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從衛所制到家丁制,從神壇上跌落的大明軍隊,究竟經歷了什麼?

提起大明軍隊,很多的明朝迷那真叫個熱血沸騰,尤其是遼東鐵騎初期的不敗戰績,看得很多人熱血沸騰,可從萬曆時期開始,大明軍隊開始從神壇上跌落,而且還是一蹶不振,根源都在洪武時期實行的衛所制,從衛所制到家丁制,彪悍的大明軍隊究竟經歷了什麼?

從衛所制到家丁制,從神壇上跌落的大明軍隊,究竟經歷了什麼?

衛所制:一個集生產和自給的制度,卻成退垮軍隊的稻草

在朱元璋時代,明朝軍隊的人數超過了170多萬,這樣的龐大的數量群體,給養確實是個問題,但明初還存在著很多的不穩定因素,軍隊的震懾力就顯得更加的重要,而且在加上北邊的元朝勢力根本沒有消除,這樣的情況下養活軍隊就是個首要難題。衛所制度,在這個時期誕生,也是解了朱元璋的難題,可這樣的制度其實本身就是存在很大弊端的。

從衛所制到家丁制,從神壇上跌落的大明軍隊,究竟經歷了什麼?

衛所制度,其實說白了就是軍屯制度,先不說軍隊戰鬥力會受影響,很多人因為家裡本身就比較的很窮才選擇當兵的,但卻用這樣的方式不發工資,或者是將工資數量大半縮減,軍隊的戰鬥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響。朱元璋當初在養兵之際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從衛所制到家丁制,從神壇上跌落的大明軍隊,究竟經歷了什麼?

明初之際在全國各地設立這樣的屯兵制度,鼓勵軍士一邊耕地一邊守城,其實這樣在發展中讓這些正規部隊變成了種田的莊稼人,沒有之前大明軍隊的作戰能力了,這也是在明英宗時期為何會無兵可用,而且還能在土木堡戰役中慘敗的一個直接原因。

從衛所制到家丁制,從神壇上跌落的大明軍隊,究竟經歷了什麼?

家丁制興起,卻成為皇帝的心病

在內地用這樣制度還可以實現自給自足,可是換做是邊境之地,尤其是遼東防線,這樣衛所制就非常不適用了,而且很有可能被這樣的制度給拖垮,尤其是明孝宗廢除了開中法,也就是阻止內地商人們往邊境運糧,和邊外人來往,邊疆的軍隊們的供給就顯得格外的緊張,而且屯田制度在在此時其實就是一個擺設,家丁制就在這種情況下產生。

從衛所制到家丁制,從神壇上跌落的大明軍隊,究竟經歷了什麼?

它其實也算是一種僱傭兵制度,大明將軍自己府裡養的府兵,方便將軍隨時調遣和出動緊急任務,而且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將軍的親隨部隊,所以用起來的比這些正牌軍要順手許多,得到重用的機會更多,封官進爵的幾率也越大。這個時候就會出現資源的極度不平衡,引起這些正牌軍隊的不滿,往往有時候就會引起軍隊譁變,縮減戰鬥力。

從衛所制到家丁制,從神壇上跌落的大明軍隊,究竟經歷了什麼?

萬曆年間將軍李成梁能守護遼東戰線30年安然無恙,其實就是靠著家丁制。可是這種制度對於將軍而言是好用的,可對於皇帝就不那麼痛快了。府兵一多,就形成了將軍的私有部隊,皇帝此時就擔心將軍的權力過大,出現擁兵自重的現象。因此在大明,皇帝對這些將軍們是保持了很不信任的態度的。

從衛所制到家丁制,從神壇上跌落的大明軍隊,究竟經歷了什麼?

從神壇上跌落的大明軍,其實都是君臣相鬥的犧牲品

從衛所制到家丁制,大明軍隊從神壇上跌落,就是君臣相鬥的犧牲品,大明後期的軍隊腐敗是何導致,不正是大明官場的狗咬狗,而且邊境戰事吃緊的情況下,這些朝臣們不管邊境急事,反而還在互相推諉。

從衛所制到家丁制,從神壇上跌落的大明軍隊,究竟經歷了什麼?

大明朝後期沒錢了,想辦法掙錢才是關鍵,可官場沉浸在了死循環當中,都在爭權,沒人管軍隊的死活,好不容易出現了個張居正,還被鬥爭下去了,大明軍本來還有拯救的機會,可此時沒錢沒吃穿,即使是再好的制度,在生存面前都顯得有些無足輕重。本來吃不起飯的明軍,讓這種衛所制變成了不切實際的空想,譁變就成了軍隊常態,逃兵也成了明軍常態,大明軍形象也大大受損,到晚明都變成爛軍,還變成大明的拖累。

從衛所制到家丁制,從神壇上跌落的大明軍隊,究竟經歷了什麼?

這一切是制度之過,也是人為之過,更是腐敗體制下衍生出來的犧牲品,最後打開了大明滅亡的潘多拉盒子,形成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