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所、京軍、募兵,一文讀懂明朝軍隊制度

明太祖即位後,劉基上奏,建議軍隊實行軍衛法

,這件事情在《明史》中的《劉基傳》和《兵志序》中都提到了。

軍衛法的特點是,把軍隊駐紮在全國各個地方,等到要征伐了,派將軍過去帶兵打仗,仗打完了,將軍繳回佩印,官軍也回到駐紮的地方。

這被稱為衛所制度,就是將軍和軍隊沒有固定的聯繫,軍隊全部屬於國家,不從屬於某個將軍。

衛所軍隊,可以說都是職業軍人,他們沒有民籍,只有軍籍,一輩子待在衛所,地方上的行政官吏也管不著他們。

整個明朝,衛所軍隊有多少呢?洪武二十五年,有一百二十萬,明成祖以後,大約有二百八十萬,這就是地方上的主要部隊。

這一二百萬軍隊,人員從哪裡來呢?明朝初年,每三戶人家,就要有一戶出一個軍丁,到衛所去。而且這個位置是世襲的、固定的,如果這個人戰死或者病死了,就要讓家裡再出一個軍丁補齊。實際上,這一家人就世世代代為衛所服務了。

還有,如果一個人犯了罪,也有可能到衛所充軍。比如永樂初年,殺了建文朝的很多人,一人獲罪,連累九族姻親都要充軍,到衛所去報到。

罪人才去的地方,聽起來似乎挺慘的。但在明朝初年,衛所裡的軍人過得還不錯。衛所自己屯田,不需要中央財政給多少補助,相當程度上能自給自足,起碼吃,是能夠吃飽的。有些窮苦人家,還羨慕有軍籍的人。

衛所、京軍、募兵,一文讀懂明朝軍隊制度

衛所軍隊雖然數量眾多,但在明朝初年,還混不上主力。那時候的精銳,是京軍

京軍,位於京師,擔任著守護天子的重任。如果需要打仗,京師是絕對主力,再從地方上抽調一點兒衛所軍隊,當作輔助。洪武年間,京軍有八十萬,隨後徵安南、徵麓川、徵蒙古,用的都是這支軍隊,相當強悍。

直到正統年間的土木之變,京軍在和瓦剌的作戰中損失慘重。《明史·于謙傳》說,京軍騎兵在這場戰鬥中死傷殆盡,剩下來的兵卒不到十萬,還疲憊不堪,人心恐慌,毫無鬥志。

後來,京軍得到了補充,恢復了一部分人數,但遠遠不是當初那支軍隊了。成化年間,京軍名義上是軍隊,但經常被拉出去幹活兒,修建宮殿陵墓、疏通城池河道,都是他們的事情。甚至即將出徵的隊伍,也被扣下來當奴役使喚。

京軍的作戰人數越來越少,軍官卻是越來越多了。洪武二十五年,軍官總數是兩千七百多人,六十年後,猛增到了三萬人,最終漲到八萬人。要養這麼多人,消耗的軍餉與日俱增,然而卻轉化不成戰鬥力。

成化之後,京軍雖然還時不時出征,但已經打不了仗了,只能充充樣子。有人諷刺說,京軍出征,反倒使敵軍高興,我軍喪氣。

衛所、京軍、募兵,一文讀懂明朝軍隊制度

京軍凋敝成這樣,衛所軍也好不到哪兒去。明朝初年,士兵起碼能吃飽飯,但到了成化年間,一個軍籍人家,一月只有一石米,根本不夠吃,再往後,“病無藥,死無棺”的情況比比皆是。

要說衛所怎麼這麼窮?以前活得不錯,怎麼現在就不夠吃了?肯定和官員貪汙腐敗脫不了干係,這其中的彎彎繞兒,多了去了。

衛所雖然沒有固定的將軍,但高級別的軍官肯定是有的,大有都指揮使,小有千戶、百戶、總旗。在影視劇裡,你可能聽見過這些官職。

弘治年間,很多衛所軍人成了這些官員的私人奴僕,給他種田,給他蓋房。隆慶三年,一個叫蕭廩的官員到陝西調查情況,發現竟然有數萬衛所軍人,被各級軍官挪作他用了!

一部分兵卒沒飯吃,迫不得已當了工人商販,養家餬口。然而還要拿出很多錢來繳給上級軍官,作為賄賂。

按理說,衛所軍隊的任務只有一個——打仗,現在卻成了給軍官謀私利的單位,你說氣不氣人。至於戰鬥力如何,那就別提了,飯都吃不飽,怎麼打仗!

直接逃亡的兵士也有很多。正德年間,有一個叫王瓊的官員做過總結:明朝初期,動亂剛剛結束,老百姓沒有什麼產業,樂於從軍,同時法令比較嚴明,衛所軍士不敢逃亡。後來軍隊官吏貪汙腐敗,普通士卒受夠了虐待、剝削,加上思念家鄉,只要有機會,沒有不逃的。到了正德年間,逃亡者的比例竟然達到了十之八九!

明朝開國七十年,逃亡士兵就有一百二十萬,是全國軍隊總數的二分之一,觸目驚心!這種情況下,邊境防務只能用一塌糊塗形容。

在遼東,荒廢的牆堡墩臺比比皆是,城外數百里,沒有漢人,變成了北方各族的涉獵之地。在閩浙沿海,一個衛所的將士應有五千多人,現在不滿一千;一個千戶應該有一千一百二十人,現在不到一百。還盡是些孱弱的兵力,遇上一點事兒,便手足無措。難怪倭寇登陸之後,橫行無阻,不是倭寇太強,是衛所軍隊腐敗到了骨子裡。

衛所、京軍、募兵,一文讀懂明朝軍隊制度

京軍和衛所軍都不行了,怎麼辦?這麼大一個明朝,不能一戰之力都沒有!第三種軍隊制度出現了,就是募兵制度

中央派人到各個地方招兵,入伍之後按月發糧餉,退役之後回家,接著過自己的生活。這和衛所兵不同,衛所軍人是職業軍人、世襲的,募來的兵則不是,退伍了還是老百姓。

許多將帥自己招兵訓練,比如戚繼光、俞大猷,他們的練兵卓有成效,幾年內就肅清了倭寇。

漸漸地,募兵成了明朝的主力,衛軍只留一個虛名。不過很快,募來的兵也不行了。

萬曆末年,北方戰事吃緊,募的兵越來越多,國庫早就見底了。結果兵士沒怎麼訓練就上了戰場,死傷很多,加上不能按時發餉,逃亡又開始了。

遼東有一次募兵,剛發了一點軍餉,兵士就逃亡了一半。各地逃亡兵士越來越多,漸漸成為一股又一股的“流寇”。朝廷募不到兵,於是加重農民賦稅,募兵剿滅流寇。農民賦稅過重,過不下去,乾脆加入流寇。這樣下去,賦稅越來越重,流寇越來越多。

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流寇首領李自成攻陷了大明王朝的北京。他們的口號是“從闖王,不納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