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我們為什麼喜歡《美麗人生》


我們為什麼喜歡《美麗人生》

La vita è bella 海報

去電影院補了《美麗人生》的電影票,照著這種“修復熱”發展下去,看來未來有希望集齊豆瓣電影排名前十的電影票了。

《美麗人生》目前豆瓣評分9.5,總排名第6,imdb評分8.6,總排名第22,都算得上高口碑。不過看上去似乎在國內比國外更加受歡迎一點,讓人忍不住去思考(瞎猜)其中的原因。

喜劇片是我國觀眾非常喜歡的一種類型片,在票房排行榜的前列,喜劇片總是佔有一席之地。當然,有票房不代表有口碑,但至少觀影門檻會降低,人數自然就上去了。

我們為什麼喜歡《美麗人生》

經典一幕

而兩個網站的評分對人數也是有一定要求的,不然一部只有一個人看過的電影,只要那個人打滿分就能跳上榜首了。《美麗人生》在豆瓣有80萬左右的打分人數,而imdb則大約是57.5萬人。

在劇作方面,《美麗人生》也表現出高完成度。比較有特色的地方大概就是伏筆的設置。在電影的前半部分,即圭多一家進入集中營之前,主創就埋下了許多或大或小的伏筆。

比如圭多的兒子在家的時候就不喜歡洗澡,進入集中營卻正是因為逃避洗澡而救了自己一命。

我們為什麼喜歡《美麗人生》

圭多一家

在創作過程中,會出現先構思後面的反轉,然後再回到前面設置伏筆的情況。但如果伏筆設置得不好,就會比較生硬,或者被觀眾猜到是伏筆。

而“不洗澡”的梗就設置得比較自然,因為小孩子不愛洗澡是我們多數人存在的共識,所以不會覺得突兀,這樣就會“放鬆警惕”,那麼看到後面伏筆揭開時,也就更加震撼。

再看看題材,《美麗人生》講的是二戰期間集中營的故事,整體上用喜劇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做法其實有點危險,稍微把握不當,就會有“幸災樂禍”之嫌,從而影響口碑。

我們為什麼喜歡《美麗人生》

夢幻開端

保險一點的做法就是將矛頭指向納粹,通過嘲笑挖苦,或者滑稽笨拙的方式,表現希特勒和納粹黨的不堪。這種做法對中國觀眾來說應該相當熟悉,因為不少抗日劇都採用這一路數。

而《美麗人生》並沒有走上這條路,反而將喜劇元素放在主角,也就是被害者身上,無疑又把難度加大了。

為了讓觀眾喜歡上這部電影,就必須消除觀眾的“道德負擔”,影片前半段的包袱,主要是插科打諢,以及為後面的劇情埋伏筆用,進入集中營後,則主要是以喜襯悲。

我們為什麼喜歡《美麗人生》

悲劇內核

比如圭多自告奮勇去當翻譯的段落,本是一個經典的喜劇場面設計,但是從德國軍官口中說出的集中營戒條,卻是觸目驚心,雖然電影沒有正面嘲笑納粹,卻沒有減弱對他們的批判。

而圭多的滑稽行為,是為了消除兒子的恐懼,有著非常正面的動機。從這個角度來說,電影的價值觀足以令大多數中國觀眾所接受。

再者,雖然中國也經歷了二戰,但集中營位於歐洲,並且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時間和空間都與我們相隔較遠,因此這種程度的玩笑對中國人來說,相對比較無傷大雅。

我們為什麼喜歡《美麗人生》

美麗謊言

不過有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就是,猶太人本身是否接受呢?

確實有一些猶太人認為《美麗人生》太過溫情,跟真實的苦難比起來相去甚遠。

我們當然可以說,導演並不是要拍一部現實主義作品,追求史實的還原,而是想用一個父愛如山的故事,頌揚真善美。

不過如果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想,或多或少都能夠理解他們的不滿。儘管這種切膚之痛,是無法百分百感同身受的。

在看《地雷區》時,我們或許會同情那些戰後受懲罰的德國兵,但在部分猶太人看來就未必能激起惻隱之心。

我們為什麼喜歡《美麗人生》

遊戲勝利

我們當然可以毫無負擔地喜歡《美麗人生》,不過這種思考倒是給了我一個啟示。

在大多數人都支持同一種觀點的情況下,出現了支持相反觀點的少數派時,我們大可不必急著去口誅筆伐,可以嘗試用包容的心態讓所有理性的觀點同時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