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皇太极死后,满洲的八旗究竟都支持谁继位?

永州章氏


1643年,即清崇德八年,满清入主中原的前一年,皇太极因心脑血管疾病猝死于沈阳。随之而来的就是围绕着皇权归属展开的明争暗斗,甚至险些兵戎相见,保持克制的不仅仅是多尔衮,无论是后宫、两黄旗旗臣、多尔衮还有几乎所有参与方都保持了应有的冷静,当然,这种冷静是相对的,装相壮场面的事情也还是要做,不如此便不足以显示决心,各派势力虽然都觊觎皇位,但好在底线尚在,内斗是任何人都不想看到,也不允许发生的,无论是多尔衮还是豪格,一旦挑起兵事,谁先出手谁就会落入万劫不复之地这是肯定的,简单说,可以争、可以抢、可以斗,但是别抄家伙。

皇太极自被推举为汗继而建立大清登基为帝以来,一直在面对不同对手的不断挑战,面对八王共治这种貌似民主的制度,各个旗主的私心和不训一览无余,无奈中皇太极选择了通过打压其他旗主,借以提高统治威望和权利的行动,无论手段如何强硬,事实证明效果是极好的,他完美的解决了“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皇太极的死过于突然,虽然前兆频现,皇太极也自知病体日趋衰败,但谁也没能想到等待他的是令人不及反应的猝死,所以在他生前好不容易聚拢后收于手中的权利,一下子又仿似回到了努尔哈赤刚刚过世时候的状态,又再次面临八王决议,所以乱象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而这一次远比皇太极上位矛盾更为尖锐,较之也更为凶险。

真正掌握话语权的无非是代善、豪格、阿达礼、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至于索尼、鳌拜、硕托之流根本不在一个层次。

单列出来,讲在前面,硕托是代善的儿子,阿达礼是代善的孙子,说在前面是因为,一会儿代善一发话,现场哑火一片,大家别奇怪,但是所在阵营和支持谁,这是两码事,相同阵营也会支持不同的人,这才有了后来的谋立被杀事件。拉帮结派的他们身后都是一群人,哪个都不容小觑。

比如鳌拜这类人,为什么敢和多尔衮犯驴,一是出于对皇太极的忠诚,二是涉及自己的最根本利益,三是老哥们的忠义能为皇太极自请殉葬,自己要是为旧主连得罪人都不敢,以后也就别混了,一群人盯着看呢。

人的脸树的皮,皇太极刚死,章京安达里和敦达里主动要求陪葬皇太极,也就是殉葬,因为皇太极生前对他俩实在太好了,皇太极归天,他俩不愿意独活,忠心到这种程度恐怕会让所谓的满洲第一巴图鲁脸红好长时间吧。

老哥俩临殉葬放心不下,一个问皇位交接事,一个表达为豪格不惜身命(他死前名义上属豪格部),保皇(黄)派,让他俩放心云云,这话在大伙儿耳中萦绕尚未散去,崇政殿上哪能服软呢。

从开始夺权,参与势力就不只是多尔衮和豪格,各位,小福临忙着吃奶没去(玩笑),但是他这个虚设的位子一直都在,是谁也无法忽视的。

再者,三方势力不是到了崇政殿才想起来互抡的,皇太极刚死,私下就都沟通过思想,谁也不敢把多尔衮得罪的太狠,包括代善也不敢,所以皇位的事儿两黄旗旗臣早先就已经让步并且设下了底线,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私下沟通中,谁也没定下来必须就得是豪格,福临当时就有位子。(私下暂时商定,豪格登基,福临太子,兄终弟及。所以豪格才敢在崇政殿玩三请三让这套,没想到玩砸了。而多尔衮和索尼的交流结果是,皇太极的儿子就行。)

如果没有多尔衮,豪格能顺利登基么?够呛,政治这东西,还没走到最后一步,真不好说,豪格本身底子也够薄的,否则也不会被那么轻易被放弃,只有他自己不自知自己的底子有多薄,多尔衮只不过分析的足够透彻,帮手后面不露面的家伙把豪格跳过去而已,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豪格上位多尔衮必死-----“若立肃王(豪格),我等具无生理”,就此分家单过也不奇怪,多铎那小脾气上来,把鳌拜剁了也就剁了(老干将们都死了,后来鳌拜才敢这么狂),都是爱新觉罗家的家奴,仅此而已,鳌拜索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背后的势力。

那么既然自己无法得到皇位,那么帮助一下敌人的敌人也好,多尔衮也不想豪格上位,所以才提出了福临登基,这不是,不是,不是临时起意一拍脑门想起来的------

所以江湖传闻,布木布泰的确是下嫁了,只不过下嫁的不是多尔衮,而是代善......阿巴亥玩这套把自己玩死了,布木布泰玩这招玩活了。

最初,两黄旗加上正蓝旗的何洛会都是支持豪格的,其中索尼、鳌拜、图赖、图尔格(遏必隆的哥哥,原镶白旗,被阿济格折腾跑了)都属于绝对死硬派,宁死不屈那种,即便没有夺位这回事,他们和两白旗也是死仇一般。

多铎、阿济格、硕托、阿达礼都是支持多尔衮的,但是代善一发话,在那种场合硕托和阿达礼立马哑火,前面说过,一个要喊爹,一个喊爷爷,没法在公开场合硬扛,只能事后搞小动作。

夺位序幕在崇政殿拉开,此时的皇城和崇政殿,已经被索尼、鳌拜为首的两黄势力团团包围,张弓开弩,一触即发。

代善主持,索尼鳌拜抢先发声,豪格继位,多尔衮轻轻地摆了摆手,意思就是请您滚出去,这儿没你们这些奴才说话的份儿。

多铎从来都不怕索尼这群人,直接跳出来要求多尔衮继位,因为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太高,多尔衮也在盘算踌躇。

多铎说:你不当皇帝,那我当!-_-||

太祖遗诏可是有我多铎的名字呢!

多尔衮说:还有人家豪格的名字呢,可不止你自己。

豪格对这哥仨都够怵头的,所以没有直顶,说了句“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就飘飘然走了,他走了......充分学习皇太极三请三让,好像大局已定的样子。

多铎说,那就代善,代善可不敢接茬,这档口,德高望重可不好使,更可况他的德行大家都懂的,早就没有资格觊觎皇位了。代善说,我老了,言外之意就是-----别缺德了,让我多活两年吧。

代善:多尔衮上位的话......

嗖嗖嗖,两黄旗臣急眼了,佩剑闯殿,必须皇太极的儿子继位,否则我们宁可全死掉陪主子一起走,这绝对是要豁命了,多尔衮也同样有底线,那就是无论如何不能让大清势力分崩离析,所以提出福临继位,对方也同样忌惮于多尔衮的势力,并且再退了一步,同意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福临,两白旗的构成是从前的两黄旗,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资源倾向那么多年,底子很厚,实力超高的。

皇太极死后,满洲的八旗究竟都支持谁继位?

按旗色来分的话:

保皇派:正黄旗、镶黄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领镶蓝旗的济尔哈朗我没怎么提是因为,他心里支持豪格,但是胆小怕事,不敢得罪多尔衮,私下早和两黄交底了,但是又要虚以为蛇糊弄多尔衮,所以一直算不上旗帜鲜明的支持某一方,尘埃落定的情况下,才敢说说实话。

多尔衮:很明显,正白、镶白旗。阿达礼和硕托最后被多尔衮利用,俩人后几天上蹿下跳的拥立多尔衮,被代善大义灭亲的交出去了,多尔衮没容俩人说话直接就杀了,这件事今后有机会我会专题阐述。


古今通史


我是历史小明王,我来回答。

八旗的雏形

自努尔哈赤创立八旗以来整个满清部极速的凝聚成了较强的战斗力,后来皇太极继位之后也基本遵循这个制度,他自己掌握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

多尔衮 多铎两兄弟统领正白旗,镶白旗。

代善父子执掌正红旗,镶红旗

济尔哈朗掌握镶蓝旗。

当时的局势

当时皇太极暴毙之后最有继承权的是长子豪格,多尔衮这两股势力,因为满清没有立长子的传统,所以两人为皇位开始争夺,代善父子,济尔哈朗则选择保持中立,这样一来豪格跟多尔衮的实力就变得相差无几,一开始多尔衮就去争取过代善父子,但是代善这个老狐狸始终没有表态到底要支持谁当皇帝,济尔哈朗为人非常谨慎,他总是给别人一种墙头草的感觉,所以多尔衮也不指望他,但是唯一的问题是如果豪格,多尔衮为皇位打起来的话,那么代善,济尔哈朗就会对挑起争端的一方下手,所以两人投鼠忌器一直没有爆发冲突。

渔翁得利

当时双方争执不下的关键时刻,多尔衮不知道是吃错了什么药居然要退出争夺皇位的资格,提议立皇太极的小儿子年仅五岁的福临为帝,这一下子豪格可傻眼了,直接就失去了继承资格,因为福临是他的亲弟弟,如果他继续争夺的话就会遭受到另外人的攻击,福临的娘大玉儿那是多尔衮的老相好,所以多尔衮这招十分厉害,五岁的福临没有执政能力,他自立为摄政王,权力上跟皇帝几乎没有区别,加上大玉儿的这层特殊关系,所以实际上的胜利者还是多尔衮。


历史小明王


谁不想坐那一把龙骑?谁不觊觎王位?哪怕是调用军队包围议事厅,也不能让“九五之尊”落入他人之手。这就是皇太极死后,诸王争夺皇位的现场气氛。

皇太极死去留下的“皇位之争”

公元1643年,皇太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去世,清朝的臣子们一下子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人心浮动。“国不可一日无君”呀!自然,“选立皇嗣”就成了宫廷的头等大事。

各王都在心里掂量自己的胜算

按照当时的情形而论,八旗诸王都有资格作为“候选人”。因此,大清的诸王们个个都跃跃欲试。但是,谁也别想顺顺当当地入选。可以想象,竞争的局面肯定是异常激烈的。这其中,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蒙格最有希望入选。

起初,努尔哈赤的长子礼亲王代善和努尔哈赤的侄子郑亲王济尔哈朗起初也信心满足,但后来都“知难而退”了。

那么,多尔衮呢?——他是努尔哈赤第14子,屡立战功,掌管吏部。所以多尔衮可谓实至名:,在诸贝勒王中的地位卓然独立。

那么,蒙格呢?——他是皇太极长子。初封贝勒,皇太极时升为和硕贝勒,后又被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在“松锦之战”中也有不俗表现。无疑也是一位拔尖人物。

我们将二人的胜率作个比较吧

①多尔衮战功赫赫,同母的兄弟阿济格和多铎都有权势。这一点蒙格不如他。

②多尔衮与多铎是两白旗主,而蒙格是正蓝旗主。皇太极是两黄旗主。黄旗最为“尊贵”。由于皇太极与蒙格的父子关系,估计两黄旗会力挺蒙格。③由于多年并肩作战的友谊,两黄旗中拥护多尔衮的大有人在④皇太极深爱多尔衮,对自己的儿子蒙格则相对冷淡。


以上四点,可以看出多尔衮的胜算更大。但是,下面一点使多尔衮遭遇重大挑战,这就是“父死子袭制”。

满族原是“择优”,后来受汉文化的影响,也接受汉族的封建礼法——“父死子继”。在这一点上,代善和济尔哈朗表现得尤为坚决。从这一点来看,蒙格的胜算更大。

到揭开底牌的时候了

皇太极出世后的第五天,多尔衮和豪格正面交锋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会议之前,多尔衮先找到两黄旗大臣索尼试探口风。但索尼直接了当:“必须在先帝之子中立一位”。

会议气氛格外紧张。两黄旗大臣们为了不使本旗地位下降,竟然出动军队把会议地点——“崇政殿”团团包围了起来。

会议的气氛一下子紧张了起来。长久的对峙之后,多铎先发制人,力推多尔衮。但多尔衮不敢应允。他便说:“你不同意继位,那我就是最佳人选。太祖遗诏中也有我的名字”。

多尔衮立即反对:“仅凭遗诏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多铎哪会知道多尔衮不应承并不代表不想要呢?他是不想把会议搞砸,所以不想太早表态。

多铎很无奈,但无论如何不能让两黄旗的人继续皇位,于是又荐代善。

代善本来没有奢望了,他只想起着平衡各方的作用。两黄旗、两白旗的人都不好惹呀!见多铎提到自己。于是把心一横:“蒙格是先帝之子,立他最为合适。我年事已高,胜任不了”。

豪格听后异常亢奋。但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三兄弟一言不发,其他诸王也态度冷淡。蒙格觉得没趣,便面露怨色地说:“我德浅才薄,难担此任”,说罢离席而去。

两黄旗大臣们见事情闹僵了,便群起抗议,甚至以死相威胁:“若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决不答应”。会议到此时已经开不下去了,后台甚至已有人准备动手了。

代善的提议无人响应,各方的对峙更加严重了。他大为恼火,也扬长而去。八王阿齐格见状也提前出局。十王多铎也满面愁容。

多尔衮见局势发展成这样,这是没有想到的。看来要调整策略了。经过反复思考之后,他决定以退为进

“既然蒙格谦让退出,不愿继位,那就算了吧!我们就立先帝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吧”!不过他又提:“福临尚小,无法亲政。就由我和济尔哈朗暂为辅政。等福临成年之后再归政于他”。

没有任何人提出异议,皇位就这样定了下来。多尔衮果然是大政治家的风范。把很有可能出现的兵刃之灾化解于无形。殿外将士悄没声息地退去了。

各位看官,现在你们能想到各方都支持谁了吗?

黄旗大臣们——管他蒙格还是福临,只要两黄旗作为皇帝之旗一事没有变动,保驾皇子的目的也达到了。

代善——管他是蒙格还是福临,反正都是皇太极之子。

济尓哈朗一一本倾向于蒙格,但立福临他也不反对。何况多尔衮把他也提到“摄政王”的位置。于人无害,于已有利,何乐而不为呢?

阿济格和多铎两兄弟——唉!皇位没想到还是落到皇太极儿子的手中。但无奈是哥哥主动提出的。虽有不满,也只好藏在心里。

多尔衮——为了和解,忍了算了!再又想想:侄皇帝年仅6岁,济尔哈朗性格隐忍懦弱,其实自己这个“摄政王”同皇帝差不多。差不多就行了!

福临呢——我什么都不知道呀!你们让我当,我就当呗!天上掉陷饼,有捡白不捡。


蒙格呢?——本来是最热门人选,结果呢?别人吃荤,他别说吃素,连汤汁也没有分给他一羹。谁让他当初故作高姿态呢?

文章最后,我想向多、福、蒙三人各提一个问题:

①多尔衮:你真是“八面珑珑”呀!你的提议咋这么绝呢?②福临:你这小子命咋这么好呢?③蒙格你呢?你是什么心态?


衡阳泉湖人历史观


皇太极的突然驾崩和其生前未明确皇位继承人就注定了会发生关于皇位的争夺!

当时,皇太极长子已经35岁,年富力强,继位呼声很高,而且他手中单独拥有正蓝旗!皇太极生前拥有的两黄旗则支持皇位正统传承,拥护豪格继位!

多尔衮虽然只拥有正白旗,但其一母同胞多铎手中拥有镶白旗,这样多尔衮就有了两白旗的支持。另外,多尔衮的另一位一母同胞阿济格,乃是满洲第一猛将,其在八旗中拥有绝对的影响力!

两红旗则掌握在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和代善嫡长孙罗洛浑手中!

拥有镶蓝旗的则是努尔哈赤侄子济尔哈朗手中!

首先,代善年事已高,对皇位不再追求,虽然名义上支持豪格继位,但其实际保持中立态度!两红旗首先退出竞争!

济尔哈朗不属努尔哈赤子孙,影响力不大,话语权也很小,再加上其拥有的镶蓝旗战斗力最弱,就算明确站队,也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镶蓝旗退出竞争!

豪格虽然拥有正蓝,正黄,镶黄三旗支持,但他所拥有的正蓝旗刚整编不久,对正蓝旗军队的掌握尚不牢固。另外,两黄旗也有部分人支持多尔衮继位,所以他实际上最多只拥有两旗的支持!

多尔衮拥有的两白旗则是实打实的坚定支持,再加上阿济格这个第一猛将的支持,多尔衮和豪格的实际不相上下!

皇太极时期,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满洲贵族手中,也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手中,八旗旗主就是议政大臣,对于皇位继承人这样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议政会议决定!

开会当天,两黄旗军队先包围了会议所在的大殿。闻讯而来的两白旗则在外围聚集,八旗内讧,一触即发!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多尔衮表现出一个满洲贵族,一个皇室亲王的胸襟和气度,决定退一步,将皇太极第九子,年近6岁的福临拥立为帝。这样一来,那些拥护皇太极皇子继位的两黄旗说不出话来了,代善没话说了,济尔哈朗本就人微言轻,自然同意这个提议!豪格见大势已去,也没再说话,生气离去!

多尔衮之所以选择福临并不是因为孝庄太后的原因。当时,八旗军队正值挥师入关的关键时期,是最需要蒙古部落支持的时候,福临作为拥有蒙古科尔沁部落血脉的唯一皇子,被选择继位有些非常重大的政治意义!


正说清代十二朝


努尔哈赤死后至皇太极时期,满清八旗的势力分化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而是在权力方面被逐渐削弱,以至于在顺治皇帝掌权期间,直接将满清八旗一分为二,彻底结束了八旗的辉煌,颇有伴君如伴虎的感觉。

努尔哈赤与其第八子皇太极,都是清朝历史上极为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两人对“打江山”和“坐江山”时,针对下属权力的给予和分配看的十分透彻。

“打江山”时,需要采用“分配权力、收买人心”的手段,让属下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卖命。 而“坐江山”时,则必须适当的

“收回权力、巩固皇权”

努尔哈赤在世时,爱新觉罗家族还处于“打江山”的阶段,努尔哈赤在决定了“一统山河”战略目标后,逐渐建立了“满清八旗”这支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

“整军容易统军难”,如何让满清八旗心甘情愿的为自己卖命,便成为了努尔哈赤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因此,努尔哈赤制订了一个“八旗同议制”,八位旗主除兵权之外,还同时拥有“议政”的权力,相当于现在的“议会”制度,这样一来大清的荣辱就不仅仅是努尔哈赤一个人的了。

而是由八位旗主共同来承担,这不仅给了八旗旗主一个建立“共同国度”的理想目标,还栓住了八旗旗主的心,从此“八根绳子”拧成了同一股,勒断了明朝的最后一口气。 努尔哈赤过世后,由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此时天下大势已成定局,皇太极知道,现在就是要从“打天下”过度到“坐天下”的阶段了。

皇太极认为满八旗的权力过大而且居功自傲,长期下去会影响皇权的统治,但是如果贸然“削权”又恐会引起八旗的不满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于是,深谙“制衡之道”的皇太极,在顶着所有满族贵胄的反对下,建立了“汉八旗和蒙八旗”。

“汉八旗和满八旗”看似是一种扩充军事规模和收买汉蒙人心的手段,其实核心目地,是为了制衡满清八旗。

皇太极作为“汉蒙八旗”的最高统帅和正黄、镶黄二旗的旗主,独揽军政大权。

稳定局势之后,皇太极为了避免“满臣一家独大”着手提拔汉族官员,试图令满汉二股势力,在朝中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制衡之势,从而进一步推行“中央集权制”政策。

顺治受皇太极的影响,认为如果八旗的势力过于强大,势必会影响到皇权的统治,于是顺治采取将八旗一分为二的政策,将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划到由皇帝统领的部队,下五旗则继续由八旗旗主管理。

如此一来,皇帝既统领汉蒙八旗,又掌握了满族上三旗,彻底解决了持续了几十年的“八旗势大,皇帝势微”的政治问题。


白话历史君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是后金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继承了努尔哈赤大汉的位置,成为后金领袖。并在1636年成功建立大清国。为后来清军入关做好充分准备。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确定好自己的接班人,致使在自己去世后,导致集团内部出现争夺汗位的激烈斗争。




争夺汗位的两大集团分别是以多尔衮为首的政治集团,以及以豪格为首的政治集团。这两大阵营为了皇位的继承权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政治博弈。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原来由皇太极领导下的两黄旗部下,全力拥戴豪格继承皇位,反对多尔衮继承皇位。按照努尔哈赤设立八旗原则,黄旗在八旗之中地位最高,权利最大。如果皇位被其他旗主获得,原来的黄旗阵营那就得更换其他颜色旗帜。失去原来的地位。两黄旗拥戴豪格继承皇位,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另外掌握镶蓝旗的济尔哈郎也是豪格的支持者。这样加上豪格自己正蓝旗将领的全力支持,豪格获得过半军事实力的支持。基本上与多尔衮集团实力相当。

如果双方对皇位的继承权互不相让,那就得动用武力来解决。双方火拼必然会造成大清国的综合国力受到内耗,严重影响清军入主中原的计划。这显然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为了从大局利益出发,避免大清国内发生流血冲突,德高望重的代善站出来从中斡旋。提出推举皇太极五子福临继承皇位方案。这个方案显然是一个折中选择。它总比多尔衮,豪格双方发生武力流血冲突要好很多。并且从双方阵营中选择多尔衮,济尔哈郎两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顺治皇帝。最后双方看到争夺皇位无望,也只能接受提出的方案。




从双方退出皇位的争夺来看,多尔衮集团还是获得了更多的政治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当初支持豪格的两个黄旗,这两个黄旗不论哪个皇子来继位,他们都能保持最高地位,不至于更换旗帜颜色,权利下降。就是说这两个黄旗转身成了小皇帝福临的支持者,而豪格从此就失去了两个黄旗的支持。那么多尔衮作为辅政大臣是有权利管理这两个黄旗部队的。

纵观多尔衮,豪格双方争夺皇位继承权一事,多尔衮还是略占上风的。后来随着多尔衮成为辅政大臣,利用手中权利拉拢引诱豪格集部下,瓦解豪格集团的战斗力。并进一步诬陷豪格集团图谋不轨,恶意中伤多尔衮等等。于是多尔衮借机打压豪格,利用皇帝之手,削去豪格的爵位,把豪格贬为庶人。

(文中图片依次为豪格,多尔衮)


折返888


大家应该知道,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期,把满族总共分为了8旗,而满族的统治一直以这8旗为核心,其他的都为附庸,没有说话的权利。

那么在皇太极死后,八旗的力量对比如下,。

皇太极亲掌的正黄、镶黄和正蓝三旗支持皇太极长子豪格继位。

多尔衮和他的两个亲兄弟多铎和阿济格,掌握有正白旗和镶白旗两旗兵力。

代善父子掌握正红旗和镶红旗两旗兵力。

济尔哈朗掌握镶蓝旗一旗兵力。

总共分为3大派。代善,济尔哈朗是中立派,多尔衮想自己上位,豪格也想他自己上位。

在这里看豪格虽然掌握了3旗兵力,但是他并没有压倒性的力量,如果豪格和多尔衮相争,那么代善和济尔哈朗为了满族的统一就会对一方下手,所以多尔衮和豪格都投鼠忌器。最后在济尔哈朗的提议下,才让爱新觉罗-福临捡了个大礼包。


梦回伍千年


皇太极时期,当时清朝的军队是八旗制度。而这八旗中,皇太极作为皇帝统领着正黄旗和镶黄旗,而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统领着正蓝旗。这属于上三旗。而多尔衮兄弟因为努尔哈赤当时的缘故,掌握着正白旗和镶白旗。而由努尔哈赤的原配夫子生的代善掌握着正红旗和镶红旗。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郑亲王济尔哈朗掌管着镶蓝旗。皇太极与大玉儿而皇太极死的时候,和努尔哈赤一样,都没有安排接班人。那也就是说,皇位是必须得到大家共同的认可,方才可以继承。那么在当时有着实力说话的就是以上掌握八旗的掌权人。正黄旗和镶黄旗属于皇帝的军队,是支持皇帝的儿子的。正常情况下,因为豪格掌握了一个正蓝旗,又是皇太极的大儿子,两黄旗也支持,这上三旗实力是最强的,豪格应该会继承皇位。但是豪格却有两大致命的弱点,第一是他不是正妃所生,不属于嫡子,第二,两黄旗的高级将领也担心如果豪格做了皇帝,两黄旗的地位不如正蓝旗,所以也没有公开支持。多尔衮这边呢,显然是要自立当皇帝。但是他的支持力度也不够,虽然有正白旗和镶白旗两旗,但是要当皇帝还远远不够。多尔衮而掌握最低端的正红旗和镶红旗的代善更不可能。豪格,皇室,多尔衮肯定不同意。只掌握一个镶蓝旗的济尔哈朗更不可能了,他本身就已经快边缘化了。但是这四个人的意见,再加上皇室。组成了一个高级议事厅。议论谁来当皇帝。起先是豪格与多尔衮争论不休,谁也不愿意对方当皇帝。实力相当。而代善和济尔哈朗态度不明,显然谁也不帮,坐山观虎斗。这就使得皇位问题出现了一个僵局。商议无果,第二天继续商议。这时皇太极的正妃大玉儿找到多尔衮,这两人小时有婚约,青梅竹马的。但现在各有家庭,可是情意却还在。大玉儿要求多尔衮支持她的儿子顺治继位。凭借多尔衮和大玉儿的关系,显然多尔衮已经无法当上皇帝,只能想其他办法,支持顺治的话,是一步好棋,虽然这不如自己当皇帝,但是奈何支持力度不够。如果顺治当皇帝,那顺治只领有正黄旗和镶黄旗,这两旗一定是支持的,因为顺治是皇太极的正妃所生,其次顺治只有这两旗,肯定不可能消费他们的地位。

顺治与董鄂妃

多尔衮和大玉儿的关系,多尔衮支持顺治,那么就可以做为摄政王,如果管理权在自己手中,那可以慢慢消耗,才是最安全的办法。于是多尔衮即支持顺治。顺治已经有四旗支持了,已经占到半数,其他四旗也只能少数服从多数,顺治顺利登上皇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