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帝国的诡诈——唐朝的反间计,吐蕃为何屡屡中招

《 》中,讲到了唐朝用反间计,逼杀吐蕃军神

论钦陵的历史。

短短30年后,同样的计策,唐朝又用了一次。

这次倒在反间计下的,是吐蕃另一个权臣世家“韦”氏。

为什么相同的计谋,吐蕃会屡屡中招呢?

我们通过反间计成功的另外一个案例,来解析一下吐蕃君臣政治的结构。

帝国的诡诈——唐朝的反间计,吐蕃为何屡屡中招

一、家族背景及源起

韦氏是吐蕃古老的家族之一,关于其家族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其吐蕃六氏族之一;

另一种认为是吐蕃四大氏族(赛、穆、顿、董)中“董氏”的一个分支。

吐蕃赞普达日年赛(松赞干布祖父)时期,西藏各政权间兼并加剧,拉萨河流域地区仅余两大势力,一为森波杰达甲吾,另一为森波杰弃邦孙

森波杰达甲吾的家臣念几松背叛,杀其国王投奔弃邦孙

森波杰弃邦孙统一拉萨河流域后,成立雅鲁藏布江以北的霸主,这就是屡见于史料的苏毗女国(孙波)。

此时,原为森波杰达甲吾家臣的韦氏、娘氏,也就成了苏毗的臣属,家族代表分别是韦·义策韦·库古兄弟二人。

一次,韦·库古与人发生争斗被杀,哥哥韦·义策至国主面前伸冤,要求赔偿。

但国主森波杰弃邦孙却说:“杀你弟弟之人,乃是我的内相,品级高于你兄弟,杀了就杀,何用赔偿?”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森波杰之岸本官韦·库古、线·埠热顿孔二人于陈巴湖边格斗,线氏竟将韦氏杀害。韦之兄弟名韦·义策者,至森波杰前诉冤。曰:‘臣之弟为线氏杀害矣,应如何赔偿抵命?’森波杰竟曰:‘线·探热顿孔身为内相我不好说也,以善诛不善,诛则诛矣,何用抵偿?’

此言一出,韦·义策极其不满。

恰逢,娘氏也与位极人臣的念几松发生了矛盾,苏毗国主依旧秉持了偏袒的态度。

娘氏韦氏两家一拍即合,遣使渡江南去,联系吐蕃王国,行卧底之事。

就在双方积极联络之时,吐蕃赞普达日年塞却撒手人寰。

帝国的诡诈——唐朝的反间计,吐蕃为何屡屡中招

继任赞普南日伦赞(松赞干布的父亲)继承了父亲未尽的梦想,在韦氏、娘氏的配合下,一举灭亡了苏毗。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赞普埠伦赞(南日伦赞)亲率精兵万人,启程远征。娘·曾古与农·准保两人在达巴夏如山此侧,设哨了望,以充耳目。韦·义策与蔡邦·纳森两人充赞普进军之向导。遂攻破宇那堡寨,灭顽敌魁首森波杰,芒波杰孙波逃盾突厥。”

凭借灭亡苏毗的大功,韦·义策获得墨竹地方的奴隶1500户,韦氏、娘氏、农氏、蔡邦氏,成了吐蕃王国著名的四大贵族。

《汉藏史集》记载:“达日年赛的儿子为朗日伦赞,他在位时由韦·朗心儿、蔡邦·那迎那森、娘·曾古、农·盘额松等人担任大臣。

松赞干布时期,由于后藏系大臣琼保·邦色的挑唆,苏毗系代表娘氏家族以谋逆之罪被灭族。

详见拙作《 》

韦氏成了苏毗系大臣的代表,为了平衡朝中各系大臣权利,松赞干布与韦·义策及七位大臣进行了盟誓。

通过这次结盟,吐蕃王室与韦氏代表的苏毗系,达成了政治互信,稳定了吐蕃的政权结构。

松赞干布任命韦·吉桑达囊为四茹中下卫茹的茹本,封夏格三部为韦氏家族的封地。

此时的韦氏家族,既有人担任“论”,还有人担任内相,可谓既有封地,又是重臣和军队长官。

但随着松赞干布英年早逝,吐蕃王朝进入了噶尔家族长达50年的弄权岁月。即便韦氏有人为相,也只能沦为看热闹的角色。

详见拙作:《 》

帝国的诡诈——唐朝的反间计,吐蕃为何屡屡中招

禄东赞

二、有存在感的配角

松赞干布于649年去世后,禄东赞权倾吐蕃,无人敢立其右。

《旧唐书·吐蕃传》载:“弄赞子早死,其孙继立,复号赞普,时年幼,国事皆委禄东赞”。

在噶尔家族独揽相权的岁月里,任何人都是配角,甚至吐蕃王室沦为龙套的地位。

在一干龙套中,有权站在噶尔氏身边的,就只有韦氏一门了。

至少,韦氏家族的韦·松囊、韦·东功还有机会见诸史册,而韦·松囊在赞悉若为相期间,以副相身份任职。

作为吐蕃王权与相权天平上的砝码,韦氏副相的存在,多少可以平衡一下噶尔家族的权重。

随着,赤都松赞逐渐长大,为赞普夺回权柄,也为自己夺回权利。包括韦氏在内的旧贵族,越来越紧靠在赞普周围,直到噶尔家族于698年覆灭。

虽其后,因噶尔家族弄权的阴影太大,导致吐蕃王室6年内,不敢再任命大相。而采取了王太后赤玛伦坐镇拉萨主内,赞普赤都松赞亲自带兵驻外的政治格局。

但身为王室的铁杆拥趸,韦氏家族依旧积极协助赞普的计划。松芒波杰在南方武力扩展时,他身边的七勇士中,便有韦氏家族的韦·东功

就在吐蕃王室势头渐起之时,再一次重创袭来,远征南诏的赤都松赞,于704年(武周长安四年)猝然毙命于军中。

帝国的诡诈——唐朝的反间计,吐蕃为何屡屡中招

吐蕃女政治家——没庐·赤玛伦

赞普之死,让吐蕃再掀狂澜,叛乱之火迅速燃遍大地。

《旧唐书·郭元振传》中记载:“吐蕃国中大乱 ,嫡庶竞立, 将相争权 ,自相屠灭……兼以人畜疲疠, 财力困穷。”

由于继任赞普赤德祖赞(野祖茹)母妃缺乏执政能力,太皇太后没庐·赤玛伦再度出山,摄政8年。(这是吐蕃史上唯一一次由女性摄政的案例。)

此时的吐蕃,内有大臣叛乱、外有小邦反抗,再不设立大相主持政局,已难解其忧。(一定程度也是安抚豪门)

因此,不设大相的历史也随之结束,曲·莽布支拉松被任命为大相,但不久其获罪被革,韦·乞力徐尚辗随之被任命为大相。

一直忠心耿耿跟随王室的韦氏家族,走到了舞台中央,成了继噶尔家族后的另一个政治豪门。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父王去世时,王子尚未成年,部分臣民趁机谋叛……任命韦·乞力徐尚辗为大伦。这年,出兵镇压额悉立等小邦叛臣。”

其后,韦·乞力徐尚辗任职17年(705—721)直到去世,续任大相依旧是韦氏的韦·绮力心儿藏热,任职5年(721—725)。

两年后,第三个韦氏家族大臣——韦·悉诺逻恭禄出任大相,这就是本文的主角,那个倒在唐朝反间计中的吐蕃名将。

帝国的诡诈——唐朝的反间计,吐蕃为何屡屡中招

三、威压河西的吐蕃名将

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后,韦·悉诺逻恭禄开始对唐进攻中崭露头角。

虽然,他第一次由主导的攻势,被唐将王君㚟凭借天气因素击败,唐军也借此报了大非川的一箭之仇。

详见拙作《 》。

悉诺逻恭禄很快便还以颜色,次年9月,他重整军马再入河西。

唐军猝不及防下,被蕃军攻克重镇瓜州(酒泉瓜州县),瓜州刺史田仁献王君㚟的父亲,都做了俘获。

手里捏着这俩“宝贝”,悉诺逻恭禄一边拆毁瓜州城墙,一边派当地僧人给王君㚟捎话,“将军常以忠勇许国,何不一战?”

面对准备充分的吐蕃军队,王君㚟在凉州

“登城西望而泣,竟不敢出兵”

此战之胜,让吐蕃获得唐军囤积在瓜州城的全部物资。这些物资不仅用于供应河西唐军,其中还有唐朝经营西域的储备。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对此战收获的记载为:“那时唐廷疆域十分辽阔,北方的突厥诸部也归属唐朝,大食以下均属唐之疆土。唐廷从上方取来的众多宝物,原先储存在瓜州城,吐蕃攻占后将其全部接收,上层仕人因之得到许多财宝,属民黔首也普遍获得上好唐绢。”

一战成名的悉诺逻恭禄声威大震,在此年冬天受封为大相,一时风光无两。

此后,悉诺逻恭禄连续主导了多次河西攻势,虽都被续任河西节度使萧嵩挫败,但他却依旧在吐蕃“威名甚盛”。

帝国的诡诈——唐朝的反间计,吐蕃为何屡屡中招

开元十六年(728),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被萧嵩抓住了。

是年十月,多次进攻无果的吐蕃,准备歇口气,攒足了力气再战,便派使臣赶赴长安,商讨和谈会盟之事。

这种打打停停的节奏,在唐蕃两国间已是常态了。虽然唐蕃国战一百多年间,大战170余次,但两国互使则多达290余次。

但这次来到长安的蕃使,却受到了非同一般的接待,不但获封“镇将”头衔,还御批穿“绯服”(四、五品才允许穿的红色官服),这让蕃使也有点懵圈。

可就在蕃使返程不久,大相韦·悉诺逻恭禄突然厄运临头,迅速消失在历史的记忆里。

敦煌藏文文献对此的记载为“获罪谴”,吐蕃外戚没庐氏家族(太皇太后没庐·赤玛伦的同族)的穷桑俄芒继任为新大相。

敦煌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中:

“冬,及至龙年(728年),赞普驻于札玛牙帐,韦·悉诺逻恭禄获罪遣。"

悉诺逻恭禄因何获罪,藏文史料没有明言。但汉地史籍《两唐书》、《册府元龟》、《资治通鉴》中却有比较详细的描述。

《旧唐书·吐蕃传》:“时(开元十五年)悉诺逻恭禄威名甚振,萧嵩乃纵反间于吐蕃,云其与中国潜通,赞普遂召而诛之。”

由此可见,藏史中“获罪遣”显然是曲笔了,唐史记载的“召而诛之”更贴近事实。

负责传递消息的,很有可能就是那个,无端享受高规格款待的蕃使。

否则,给他栽赃的“与中国潜通”罪证,很难直接传到赤德祖赞耳朵里。

而悉诺逻恭禄“获罪遣”后,盛极一时的韦氏家族遭受重创。

要知道,自噶尔家族覆灭之后,韦氏在24年间可不仅仅出了三代大相,还有两位任过相位(“论”)。

而在悉诺逻恭禄获罪后的30年里,韦氏再无一人走入吐蕃权利核心。直到757年,韦·囊热苏赞才重回核心出任大相。

但必须要看到,韦氏家族与我们之前写到权臣娘氏、噶尔氏不同,娘氏被灭族后,百余年间一蹶不振;噶尔氏则在覆灭后,家族残余干脆投奔了唐朝。

而韦氏一门虽遭此重创,但不过30余年后便复起,可见其树大根深之态。

详见拙作《 》

帝国的诡诈——唐朝的反间计,吐蕃为何屡屡中招

四、唐朝反间计屡获成功的原因

必须要看到,无论唐朝君臣怎样谋划,都没有直接左右吐蕃政治走向的能力。

导致噶尔家族覆灭、韦氏家族重创的原因,都源于吐蕃内部王权与相权的撕裂。

噶尔家族从649年开始,禄东赞担任大相18年,其子赞悉若续为大相18年,论钦陵为相13年,操控权柄50年。

韦氏则接过了噶尔氏的枪,在其后24年中主政21年

这两大家族,基本垄断了公元728年前所有的大相,长期把持着吐蕃的政治权力。

唐朝时隔30年,再次使出反击计,又准确触动了吐蕃王室的梦魇,让开始有权臣倾向的韦氏惨遭打压。

帝国的诡诈——唐朝的反间计,吐蕃为何屡屡中招

为瓦解相权的威胁,在王室扶持下,外戚“尚”族正式崛起。

赤德祖赞任命没庐·穷桑俄芒为续任大相,开王室外戚独自担任大相的先例。

同时也奠定了,吐蕃后期以没庐氏为代表的王室外戚,连续担任大相的政治格局,吐蕃政权进入外戚“尚”族主政的时代。

此后至吐蕃政权灭亡前的114年中,“尚”“论”呈现梅花间竹的执政状态,外戚的“尚”族(没庐氏、蔡邦氏、那囊氏、琛氏)担任了约76年的大相。

帝国的诡诈——唐朝的反间计,吐蕃为何屡屡中招

吐蕃的“尚”与“论”达成权利平衡后,唐朝再无反间计成功的案例。

这足以说明,吐蕃王室在引入外戚势力平衡后,王权与相权的对立变得相对缓和。

在加上众相制对大相权力的分解,已不存在用“与中国潜通”理由栽赃,诱发王、相对立的基础了。


参考书目:

《唐代吐蕃的氏族》_林冠群;

《唐代吐蕃众相制度研究》_林冠群;

《吐蕃统一政权韦氏家族探究》_刘志国;

《公元650—820年唐蕃关系述论》_马大正;

《韦·悉诺逻恭禄获罪遣:吐蕃贵族论与尚的政治博弈》_黄辛建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内容


详解历史细节,厘清来龙去脉,视角不同的中国历史!

帝国的诡诈——唐朝的反间计,吐蕃为何屡屡中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