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明史:太监中的圣人,死后文武百官送葬,至今有人扫墓


明史:太监中的圣人,死后文武百官送葬,至今有人扫墓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议事方法是内阁与各部大臣奏议公事先行“票拟”,由皇帝“硃批”决定可否。虽然皇权得到高度集中,但是皇帝的工作负荷也加重了很多,加上有的皇帝荒废朝政,就产生了秉笔太监代为“批红”的制度。

各部公文交司礼监分类后,挑选重要的呈送皇帝。皇帝要么亲自批示,要么口述让那个秉笔太监,代为“照阁票批红”,最后由掌印太监审核,可以执行的,就盖上印章然后返给内阁与各部依据批红执行,不可以的打回去重批。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宦官的权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纵观历史,多数宦官恶贯满盈,出现了很多太监祸国的大案,比如魏忠贤、王振、刘瑾等,但是也有一些太监为之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冯保配合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让明朝经济复苏的冯保;比如七下西洋,弘扬国威的郑和,再比如让明朝的国运延长,在死后文武百官为他送葬,百姓将他称为“佛”,而至今都有人祭奠他的陈矩。


明史:太监中的圣人,死后文武百官送葬,至今有人扫墓


陈矩出生于1539年,由于家庭贫困,九岁就被家人送到了宫里当太监。跟随有着强烈报国情怀的高忠当差,在高忠的教导下,陈矩努力学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有传其学识堪比大学士,他身材瘦弱,声音尖锐,目光有神,待人和气,在处理事情上也十分决断担当。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吟诵诗词。  

1598年,陈矩掌管让人闻之色变的东厂,但是陈矩却和下属说,他只奉守“祖宗法度,圣贤道理”办事。

史上记载,荣昌公主和杨元春吵架后,驸马负气跑回老家,皇帝劝说闺房内的事情,不应该让皇帝操心, 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罚杨元春到国子监演习礼仪。

万历三十一年,十一月甲子这天,清早,朝中大臣全都领到了匿名的《续忧危议》,说神宗宠爱的郑贵妃和大学士朱赓、兵部尚书王世扬、三边总督李汶、保定巡抚孙玮、少卿张养志、锦衣都督王之桢等勾结在一起,阴谋更换太子。明神宗为此事雷霆大怒,让陈矩彻查此事。

由于本案牵扯人员较多,稍有不慎便有数万人头落地,很多心机叵测的官员借机拉拢陈矩,以便排除依据,然而都被陈矩拒绝。后来手下抓到了皦生光,由于这个人曾今伪造过天书,还勒索了郑贵妃的兄长。为了不让更多的人牵扯到此案,便将罪名按在了皦生光身上,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案被陈矩化解。


明史:太监中的圣人,死后文武百官送葬,至今有人扫墓


万历三十三年,陈矩以掌东厂兼掌司礼监印,集纠政、监察大权于一身,他并没有滥用权力,而是力图救正时弊缺失。当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新增了很多苛税,让百姓民不聊生,许多大臣上书减免,都被神宗惩罚,后来陈矩和当时的大学士沈鲤一起劝阻皇帝,不久后停止矿税的征收。史料记载,在管理东厂的期间,京城秩序非常稳定,东厂的牢房因为常年没有人,以至于都长出了杂草。

万历三十五年,陈矩去世,享年69岁。根据生前遗嘱按照僧人一样下葬, 神宗赐谕祭九坛,祠额题为“清忠”,文武百官皆为其素衣吊唁,城中的百姓在送葬的那天,更是把街道堵得水泄不通,即便千百年过去了,如今还有人为这位“圣人”扫墓。

明史:太监中的圣人,死后文武百官送葬,至今有人扫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