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4 两种选择,两种命运,从一个侧面去看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了六国?

两种选择,两种命运,从一个侧面去看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了六国?

秦国

首先说明一点的是别看秦国统一六国之后,秦王嬴政是何其的英姿勃发、何其的自信自称“始皇帝”

但其实最初的秦国却是个“弼马温”般的存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据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第五》记载秦国的祖先秦非子是给“周王室”养马的。因为秦国人的祖先养马养的好,这才受到了“周王室”的嘉奖。

给予了秦人的祖先一块地,这才有了后来的秦国。

又因为秦人的“根据地”不在中原腹地却靠近夷狄,所以他们很难与中原诸侯国交往,更别提什么文化交流了,所以在中原诸侯国看来秦人都是未经教化之人,所居之地也都是蛮荒之地。

可以说最初的秦国,最初的秦人。由于 “出身”不好、“家庭环境”也不是那么优裕。一直活在中原诸侯国的鄙视中。

可俗话说得好“男儿当自强”其实到了秦人这里变成了“秦国当自强”。

当然“寸有所短,尺有所长”秦人虽然因为文化等方面原因被中原诸侯国所看不起。但其本身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所处之地近夷狄所以其民风异常彪悍。当然这是相对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中原诸侯国来讲的。也就是说秦人的武力值是很高的,打仗是很勇猛的。

一个人长期活在别人的鄙视中是很不好受的,更何况是一个国家了。虽然说相对于中原诸侯国来说秦国整体的文化素养的确不高,但秦国和秦人却有着一颗永不放弃的心。

他们渴望获得别人的仰视,渴望获得别人的赞美,渴望获得别人的认可。

他们及时认识到了自己的“短板”,既然不能够做到“文化输出”那么“武力输出”也是挺不错哒!

当自己靠“拳头”打出了一个强大的秦国以后看谁还敢看不起秦人、看不起秦国。

于是乎,秦人自打那以后发奋图强起来,没日没夜的寻思怎么东征西讨壮大自己的地盘。

最终到了秦穆公这一代终于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

一个有梦想的人是很可怕的,那么一个有梦想的国家呢?

秦人注定是不满足于只做“霸主”的,他们似乎有着更高的“追求”

两种选择,两种命运,从一个侧面去看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了六国?

商鞅

秦孝公的时候,秦国又重用了一个叫“商鞅”的卫国人。

而就是这个叫“商鞅”的人掀起了一个被后世人称为“商鞅变法”的改革从而改变了秦国的命运甚至说是影响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历史进程。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大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废除贵族阶级的世袭特权

2.废除分封制

3.废除井田制,鼓励民众开荒

4.实行军功爵制度

5.改革户籍,实行连坐制度。

......

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限于篇幅这里就不逐条加以分析了。

这里就其变法的内容大致宽泛的说一下就是了。

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说,我不担心分到的少,但一定要尽量分的公平。而“商鞅变法”的内容据我看来,其实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想想一些王子王孙对国家无尺寸之功却生来享有富贵,享有官职爵位。且到了一定年纪还能分到一块属于自己的封地。

而贫家子弟则往往与此相反,为国家在沙场上出生入死,往往还得不到一官半职。即使取得了一定官职与那些凤子龙孙相比也是天差地别的。

而自秦人实行“商鞅变法”以后,秦国这种情况大有改观。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规定,凡没有为国家立有功勋者不得享有爵位或高级爵位。当然也包括那些王子王孙们。

而为国家立有功勋者,据其所立功勋大小可授予一定爵位。这个是面对全体民众开放的,不论你是王子王孙还是一介草民哪怕你不是秦人,只要你为秦国立有大功都可获得赏赐。

而且这种赏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赏赐你爵位,可以赏赐你金银珠宝,也可以赏赐你娇妻美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当然你如果实在功勋卓著这些赏赐一并赏赐与你也未尝不可。

而且商鞅还规定王子王孙但凡没有为国家建功者其世袭特权都不予保留除此之外也不再赐予封地。如果想要继续保留这些东西就要对国家有所贡献。

俗话说得好,“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在世大部分人一生所追求的不外乎“功名利禄”。商鞅的这种做法可以说极大地激发了秦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秦人个个因此变得骁勇善战起来。

当然了要打造一个“强大的秦帝国”光有“重赏”是不够的。如果只有“赏”而没有“罚”这个国家也是很容易出乱子的。

商鞅据此规定了“连坐制度”

,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犯了法大家要积极举报他。如果隐匿不报被发现者其左邻右舍和其家人、朋友都要受到严厉的处罚。而积极举报者则可以获得丰厚的赏赐。

对于这种“连坐制度”后世之人对此颇有微词。这种不近乎人情有株连性质的“连坐之法”开启了后世“告密”、“攻讦”大肆株连的不正之风。搞得人人自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荡然无存。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连坐制度”对于要打造“战争机器”的秦国而言是极其必要的,它的存在极大的增强了秦国统治阶级对于民众的有效控制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秦国的国力。

虽然经过商鞅这一系列的改革,秦国的国力上升是有目共睹的。但这并不妨碍商鞅本人成为秦人眼中的众矢之的。

商鞅的改革不仅触动了秦国贵族们的利益使他们对其咬牙切齿就连普通的秦国民众也对其有一定的怨念。毕竟他所行的“连坐制度”太过于苛刻,甚至说是歹毒。

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商鞅最为有力的支持者也是他几乎唯一的支持者秦孝公死了。

很快政敌们就展开了对商鞅的撕咬与反扑。公子虔污蔑其谋反,商鞅战死于彤地。即便是如此他的政敌们还是不肯放过商鞅,又把他的尸身拉回了咸阳城,并当众处以车裂之刑。

两种选择,两种命运,从一个侧面去看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了六国?

吴起

提起商鞅及其遭遇就不能不使我想起另一个变法中的杰出人物——吴起。

吴起和商鞅一样也是卫国人。且吴起要比商鞅早上那么几十年。也就是说吴起在楚国实行“吴起变法”的时候,商鞅还只是个孩子。

吴起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在楚国进行了大约数年的“吴起变法”,其变法内容大致与商鞅差不多。取得的效果也是极其可喜的。

变法后的楚国国力日益强盛,北伐收复了陈、蔡故地;南征平定百越,占有洞庭、苍梧之地。当然这只是就其军事方面所取得的部分成绩来说的,其它的一些成绩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和商鞅一样,吴起最后也因为变法得罪人太多而不得善终。

公元前381年,吴起最大、最稳的靠山楚悼王病死。旧贵族趁机发动叛乱,吴起被射杀。随之而来的就是“吴起变法”在楚国的被废除、消亡。

论起个人才能吴起可以说丝毫不亚于他的后辈商鞅。可为什么,双方各自为之效力的国家最终的命运却是天差地别的呢?

而且秦、楚两国国力本身相差不是很大,又都有一位国君做过“春秋霸主”。可以说两国实力旗鼓相当,可最终却是商鞅曾经服务过的秦国顺利的灭掉了楚国等其它东方六国。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不说别的,仅从两国的一个选择便可见分晓。

秦国与楚国都是要强的国家,也都希望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于是秦孝公请来了商鞅主持大局而楚悼王也请来了吴起主持变法。

两位有远见有抱负的国君一旦故去,商鞅与吴起便都遭到了惨无人道的杀戮。但接下来的事情两国的做法就不一样了,进而造成了以后两国天差地别的命运轨迹。

秦人是极其聪明的,也是极为现实的,他们把商鞅在“变法”中产生的所有矛盾都一股脑儿的转移到了商鞅本人的身上而最终保存住了他一生的事业——“商鞅变法”。因为他们明白,“商鞅变法”对于秦国是极其有用的,商鞅可以去死,而“商鞅变法”则不能。

而吴起则不然,楚人是彻彻底底的把他连同他的“吴起变法”一起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哪怕他的“变法”真的是对楚国有好处,楚人也不愿意再把它捡回来。

楚人的“短视”与“贪图安逸”注定了他们是走不远的。而秦人虽然一直背负着未经“开化之人”的恶名,但眼界却一直是不短的。他们在受到一次次来自东方六国的嘲讽后每每的努力缩短与东方六国的差距,并学会了“扬长避短”。

两种选择,两种命运,从一个侧面去看为何最终是秦国统一了六国?

战国七雄

说起那时的变法,不止只有这么两家,除了秦、楚两国。“战国七雄”中的其它五国亦有变法或类似于变法的改革。

魏国魏文侯时期有“李悝变法”。

赵国赵武灵王时期有“胡服骑射”。

燕国燕昭王时期有“乐毅改革”。

韩国韩昭侯时期有“申不害变法”。

齐国齐威王时期有“邹忌改革”。

虽然说这些变法中也有不少和“商鞅变法”一样成功的例子,但就其彻底程度而言、就其贯彻程度而言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在其《过秦论》中有秦国“奋六世之余烈”的说法,大抵就是从秦孝公“商鞅变法”算起以至于到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

如此坚定不易的贯彻既定的变法成果,试问其它东方六国哪一个能做的到??他们不是在变法途中中途退场,就是在取得一定成果以后沾沾自喜、停滞不前。

于此看来,秦人能统一六国绝非是侥幸使然,乃是必然之必然。于此想来秦人能统一六国还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