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看看一件藏宝如何从18元到藏家出价40亿

元朝,作为游牧的草原民族所建立的王朝,这一时期的瓷器也明显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元代设立枢府专门管理瓷器烧造和瓷器的对外贸易,大量外销瓷器主要是流动到中东众多伊斯兰国家。这一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宋代钧窑和龙泉窑的工艺,并创烧出许多新品种,瓷器釉色肥厚圆润,器形茁壮,同时还明显吸收了汉文化特点,烧制的单色釉瓷器比前代更加精美。除了景德镇瓷窑、钧窑外,龙泉窑的规模较前扩大了四五倍,磁州窑也烧制出器型较大的低温孔雀蓝釉。

看看一件藏宝如何从18元到藏家出价40亿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草原民族自幼在蓝天白云下长大,他们的审美格调与情趣与中原民族也有所区别,他们对蓝釉瓷器情有独钟。一般来说,元代的蓝釉瓷器分为三类:祭蓝釉、蓝釉堆白和蓝釉描金。蓝釉材料中含有一种叫做氧化钴的呈色剂,属高温石灰碱釉。氧化钴是青花瓷的呈色剂,融在釉中烧成钴蓝釉,色泽十分稳定。元代蓝釉瓷器传世稀少,且仿造难度很大,真品几乎都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蓝釉瓷器的造型主要有梅瓶、碗、高足碗、盘、爵等,蓝色深沉鲜艳,观之如看深邃的大海。

看看一件藏宝如何从18元到藏家出价40亿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扬州一个机械工厂工人朱立恒手中的藏宝的故事。朱家有一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1945年,有人想以18石米来换走这件瓷器,那时,18石米已经是一个很高的代价了,但对于这件梅瓶本身的价值来说,简直就相当于分文不取的白送,朱家的人当然不愿意。后来,朱家人担心这件祖传藏宝毁于战乱或不怀好意的人觊觎,便把梅瓶涂上一层泥,再抹上墨汁,掩盖其夺目地光彩。好容易到了1976年,梅瓶传到了朱立恒手中,他对这件祖传藏宝的价值没有什么认识,加上手头有些拮据,便把梅瓶拿到地摊上去卖了,却只卖了18元钱。

看看一件藏宝如何从18元到藏家出价40亿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一件稀世藏宝换来18元钱,现在想想都令人难以置信。实际上,用18元买下梅瓶的文物贩子也没认为这是一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的真品,以地摊价收购,也把这件朱家祖传藏宝当作地摊货闲置在自家店里。时间一晃又过了几年,一位上海外贸公司的工作人员偶然在店里见到这件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一眼就断定它不是近代的仿品。在征得店主同意后,他把梅瓶带到北京去参加展览,立即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好几家博物馆都买下这件梅瓶的打算。不过,扬州博物馆率先出手,以3000块钱买了下来。博物馆的专家心知肚明,这次捡了一个大漏。

看看一件藏宝如何从18元到藏家出价40亿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从元代开始这件梅瓶在民间流传了600多年,终于有了完美的归宿。从形制上看,这件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整高43.5厘米,瓶口直径5.5厘米,最大腹径25.3厘米,瓶底径14厘米,口沿平整光滑。梅瓶都具有口小颈短的特点,瓶肩逐渐丰满润滑,肩以下逐步收敛,直至近底处微微外撇。这件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由五节坯胎粘接烧造,由于制作技术精良,粘接处完全看不出一丝痕迹,把元代瓷胎打造的工艺发挥到了极致,充分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工匠鬼斧神工的制胎技术。

看看一件藏宝如何从18元到藏家出价40亿

这件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的整个瓶体外壁蓝釉丰满,瓶腹部绘制着一条追逐火焰宝珠的白龙,龙身为白釉呈色,其纹饰为俗称的“赶珠龙纹”。白釉龙身绕瓶一周,呈起伏状。龙首昂视,龙角微微后翘,用蓝釉点缀的龙睛略微突起,炯炯有神,有画龙点睛之效。白龙张口吐舌,龙牙锐利,上、下颚唇边卷翘,细长的龙颈带动龙须作逍遥飘拂状。全身龙纹动感鲜明,三根龙爪显露出威武有力的样子。四朵火焰云,如云中浮动的珊瑚枝一般,衬托出白龙的叱咤风云之势,好似腾飞于万里长空。整个画面给人一种活力四射的感觉。目前存世的元代梅瓶全世界共有12件,其中白龙梅瓶仅3件,北京和巴黎各一件,却有缺损,只有扬州博物馆收藏这件是完美无缺的。

看看一件藏宝如何从18元到藏家出价40亿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作为扬州博物馆的藏宝,这件梅瓶单独放置在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大展厅里,用三层护栏隔开,游客只能远观其风姿。后来,一位香港藏家表示愿意开价3.4亿人民币,希望能私人收藏这件元代梅瓶。而一位来自巴黎的藏家更是直接开出了40亿人民币的天价来购得这件东方藏宝。从18石米不换,到以地摊价卖了18元,然后3000元被苏州博物馆收入,最后竟然喊价到40亿,其价值的起落让人唏嘘感叹。但是,博物馆专家果断地告诉每一位心动不已的藏家两个字:“不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