。

所以,他们想选择一个老实的人来当皇帝,也就是从刘邦的儿子里来选,才是最合适的。眼下刘邦的儿子就剩两个了,也就是刘恒和刘长。

因为刘长是吕后养大的,他们又杀了姓吕的人,所以刘长不能选,剩下的就是刘恒了。

就这样刘恒当了皇帝,他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汉文帝。


史学达人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和薄夫人的儿子,在陈平、周勃铲除诸吕之后,拥立当时的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那汉文帝为什么会被拥立为帝呢?

首先,刘恒虽然不是刘邦的长子,也不是刘邦的嫡子,但在后来陈平、周勃除去诸吕之乱时,代王刘恒是当时刘邦在世的儿子中年龄最长的。

所以最终选定刘恒为继承人。

其次,刘恒在没有登基之前,是被封为代王,当时的代国跟匈奴离的很近,但在刘恒做代王的时候,把代国治理的很好,这就说明代王的治理能力还是很强的。

所以陈平、周勃拥立刘恒为帝。


最后,在刘邦驾崩后,刘盈登基为帝,是为汉惠帝,吕雉尊为皇太后,同时吕雉大权在握,并且垂帘听政,朝廷大权都在吕雉的手里。这才有了以后的吕氏乱政。

在铲除诸吕之乱后,大臣们不希望在出现一个像吕雉那样的人物,那样的话又会专权,造成外戚专政。

刘恒的母亲薄夫人,性格温和,不像吕雉那样很热衷于权利,如果刘恒登基为帝,薄夫人也不会专权。


在这些因素下,最终代王刘恒被拥立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登基后,休养生息,和后来的汉景帝,一起被称为文景之治。


中孚鉴


汉文帝能够顺利即位,主要有这5个因素:

第一,汉文帝是刘邦诸子之长。

诸吕之乱后,刘邦的儿子们只剩下四皇子代王刘恒和七皇子淮南王刘长,按照长子继承原则,刘恒有继承皇位的优势。



第二,汉文帝仁孝慈怀。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著称,其母生病,曾为其亲尝汤药,可见汉文帝非常孝顺,赢得了大臣们的好评。

第三,汉文帝在代国的所作所为大家有目共睹。

代国原来是个穷乡僻壤,但在代王刘恒的治理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经济上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军事上军马场和军队训练井然有序,形成汉朝北部边疆有利的屏障,代国情况得到很大改观,刘恒在代国的所作所为有目共睹。



第四,汉文帝与世无争,没有参与诸吕叛乱。

吕后死后,各地诸侯王为了出气和争夺皇位竞相出兵,名义上是为了扫除诸吕叛乱,实际上是争夺皇位,而刘恒却没有参与,刘恒的与世无争,使大臣相信会善待其它刘姓诸侯王。



第五,薄太后的因素。

刘恒母亲薄太后向来不与人争锋,不争权夺势,大臣们不用担心诸吕叛乱的再次发生,而当时对皇位继承强有力的齐王,则因为外戚的强势引起大臣们的担心。



综上所述,汉文帝更适合继承皇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