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受流放的犯人是如何生活的?

无聊的神烦狗

要说我们耳熟能详的最有名的古代流放地,非宁古塔莫属,清宫戏里,大臣们惹皇帝雷霆大怒之后,被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那就意味着,这个大臣的悲催人生开始了,一旦开启,永世不得翻身。

宁古塔是满清的龙兴之地,一座城市,披甲人则是驻扎在这里的八旗兵,在今天黑龙江省东部的海林和宁安,这里气候严寒、五谷不长、人烟稀少,清朝期间,流放到这里的官员、百姓不计其数,能再活着回去的,微乎其微。

在这里的犯人分成2种,一种是为奴,一种是当差,如果被流放的人犯下严重的罪行,则他们会被赏赐给宁古塔的官员和士兵,每天就是无休止的艰苦劳役,而且主人有权处死这些为奴的犯人。如果被流放的人有当官或其他特殊背景,罪行也不重,大多会受到一定的照顾,他们一般会被发配至驿站、官府、官庄等地从事一些杂役。

在这里,流人们把内地的农业技术带到这里,大规模的开发土地,清朝期间,宁古塔地区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得到迅速增长,粮食品种也增加到了十几种。明朝最后一个兵部尚书张缙彦被流放至此后,将中原蔬菜、粮食种子及农耕技术也带了过来,“域外群尊五谷神,春秋祭享寄来真。魂游宁古霜天月,习稼还思教稼人。

至于这些流人们如何生活,基本上就是劳役,自己用双手创造物质财富,在煎熬中数着日子生活,能活下来算是万幸,活不下来也是命运。

流放宁古塔的犯人一般十年为期,当地官员会考察他的表现,如果表现不错,又愿意返回原籍,那么皇帝可以批准返回。如果是被判了终身流放,那也只能一辈子再也不能入关了,除非皇帝哪天忽然想起了这么个人,突发怜悯,下旨放人,否则一辈子只能留在这白山黑水之间了。

流放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极大的痛苦,押解之路极其可怕,每天要走50里路,中途不能无故停留,而罪犯会频繁遭到沿途官员和押解士兵的虐待凌辱,有相当比例的犯人在路上就死了,真正能活着赶到宁古塔的,真不多。


云中史记

关于流放,用一句不太贴切的话形容:要死死远点!

最有名的宁古塔就不多说了,除了少数有钱有身份有文化的,能稍微过上正常日子。其他人就是“奴隶”,天寒地冻,一片荒芜,一年到头就是种地、打围(围猎的时候驱赶虎豹动物)、烧炭。

总之,按照野史笔记的说法,去宁古塔,还不如一死了之。

古代的统治者们,时不时会有一点“仁慈”的思想,比如遇到啥大事儿的“大赦天下”,犯罪的都回家,好好过日子。

但是大赦天下毕竟是少数,更多还是减轻刑罚。就是说本来要咔嚓的罪,我比较仁慈,饶你一命。但是心里还是特烦你,所以找个远远的地方你自生自灭吧,要死死远点。

比如流放岭南,海南,新疆……

搁现在那是旅游胜地,但是古时候那就是不毛之地。你想想往大山里扎一个窝棚,走半个月见不到一个人,缺衣少粮,病死饿死都没人知道,那是有多惨。

咱们现在知道的大多数被流放的名人,似乎都很乐天安命,写个诗词啥的,好像日子还能过。但是要知道,有些人的流放,最多是三五年的时间,惩罚一下你就回来了,你比如苏轼同学,被流放了三次,第一次四年,第二次两年,第三次六年(流放专业户)。

像这种仅仅是惩罚一下,心里知道没啥事,忍忍就过去了。有一些可就不行了,一去就是一辈子,甚至子子孙孙都要在那里的,哪还有什么心情喝酒写诗?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流放人员的身份不一样。举个例子,纪晓岚曾经流放新疆两年,他的日子过得就不错,不仅能吃饱饭,而且经常能出去溜达溜达,在当地的衙门里搞一点文书工作。你看他《阅微草堂笔记》中写的东西,就有很多新疆的经历。

(纪晓岚)

为啥纪晓岚流放的待遇这么好?除了他是官员被贬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肯定能回去,而且有文化(读书识字的重要性)。那时候有文化很重要,当地的官府需要能写公文的人,当地的大户富豪也想找个有文化的教书先生。所以很多文人被流放之后,到了流放地日子还是能过得下去的(包括宁古塔)。

就像苏轼同学,被贬的时候还能研究美食,整出个“东坡肉”来。

那要是普通人呢?没权没势没钱没文化的,流放了之后,只能按照要求干活,就算不让你干活,也不管你,自生自灭,饿死病死那是正常的。

那这么说的意思,是不是那些贬官和文人的流放日子过得挺不错的?当然不是,主要是人家有点文化,生性乐观,说的好听一点而已。

(苏轼)

比如苏轼,吃肉的时候有,饿肚子的时候也有,他的《黄州寒食诗》中写:

小屋如渔舟,漾漾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不是有东坡肉嘛?不是过得很滋润嘛?咋就厨房里啥都没有,只能煮烂菜叶子吃?只能赞叹苏轼是个乐天派了。


七追风

古代流放的犯人自然是靠自己的双手劳动生活了,也就是做劳役或者耕种或者狩猎生活。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流放到边疆生活不是难事,反正在哪里都要劳动养活自己;对于养尊处优的官吏或者读书人,他们不会耕种与畜牧,日子会过的很艰难,多数饿死或者累死。


通常流放之地都是边疆遥远之地,以京师为原点,流放五百里、一千里、一千五百里、两千里、两千五百里、三千里共六个等级。陇西山地、西域、蒙古、东北地区、巴蜀二郡、岭南地区都是常见流放之地。

流放的官吏没有马车可坐,都是镣铐之下徒步旅行,沿途的餐饮住宿都要自己掏银子支付。如果没有银子,就由官家先行垫付,到了流放之地后劳动偿还官家支付的差旅费用。通常到了流放地后,官家会分发给犯人生产资料,比如劳动工具、作物种子、牛羊等等,一年后犯人得偿还这些生产资料,然后自食其力且要给国家缴纳税赋!



流放到边疆成为军户的话,就要到军队里服兵役,终身为兵役且不得升迁。流放之人在军队里都是敢死队,打仗时冲锋在前充当炮灰;平时则当牛做马伺候军官。如果立有军功,可以解除犯人身份,成为普通士兵,待遇稍微好些。


很多官员被流放后,宁愿自杀也不去流放之地原因有三。其一、尊严问题,流放之后就是奴隶,任人凌辱宰割!其二、生存问题,不论是当百姓还是当士卒,他们都没法生活。其三、气候问题,边疆极寒极热,条件艰苦,受不了。


大秦铁鹰剑士

古代犯了法或被人陷害,流放三千里为奴,那是从犯!轻犯!重犯则活剐杀头坐大牢或待秋后问斩或判无期,牢底你要坐穿,坐不穿就死啦。流放,俺们看过《水浒》,流放武松林冲等,半路有刀斧手,十面埋伏,要你小命一条。运气好的或可躲过一劫,差一点的见阎王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流放案如春秋时的重耳,南宋岳飞后人,大明朝的杨慎。不过,他们都被平反了,苦尽甘来了,只有名满天下的才子杨慎,流放云南三十六年,死在云南,流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杨状元吃屎的故事,至今还在云南广大地区有影响呢,早已写成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