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难忘知青岁月:那年,18岁的我在农村做电工

图:来自网络


在我下乡插队的第三个年头,恰好18周岁。


当时和我一同下乡的同学都陆续招工,离开了农村。而我则因为父亲所谓的历史问题,仍然坚守在广阔天地练红心。由于我老实听话,村领导为了安抚我的情绪,便把我抽调至大队,担任了一名农村电工。


难忘知青岁月:那年,18岁的我在农村做电工

我下放的村庄,共有8个生产队,2000多人口。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农村用电刚刚开始,当时由受条件限制,生产队机井用的电线杆大都是用柳木或者槐木,稍稍加工,上面安上一个横杆,或者用螺丝固定,或者用铁絲捆扎,其高度大约在4米左右。


由于线杆较细,无法使用脚扣或登高板,在架线时都是用一个特制的木梯,站在上面进行布线。一开始站在梯子上,摇摇晃晃的,心里特别紧张。一些离变压器较远的农田,要立上一二十根这样的简易线杆,歪歪扭扭,高低不平,布起线来,特别吃力。当把线路架设好,装上电机开始使用后,工作量就不太大了。每天主要是到各条线路巡查一下。


为了方便,我还特地从集镇修车铺里,花了60多元钱买了一部旧的自行车,又从已参加工作的同学那里,索要了一件深蓝色的工作服。于是,白天我挎着装有钳子,板手,罗丝刀,黑胶布和电笔的工具夹,骑着车子围着村庄四周凡有用电的地方,一些社员看了,却也投来好奇或者羨慕的目光。

由于我所在的大队,当时是“学大寨,赶郭庄″的先进典型,正试点将生产队核算改为大队核算,原有的一些生产队磨坊,统一集中在大队,因此,大队的加工磨坊,生意特别忙,我有时也要帮忙,替换他们吃个饭。


难忘知青岁月:那年,18岁的我在农村做电工

大队还有一个油坊,当时也改为用电力驱动:在碾的支撑架中部,立有一根木杆,上面分别用三个轴承,将三根380伏的电线连接后,接至一台电机上,通电后,电机启动,轴承转动,通过电机上的皮带轮带动了大石碾。这样就省去了用牲口拉碾,同时效率也大大提高。


不过麻烦事也挺多,一旦轴承失灵,电线就会缠在一起而造成短路跳闸,有时还会将电线弄断,油坊虽有专人看护,但是一旦电线烧断,还需由我负责维护。

农村里油坊压油,一般都安排在冬季,由于我们那里是产棉区,大部分都是压榨棉种油。当把棉籽经过电碾压碎后,就要上锅来蒸,待用大火蒸到一定程度时,将料铺在一个用竹子编的园圈内,有人要赤脚站在上面踩实。


然后将一二十个放入棉籽的竹圈,横放在一个特制的糟子上,在一端装上大小,宽窄不同的木楔,一位姓黄的师傅,时年大约有50多岁,身体很壮实,他穿着短褂,有时甚至赤膊,手举18磅重的大锤,呼着号子,用力砸着木楔,当将所有木楔砸实砸紧后,棉油便顺着竹圈流了出来。这种力气活,绝非是一般人能干下来的。


中午一顿饭,一般都是在大锅里烧萝卜,白菜和细粉,锅四周贴一圈杂面饼。由于吃油方便,所以菜的油水很大,每次烧菜几乎都要用一小碗油,有时用油炸馍,香酥酥的,很好吃。

担任了大队电工,我也把家搬到了大队的广播室里,每天清晨要放广播,转播县广播站和省台中央台的新闻。晚上有时大队领导要讲讲话,布置安排一下明天的工作。

就在那年冬天,大队文化室又排演了几个小的文艺节目,在《沙家浜,智斗》一场中,我又扮演了刁德一这个角色。(刚下乡的笫一年曾扮演了《红灯记》中鸠山)事后多年每想起来,总觉好笑,本人形象尚可,但却总是扮演反派角色。


难忘知青岁月:那年,18岁的我在农村做电工

在农村插队的几年里,它记录着一个年代所发生的故事,时光飞逝,回想着那段岁月,有些事情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