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宋朝灭亡根源,宋太祖赵匡胤祖训被忘的干干净净

北宋皇帝赵匡胤在中国历史上算名主,可也备受诟病!

诟病根源,就是对五代十国武人动乱矫枉过正之举,引发后续宋朝重文抑武国策。

生活在五代,城头变幻大王旗时代的赵匡胤,看着无数骄兵悍将最后都黄袍加身成皇帝,就连自己都如此后,每日寝食不安,战战兢兢,最害怕的就是自己也被人用兵马胁迫赶下台。

宋朝灭亡根源,宋太祖赵匡胤祖训被忘的干干净净

(赵匡胤也算名主)

于是用创造性的“杯酒释兵权”通过一场不流血的酒局还有一连串政治分化瓦解,将兵马大权收归己有,顺带给予退位的柴氏皇族有待,通过一系列政治建设,终于顺利的巩固了自己的统治。

宋朝也就此采取了文重武轻时代,打压骄横的武将,扶持文人的权威。

可对于文人尿性,赵匡胤真不了解吗?

说完全不了解绝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赵匡胤曾留下一句祖训。

“不用南人为相,不以内臣掌兵”

这话可谓意味深长,南人是指的南方读书人,而内臣顾名思义就是太监。

如此祖训有何意义,看看后续宋朝历史就懂了。

不用南人为相,绝对是高瞻远瞩之举,南人就是南方读书人,读书666,都是高考天才学霸!

但是,学霸和天才大多数都是满脑四书五经的知识分子。

除了读书外大多数人往往一无是处,百无一用是书生,就由此而来。所谓文韬武略,文韬也许有,武略那就是伪命题,一窍不通才是常态。

宋朝灭亡根源,宋太祖赵匡胤祖训被忘的干干净净

(南方书生更无用)

真实案列也很好找!

北宋仁宗时的枢密使陈执中就如此,当时西夏李元昊闹腾的特别厉害,每日都在宋夏边境挑事,宋仁宗于是问计陈执中,对于北方边防如何看?有啥预防或解决方案木有!

这陈执中面对军略事务一问三不知,三问装聋作哑,无言以对,途留下!

“帝数间边计,不能对”这样的笑话!

陈执中是哪人?答案是洪州南昌(江西南昌)人,妥妥南方人,如此人当了国相,甚至军事将领,才不配位,绝对算是家国不幸。

宋朝灭亡根源,宋太祖赵匡胤祖训被忘的干干净净

(硬骨头寇准)

说完南方相国陈执中,再说下另一个宋朝相国寇准。

面对辽军大兵压境,逼着皇帝亲征,最后逼着和谈代表即便签字岁币也不得超过多少多少,要不不认账还要杀头,硬是弄出了相对平等的“澶渊之盟”,北人宰相力主下才有近百年和平出现。

寇准也获得了硬骨头的声誉。这寇准是哪里人?

答案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妥妥的北方人。

后世无数宋朝国相也重复了这句话的真理,权奸蔡京福建人,卖国贼秦桧江苏南京人。

这都是读书好,最后成相国的人,都是南方人,也都是权奸。

说这些并没有地域歧视意思在内,而是读书后遗症还有富裕之地多出安逸之辈,最后引发行为不同而已。

江南出士江北出将,算历史常态。

宋朝灭亡根源,宋太祖赵匡胤祖训被忘的干干净净

(南方的相,北方的将)

说完“不用南人为相“因为南人为相往往祸国殃民,在说下这“不以内臣掌兵”。

其实这也是赵匡胤历史经验教训后的感叹和警示之言。

内臣在中国历史最牛逼时候就是宋朝前的唐朝,因为节度使制还有中央权威需要,势力派别平衡需要,唐朝中央禁军“神策军”长期由宦官把持,有军权的宦官在唐后期几乎成了中央主宰!

欺压皇上李辅国,逼宫弑帝俱文珍、王守澄、历经六朝仇士良、皇父田令孜,都是太监专权代表人物。如此历史教训,不可谓不深,也必定让赵匡胤警醒。

因此才有“不以内臣掌兵”的祖训流传后世。

宋朝灭亡根源,宋太祖赵匡胤祖训被忘的干干净净

(唐朝宦官)

这祖训在宋朝和平日久后也被忘记。

太监掌军的高光时刻在大太监童贯成宋朝军事统帅时,达到顶峰,也随之引发宋朝的灭亡。

童贯其人,因为水浒传的传播日久,大家都耳熟能详!

属北宋“六贼”之一,也算个充满传奇色彩度的人物,以官宦之身,成就了数个历史之最。

史上军权最大宦官,掌握国家所有军队。(比唐朝仅掌握神策军的宦官军权更大)

史上爵位最高宦官,泾国公、楚国公、广阳郡王,从公爵到王爵,也算绝无仅有。

史上第一个代表国家出使外国的宦官。(出使辽国)

历史上第一个正儿八经领兵打仗,还有所谓战绩的宦官。

宋朝灭亡根源,宋太祖赵匡胤祖训被忘的干干净净

(有胡子的太监)

如此成就,说他是庸才必定会有人不服气,可说他是人才又有点罔顾历史。

如何评价他?只能说他是畸形体制下,顺势而为成就人生的典范。

此话何解我们继续看!

宋朝是以文治武的朝代,可是这样的朝代必定会有个问题。

那就是文官大多数都不会打仗,不仅不会打仗,还喜欢瞎指挥。

从之前说不让南人为相,就能看出来,如陈执中,蔡京秦桧之流,都是南人为相,都是权臣,但他们能打仗,会打仗吗?

文臣不给力,高素质武将稀缺,如狄青那样的人少之又少不说,还备受文人鄙夷,加上深入骨子的对于武将统兵的害怕。

无奈的宋朝皇帝们,不得不在文臣武将都不靠谱的情况下,启用宦官作为军队统帅。

原因也很简单。

宦官都是家奴,忠心可以放心,宦官无后,野心也有上限。加上文人政治运行环境下,脱离了政府也不会出现唐朝时候,宦官权利过大威胁皇权的事情发生。

宋朝灭亡根源,宋太祖赵匡胤祖训被忘的干干净净

(宋朝皇帝的无奈)

如此好处,层层递进之下,宦官统兵成皇权唯一选择。

在此等因素影响下,从宋神宗开始,宦官渐渐在军事领域崭露头角,慢慢获得军队控制权,甚至开始直接指挥军队战斗,北宋后期,军队高级指挥官很多都是宦官出任。

如此形势渐渐尾大不掉,最后出了一个宦官翘楚童贯。

童贯发迹之路和无数宦官都有相似之处,都是生性巧媚之人,深谙皇帝所思所想!

宋徽宗是个安乐天子,治国那是不存在的(早期还行),每日想的都是琴棋书画,美酒美女!

这样的人对臣下而言,可谓一身弱点,喜好太多了,公关就特别简单了,投其所好即可。

于是童贯致力于搞好和宋徽宗关系,平日做的事都是尽心搜刮古玩字画,顺带到处找找美女,没事就和宋徽宗的宠妃,还有宋徽宗的宠臣拉关系。

在精心逢迎媚上之后,童贯仕途也一路畅通,青云直上,不仅成宋徽宗亲信宦官,还成了古玩字画机构“明金局”局长。

顺带用任职“明金局”局长职务之便,将擅长书法的蔡京,引荐给宋徽宗!

宋朝灭亡根源,宋太祖赵匡胤祖训被忘的干干净净

(狼狈为奸的两人)

一来二去,宋徽宗和蔡京成了亲密文友!

蔡京童贯这对臭味相投的人儿,成了互相扶持的战友,蔡京被重用,少不了童贯引荐之功。

蔡京上位也投桃报李,两人结成攻守同盟,在内朝外朝互相勾结,狼狈为奸,以至宋朝民间流传: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好世界。”这样的谚语!

可民间的谚语,根本妨碍不到蔡京和童贯。

童贯在政治权势达到顶点后,开始有新追求,那就是领兵打仗,成文武双全太监第一人。

公元1102年,宋朝在蔡京鼓动下攻打青唐(青海西宁),这在战略上算好事,可以打通尘封已久的丝绸之路,连接河湟故地,在蔡京极力推荐,童贯主动请缨下,童贯成大军监军出征。

战事在将士用命后勤充足下,也非常顺利,节节大胜后,童贯成了景福殿使兼襄州观察使,就此有了军队直接指挥权。后续童贯又多次领兵出征,屡获战功官职也节节高升。

宋朝灭亡根源,宋太祖赵匡胤祖训被忘的干干净净

(北宋恢复河湟故地)

可是这童贯真的会打仗吗?

一个没有经历过系统训练的宦官,除非天赋异禀,生而知之,又如何能成名将。

童贯的获胜,很多都是虚构,比如和西夏战斗,童贯就曾多次隐藏战败,甚至将士阵亡,己方损失惨重消息,用报喜不报忧,不断争取后援的方式,硬是用人命拼出了胜利。

偌大军功,还有开府仪同三司,成军队最高统帅荣光背后,都是被瞒报的战败和无数将士尸体!

这样的军功和官职,名不副实,甚至臭名远扬。

如此带兵做派,还有无数欺压百姓举动,直接引发了北宋晚期轰动全国的方腊起义。

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十月初九,方腊起义爆发,一场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地方厢军面对愤怒的义军,不堪一击,旋即宋朝东南震动。

面对演演越烈的起义形势,宋徽宗启用素以善战闻名的童贯领军,配合地方围剿。

童贯被任为江、淮、荆、浙宣抚使,谭稹任两浙路制置使,调派禁军西军及地方军十五万镇压。

如此声势浩大大军,对抗武装度底下的义军,童贯得胜当是理所当然的。

宋朝灭亡根源,宋太祖赵匡胤祖训被忘的干干净净

(方腊起义)

可是在面对金人威胁时,饭桶童贯将自己无能暴露无疑。

平定方腊起义后,宋和金签订海上之盟,约定共灭辽国。

盟约执行的那叫一个狼狈不堪,进攻辽国主力是金人,而童贯大军仅在金国攻灭辽国后,通过每年向金国交纳一百万岁币,换回燕云六座空城,这战果那是战斗获得的,不过是钱的作用而已。

童贯居然用这样的战果,向宋徽宗请赏邀功,宋徽宗居然答应了,童贯就此成了广阳郡王。

这也算一对糊涂君臣留给世间最大的笑话吧

一个皇,一个王,一个君昏,一个臣聩,昏聩无能,必有报应。

公元1126年,撕毁条约的金国悍然南下,驻守太原前线的童贯这次终于无招可使,面对金人兵峰想的不是抵抗而是仓皇逃亡东京。

宋朝灭亡根源,宋太祖赵匡胤祖训被忘的干干净净

(遇见硬茬就露馅)

​一个以善战闻名的郡王,不战而逃,这无疑是甩在宋徽宗脸上最大的巴掌。

巴掌落下后,经历开封之围,昏聩的宋徽宗禅让下台,继位的是宋钦宗。

一上台的宋钦宗还没想过收拾名不副实的童贯,而是下诏让他继续做最高军事指挥,抵抗金朝。

这次,面对皇帝陛下诏书,以善战闻名的童贯选择了漠视,选择了不接受。

原因可能是知道这一次不好蒙混过关,只能羞愧退让,退休养老吧。

但宋钦宗非宋徽宗那么念旧,对于抗旨的童贯毫不客气,民怨沸腾也让钦宗有了杀一儆百理由。

童贯也在贬官流放路上,接到宋钦宗定的“十大罪状”被处死,结束了招摇撞骗的一生。

他的一生,以曲意逢迎出头,内联外联成就地位,进而在军旅生涯中不断坑上瞒下,成就传奇,也在最后最强大的敌人面前原形毕露!

宋朝灭亡根源,宋太祖赵匡胤祖训被忘的干干净净

(赵匡胤:我太难了)

留下权奸的臭名后,赵匡胤的远见“不以内臣掌兵”再一次被血淋淋的教训给验证。

如果宋朝后续皇帝们,真遵循祖训“不用南人为相,不以内臣掌兵”这宋朝结应会好不少。至少不会被说成“送朝”!

人算不如天算,制度性问题不断冲击之下,这也算报应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