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宋朝滅亡根源,宋太祖趙匡胤祖訓被忘的乾乾淨淨

北宋皇帝趙匡胤在中國歷史上算名主,可也備受詬病!

詬病根源,就是對五代十國武人動亂矯枉過正之舉,引發後續宋朝重文抑武國策。

生活在五代,城頭變幻大王旗時代的趙匡胤,看著無數驕兵悍將最後都黃袍加身成皇帝,就連自己都如此後,每日寢食不安,戰戰兢兢,最害怕的就是自己也被人用兵馬脅迫趕下臺。

宋朝滅亡根源,宋太祖趙匡胤祖訓被忘的乾乾淨淨

(趙匡胤也算名主)

於是用創造性的“杯酒釋兵權”通過一場不流血的酒局還有一連串政治分化瓦解,將兵馬大權收歸己有,順帶給予退位的柴氏皇族有待,通過一系列政治建設,終於順利的鞏固了自己的統治。

宋朝也就此採取了文重武輕時代,打壓驕橫的武將,扶持文人的權威。

可對於文人尿性,趙匡胤真不瞭解嗎?

說完全不瞭解絕對是有失偏頗的,因為趙匡胤曾留下一句祖訓。

“不用南人為相,不以內臣掌兵”

這話可謂意味深長,南人是指的南方讀書人,而內臣顧名思義就是太監。

如此祖訓有何意義,看看後續宋朝歷史就懂了。

不用南人為相,絕對是高瞻遠矚之舉,南人就是南方讀書人,讀書666,都是高考天才學霸!

但是,學霸和天才大多數都是滿腦四書五經的知識分子。

除了讀書外大多數人往往一無是處,百無一用是書生,就由此而來。所謂文韜武略,文韜也許有,武略那就是偽命題,一竅不通才是常態。

宋朝滅亡根源,宋太祖趙匡胤祖訓被忘的乾乾淨淨

(南方書生更無用)

真實案列也很好找!

北宋仁宗時的樞密使陳執中就如此,當時西夏李元昊鬧騰的特別厲害,每日都在宋夏邊境挑事,宋仁宗於是問計陳執中,對於北方邊防如何看?有啥預防或解決方案木有!

這陳執中面對軍略事務一問三不知,三問裝聾作啞,無言以對,途留下!

“帝數間邊計,不能對”這樣的笑話!

陳執中是哪人?答案是洪州南昌(江西南昌)人,妥妥南方人,如此人當了國相,甚至軍事將領,才不配位,絕對算是家國不幸。

宋朝滅亡根源,宋太祖趙匡胤祖訓被忘的乾乾淨淨

(硬骨頭寇準)

說完南方相國陳執中,再說下另一個宋朝相國寇準。

面對遼軍大兵壓境,逼著皇帝親征,最後逼著和談代表即便籤字歲幣也不得超過多少多少,要不不認賬還要殺頭,硬是弄出了相對平等的“澶淵之盟”,北人宰相力主下才有近百年和平出現。

寇準也獲得了硬骨頭的聲譽。這寇準是哪裡人?

答案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妥妥的北方人。

後世無數宋朝國相也重複了這句話的真理,權奸蔡京福建人,賣國賊秦檜江蘇南京人。

這都是讀書好,最後成相國的人,都是南方人,也都是權奸。

說這些並沒有地域歧視意思在內,而是讀書後遺症還有富裕之地多出安逸之輩,最後引發行為不同而已。

江南出士江北出將,算曆史常態。

宋朝滅亡根源,宋太祖趙匡胤祖訓被忘的乾乾淨淨

(南方的相,北方的將)

說完“不用南人為相“因為南人為相往往禍國殃民,在說下這“不以內臣掌兵”。

其實這也是趙匡胤歷史經驗教訓後的感嘆和警示之言。

內臣在中國歷史最牛逼時候就是宋朝前的唐朝,因為節度使制還有中央權威需要,勢力派別平衡需要,唐朝中央禁軍“神策軍”長期由宦官把持,有軍權的宦官在唐後期幾乎成了中央主宰!

欺壓皇上李輔國,逼宮弒帝俱文珍、王守澄、歷經六朝仇士良、皇父田令孜,都是太監專權代表人物。如此歷史教訓,不可謂不深,也必定讓趙匡胤警醒。

因此才有“不以內臣掌兵”的祖訓流傳後世。

宋朝滅亡根源,宋太祖趙匡胤祖訓被忘的乾乾淨淨

(唐朝宦官)

這祖訓在宋朝和平日久後也被忘記。

太監掌軍的高光時刻在大太監童貫成宋朝軍事統帥時,達到頂峰,也隨之引發宋朝的滅亡。

童貫其人,因為水滸傳的傳播日久,大家都耳熟能詳!

屬北宋“六賊”之一,也算個充滿傳奇色彩度的人物,以官宦之身,成就了數個歷史之最。

史上軍權最大宦官,掌握國家所有軍隊。(比唐朝僅掌握神策軍的宦官軍權更大)

史上爵位最高宦官,涇國公、楚國公、廣陽郡王,從公爵到王爵,也算絕無僅有。

史上第一個代表國家出使外國的宦官。(出使遼國)

歷史上第一個正兒八經領兵打仗,還有所謂戰績的宦官。

宋朝滅亡根源,宋太祖趙匡胤祖訓被忘的乾乾淨淨

(有鬍子的太監)

如此成就,說他是庸才必定會有人不服氣,可說他是人才又有點罔顧歷史。

如何評價他?只能說他是畸形體制下,順勢而為成就人生的典範。

此話何解我們繼續看!

宋朝是以文治武的朝代,可是這樣的朝代必定會有個問題。

那就是文官大多數都不會打仗,不僅不會打仗,還喜歡瞎指揮。

從之前說不讓南人為相,就能看出來,如陳執中,蔡京秦檜之流,都是南人為相,都是權臣,但他們能打仗,會打仗嗎?

文臣不給力,高素質武將稀缺,如狄青那樣的人少之又少不說,還備受文人鄙夷,加上深入骨子的對於武將統兵的害怕。

無奈的宋朝皇帝們,不得不在文臣武將都不靠譜的情況下,啟用宦官作為軍隊統帥。

原因也很簡單。

宦官都是家奴,忠心可以放心,宦官無後,野心也有上限。加上文人政治運行環境下,脫離了政府也不會出現唐朝時候,宦官權利過大威脅皇權的事情發生。

宋朝滅亡根源,宋太祖趙匡胤祖訓被忘的乾乾淨淨

(宋朝皇帝的無奈)

如此好處,層層遞進之下,宦官統兵成皇權唯一選擇。

在此等因素影響下,從宋神宗開始,宦官漸漸在軍事領域嶄露頭角,慢慢獲得軍隊控制權,甚至開始直接指揮軍隊戰鬥,北宋後期,軍隊高級指揮官很多都是宦官出任。

如此形勢漸漸尾大不掉,最後出了一個宦官翹楚童貫。

童貫發跡之路和無數宦官都有相似之處,都是生性巧媚之人,深諳皇帝所思所想!

宋徽宗是個安樂天子,治國那是不存在的(早期還行),每日想的都是琴棋書畫,美酒美女!

這樣的人對臣下而言,可謂一身弱點,喜好太多了,公關就特別簡單了,投其所好即可。

於是童貫致力於搞好和宋徽宗關係,平日做的事都是盡心搜刮古玩字畫,順帶到處找找美女,沒事就和宋徽宗的寵妃,還有宋徽宗的寵臣拉關係。

在精心逢迎媚上之後,童貫仕途也一路暢通,青雲直上,不僅成宋徽宗親信宦官,還成了古玩字畫機構“明金局”局長。

順帶用任職“明金局”局長職務之便,將擅長書法的蔡京,引薦給宋徽宗!

宋朝滅亡根源,宋太祖趙匡胤祖訓被忘的乾乾淨淨

(狼狽為奸的兩人)

一來二去,宋徽宗和蔡京成了親密文友!

蔡京童貫這對臭味相投的人兒,成了互相扶持的戰友,蔡京被重用,少不了童貫引薦之功。

蔡京上位也投桃報李,兩人結成攻守同盟,在內朝外朝互相勾結,狼狽為奸,以至宋朝民間流傳:打破筒(童),潑了菜(蔡),便是人間好世界。”這樣的諺語!

可民間的諺語,根本妨礙不到蔡京和童貫。

童貫在政治權勢達到頂點後,開始有新追求,那就是領兵打仗,成文武雙全太監第一人。

公元1102年,宋朝在蔡京鼓動下攻打青唐(青海西寧),這在戰略上算好事,可以打通塵封已久的絲綢之路,連接河湟故地,在蔡京極力推薦,童貫主動請纓下,童貫成大軍監軍出征。

戰事在將士用命後勤充足下,也非常順利,節節大勝後,童貫成了景福殿使兼襄州觀察使,就此有了軍隊直接指揮權。後續童貫又多次領兵出征,屢獲戰功官職也節節高升。

宋朝滅亡根源,宋太祖趙匡胤祖訓被忘的乾乾淨淨

(北宋恢復河湟故地)

可是這童貫真的會打仗嗎?

一個沒有經歷過系統訓練的宦官,除非天賦異稟,生而知之,又如何能成名將。

童貫的獲勝,很多都是虛構,比如和西夏戰鬥,童貫就曾多次隱藏戰敗,甚至將士陣亡,己方損失慘重消息,用報喜不報憂,不斷爭取後援的方式,硬是用人命拼出了勝利。

偌大軍功,還有開府儀同三司,成軍隊最高統帥榮光背後,都是被瞞報的戰敗和無數將士屍體!

這樣的軍功和官職,名不副實,甚至臭名遠揚。

如此帶兵做派,還有無數欺壓百姓舉動,直接引發了北宋晚期轟動全國的方臘起義。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初九,方臘起義爆發,一場農民運動風起雲湧,地方廂軍面對憤怒的義軍,不堪一擊,旋即宋朝東南震動。

面對演演越烈的起義形勢,宋徽宗啟用素以善戰聞名的童貫領軍,配合地方圍剿。

童貫被任為江、淮、荊、浙宣撫使,譚稹任兩浙路制置使,調派禁軍西軍及地方軍十五萬鎮壓。

如此聲勢浩大大軍,對抗武裝度底下的義軍,童貫得勝當是理所當然的。

宋朝滅亡根源,宋太祖趙匡胤祖訓被忘的乾乾淨淨

(方臘起義)

可是在面對金人威脅時,飯桶童貫將自己無能暴露無疑。

平定方臘起義後,宋和金簽訂海上之盟,約定共滅遼國。

盟約執行的那叫一個狼狽不堪,進攻遼國主力是金人,而童貫大軍僅在金國攻滅遼國後,通過每年向金國交納一百萬歲幣,換回燕雲六座空城,這戰果那是戰鬥獲得的,不過是錢的作用而已。

童貫居然用這樣的戰果,向宋徽宗請賞邀功,宋徽宗居然答應了,童貫就此成了廣陽郡王。

這也算一對糊塗君臣留給世間最大的笑話吧

一個皇,一個王,一個君昏,一個臣聵,昏聵無能,必有報應。

公元1126年,撕毀條約的金國悍然南下,駐守太原前線的童貫這次終於無招可使,面對金人兵峰想的不是抵抗而是倉皇逃亡東京。

宋朝滅亡根源,宋太祖趙匡胤祖訓被忘的乾乾淨淨

(遇見硬茬就露餡)

​一個以善戰聞名的郡王,不戰而逃,這無疑是甩在宋徽宗臉上最大的巴掌。

巴掌落下後,經歷開封之圍,昏聵的宋徽宗禪讓下臺,繼位的是宋欽宗。

一上臺的宋欽宗還沒想過收拾名不副實的童貫,而是下詔讓他繼續做最高軍事指揮,抵抗金朝。

這次,面對皇帝陛下詔書,以善戰聞名的童貫選擇了漠視,選擇了不接受。

原因可能是知道這一次不好矇混過關,只能羞愧退讓,退休養老吧。

但宋欽宗非宋徽宗那麼念舊,對於抗旨的童貫毫不客氣,民怨沸騰也讓欽宗有了殺一儆百理由。

童貫也在貶官流放路上,接到宋欽宗定的“十大罪狀”被處死,結束了招搖撞騙的一生。

他的一生,以曲意逢迎出頭,內聯外聯成就地位,進而在軍旅生涯中不斷坑上瞞下,成就傳奇,也在最後最強大的敵人面前原形畢露!

宋朝滅亡根源,宋太祖趙匡胤祖訓被忘的乾乾淨淨

(趙匡胤:我太難了)

留下權奸的臭名後,趙匡胤的遠見“不以內臣掌兵”再一次被血淋淋的教訓給驗證。

如果宋朝後續皇帝們,真遵循祖訓“不用南人為相,不以內臣掌兵”這宋朝結應會好不少。至少不會被說成“送朝”!

人算不如天算,制度性問題不斷衝擊之下,這也算報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