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
跟歷史上很多太后一樣,竇太后偏愛小兒子,但不代表她不喜歡漢景帝,只是對劉武更偏愛。其實這也不奇怪,民間自古就有“爹媽偏愛老來子”的說法。竇太后喜歡劉武,除了這個原因外,跟劉武對國家有大功勳有關,沒有梁王劉武,七國之亂的歷史很可能改寫。另外,劉武想對於漢景帝劉啟,還有一個優點,他不似劉啟寡恩,更通人情味,這恐怕也是竇太后喜歡他的原因。
爹媽喜歡老來子的常情
“爺奶喜歡長房孫,爹媽喜歡老來子”,這句民間俗語揭示了人性的“微觀世界”。爺爺奶奶更關注子孫滿堂,家族綿延,長房長孫代表的是家族新一代勢力,老人家的視野在大家族。爹媽更關心的是自己的子女,尤其是古代子女眾多,幼子往往會受到更多關注,這是人之常情。
竇太后偏愛小兒子劉武跟這個有關,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竇太后做得不算出格,最出格的是春秋鄭莊公的母親武姜,武姜喜歡小兒子,討厭大兒子,一心想讓小兒子代替大兒子坐王位,最後導致兄弟相殘,母子不相認。
竇太后對劉武的偏愛,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超常賞賜,二是越禮探視,三是違規謀位。前兩項很明顯是人情範圍內的事,為母的慈愛,或者說偏愛。即便第三項,也不能說跟政治有多大關係,更準確地說,在竇太后的眼裡,這就是一件家事,多疼愛一點小兒子,怎麼了?
所以當袁盎給她解釋清楚,兄終弟及,不是簡單的家事,而是國家內亂的根源時,竇太后才意識到自己的偏愛,原來還有這麼大一個坑。
從而可知,竇太后對待兒子的感情,從來沒有上升到政治角度,完全是一個母親的身份,沒有擺脫民間的人之常情。
劉武有讓竇太后驕傲的資本
當然,劉武絕不是公子段(鄭莊公的弟弟),他確實有受到母親偏愛的理由。
劉武此人愛好文學,喜歡養士。這兩個愛好,使他身邊聚集了一大批當時的文學之士,比如司馬相如、枚乘等,在他的梁園,留下了大量的美文佳作,客觀上,為西漢帝國的文學事業做出了貢獻。一個被文人雅士包圍的王爺,自然自己的聲譽不會低。
劉武最大的貢獻,是在平定七國之亂的戰爭中,正是他以一國之力,死死擋住了吳楚聯軍北上的路徑,給周亞夫贏得了戰略空間。
周亞夫乘吳楚聯軍,跟劉武血戰睢陽之際,迅速平定齊地諸國,緊接著,大兵南下,斷了叛軍糧道,使叛軍面臨前後夾擊,糧草斷絕的死地,進而一舉平定七國之亂。
周亞夫以總指揮,拿走平定七國之亂首功,但劉武才是這盤棋的棋眼、戰略核心。
所以,七國之亂後,劉武受到隆重褒獎,他是名至實歸,在竇太后的眼裡,大漢天下,有小兒子一半功勳!
漢景帝的寡恩與劉武的仁孝
這麼說,並非指漢景帝不孝,而是漢景帝的為人,多少讓竇太后不放心。毫無爭議,劉啟是文景之治的重要貢獻者,但漢景帝一生,最被後世詬病的就是為人冷酷、刻薄寡恩、手段陰險毒辣。
少年時代,為了一盤棋,一棋盤砸死吳國太子;七國之亂爆發,立刻拋出最信任的晁錯為替罪羊;陰謀害死皇長子劉榮;加害功臣周亞夫等等,顯示了劉啟冷血的本性。
對兒子的這個本性,作為母親的竇太后心知肚明,雖說劉啟沒有表現出對母親的不敬,但作為母親,兩個兒子擺在那裡,品行高下,毋庸置疑。
最關鍵的是,漢景帝的陰毒,會不會應用到自己兄弟身上呢?很有可能,至少,竇太后認為這種事如果發生,一點都不奇怪。劉榮的死,竇太后就懷疑過漢景帝。母子倆為一件事,還差點撕破了臉皮。
這件事就是,劉武進京負荊請罪,因為害怕被哥哥下黑手,不惜躲著眾人孤身潛行。劉武的“失蹤”,竇太后的第一反應就是:劉啟對親弟弟下黑手了。所以,老太太哭天喊地:“帝殺吾子!”事實證明,竇太后確實冤枉了大兒子漢景帝,劉武沒有失蹤。但,從這件事明顯可以看出,竇太后對劉啟的狠毒,是有充分了解的。
與其說竇太后更喜歡小兒子,莫不如說是為小兒子安全擔心。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竇太后談不上不喜歡漢景帝,只是更偏愛小兒子劉武,既有母親的本能因素,也有劉武自身功業,同時也跟漢景帝刻薄寡恩的為人有關。
尋根拜祖
竇太后是漢文帝劉恆的皇后,兩人膝下共有三個孩子,分別是館陶長公主劉嫖,漢景帝劉啟和梁孝王劉武。其中,梁王劉武是竇太后最小的兒子,也是她最喜歡的兒子,竇太后喜歡他到什麼程度呢?
據說,竇太后曾經多次要求漢景帝立梁王為太子,待將來死後就將皇位傳給梁王。不僅如此,梁王的封地還是所有諸侯王中最大最富裕的,其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是比肩皇帝的標準,以至於梁王和漢景帝除了稱呼不同外,其他各方面在外人看來已經沒有任何區別。
為什麼會這樣呢?從冠冕堂皇的角度來看,自然是梁王劉武特別孝順聽話,再加上從感情的角度看,絕大部分父母一般都格外寵愛最小的孩子,所以,竇太后給予梁王更多的偏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但是,這顯然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大家應該知道,竇太后其實也是一個權力慾望非常強烈的政治人物,對此我們只需要看下後來的漢武帝就是被她壓制了好多年,並且在他當太后和太皇太后的時候,竇家可以說是權傾朝野這點,我們就應該能夠明白。
事實上,從權力博弈的角度來說,如果竇太后真的愛梁王劉武,真心為梁王劉武好的話,就應該嚴加約束梁王的行為。因為,一個親王,從各方面處處比肩皇帝的標準,還掌握著天下最大和最富有的封地,同時還捲入到太子之位的漩渦中,這樣的人通常會是什麼下場,竇太后會不清楚嗎?
從這層意義上來說,竇太后表現出寵愛梁王而不喜歡景帝,就和後來的楊堅夫婦喜歡楊廣而不喜歡楊勇、李淵信任李世民而不太喜歡李建成、還有李世民偏愛魏王李泰而對太子李承乾不感冒是同樣的道理,他們的真正目的,都是害怕兒子實力太過強大而對自己造成威脅,於是通過打造兩王並立的局面來相互制衡,從而維持自己的權力。
只不過,因為楊堅、李淵和李世民都是皇帝,所以他們的佈局我們很容易就看出來,而竇太后只是太后,他的兒子景帝才是皇帝,所以我們很多人在看到她寵愛梁王時,就會有意無意的忽略這點。
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在最高權力面前,不只是兒子和父親,就連母親和兒子,還有妻子和丈夫,都可能成為競爭對手。換句話說,竇太后和漢景帝,他們雖然是母子關係,但如果竇太后權力慾望太重後,他們自然也會成為政敵。
只不過,在當時的條件下,劉氏諸王佔據天下三分之二的地盤,竇太后是不可能也不敢去謀取皇帝之位,所以他和漢景帝的矛盾自然沒有後來武則天和她兒子那樣激烈,同時竇太后也不像呂后那樣兇狠跋扈,所以也沒有表現出呂后和惠帝的那般衝突。
但問題是,竇家從漢文帝后期開始,就一直是大漢帝國最有權勢的家族,在漢景帝時期,竇太后就開始頻繁干涉朝政,在漢武帝初期時,大漢朝的大小政事,那就是竇太后說得算。從這層意義上來說,竇太后絕不是個安心待在後宮中不問世事的女人。
所以,竇太后和漢景帝自然會因為爭奪權力發生衝突和矛盾,對於竇太后來說,如果漢景帝的權力越來越大,那竇太后的結局,自然只能退居後宮混吃等死,竇氏家族的權勢也會不斷被削弱。但是,如果漢景帝的權力被壓制,竇太后可以行使的權力自然越來越大,那她就不用退居二線,竇氏家族也會越來越輝煌。
在這種背景下,竇太后必然要找幫手來擴張自己的權力,只不過因為有呂后的前車之鑑,竇太后並沒有把竇氏家族的成員推到權力中心,她選擇把梁王劉武和館陶長公主劉嫖推了出來,因為這兩人既是劉氏家族的成員,也是皇帝的親弟弟和親姐姐,由他們出來分割皇帝的權力,不太會引起眾人的反感,也相對而言可以避免重蹈當年呂氏家族全員被誅的下場。
於是,在竇太后的故意偏袒和寵愛下,梁王劉武成了大漢帝國最有權勢的諸侯王,甚至差點就成為大漢朝的新任皇帝。至於館陶長公主,也成為大漢朝有史以來最顯赫的公主,她的實力有多強,我們只要明白,後來漢武帝能夠順利當上皇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漢武帝娶了館陶長公主的女兒陳阿嬌。
梁王劉武和館陶長公主崛起所帶來的結果,就是漢景帝始終無法強有力的鞏固皇權,於是竇太后自始至終都能夠穩坐在權力的巔峰,和漢景帝分庭抗禮,甚至在很多事情上,能夠凌駕在漢景帝之上,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竇太后去世,也是漢武帝登基後的第六年,大漢朝的權力,才真正被皇帝所掌控,而大漢朝也由此掀起新的篇章。
我是趙帥鍋
竇氏是窮苦出身,年少時吃過很多苦,後來進宮做了呂后身邊的宮女。由於她謹小慎微,為人又機敏,得呂后欣賞,後來被呂后賞給代王劉恆,得到劉恆的寵幸,生下一女二子,即長女劉嫖,長子劉啟和次子劉武。
劉恆繼位後,由於之前的四子皆夭折,於是立竇氏所生長子劉啟為太子,同時封長女劉嫖為館陶公主,而次子劉武則被封為梁王。
由於劉恆的先王后(大老婆)已病逝,在封劉啟為太子後的第二年,竇氏又母以子貴,被立為皇后。
然而,苦盡甘來的竇皇后,卻因一場疾病導致失明,很快就失去了劉恆的寵愛。
由於不得寵愛,慎夫人恃寵而驕,竟坐與她同席,出與她同車,壓根沒有把她這個皇后放在眼裡。
所幸,在大臣們的據理力爭下,劉恆不僅不敢將她的皇后之位廢掉,還讓慎夫人在行為上要多加收斂,好歹竇皇后免除了危機。
沒有丈夫疼愛的竇皇后,把一腔的希望都寄託在兩個兒子身上了。劉啟和劉武對她也很孝順,這對她來說,還是很高興的。
公元前157年,劉恆駕崩。劉啟順利繼位,是為漢景帝。竇氏也被尊為太后,顯貴榮耀之極。
劉啟不光是國家的明君,對竇太后亦孝順有加。凡是外邦進貢的好東西,都緊著讓她先挑。不過,畢竟劉啟是皇帝,每天日理萬機。除了早晚問安,平日陪她的時間也不多。
幸好小兒子劉武有心,常常從封地到京城來陪竇太后,哄她開心。
竇太后覺得劉武年紀輕輕就離開她,獨自一人在梁國過活,實在是很吃苦。
另外,劉武也是個文武全才,和劉啟站在一起,雖說是君臣,但以劉武的能力,也不見得比劉啟差,所以她很為劉武驕傲,覺得劉武只是被封為梁王實在是大材小用。
因此,竇太后總想補償劉武,但劉武已封無可封了,那就只能大加賞賜。
除了大把大把的給錢,竇太后還要劉啟賞賜形同天子的儀仗隊給了劉武,好讓劉武進出有千乘車馬隨行,浩浩蕩蕩堪比天子出行。
劉武有錢,又得了不少封地,便在梁國大肆修建宮殿,其宮殿富麗堂皇,堪比都城裡的宮殿。
劉啟知道竇太后寵愛劉武,為了讓竇太后高興,每次劉武進京,他都派使臣持符節,駕駛著他平日出行乘坐的駟馬車出城去接他。
入宮後,劉啟和他亦同乘步輦,狩獵亦是同車而行。而且還特批,但凡是梁國的使臣,只需要在宮裡做登記,便可以在宮裡自由出進,待遇等同於朝中大臣。
有次宴會,席間劉啟見竇太后心事重重,便知道竇太后是因為劉武的緣故而不能歡顏。再加上他和劉武又喝了些酒,因此便當著竇太后的面對劉武說:“兄弟,我千秋萬歲後,便將帝位傳於你。”
當時劉啟尚未立太子,劉武聽他這麼說,覺得他是天子之言,必然是認真的,所以心裡竊喜。竇太后亦是非常高興。
劉武回到梁國後,便廣招賢人志士,又招兵買馬,鍛造了許多兵器,指望有一天能接劉啟的班後,一展宏圖。
但是後來。劉啟卻封了他的兒子劉榮為太子。
不過,公元前150年,劉啟又廢黜了劉榮太子之位。
竇太后覺得這是個機會,於是旁敲側擊地對劉啟說:“我聽說殷商的制度親如兄弟,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我年事已高,唯獨放不下劉武,我若百年之後,便把劉武託付給你了。”
劉啟是個孝子,怎麼會不明白竇太后的心意呢?也動了要封劉武為皇太弟的心思。可是重臣袁盎等人極力反對,最後劉啟才作罷,並將另一個兒子劉徹立為太子。
事情發生後,劉武覺得之所以自己沒能接劉啟的班,全是袁盎一夥大臣壞了他的好事。所以,他花重金,讓跟隨他的死士去刺殺袁盎等大臣。
劉武的死士很快就暗殺了十幾名曾與袁盎一起阻止竇太后的大臣。這下,事情鬧大了,畢竟朝廷命官,又是重臣,怎麼能說死就死呢?於是劉啟將此作為重案來查。很快,通過各種蛛絲馬跡,劉啟查到是劉武幕後指揮。
劉武懼怕,於是命死士自殺,交給劉啟後,又上書請求朝見,希望能得到寬恕。
竇太后也數次給劉啟做思想工作。於是劉啟冰釋前嫌,像以前一樣派使臣出城迎接劉武,誰知並沒有接到。
竇太后得知後,找劉啟大哭,非說他殺了劉武。
就在劉啟恐慌時,劉武卻揹負刑具隨館陶公主劉嫖入宮。原來他擔心劉啟不會寬恕他,所以請來劉嫖與他一同進宮,好為他說話。
後來,劉武數次上書想住在京城陪竇太后,劉啟都不同意。
劉武見劉啟日漸冷落自己,知道他並未寬恕自己,心裡更加憂懼,不久便得熱病而死。
劉武死後,竇太后悲痛欲絕,和劉啟母子關係漸生隔閡,再不如當初子孝母慈的時候了。
由此可見,竇太后不喜歡漢景帝劉啟,而喜歡梁王劉武,本來是不存在的,但因為劉啟身為天子,卻說話不算數,最終讓劉武因此喪了命,她能對劉啟沒有意見嗎?
(參考史料:《史記·外戚本紀》)
張生全精彩歷史
竇太后名叫竇漪房,她是漢文帝劉恆的皇后,漢景帝劉啟的母親,漢武帝劉徹的奶奶。據史書記載,她是清河郡觀津縣人,竇太后並不是出身高貴的官宦人家的大家閨秀,而是出生於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可以說歷史上少有的出身低微的太后。
竇太后的一生非常的傳奇,可以說是一代名後,但是她在歷史上也曾經做過許多令人費解的事,就比如她曾育有兩子一女,分別是後來的漢景帝劉啟,梁王劉武和館陶公主劉嫖。
按理說,一位母親對於子女應該都是同等疼愛的,但是竇太后卻有點不一樣,對小兒子梁王劉武特別偏愛,對大兒子漢景帝劉啟也不能說不喜歡,其實可能竇太后對漢景帝劉啟也並沒有太差,畢竟也是自己的親兒子,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對另一個親兒子劉武的百般喜愛就與對劉啟的平常對待形成了鮮明對比,所以才會讓世人認為竇太后不喜歡漢景帝劉啟,而特別疼愛梁王劉武。
那麼為何精明聰慧的竇太后會如此偏愛梁王劉武,而不同樣喜歡同為親子的漢景帝劉啟呢?其實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政治因素考慮
竇太后在歷史上是一位十分長壽的太后,她特別的痴迷權力,她在漢文帝劉恆死後,對權力的把控慾望愈加強烈。雖然繼位為帝的君主是自己的親兒子劉啟,但是疑心十分重的竇太后卻並沒有對自己的親兒子放下所有戒心,她依舊害怕劉啟會奪走她手中的實權來鞏固自己的皇權,在竇太后的心中,可能也一直把劉啟作為政治對手,所以這也是竇太后對於漢景帝劉啟不冷不熱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同為親兒子的梁王劉武卻不一樣,他是個分封的諸侯王,自身又有許多政治權力,所以竇太后明白要想與皇權相制衡,就必須鞏固自己的勢力,而梁王劉武就成了竇太后的拉攏對象,他們本來就有著血濃於水的母子關係,再加上竇太后覺得小兒子劉武以後一定是自己的政治盟友,所以對劉武就特別的喜愛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世俗人倫觀念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作為一位母親,大多都對自己的幼子多少有點更加疼愛。其實這種事情在古代也不例外,特別是對於年紀大後才得到的孩子,疼愛更是不用說。而竇太后的幼子梁王劉武就是竇太后在年紀稍大時才有的孩子,所以僅僅從世俗人倫方面來分析,竇太后對於幼子梁王劉武的些許偏愛就不那麼另人奇怪了。
而且根據史料記載,歷史上的梁王劉武是一個十分孝順的孩子,他作為一個分封在外的諸侯王,即使在到了自己的封地後,他依舊十分的牽掛自己的母親竇太后,常常跋山涉水進宮看望竇太后,還經常派人送佳餚寶物讓竇太后開心。當然了,也不是說漢景帝劉啟就是一個不孝順的兒子,只是他作為一國之君,心中時刻心懷天下,憂國憂民,再加上政務繁忙,可能在孝順母親上就沒有梁王劉武做的好。
但是作為一位母親,對於更為孝順自己的兒子,自然也會更加感動,疼愛更是不用說了。
夏目歷史君
竇太后是漢文帝的皇后,他有兩兒一女,館陶公主劉嫖,漢景帝劉啟,梁王劉武。其實不光是劉武,劉嫖在當時也是擁有很大的權勢。長公主劉嫖封邑在館陶縣,她的權勢盛於有些諸侯。這就看出在漢景帝執政期間,竇太后特別有話語權,而且漢景帝對於自己的母親非常順從,再加上竇太后性格的強勢,所以竇太后的女兒劉嫖和小兒子劉武都過的非常好。因為竇太后喜歡黃老之學,所以儒生在整個漢景帝時期都得不到重用,由此就可以看出竇太后對於漢景帝的影響有多大。而且這位老太太還特別長壽,活過了他的兩個兒子,漢武帝執政初期她還在呼風喚雨。這一點《漢武大帝》的情節基本符合史實。
劉武作為竇太后的小兒子,特別受寵,封國很大,而且富裕,有皇帝賜予的儀仗,出行有千乘萬騎隨從,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漢景帝還沒有兒子的時候曾經開玩笑說以後讓劉武繼承他的皇位,劉武和竇太后都特別開心,但是竇太后的侄子竇嬰卻當場反對,他說這不符合漢朝的制度,竇太后因此怨恨竇嬰,將他的名字從可以入宮的名冊上刪去。後來漢景帝廢黜太子劉榮的時候,竇太后就提出了讓劉武繼承皇位的議案,此時漢景帝已經有很多兒子,顯然是不可能讓劉武繼承的,大臣們也表示反對。劉武記恨那些上書反對自己繼承皇位的大臣,於是和羊勝,公孫詭謀劃派人去長安刺殺了帶頭反對他的大臣。漢景帝因此特別生氣,連發十幾道詔書讓劉武交出羊勝公孫詭,劉武逼不得已讓羊勝公孫詭自殺。然後梁王劉武也意識到了自己的意氣用事,於是向漢景帝負荊請罪,並通過姐姐劉嫖向漢景帝求情。難得的是漢景帝雖然怨恨自己的弟弟劉武,但是終究念及手足之情原諒他。
為什麼竇太后喜歡劉武呢?因為她只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劉啟從太子到皇上,權勢自然是無以復加的。那她只能為自己的女兒和小兒子爭取更多利益,事實也是這樣,漢景帝的順從也成全了她的這一想法。館陶公主劉嫖恐怕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有權有勢,富貴榮華的公主。梁王劉武也是一生榮華富貴,雖然也做出過出格的事,但是最終可以善終,這都跟竇太后的強勢和漢景帝的仁孝是分不開的。
傳奇歷史觀
竇太后並沒有不喜歡漢景帝哈,不過,她確實喜歡梁王劉武。
喜歡小兒子是母親的天性,而且母親都有補償心理,大兒子如果得到的多,她總想補償一下小兒子。漢景帝當了皇帝,拿了最大的一份,她當然想補償小兒子一點。最好,也讓小兒子過把當皇帝的癮。
這個就有點麻煩了。我正在寫一個專欄叫《中學大歷史》,就把有關這母子三人的段落髮上來。
1.幸運的竇太后
漢景帝的母親叫竇漪房,大概是戰國貴族之後。秦季的時候,竇漪房的父親隱居在鄉下,平時釣魚為生,可能技術不過關,有一回掉到水裡淹死了。
竇漪房長大後以良家子的身份入宮,當上了呂后的宮女。
到了呂后掌權的時候,開始遣放宮女出宮,把他們賜給諸侯王。竇漪房就在其中。有人分析,竇漪房等宮女可能是呂后派去監視諸侯的。這個猜測可能並不準確。因為這些宮女出去的時候是隨機安排的。比如竇漪房被安排要去代國。
代國在山西,在漢朝時還處於邊境之地。竇漪房家鄉在清河,她想去趙國,就委託管分配的太監把自己放到去趙國的名單裡。
但是,在辦這個事情的時候,太監拿了錢忘了事,沒有調換名單。竇漪房依然去了代國。
我們知道代國就是漢文帝的封國。這位仁兄為了明哲保身,不去中原地帶,偏要跑到跟匈奴接壤的荒漠之地當王。這裡離清河當然很遠了。
竇漪房很傷心,她不想去代國。但不去也不允許啊。結果去了之後,就被漢文帝看上了。一共去的五人,就她成為了漢文帝的寵妃。沒過多久竇漪房生了一個女兒,這是後面特別能鬧的長公主劉嫖。再過一年,竇漪房又生了一個男孩子,就是漢景帝劉啟了。
不少言情小說裡記載,竇漪房是呂后的間諜,但去了代國,被劉恆感化,成為劉恆的寵妃,最後他的兒子因此當上了太子。
寵不寵不知道,但她的兒子能夠當上太子,絕不僅僅是她的原因,而有一個更為隱秘的、歷史書不好記載的原因。
在漢文帝當上皇帝的數個月間,他的嫡妻以及四個嫡子先後離奇死亡,而史書上連漢文帝的嫡妻是誰也沒有介紹。
很有可能,漢文帝的嫡妻是呂氏之女,為了讓軍功集團放心,漢文帝殺死了這個有呂氏背景的妻子以及四個嫡子。
不管怎麼說,劉啟跟他爹漢文帝一樣,不爭不鬧成為了太子,又無驚無險的完成了轉正,成為了大漢的皇帝,可謂實力躺贏。
2.漢景帝的許諾:
有一天,梁王劉武到長安朝見漢景帝。兩兄弟好久沒見面,見面當然要喝兩杯。喝著喝著,漢景帝突然冒出一句話:“千秋萬歲之後,我的位子就是你的。”
很多人分析,這是漢景帝喝多了,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史書明確的寫著:帝從容言曰。
人家清醒著呢,一點也不像說酒話,而且這會,漢景帝還真的沒有立太子。
於是,這就像是玩笑,也像那種可能會實現的玩笑。劉武當場離席辭謝。當然,嘴上說不要,心裡早就誠實得樂開了花。
更更要命的是,旁邊還坐著太后。太后老人家聽了兒子的話,大為開心,畢竟劉武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先是大兒子當皇帝,後是小兒子當皇帝,我看行!
太后頻頻點頭,大有充當公證人的意思。
可是,一個不合時宜的人突然站了起來。這位半路殺出來的人是太后的侄子竇嬰。一看漢景帝這頓酒喝得有點大,嘴一張就把太子給定了。他連忙端著酒站出來,表示天下是高祖的天下,父子相傳,是漢朝的老規矩,皇帝你這麼幹,有點不按規矩出牌啊。
這就有點掃興了,劉武有些沮喪。過了兩天,他又燃起了希望,因為他收到一個消息。竇嬰下崗了,而且被竇太后開除了門籍,以後不準到宮裡來,看著心煩。
梁王興奮了,自己的老母親是站在自己這一邊的,老哥又許下諾言了,搞不好,我還真有可能當皇帝啊。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知道吳楚兩國夾攻梁國時,劉武雖然連吃敗仗,但就是咬緊牙關,死守城池。畢竟這天下將來就是他的天下,自己不但是股東,還是未來的董事長接班人,不努力能行嗎?
那麼,漢景帝真的會把位子傳給老弟嗎?
想想在東市腰斬的晁錯吧。
酒席上的話通常是不能當真的,尤其是許諾的話。原本劉武就不該信的,但是,一個人智力下降水平跟大餅的面積成反比,漢景帝畫了一個千秋萬代之後傳位的大餅。說實話,就是聰明人也得給整成智障。
3.爭嫡
漢景帝廢掉了太子劉榮。別的王子還沒有興奮起來,一位老弟先嗨了。
這位老弟就是梁王劉武。
那一年劉武跟漢景帝喝酒,漢景帝隨口說了一句,百年之後傳位太弟,讓劉武高興得找不著北。到了七國之亂,劉武打了雞血般跟吳楚兩國死磕。說到底,就是看在這天下有可能是自己的份上。
可是,劉武要是腦子還清楚的話,第二年他就該明白自己沒戲了。
平定七國之亂的第二年,漢景帝就做了一件事情,立劉榮為太子。漢景帝遲遲不立太子,這是因為太子之位是一個誘餌。就好像公司裡空置一個副總的職務,總能夠調動一些人的積極性。
而七國之亂一平定,再去忽悠傻魚就沒有必要了。
聽到老哥把太子都定了,劉武心裡是哇涼哇涼的,但讓他徹底接受現實也很困難,畢竟期望越大越難放棄。何況,老哥雖然立了接班人,但同時又給了他另一個暗示。
漢景帝賜給他天子旌旗,出去一次,後面跟了一屁股的車輛隨從,道路還要先行戒嚴,規格跟皇帝幾乎一模一樣。
更何況,劉武還有一個強大的內援:竇太后。
更何況現在太子被廢了,劉武恨不得跳出來:看我,哥,看我啊!
竇太后的心思也活了,喜歡小兒子是母親的天性,而且母親都有補償心理,大兒子如果得到的多,她總想補償一下小兒子。漢景帝當了皇帝,拿了最大的一份,她當然想補償小兒子一點。最好,也讓小兒子過把當皇帝的癮。
她不好意思直接讓大兒子選自己的小兒子當接班人,而是提了一個要求:“你以後出去乘坐大駕和安車的時候,讓梁王跟在你旁邊。”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請求,因為所謂大駕是皇帝最高的出行規格,而安車是皇帝最常見的出行方式。
最高的以及最常見的出行,旁邊都要跟著劉武。劉武當然不會是拖油瓶,這樣做只是向外界傳遞一個信息。劉武是皇帝的備胎,以後老胎不能滾了,就是劉武頂上。
那會漢景帝正喝著酒,聽了母親的要求,漢景帝老老實實挺直了腰。
“好的。”
老母親放心了,兒子都答應了,妥了妥了。
顯然,竇太后還不是不太瞭解自己的這個大兒子啊。這個世界上能夠搞清楚兒子心思的那個人,可能只有去世的漢文帝了。
漢景帝下來後,找到了大臣們,無意中提到這個事情。
“太后說讓我以後都帶著梁王。”
在場的大臣都是人精,當然明白這背後的意思,紛紛表示千萬不能答應。其中一位仁兄還有舉了一個例子。這個莫名其妙被舉出來的栗子是春秋時期的宋宣公。
宋宣公在去世時,沒有把國君之位讓給兒子,而是傳給了弟弟,此後的宋國接連發生了動亂,包括但不僅於:弒君、戰爭、內鬥。
按司馬遷的說法是:春秋譏宋之亂自宣公廢太子而立弟,國以不寧者十世。
宋宣公不按規矩出牌,結果累及十世。
漢朝這位仁兄說得比較收斂,認為是五世禍亂不絕。
但五世不絕也夠嚇人的,至少能把太后嚇住。原本只想讓自己的小兒子也過把皇帝癮,沒想到後果這麼嚴重。算了,算了,不要搞了。
這位仁兄就是袁盎。
問題是,袁盎的提議是怎麼傳到竇太后耳邊呢?當然要由漢景帝來傳達了。
很快,漢景帝立了第十子劉徹為太子,按理說,這下劉武該死心了吧。可劉武還不肯放棄最後的努力,提了一個要求,要求建一個探親快車道,從自己的宅子修一條路直通太后的長樂宮。為了不給中央財政添困難。劉武還特別表示,修建這個通道的錢我可以自己出。
劉武還表示,修建的工人,也可以用我梁國的士兵。
這就是開玩笑了,你這些建築工人進了宮,到底是修路還是搞革命,誰知道?
史書記載,梁王劉武身邊也招攬了一些奇才,比如叫羊勝、公孫詭的,經常出一些腦洞大開的主意,從這些來看,這些人也就是在地方上還能忽悠一些群眾。到了中央這些高官面前,就跟兒戲一樣。
這個建議一提,毫不例外就被打了回去。站出來反對的依然是袁盎。
眼見著希望一點點渺茫,劉武又把他的狗頭軍師羊勝以及公孫詭請了過來,大家一合計,得出一個結論,成不了太弟,完全是袁盎這些人搞的鬼。只要把這些人砍死,何嘗不成功?
於是,這些人腦子一熱,竟然派人去刺殺袁盎等人。從這件事情來看,漢景帝沒有把位子傳給弟弟是對的。以這種混黑社會的手段來治理天下,這跟漢武帝差的不是一條街。
結果連黑社會手段都差強人意。袁盎竟然殺不死。
劉武接連派出了十多批人殺袁盎,可袁盎是長安網紅,名氣極大,這些刺客到了長安,不但不殺袁盎,還溫馨提示袁盎小心提防。
最終,劉武終於找了一位不那麼講江湖規矩的刺客,在城門外刺死了袁盎。
這一下,事情鬧大了。
奇怪的是,袁盎已經接連收到了十餘次的警告,漢景帝大概也是知道的。他為什麼就不派兵馬保護一下袁盎呢?畢竟這也是高官,應該享有一些高級別的安保措施啊。
這裡的東西細思極恐。
當年漢文帝提防袁盎,用來對付周勃,漢景帝又用他來對付晁錯,現在他的死,也是春蠶到絲方盡,為大漢帝國做最後一點貢獻吧。
說起來在長安殺死高官也不是沒有先例。當年審食其就被淮南王劉長錘死在自家門口。漢文帝特地赦免了劉長。
可漢景帝顯然不是一個好說話的人。
漢景帝向梁國派出了辦案的專員,去抓捕梁王的兩位大秘:公孫詭和羊勝。
結果找了許久都找不到,漢景帝發揮重案大案一定要結案的精神,接連派了十餘次使者,這些人也不直接找梁王劉武,而是直接問責梁國的責任官吏:梁相及內吏。
梁相及內吏只好全國大搜捕,搜了個把月,連根羊毛孫子都沒找到。最終被逼得沒辦法,內吏說道:不要找了,我知道人在哪裡。
知道你怎麼不早說?
我也不知道應不應該早說啊。
現在你知道了?
現在我知道了。
內吏,正是在七國之亂中立下大功的韓安國。
其實這兩人藏在哪裡,大家一清二楚,他們除了梁王劉武的王宮還能去哪?大家裝模作樣,只是想試一下皇帝的態度。如果皇帝只是想做個樣子,那大家也就配合一下,全國象徵性搜捕一下,一個報告上去,人找不到。漢景帝就此結個案就行了。
但現在一波又一波的人過來,那顯然是要大義滅親了。
韓安國走進皇宮,見到了決定死抗的劉武,只舉了一個例子,就讓劉武把自己的軍師交了出來。
“大王,你說,你跟皇上的關係,比起皇上和臨江王來,哪一個更親?”
梁王的臉色一下白了,他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只是顫抖著說:“何至如此,何至如此。”
臨江王,正是前太子劉榮。
在這一年的早些時候,劉榮在獄中自殺了。
劉榮被貶為臨江王后,沒過兩天就被人告了一狀,侵佔太宗廟前空地的圍牆。
其實亂搭建不小心佔了關鍵地皮的事情在漢朝也發生過。當年晁錯為了上班方便,在太廟的牆上開了一個洞。宰相申屠嘉告了晃錯一面,結果漢景帝輕描談寫一句話,就保住了晁錯,氣死了申屠嘉。
這洞是我讓他打的,怎麼的,不服啊。
這一次,漢景帝這張漢朝最大的保護傘能夠為自己的兒子撐開嗎?
漢景帝派出審理此案的官員叫郅都。
郅都,山西省洪洞人。在官場上以酷吏聞名,在濟南郡任職時,當地豪強比較囂張,郅都一到任,就把幾個大姓的族長叫過來,定為首惡份子,先殺了再說。搞了一年多,把著名的治安多發區變成了路不拾遺的道德模範區。
最後不但當地的豪門怕他,就是隔壁郡的同級郡長看到郅都來了,就跟下級官員見領導一樣。
因為手段猛,漢景帝把他調為中尉,掌管京師治安,這位仁兄就更加狂啦,狂到把當紅炸子雞周亞夫都不放在眼裡,別的人見到周亞夫,立馬上前跪拜。郅都也就拱拱手,大概相當現在點頭示意吧。
所以,郅都有一個殺氣騰騰的外號:蒼鷹。
當然,酷吏不等於黑吏,手法比較糙,不代表會亂來。
但郅都還是亂來了。因為他不僅僅是酷吏,他跟劉榮還有一個穩秘的聯繫。
有一年,漢景帝出遊,隨行的有慄姬。到了上林苑,慄姬要上洗手間,但沒想到當年野生動物保護得太好。一隻野獵突然衝進了洗手間。
這一下出大事了,漢景帝看了一眼旁邊的郅都,意思是你表現的時候到了,老闆娘有難,你該出馬啊。
郅都不動。不動當然不是因為不好意思闖女洗手間。而是不想動,覺得沒必要動。當時郅都是中郎將,是負責皇帝安全的。相當於皇帝的高級保鏢。絕對不能離開漢景帝闖到女廁所裡去。
漢景帝按捺不住了,畢竟裡面是他的蜜。於是他操起武器要衝上去,應該不是棋盤折凳之類的。
這時候,郅都突然攔在了漢景帝的前面,說了一句話,“失掉一個姬妾,還有另一個姬妾進宮。天下難道還會缺少慄姬這樣的人嗎?”
聽到這句話,漢景帝幡然醒悟,掉頭就走。不過,那隻野豬倒沒有傷害慄姬,可能是走錯了洗手間,到裡面轉了一圈看了兩眼也就出來了。
這件事情出來後,竇太后是大為讚賞,給郅都發了一百斤黃金。
但是,慄姬會怎麼看?史書沒有記載。但郅都得慶幸,漢景帝廢了劉榮,氣死了慄姬。不然,慄姬升級為太后之時,就是他亡命之時。
對於郅都跟劉榮的關係,漢景帝是明白的。他的任命表明了他的態度。
劉榮被抓起來後,曾經哀求給自己刀筆,向漢景帝寫封謝罪信。
郅都下令,禁止向劉榮提供刀筆。
最終,他曾經的老師竇嬰來到獄中,給他提供了刀筆,但劉榮已經知道,自己不可能活著離開這裡了。他給父親寫下了絕筆信,然後在獄中自殺。
政治的天空裡,容不下親子之情。為了讓天下能夠順利的轉移到下一代,漢景帝決然的殺死了自己的長子。
為了逃脫項羽的追殺,劉邦把兒子踢下車子。
為了成功當上皇帝,漢文帝殺死了自己的四個嫡子。
為了避免禍亂,漢景帝對自己斬草除根。
不用驗DNA了,這絕對就是老劉家的三代。
隨便提一下,當年郅都讓漢景帝放棄慄姬,竇太后相當高興,現在郅都幫助漢景帝放棄了兒子,竇太后就沒那麼開心了。
竇太后勃然大怒,強烈要求處置害死他長孫的郅都。為了讓老太太息怒,漢景帝把郅都罷官,但隨後卻任郅都為雁門郡太守,為了安全起見,特地囑咐郅都不用到長安報到,直接到雁門上班。
漢景帝的這把保護傘,是說撐就撐,說收就收。
聽說長安蒼鷹到了邊郡,年年來打劫的匈奴人也消停了幾年。但竇太后顯然沒忘記這位逼死兒子的酷吏,下令逮捕郅都。
在漢景帝又要撐開保護傘,表示郅都是忠臣時,竇太后說了一句話:臨江王難道就不是忠臣嗎?
漢景帝的傘收了起來,郅都被處死。
漢景帝是竇太后身上掉下來的肉。但很多人對自己的肉其實是不理解的。
逼死皇帝的長子,如果沒有這塊肉的示意,郅都再酷也辦不到。
於是,當韓安國將劉榮的名字說出來時,梁王劉武才知道自己玩脫了。
他面對的不是普通的人,不是自己的兄長,不是自己一同長大的玩伴。是一位冷血的君王,一位為了帝位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拋棄任何親情的人。想想被砸死的吳國世子吧,想想晃錯,想想劉榮。
劉武,將是第四個人。
聽了廢太子劉榮的故事。劉武嚇得魂都沒有,自己的軍師也不要了,趕緊表示願意交出羊勝跟公孫詭。
漢景帝看到這兩人,卻勃然大怒。因為送過來的是兩具屍體。
老子要的是活人,是口供,是幕後的主謀,你給我殺人滅口!漢景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劉武應該很慶幸自己沒有坐在老哥的棋盤前。但他知道,這一次想脫身是不容易了。
面對死亡,劉武終於靈光了,他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鄒陽。
在歷史上,此人以文學聞名。劉武因為有錢任性,在自己的地盤修了一個梁園,吸引了一大批人,好在不像劉濞那樣招攬亡命之徒,前來掛靠的都是文藝青年,比如漢朝大文學家,著名小白臉司馬相如就在梁園白吃白住過。
鄒陽雖是文藝青年,但比起羊勝之類就要聰明多了,他原本是劉濞的門客,劉濞造反時,他苦勸不聽,乾脆離開了劉濞,在劉武這裡又幹起了老本行:門客。
因為初來乍到,跟羊勝的關係不好,被羊勝打了幾次小報告,劉武就把鄒陽關了起來。
可沒兩天,劉武又老老實實把鄒陽請了出來。因為鄒陽太會寫東西了,在獄中寫了一封信,三言兩語就把劉武給寫服了。
這個人太有才了。現在攤上大事,只好請鄒陽出馬。
那麼,到了長安的鄒陽找誰來救劉武呢?找對人很關鍵。很多人很努力,但往往越努力越倒黴,比如曾經勸漢景帝立慄姬為皇后的那位哥們。就是沒搞懂這一點,自己命丟了不說,還害了慄姬跟前太子劉榮。
通常來說,到了長安找人辦事,通常是找高官。但如果找高官,劉武必死無疑,因為這無疑給漢景帝造成了一種印象,藩王跟大臣有聯繫。這可是大漢萬伏高壓線。要知道漢文帝之所以能成為皇帝,就是因為跟周勃這樣的大臣拉上了線。漢景帝絕不會允許別人走自己父親的老路,讓自己無路可走。
鄒陽找的是王信。
王信是新任皇后王娡的哥哥。也就是外戚集團。這就好多了,一個是皇帝老婆的弟弟,一個是皇帝的弟弟,總歸是自家人的事情。
鄒陽找到王信,開頭就是一句:“老兄,我看你要大禍臨頭了啊。”
“為什麼?”王信大為奇怪,自己最近也沒惹什麼事啊。
“因為我們梁王要倒黴了。”鄒陽說道。
王信樂了,你家梁王要倒黴,跟我有什麼關係。要不是看眼前這哥們表情嚴肅,不像開玩笑,王信說不定要叫人把鄒陽叉出去了。
很快,他就慶幸自己沒把鄒陽叉出去。
鄒陽繼續說道:“你的妹妹得到皇上的寵幸,你卻在外面幹了不少不守規矩的事。”
王信的臉色變了。
史書沒有記載王信幹了什麼不守規矩的事。但我們知道,文景兩朝還處在諸呂之亂的陰影當中。因為諸呂的反面典型,大家對外戚防得特別嚴,簡直是誰冒頭就打誰。漢文帝的舅舅薄昭就是因為犯了錯,被漢文帝給處死了。
那麼,王信到底幹了什麼事呢?
鄒陽又說了一句:“如果皇上一定要追究袁盎被殺一事,導致梁王被處死,太后的怒火無法發洩,就會向大臣們報復。所以我才為你私下擔憂啊。”
說實話,這些天竇太后確實有些情緒化,自從得知皇帝兒子抓住小兒子的把柄不放,一定要追究到底,就開始絕食了,還在宮裡哭個不停。
而且這位老太太確實不好惹,史書記載這位老太太喜歡黃老之術,對《老子》很推崇,而且還喜歡召開學術研討會,召集飽學之士一起來研究《老子》。大家也就陪著老太太樂呵樂呵。可有一天,一位叫轅固生的儒家弟子不願意配合演戲了。
自從漢朝建立以來,儒家都被道家壓著,轅固生心裡很不爽,沒心情配合老太太搞學術,猛的冒出一句,這沒什麼出奇的,老子的水平也就一般般吧。
老太太也不記得《老子》教她的清心寡慾與世不爭了,一怒之下把轅固生送到獸圈,讓他去殺野豬。
你牛,你跟野豬牛去。
幸虧漢景帝知道了,趕緊跑過來送了轅固生一把利刃。那時候的儒生其實是文武雙全的。轅固生衝到野獸前,一刀就捅中野豬的心。
可見,這位老太太不好惹啊。郅都害死了他的孫子,漢景帝拼命保護,最後還是被老太太給弄死了。
但奇怪的是,老太太也不是李逵,見人就要砍倒一大排的。她就是發脾氣,也是有目標的。文武百官,長安上千號官員。鄒陽為什麼說倒黴的會是王信呢?
原因極可能跟廢太子之死有關。
我們已經分析過,廢太子劉榮之死是郅都運作的,但背後操作的極可能是漢景帝。但是,這其中還有沒有別的人出了力呢?
在歷史謎案中,有一個屢試不爽的方法,就是一個事情要尋找背後的根源,一定要看真正的受益者。
真正的受益者往往就是背後的主謀。劉榮之死,最大的受益者當然是新皇后王娡,新任太子劉徹以及新晉外戚集團骨幹王信。
那王信有沒有在廢太子之死上,出過力呢?
史書沒有記載,但只有這件事情,才會讓老太太記恨在心,萬一心情不爽時就要對他下手。
王信當然明白這其中的利害。他馬上問道:“那怎麼辦?”
鄒陽不急不慢說道:“你如果能夠勸告皇上,讓皇上不追究梁王的事情,太后一定會感謝你,你的妹妹也因此能夠得到太后的寵幸。這樣,你們家族的榮寵就像金城一樣牢固。”
跟歷史上那些有名的說客一樣,鄒陽懂得曉之以利的秘訣。當你想讓人辦一件事情時,最重要的不是突出自己的問題,而是突出對方能夠得到的東西。
其實鄒陽的這一套說詞是侵犯版權的。版權的所有者是著名天使投資人呂不韋。當年呂不韋就是靠這套說詞說服陽泉君,又讓陽泉君說服其姐姐華陽夫人,讓華陽夫人收子楚為養子。
王信被鄒陽說服了,但他很快想到一個問題,現在漢景帝正在氣頭上。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皇帝這回一定要搞死自己的弟弟。
年初搞死兒子,年底搞死弟弟,要辦就辦個痛快。老劉家對自家人下手,講究的就是短平快。
這時候去說,能夠說得動嗎?
說得動的,鄒陽告訴王信一個方法。
“你去舉一個例子。”
“什麼例子?”
“舜與弟弟象的故事。”
有關這個故事就不多解釋了,總而言之,就是弟弟虐我千百遍,我要待他如初戀。
當然,這裡的關鍵在舜身上。自從舜被封為三代名君之後,他的行為就成為君王的行為模範,沒有一位帝王不希望自己被認為是舜一樣的明君。
王信明白了,他拿著這個故事進宮,漢景帝一聽,果然奏效。
但劉武想要活命,還有最後一關,漢景帝在等袁盎遇害調查團的消息。
負責調查的人叫田叔,也算是老前輩了,楚漢爭霸時就已經在社會上混了。在司馬遷的《貨殖列傳》中,曾經提到有一個叫田叔的人,就靠著盜墓--沒錯,就是摸金校尉那一路起家的。至於盜墓者田叔跟刑事調查科的田叔是不是同一個人就無法得知了。
很快,田叔回來了,漢景帝把他叫了過來。
“梁王有沒有罪?”
“有的,死罪!”
漢景帝想了一下,問道:“證據呢?證據在哪裡。”
漢景帝問這個話,說明還是想弄死這個老弟。
這些年老弟不把自己當外人,出入跟皇帝一個作派,他早就不爽了,何況還想著接班這樣的美夢。但畢竟是親弟,不好隨便弄死,尤其是宮裡還有一個在絕食的老太太。這個案子必須做紮實了。
田叔沒有回答,反而說道:“陛下就不要問梁王的罪證了。”
“什麼意思?”
“罪證我已經燒了。”
在回來的路上,走到霸昌廄的時候,田叔一把火把調查來的證據全燒了。
“有了罪證,不殺梁王,就等於廢了漢朝的法律,如果處死梁王 ,太后吃東西就沒滋味,睡也睡不好。這不是為陛下添憂愁嘛。所以我燒了。”田叔理直氣壯說道。
漢景帝接受了這個說法。好吧,那就放這個老弟一馬吧,看在他曾經替自己平定七國之叛的份上。
漢景帝跑到後宮,向老太太彙報,袁盎的事情是梁王的寵臣乾的,這些人已經按國法處死了,沒梁王什麼事。
老太太一聽,一咕嚕爬起來。
給哀家上飯菜,這些天沒吃東西,可餓壞了。
一口氣幹下一碗,心情好,牙就好,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
劉武的命算是保住了,但爭帝國接班人就徹底沒戲了,這原本就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夢,只是他醒得太晚。
腦洞歷史觀
梁王劉武是漢景帝劉啟的同母弟,母親都為竇太后,相對於劉啟,竇太后對小兒子劉武,確實是要更加疼愛一些。
公元前154年,一日劉武入朝覲見漢景帝劉啟,兄弟二人喝酒閒談時,景帝隨意說到:“等我千秋萬年以後,將皇位傳於你梁王”,竇太后聽說之後,感到十分的高興。
梁王劉武雖然也挺高興,但他知道這是景帝酒後隨意說的一句胡話,當不得真,沒成想,疼愛幼子的竇太后聽說後卻當真了,並一直放在心上。
公元前150年,漢景帝廢掉太子劉榮為臨江王,儲君之位出現空缺,竇太后立馬找到漢景帝說:“我聽說殷商的制度親其兄弟,周朝的制度尊其祖先,其道理是一樣的。百年之後,我把梁孝王託付給你”。
竇太后的意思,就是想讓漢景帝把皇位傳給梁王劉武。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竇太后是真的很喜歡她這個小兒子。
那麼,竇太后到底為何如此喜愛她這個小兒子呢?
其實,她也不是就真的喜歡劉武而不喜歡劉啟,只是當母親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最好的。
劉啟是兄長,因此他當了皇帝,有了天下;作為弟弟的劉武只能成為一個諸侯王,因此,竇太后覺得對劉武有所虧欠,認為命運對劉武並不公平,因此,她才會想方設法的彌補。
因此,對待劉武,竇太后會更有耐心更上心一些,於是給人一種竇太后疼愛幼子更多一些的錯覺。
Mr農村大姚
竇太后並不是不喜歡漢景帝,只不過相對比漢景帝來說,他更偏愛的是小兒子劉武而已。
我們看看竇太后寵愛劉武到什麼地步?她賞賜給劉武的珍玩珠寶比皇宮裡的還要多。
她還很希望自己的小兒子劉武能當皇帝,竇太后的意思是漢景帝百年之後,把皇帝的寶座傳給劉武,這個問題作為太后的她一直糾纏了漢景帝好多年,最終在大臣袁盎的勸說下,竇太后才放棄這種想法。
話說,有一次劉武派刺客到都城裡殺了阻止他當皇帝的袁昂。
漢景帝十分惱火,派人去查,查到了劉武的頭上,漢景帝氣的要死,這個劉武太放肆了,必須懲治他一下。
劉武那邊也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了,他聽了大臣的建議交出了兇手,然後趕緊到都城向漢景帝去道歉。
在走到函谷關的時候,劉武沒了蹤影。竇太后以為漢景帝提前對他的弟弟下了殺手,就以死相逼,告訴漢景帝若是見不到劉武,自己就會絕食而死。
漢景帝感覺很委屈,自己是真的沒有殺劉武呀。
原來為了讓見到漢景帝的場面,看起來不那麼尷尬,劉武去她姐姐劉嫖家,讓他姐姐幫他去漢景帝那裡說情去了。
沒多久竇太后見到了活蹦亂跳的劉武,才原諒了漢景帝。
史學達人
西漢竇太后有兩子,漢景帝劉啟,梁王劉武,我覺得竇太后喜歡梁王劉武應該是出於老母親對小兒子的疼愛。
西漢竇太后是漢文帝劉恆的皇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位了不起的女政治家,經歷過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時期,文景之治不能忽視她的功勞。
據說,竇太后非常喜歡兒子梁王劉武,甚至有景帝千秋之後傳梁王的想法,可見其喜歡梁王的程度。
竇太后雖然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但也是一位母親。
老母親都疼小兒子。竇太后雖然是位了不起的政治家,但也是一位有著尋常母親一樣感情的老母親。
大兒子漢景帝劉啟已經貴為天子,而梁王劉武是小兒子,所以我覺得竇太后喜歡梁王劉武,是出於母親對小兒子的疼愛。
近者厭,遠者親。
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距離是最和諧的,親人也不例外。
竇太后和漢景帝朝夕相處,難免會有一些不和諧的地方,母子也不能例外,特別是帝王家的母子,會涉及政治鬥爭和所背後所代表的利益集團。
而梁王劉武在自己的封地,和竇太后沒有過多交集,反而關係會更加和諧。時間久了,近者生厭,遠者親愛,所以竇太后會喜歡梁王劉武。
花開花落緩行客
竇太后是個很愛護子女的人,對於劉嫖、劉啟、劉武三姐弟,她都看得挺緊。
這也許和她的出身相關。史載竇太后幼時離家,入宮為婢,與家人分離,乃至她為後為太后時,才找到弟弟。
正因為自己缺少家庭溫暖,所以她對子女較為溺愛。
對於長女劉嫖,竇太后頗為縱容。任其出入宮禁,插手皇帝后宮,並參預立太子事。劉徹當年,靠承諾“金屋藏嬌”就得到姑母的大力支持,可見得館陶頗仗母勢。
對於劉啟,竇太后不可謂不愛。在立他為太子事上,這位母后並沒有橫加阻止,或是在劉恆那裡吹枕頭風,要求立幼子。把江山交付到長子手裡,這已經是至高的愛護了。
什麼時候竇太后顯示岀對幼子梁王劉武的偏愛的?也許正是在那許多的政治鬥爭中幼子的親情相依裡。
長子忙於政事,責任重大。幼子無山河之擔,日夕相伴。長子威嚴赫赫,幼子為之跪拜。此情此景,母親的心裡,不免有所幻想:一母所生,何致不均?
因而竇太后的感情天平有所傾斜,似乎是天下父母的通病:劫此子濟彼子,希望兒子們都能過上一樣的日子。
景帝劉啟事母也孝,為慰其心,失口承諾讓弟弟接位,竇太后聞訊大喜。只是後來此事不了了之,竇太后空歡喜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