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一次名分之争,令年轻官员前途尽毁,却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幸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首词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令人读来荡气回肠,不由得在心头平添万千感慨。同时,这首词还被后世编了曲,作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因此,每当这首词悠扬的旋律响起,总能将我们带回到那血洒疆场、逐鹿天下的三国时代。这首词的作者就是被称为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是他因“大议礼”事件触犯嘉靖皇帝龙威、被发配云南,途经湖北江陵时,触景生情而写下的,堪称千古绝唱!而经过“大议礼”事件之后,杨慎前途尽毁,大明王朝从此少了一位官僚,却多了一位誉满天下的才子。

一次名分之争,令年轻官员前途尽毁,却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幸事

意气风发少年志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初号月溪、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内阁首辅杨廷和之子。

杨慎的前半生还算是比较顺利的,作为当朝首辅杨廷和之子,绝对称得上是万众瞩目,同时,他自小聪明,七岁就能熟读诗书,十一岁就能写诗作文,并且功力不凡,其所作诗文,深得长辈们的赏识和青睐,说是神童,也并不为过。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彻底名闻天下,因为这一年他参加殿试,成功考中了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正式步入仕途。

一次名分之争,令年轻官员前途尽毁,却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幸事

毕竟父亲是当朝首辅,朝中第一号人物,再加上自己状元的身份,因此,踏入官场之后的杨慎,做官也是顺风顺水,到嘉靖初年就做到了经筵讲官,虽说级别不高,但却是一个前途远大的官职,因为经筵讲官的职责就是替皇帝讲解书史的官职,通俗点说就是皇帝的近侍、皇帝身边的人,只要和皇帝搞好了关系,将来顺利入阁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甚至成为内阁首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无意外,他将来必定也是他父亲杨廷和式的人物,成为大明王朝权倾一时的官僚,因此,此时的杨慎可谓是前程似锦、意气风发。然而,随着“大议礼”事件的发生,杨慎的人生却彻底被扭转。

一次名分之争,令年轻官员前途尽毁,却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幸事

议礼之争陷风波

“大议礼”事件是嘉靖皇帝朱厚熜与大臣的第二次直接交锋,首先由大臣主动发起攻击,在嘉靖皇帝登基后的第六天,由内阁首辅杨廷和主导,礼部尚书毛澄上疏,表示为了符合正统继位的祖制,嘉靖应该拜自己的大伯——明孝宗朱佑樘为父,称自己的父亲兴献王朱佑杬为皇叔考,母亲为皇叔母。

面对爹娘名分即将不保的尴尬局面,嘉靖一方面尽力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周旋,另一方面在张璁、桂萼两大议礼干将的据理力争和他母亲不解决名分问题拒不进京的要挟下,杨廷和最终妥协让步,一方面将嘉靖的父母尊奉为兴献帝和兴献后,另一方面又不动声色地将张璁、桂萼两大议礼干将贬谪出京,“大议礼”之争暂时落下帷幕。

一次名分之争,令年轻官员前途尽毁,却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幸事

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烽烟再起,嘉靖皇帝议礼干将之一的桂萼旧事重提,上疏表示对皇帝父母现有的封号不合适,应重新再议礼,嘉靖大喜,于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召集群臣商议重新议礼事宜,准备将父亲兴献王尊奉为皇考,对此,宦海沉浮几十年的杨廷和,或许对这种无休无止的君臣相斗早已心灰意冷,因此,向嘉靖提出了退休回家(致仕)的请求,杨廷和的举动倒是让嘉靖颇感意外,但自己此时地位已经逐渐稳固,也就顺势同意了杨廷和的请求,同时,在君臣双方的据理力争下,嘉靖三年(1524年)三月,嘉靖勉强同意将父母分别奉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和"本生母章圣皇太后"。

一次名分之争,令年轻官员前途尽毁,却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幸事

当然了,嘉靖对于这样的结果还是不满意的,因为这样的结果只表明兴献王夫妇是他生物学上的生身父母,但在宗法上,明孝宗朱佑樘和张太后依然是他的父母,因此,在张璁、桂萼的支持下,他又开始琢磨着将“本生”二子再去掉。面对嘉靖皇帝的得寸进尺,再加上杨廷和的落寞离去,彻底激化了君臣之间的矛盾,而此时以杨慎为首的年轻一代官员也已经成长,他们强行从老一辈官员手中接过议礼大旗,将君臣矛盾彻底推向高潮。

一次名分之争,令年轻官员前途尽毁,却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幸事

龙颜大怒施廷杖

矛盾终于在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爆发,当天早朝,嘉靖诏谕礼部,准备为父母上册文、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安排完工作后,嘉靖没有过多理会群臣,也没有给群臣反对进言的机会,就宣布退朝。退朝后,以杨慎和礼部左侍郎何孟春积极鼓动群臣去向嘉靖示威施压,尤其以杨慎"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坚守节操大义而死,就在今日" 的宣言最具鼓动性,于是集结起来的群臣来到左顺门,跪请嘉靖改变旨意,同时还放声大哭,哭声震天,响彻寰宇。

一次名分之争,令年轻官员前途尽毁,却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幸事

嘉靖皇帝在文华殿听闻外面的哭闹声,先后多次派太监去安抚,并传谕大臣退朝散去,按理说,有了皇帝的旨意,他们应该尽快奉旨散去,可当日大臣们的情绪彻底失控,决心和皇帝死磕到底,任凭太监好说歹说,他们就是不散,这彻底触怒了嘉靖龙威,令他龙颜大怒,当即下令锦衣卫逮捕为首者八人,下诏狱,同时将五品以下官员一百三十四人下狱拷讯,四品以上官员八十六人停职待罪。嘉靖最终也得偿所愿,不久就将他的父亲尊奉为"皇考恭穆献皇帝",生母"圣母章圣皇太后",而明孝宗被奉为"皇伯考",张太后为"皇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

处理完事,就该处理人了,七月二十日,锦衣卫请示嘉靖该如何处置被逮捕的大臣,嘉靖当即作出处理决定:四品以上官员停俸,五品以下官员当廷杖责,杨慎等人皆被杖责,此次廷杖共计打死大臣十六人,鉴于杨慎在此次事件当中的“突出表现”,给嘉靖皇帝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此,在廷杖十天后,杨慎又被拉回去打了一顿,两顿廷杖下来,险些要了他的命。历时三年,轰轰烈烈的“大议礼”事件最终以嘉靖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一次名分之争,令年轻官员前途尽毁,却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幸事

前途尽毁戍滇南

由于杨慎给嘉靖留下了极坏、极深的印象,因此,在对杨慎的处理上,先后两顿廷杖不说,还将他流放到了云南永昌卫(今云南省保山市),这对原本前途远大的杨慎来说可谓是毁灭性的打击,要知道,这个地方即便是现在依然是欠发达地区,更别提是在明朝时候了,说是蛮荒之地也并不为过,被贬到这么一个地方,他的政治生涯也算是彻底结束了!

当然了,这些事情并不是杨慎此时应该考虑的事情,嘉靖对他那真不叫恨,而是极度痛恨,给他的命令是尽早滚蛋,立刻!马上!因此,杨慎只得在仆人的搀扶下,勉强坐上马车,赶赴永昌卫,开始了近30年的流放生活。

一次名分之争,令年轻官员前途尽毁,却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幸事

悠然自得醉山水

杨慎到了流放之地后,并未自暴自弃、消极颓废,而是奋发有为,他寄情于山水,著书写作。同时,虽然他不再为官,但依然不忘国事,关心民间疾苦,写下了《海门行》、《后海门行》等揭露豪绅地主勾结地方官吏,借疏海口占田肥私行为的诗篇,体现了他“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情怀。

可远在京城的嘉靖总是念念不忘这个带头闹事的杨慎,因此,闲暇之余,还要时常“问候”一下杨慎的生活境况,每逢这时,他身边的人都会告诉他杨慎在云南的生活有多艰难、有多艰苦,这时,他总是能够露出满意的笑容,慢慢地,他对杨慎这种特殊的“问候”方式也成为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经常乐此不疲,可见,他对杨慎正是痛恨到了极点!

一次名分之争,令年轻官员前途尽毁,却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幸事

著作等身传后世

据记载,杨慎在近30年的流放生涯当中,与当地官员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得到了当地官员的善待,嘉靖五年(1526年),父亲杨廷和患病,他也得以短暂回家探视,嘉靖八年(1529年),父亲杨廷和病逝,也获准得以回家替父亲送终,尽到了为人子该有的孝道,从此之后,他了无牵挂,遍访名山大川,四川、云南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也留下了很多传世佳作。

一次名分之争,令年轻官员前途尽毁,却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幸事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杨慎在永昌去世,享年72岁 。临终前,留下了"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的警句勉励后人,他去世后,在当地官员的帮助下,他也得以还葬于故乡新都,一代才子终归尘土!

杨慎一生,著作颇丰,著述多达100余种,仅诗篇就约有2300首,这些诗篇,有抒发思乡之情的、有咏叹怀归之意的、有关心民间疾苦的......同时,他在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方面,都有涉猎,他的词和散曲,清新绮丽,留下了诸多名篇广为传诵!

一次名分之争,令年轻官员前途尽毁,却成了我国文学史上的幸事

杨慎作为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才学自不必说,做官也是顺风顺水,在官场上,他原本有着光明的前程,却因为一场“大议礼”之争,先后两次被杖责,还被流放到了遥远的蛮荒之地,前途尽毁,这是他一生最大的不幸!但也正是这段艰难的流放时光,造就了他文学上的成就,他留下的著作,成为了我国文学丛林当中一簇艳丽的花团,光彩夺目、绚烂千古!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不幸,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大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