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定價”,稻盛和夫先生說過:“
很多經營者一開始對定價並不上心。他們並沒想到定價如此重要,甚至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存亡!想要找到最精準的價格點,就像把線穿過針眼一樣困難。”
稻盛和夫先生認為“這麼拼命地努力,虧損的話就太不應該了”,於是他認真思考了關於定價的問題。
事實上,不少人每天起早貪黑,奔波勞碌,埋頭苦幹,不可謂不努力,卻依然貧窮。
蘭徹斯特經營法專家竹田陽一先生將這種“每日勞碌不停,卻仍然一貧如洗的狀態”諷刺為“窮忙”。
為了不再“窮忙”“瞎忙”,企業經營者必須重視“定價”。
還有,千萬別忘了,成本費用也屬於“定價”的範疇。以下,Enjoy:
01
價值決定“定價”
在產品成本上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潤,這種定價方式叫做“成本加成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多數經營者都在使用這種定價方式。
實際上,這是錯誤的。
譬如,在800日元的成本上加上200日元利潤,售價即為1000日元。
但如果有人以700日元的價格出售相同的產品,則該產品在市場中的價值就變為700日元,於是售價為1000日元的東西就會因價格太高而滯銷。
反之,即便產品的生產成本只有800日元,如果顧客願意花3000日元購買,那麼該產品在市場中的價值就是3000日元,儘管利潤很高,但也並非惡意欺詐。
沒錯,“定價”取決於產品價值。隨處可見的東西,不論怎麼挖空心思“定價”,也定不出一個好價格。
為了“定價”更高,我們要經營世間少有、競爭對手稀少、附加價值高的產品和服務。
或許有人會說:“說得容易!假如能做到,我就不用這麼辛苦了。”然而,有實力的企業往往都不畏艱難,會在這個方面下功夫。
總之,依據產品的市場“價值”定價是必須堅守的大原則。
稻盛和夫先生也說過:“價格要定在客戶樂於接受的最高點上,定在如線恰恰穿過針孔般精準的一點上。”
所以,請所有經營者務必找出這個“精準的一點”。
不過請各位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說“成本加成法”沒有存在的必要。
如果在不瞭解成本的情況下按市場價值出售產品或服務,就無法掌控盈利。
02
價值價格比
其實,任何工作都可以用“價值/價格”體現“價值”和“價格”之間的關係。
“價值”低,“價格”也會降低,“價值”提升,“價格”就會隨之上升。
當然,也存在價值高、售價低的情況。
請問,在定價時,您採取的策略是降低價格(利用低價策略)還是提高價格(利用提升附加價值、差異化或細分市場策略)?
“降低價格,薄利多銷”是一種策略。
但如果與資本雄厚的大企業競爭,我們無論在採購價格、員工素質,還是在服務品質、品牌知名度方面都有很大差距,因此,低價策略往往無法奏效。
相反,想要提高“價格”,就必須提升“價值”。這是理所當然的,卻沒有那麼容易做到。
但我敢說,幾乎所有的中小微企業都應當選擇“高價值”策略。
讓我再詳細解釋下“價值/價格”的關係:
1.價值/價格<100%——顧客“不滿”
2.價值/價格=100%——“滿意”,顧客喜歡上你
3.價值/價格=150%——“感動”,顧客成為回頭客
4.價值/價格=200%——“尊敬”,顧客成為你的擁戴者
假如我們的產品或服務能達到3級和4級的水準,在“價值”驅動下,“價格”自然會上升。思考“定價”時要有這樣的意識,這非常重要。
03
“價值”的內容
我們要思考,產品的“價值”到底是什麼呢?
它就是“品質”“技術”“交貨期”“服務”這四個要素。
如果企業在這四個方面都具備優勢,銷售自然穩定,企業也能持續發展(第五個要素是價格,因為價格是分母,所以不在此說明)。
只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企業在這四個方面都要滿足兩個條件:
第一,顧客滿意;
第二,超越競爭對手。
企業必須時刻快速獲取與顧客、同行企業、社會相關的一切信息。根據這些信息提升四個方面的水平,“付出不亞於任何人的努力”,提高顧客感知的、而非自己認為的價值,並保持這種價值。
在這四個方面中,“服務”尤為重要。
做好品質、技術、交貨期是人人重視、理所應當的。同行的企業也會致力於提升這幾個要素的水平,所以往往很難拉開差距。
相反,“無形的人格”“人性化”等要素也非常重要,它使買方認準“你的公司”和“你的產品”,最終決定經營的成敗。
人性化這種要素,要提升起來並不簡單。而且它看不見摸不著,其他企業也很難模仿與掌握。
因此,一旦在人性化這一要素上拉開差距,企業的優勢就不容易被發現,更不容易被趕超。
順帶提一句,人性化也是稻盛和夫先生公司的秘密武器。雖然產品隨處可見,但客戶卻只認準這一家,這就是人格、理念的魅力。
最終,企業還是需要憑對客戶的誠意、熱情及關愛分出高下的。因為,顧客是人。
04
定價是領導者的職責
創業以來,稻盛和夫先生一直強調“定價與領導者直接相關”,可見“定價”的重要性。絕不可以把“定價”全部交託給銷售人員。
社長身為企業領導者,是最為公司經營著想、最認真思考經營的人,而“定價”是決定產品或商品銷售額的大事,關係著企業的生死存亡,所以,理應由企業領導者慎重思考。
最瞭解公司情況的人是社長。
一個企業要麼定價失敗,陷入一窮二白的困境;要麼定價精準,經營穩健安定,可以說,全部的責任都在社長的雙肩之上。
盛和塾的前顧問曾告訴我們:“如果母鳥不能養活雛鳥,就應該辭去母親的職務。”從這個意義上看,領導者對“定價”決不能馬馬虎虎,敷衍了事。
稻盛和夫先生也曾明明白白地告誡我們,“經營者應該做好定價,爭取訂單”,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定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由於競爭對手的出現或市場需求變化,產品價值也會悄然改變。產品價值時刻都在變動,而對市場變化最敏銳的理應是社長,因此由社長決定產品定價是理所當然的。
但請不要誤會,我這麼說的意思並非主張每個產品都必須由社長親自“定價”。
對銷售負責人提交的定價進行判斷,也是社長進行“定價”的表現。
05
做好定價
“定價”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稻盛和夫先生說,定價需要豐富的知識、勤奮的鑽研和努力。
因此,為了準確定價,我們必須做好一些工作。
1.打造自己的“相撲臺”
如果競爭對手太多,就會引發價格戰,也就談不上“定價”。因此,要儘可能找到沒有競爭對手的市場。
著名的《孫子兵法》中有“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的說法,大家可以參詳。
1)NO.1戰略
在眾多競爭者中,把自己公司的“品質、技術、交貨期、服務”提升到一流水平。
提升的標準是在100家公司之中位居前三名。
2)唯一戰略
經營沒有競爭對手的、獨特的產品和服務。
這也需要大量的技術、鑽研和努力,要生產出獨一無二的產品並非易事。
這一戰略還包括選擇沒有強大競爭對手的行業、領域、客戶群、地區、銷售方式等。
3)組合拳戰略
組合若干要素,形成獨特或具備強大優勢的產品。如果就每個單一要素來看,或許競爭對手眾多,難以勝出。
但如果把三個或更多因素組合起來,在綜合分上做到第一,努力一下是可能實現的。
尋找自己公司的優勢組合,把所有力量都聚焦在這個組合上。
這些單一的要素不限於產品,可以是任何東西,包括縮短交貨期,提升售後服務質量,豐富產品或商品相關的知識,贏得客戶滿意等。
2.信息的三個來源
在上面我寫了三個戰略。
然而,沒有準確的信息,就無法制定出卓有成效的戰略。
那麼,信息從哪兒來呢?信息的來源有三個:顧客、競爭對手、社會。
1)顧客
任何戰略的首要目的是吸引顧客購買產品。倘若不瞭解客戶在品質、技術、交貨期、服務、價格方面的需求,其他目的就無從談起。
2)競爭對手
即使我們能滿足顧客的需求,但如果其他公司在品質、技術、交貨期、服務、價格上更有優勢,自然會受到顧客的青睞。
因此我們必須知己知彼,瞭解自己企業的產品、服務相較於其他公司的優劣所在。
3)社會
僅僅掌握顧客和競爭對手的信息並不足夠。
譬如,如果政府提出“高速公路免費”的主張,之前大家為了享受“週六日高速路費1000日元”的優惠而爭先恐後安裝的ETC或許就會退出歷史舞臺。
另外,如果日本在國際上宣稱“為了緩解全球溫室效應,要削減25%的排放”,日本產業界就必須朝生態環保的方向前進。
這樣一來,生態環保的相關行業必將得到發展,反之,背道而馳的行業必將逐漸萎縮。
如果不瞭解社會乃至全球動態,就無法構建永續穩定發展的業務結構。
上面講述了三種信息的必要性,但並不是獲取了信息便能高枕無憂了。
如果信息滯後,同樣會被競爭對手搶佔先機,落在他人之後。切記,最要緊的是,比其他公司更快、更多、更準確地獲取信息。
3.詢問對方的心理價位
上文講了信息來源之一是“顧客”。
其中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向有購買意向的顧客詢問價格。稻盛和夫先生有過這樣的經歷。某大企業M公司通過多次談判,將某個零部件的產品價格壓到最底線。
為了擴大該零部件的銷路,身為社長的他親自跑到另一家企業A公司推銷產品。
稻盛和夫先生雖然不善言辭,卻滿懷熱情,仔細地向A公司的採購負責人講解了產品的特點和便利性,很幸運,對方認可並願意採購產品。
當談到價格時,他突然直截了當地用關西話問:“多少錢您會買?”對方隨口答道:“我們公司也不寬裕,最多隻能出到X價錢。”這個價格竟然比賣給M公司的價格高得多。
於是,稻盛和夫先生對A公司的採購負責人說:“哎呀,我們公司也不容易啊,不過讓我想想辦法。”說完接下訂單,揚長而去。
A公司把這個零部件作為自家產品的一部分,M公司也將它用於製造自家產品。不管哪家公司都在生產多種產品,使用大量零部件,其成本結構和計算方式不盡相同。
“原來,產品因採購的公司不同,價值也不一樣!”“定價”的確取決於產品價值。
4.迎合市場價值創造產品
有時候,儘管市場上已經有了相對穩定的價格,但客戶仍然堅持要求降價,這時應該怎麼辦?
1)迎合市場價格
“定價”不僅是標註的售價,包括採購成本在內的費用也屬於“定價”範疇。
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市場價格開動腦筋,鑽研創新,全力以赴,將生產成本降下來,以便獲取利潤。
在稻盛和夫先生的公司,研發部門的工作不僅是研發新產品,還包括徹底研究“如何降低生產成本”。
他們手持秒錶,計算走路及產品流動的速度。他們做各種嘗試,夜以繼日地鑽研如何才能降低生產成本。
採購原料也一樣。如果不使用A級品仍然能保證產品的功能與質量,他們就會嘗試使用B級品。
採購原材料時,他們也會向多家供應商詢價,毫不懈怠,爭取用最適當的價格購入材料。稻盛和夫先生說,要降低20%的生產成本非常困難,但降低50%反而比較簡單。
這是因為,如果想將成本降低20%,大家只會按照慣性思維,在既有的方式方法上做文章,所以很難將成本降下來。
可如果要降低50%的成本,過往的思路、方式方法一概行不通了,大家便不得不從零開始,進行顛覆性思考。
外行往往能想出好點子,就是這個道理。
2)勇敢地談判
話雖這麼說,可是有時我們即使再努力也無法把成本降下來。
這時,就必須鼓起勇氣,滿懷熱誠地與對方交流,贏得對方的理解。
當然,前提是我們對自己的產品、服務有信心,這種做法才能成立。
我們必須真心希望對方幸福,心懷強烈信念,相信自己比任何競爭對手都能給予對方幫助。
記住,“失掉訂單的時候,才是爭奪訂單的開始。”各位,勇敢地前進吧。
閱讀更多 世維學社 的文章
關鍵字: 稻盛和夫 原汁原味的德系SUV 伴隨成長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